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逝世丨馮其庸:誨人一甲子,半生寄國學

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逝世丨馮其庸:誨人一甲子,半生寄國學

2017年1月22日中午12時18分,北京潞河醫院,著名文史專家、紅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首任院長馮其庸先生安祥仙逝,享年93歲。臘月二十九是馮先生的生日,可惜,先生沒有等到。

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逝世丨馮其庸:誨人一甲子,半生寄國學

馮其庸,名遲,字其庸,號寬堂。江蘇無錫縣前洲鎮人。1924年2月3日出生。中共黨員。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紅學會會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聯理事、《紅樓夢學刊》主編等職。以研究《紅樓夢》著名於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論庚辰本》、《夢邊集》、《漱石集》、《秋風集》等專著二十餘種,並主編《紅樓夢》新校注本、《紅樓夢大詞典》、《中華藝術百科大辭典》等書。

馮其庸先生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書破萬卷,路行萬里」,他在紅學、西域學兩個領域用情之深也是無人能及,在倡導國學和弘揚傳統方面先生更是身體力行。將先生的學術人生傳播給更多的人,讓這堅定的聲音傳得更遠、更廣,也許是對先生最好的紀念。我們選取了馮先生的自序和學者寫馮先生的文章,以寄託我們的哀思。先生之風,千古長存!

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逝世丨馮其庸:誨人一甲子,半生寄國學

馮其庸說馮其庸

我一生受過不少磨難,小時是經常挨餓。日本侵華期間,我從日本鬼子的刺刀尖下躲了過來。三十歲我到了北京,我常常受到當時極左運動的批判。反右運動時,我被學校內定為第三名右派,幸得中央領導來聽我的發言,稱讚了我,才幸免於難。「文化大革命」開始,我在人民大學第一個受批鬥,我熬過了這場噩夢似的十年浩劫。1975年,我被借調到文化部,主持《紅樓夢》的校訂工作,我的命運開始發生了重大的轉折,我的許多著作,都是在1975年之後寫成的。

我曾十赴新疆,三上帕米爾高原,查實了玄奘取經回歸入境的明鐵蓋山口和經公主堡到達塔什庫爾干石頭城的瓦罕古道。之後我又穿越米蘭、羅布泊、樓蘭、龍城、白龍堆、三隴沙入玉門關,查實了玄奘自於闐回歸長安的最後路段。

我還經歷了前後二十年的時間,查證了項羽不死於烏江的歷史真相。我的學術道路,是重視文獻記載,重視地面遺迹的調查,重視地下發掘的新資料。三者互相印證,才作定論。

我的口述自傳《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簡略而扼要地敘述了我九十多年來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和我自己開闢的學術道路。2015年2月,我被國務院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愧受之餘,希望我的治學經歷和著述,能對文史研究領域,稍有裨益;而《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這本書,也對想要了解我的人有些用處。

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逝世丨馮其庸:誨人一甲子,半生寄國學

學者說馮其庸「稻香世家」的讀書哲學

馮其庸先生的人生,可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概括。他希望他的學生們也能夠深明其理,所以親筆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學生們寫下這句話,至今高懸在國學院的圖書館裡。

2005年,馮先生第十次探訪西域,這一次他不僅再上昆崙山,而且首次突入羅布泊,在夕陽映照的樓蘭三間房前,接受了中央台「大家」欄目的採訪。當時,我站在遠處,忽然心生無限感動。那一年,馮先生83歲。

以後,馮先生再沒有進行過長途旅行。 就是從那一年開始,他的腿出了點問題,行走變得越來越困難。然而,他依然像詩人一樣豪邁:「九十多了,也走過不少地方,沒有遺憾了。」2012年,青島出版社出版了馮其庸先生的33卷本《瓜飯樓叢稿》,其中三個部分分別是《馮其庸文集》十六卷、《馮其庸輯校集》七卷和《馮其庸評批集》十卷。如今,《瓜飯樓外集》十五卷也將會面世。如此累累學術果實,如同闖過千山萬水,當然是人生的傲人成績。

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逝世丨馮其庸:誨人一甲子,半生寄國學

馮先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出身,後來他自己稱之為「稻香世家」。因為家貧,總是要借債交學費,經常面臨輟學危機。為了抵禦貧窮,即使年齡小,也知道拚命勞動。看看口述史中講「三縮腿」,現在說起來似乎津津有味,其實當初不知道花費了多少苦力。

1937年,馮先生小學畢業,學校因為日本入侵,停辦了。此後四年的輟學時間,一邊勞動,一邊自由閱讀,讀書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內容。一本《三國演義》讀了好多遍,因為沒有別的書可讀,於是故事讀完讀詩詞,詩詞讀完讀點評。少年勞動者,被書中的字句所吸引,思想進入另外一個世界。身邊的現實世界是苦難的疊加,滿是勞累、辛苦和亡國奴的滋味,身上擔子沉重,但書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詩意的,令人心生嚮往。讀書成了慰藉,成了享受,讀書在生活之上搭起精神瞭望台。

就這樣,馮先生在勞動之餘拚命讀書,割草、挖泥、種地、放羊,他竟然都帶著書,有空就讀。特別是夜晚,那是馮先生完整的閱讀時間。《水滸傳》、《西廂記》、《古文觀止》、《史記菁華錄》、《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古詩源》、《陶庵夢憶》等等都是在這個時期閱讀的。這個時期,馮先生還開始了繪畫,照著《芥子園畫譜》描就是他最初的功課。看戲也是一種快樂,江南的戲劇生活,即使民間也有豐富存留,少年馮其庸樂此不疲,對於後來的戲劇研究而言,這奠定了最初也是最牢固的基礎。

馮先生17歲的時候,才有機會讀初中,是那種半工半讀式的。初中的老師有極好的國學修養,馮先生原名「奇雄」,教語文的方老師認為名字太露,於是改為「其庸」。畢業時蔣校長為馮先生留言「其名為庸,其人則非庸也。」這些師長對馮先生的成長,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1943年,馮先生入讀無錫工業專科學校,在這所學校里,他開始迷上了作詩,參加了「湖山詩社」,跟隨諸健秋先生作畫,雖然只有一年時間,但賦詩、作畫都有了很大提高。也正是在這所學校里,馮先生第一次接觸了《紅樓夢》,誰能想到,這位未來的紅學大家,當時竟然根本不喜歡《紅樓夢》,認為這種佳人故事完全比不上《三國演義》、《水滸傳》里的英雄好漢。

初中畢業的時候,馮先生已經開始在無錫的報紙上發表作品,有詩詞有散文,這對當時那個「文藝青年」無疑是巨大鼓舞。1945年抗戰勝利後,馮先生還有過一年的蘇州美專的學習經歷,後來因為美專搬回蘇州而再次失學。這個時期的馮先生,已經能夠依靠教書生存,苦學正在給他的人生帶來改善。讀書作文,給馮先生帶來新的人生高度。

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逝世丨馮其庸:誨人一甲子,半生寄國學

馮其庸先生畫作

馮先生真正進入做學問的狀態,是步入無錫國專之後。導師的學術引領,也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他至今記得國專的很多課程,比如朱東潤先生開設的《史記》和《杜甫》課,聲情並茂的朗誦之外,就是各家觀點的詳細徵引,自己的結論一定是在比較各種資料之後才能得出。王蘧常先生講《莊子》,一個學期沒有完成《逍遙遊》一篇,但感覺卻是驚人的,因為學生們真正體會到學問的深刻和博大。還有童書業講《秦漢史》,所有的史料幾乎都能背出來,讓人看到了學問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

沒有證據,就沒有結論,不窮盡資料,就沒有發言權——這個學術真理,就是在無錫國專的時期深入馮先生的心底。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對於中國文化,他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很多年以後,在為劉桂秋《無錫國專編年事輯》作序時,馮先生總結國專對自己的影響,深情地寫道:「生我者父母,長我者母校也。」

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逝世丨馮其庸:誨人一甲子,半生寄國學

馮其庸先生書法

馮先生至今聽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聲,因為早年他常常在母親的抽泣中醒來。明天的糧食又沒有著落,母親躲在廚房裡,獨自一人難過。年幼的馮先生,心中不免一陣陣徹骨的疼痛。馮先生記得很多恩人的名字,在家裡無米下鍋的時候,他們送來了寶貴的南瓜。馮先生一直喜歡南瓜,旅行所到之處,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連不已。在他的書桌上,常年擺放著南瓜,讀書間歇,抬頭就能看到。他的書齋號為「瓜飯樓」,是劉海粟為他撰寫的,為的就是紀念「以瓜當飯」的歲月。彙集了他一生著述的文集,名為《瓜飯樓叢稿》,用意還是如此。

馮先生從苦難歲月走來,他不願意忘記那些苦難,甚至有點「感恩」的念頭。其實,讓馮先生獲得個人解放的是苦學,因此馮先生一直提倡自學,對於那些出身寒門的學子,總是充滿同情理解並全力支持。苦難不是動力,克服苦難的精神才是動力,人生難免遇風雨,怕的是缺乏抗擊風雨的精神。

然而,馮先生這樣的風雨人生,如今的學子是否還能理解?苦學,似乎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懸樑刺股、囊螢映雪,凡此等等,都是苦學的故事。用苦學克服人生苦難,這樣的歷史故事比比皆是,但是對於今人是否依然具有榜樣作用?富裕起來的社會,饑寒已經逃離,讀書幾乎成了孩子們的唯一難題。新知是樂趣,發現新知是樂趣,個人成長是樂趣,而這一切,都要從讀書始。時代變了,讀書哲學卻不一定要變。

本文來源於「人民網」,轉載請註明。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人生的四種境界
如何讀懂古代「禮」書?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馮其庸:誨人一甲子,半生寄國學
台灣老夫妻相伴一甲子 老夏離世妻翠娥耳畔催淚道別
文人雅客要娶相差一甲子的小妾,卻被蘇軾嘲諷老牛吃嫩草
徐蘋芳:北大考古一甲子
守衛天空一甲子,地空導彈老前輩薩姆二仍在站崗
樵夫深山尋到仙果,吃後增壽一甲子,旁人吃後,卻遭業火焚身
射鵰問世一甲子,影視10黃蓉,哪個最美,哪個最好?
六十一甲子,看看命中你會有幾道坎?
「分別一甲子,您可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