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歐陽中石,山東省泰安市人。我國著名的學者、書法家、京劇愛好者。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中國書畫國際大學董事局名譽主席、學術委員會主席、博士生導師,北京唐風美術館名譽館長。歐陽中石是中國當代藝術大師,歐陽中石既是一位學問家、又是一位教育家。歐陽歐陽中石治學博涉多優,在邏輯、國學、音韻、繪畫、戲曲、文學、書法等學科都有精深的造詣,他的學生及再傳弟子大多名滿天下。所以,論及當代中國書壇,最不能繞開的人物,就是歐陽中石。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一、文化支撐的書法之魂


(一)美好和諧是文化的本質內涵

什麼是文化?歐陽中石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歐陽中石在《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特徵》一文中指出,文化是人對「美好」的追求,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仁、德、禮、法、化、和」。「容」與「和」是歐陽中石提及最多的字眼。水的德性為兼容並包,並不排斥拒絕身外之事之物,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彰顯其博大與深邃;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卻柔弱中有強韌,於點墨之間見風骨。或許人生中有太多的時刻,需要我們如水一般,寬容別人,也包容自己,從而成就一生的事業。


歐陽中石在《中國文化和書法藝術》一文中,將文化的內涵又進一步具體化。在歐陽中石心裡,「文」就是美好,「化」就是使之普及到各個方面,「文化」就是要各個方面都美。在「化」的過程中,必然有所碰撞,所以還需要和諧。「美好和諧」是「文化」的核心要求。這種對文化的理解,通過書法的形式巧妙地表現出來,歐陽中石書法的一筆一畫,每一個圖形,都講求美與和諧,它是美與和諧的切入點。用這種「美好和諧」的理念行之於一切,就是「以文化之」。歐陽中石在《書法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提出,只有將書法根植于堅實深厚的文化基礎之中,書法才能把握其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挖掘和表現其韻律美和時代美,才能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二)書法文化是漢字書寫的詩意表達

書法不僅僅是寫文章的一種筆法,也不單單是一張寫成的字畫,而是一門有關書寫的學問。以這門學問為依據,為法則,書寫出一些漢文字,形成了一件作品,這件作品可能非常符合書寫的法度,可供別人以之為「法」,稱之為「法書」。可供別人欣賞,稱之為藝術品。為此,我們可以把漢字的書寫看成是一種藝術活動。書寫取得了成功,便創作出來了一種藝術品。否則,寫出來的東西,字都不能讓人認識,文不成文,不知其意,談不到是什麼「法書」,談不到什麼「書法藝術」。書寫的內容是文字,文字首先要讓人認識,所以,書法要在正確的基礎上力求美觀。書法藝術,是一個時代文化或美學精神最集中的表現。在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的書寫逐漸升華為一門藝術,這在世界各種文字的發展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儒道互補、剛柔相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內容。中國書法藝術對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的追求,毫無疑問是受了儒道兩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響。先秦哲學中,道家的虛無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也影響深遠。書法藝術中注重對空白的經營,強調在無墨處施展才華,計白當黑,正是這一觀點的具體體現。在書法藝術中,一紙之上,著墨處為黑,無墨處為白;有墨處為實,無墨處為虛;有墨處為字,無墨處亦為字;有字處固要,無字處尤要。白為黑之憑,黑為白之藉,黑白之間,相輔相成;虛為實所參,實為虛所映,虛實之際,互為所系。這種對立統一的道家思想,被書法藝術中計白當黑之實踐體現得淋漓盡致。就個體而言,書法作品中的筆墨線條,是書者情感的傾訴,心性的抒發,懷抱的展示。就整體而言,自古至今的書法珍品,憑藉著千姿百態的線條構建,共同聚集著對中國文化的陳述,對民族精神的彰顯。


歐陽中石一直主張把中國書法放到中國文化大背景下來考量,誠如斯,則書法的涵義才會更清晰,書法藝術的存在價值才會更突出,書法藝術的社會功用才會更明確些。從漢隸線條的波磔與飛檐到王羲之行書的即興與自在,從魏碑的厚重與飄逸到行書狂草的平正與絕險,從唐楷的法度與莊嚴到宋代書法的意境與個性,從元明書法講究形式與表現到清代書法追求古樸與拙趣,不同時期的書法風格的變遷,充分顯示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精髓和藝術精神的嬗變。歐陽中石的書法,結體行筆、提按頓挫、謀篇布白皆是「中和咸宜」,時時處處都體現出中華的傳統文化。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三)以文化書是書法家的最高境界


歐陽中石提出的「書法文化」的思想,大力倡導重藝術更要重文化的理念。在這方面,為我國書法文化理論體系的構建和書法文化教育體系的創立,為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東漢崔瑗《草書勢》云:「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漢字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從實用逐步發展為一門能夠抒情寫意、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可以說,書法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了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的精神風貌。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華夏文明精髓的代表。中國書法藝術與中國文化相表裡,與中華民族精神成一體。楷書如立,行書如走,草書如飛,都體現出了中國藝術的本性。中國哲學的基本性格是「天人合一」為最高的本體精神與價值境界,中國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貴和尚中。這種強調整體和諧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主張以廣闊的胸襟、海納百川的氣概,兼容並包,使社會達到「太和」的理想境界。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書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諧,但這種和諧不是簡單的線條均衡分割,而是通過參差錯落、救差補缺、調輕配重、濃淡相間等藝術手段的運用,達到的一種總體平衡,即中國文化「和為貴」的價值觀,通過書法藝術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體現。這種強調整體和諧的思想,也是書法的理想境界。


書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環節,處理得好,傳統文化就能順利發展,否則,就很難辦。歐陽中石追逐書法,起因是發現書法之美,繼而認識書法之道,進而籍書法傳輸中國文化之道。歐陽中石的書法,一點一畫,互相牽制,互相發生,彼此襯托;一行一字,大小參錯,朼牡相銜,彼此渲染,通過書法把中國文化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體現,這便是歐陽中石書法境界與眾不同的絕妙之處。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二、時代造就的一代宗師


(一)兼容並蓄的成長之幸


歐陽中石自幼習書法,各體兼備,尤善行草,師宗東晉書風,博採周金漢石、碑刻法帖之長,形成自己獨特的的氣質。歐陽中石的書法溫潤而醇厚,遒勁而內斂,厚重中透出靈動之氣,在當今書壇堪稱一絕。歐陽中石是中國邏輯學開創人金岳霖歐陽中石的得意門生,專習邏輯,但後因時因勢所需,從事了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教學,漸漸遠離了他所學的邏輯專業;歐陽中石又是京劇「四大鬚生」之一奚嘯伯的高徒,為嫡傳奚派傳人,至今,教習不輟,桃李滿天下;更鮮為人知的是,歐陽中石雖然身量不高,年輕時卻是籃球中鋒、種子選手。他在國學、音韻、京劇、書法等領域佔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卻又自謙為「無家可歸」,術無專攻。正是這種傳奇的人生經歷,才鑄就了歐陽中石博大與包容的品格,成就他成為當代書法教育事業的拓荒者,同時也成就了他爐火純青的書法藝術,以及取法高古、上追秦漢魏晉、熔鑄歷代名家精華、師古不囿於古而自成一家的獨特書風,更成就了歐陽中石身上那股「大智若愚、淡泊名利」的獨特氣質。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歐陽中石對書法藝術的追求沒有終點,永遠都在孜孜以求的不斷探索中,一生中有幸結識諸多名師,受益終身。他的幸運源自於他的性情、天賦,才使他得到了許多名師的青睞和指點。在歐陽中石的眼中,正是每一位老師對他的影響,造就了今天的他。武岩法師是歐陽中石少年時代的書法啟蒙之師。法師用獨特的方法教給了他「惜時」、「惜墨」,在「武岩紙貴」、一墨如「金」的重荷下,年少家貧的他不敢輕易下筆,而是反覆揣摸每一個字的結構與運筆,認真審視每一個字的線條節奏、結體韻致,做到意在筆先、胸中有字後,才揮毫潑墨。從法師那裡學會了如何「看」字,這使得歐陽中石受益一生。歐陽中石曾說,他在書法上的造詣,多由「看」字得來,看別人如何落筆、如何轉折、如何提按筆勢,從而達到心手合一的地步。後來,歐陽中石又幸遇一代大儒吳玉如歐陽中石,時任南開大學中文系主任的吳玉如歐陽中石是一位真正的學問家,教書育人也大異常人。歐陽中石初入吳門時,吳玉如歐陽中石就對他說:「別跟我學,學王羲之。我學的是王羲之,你再跟我學,我成了二道販子了。你只聽我講道理就好。」吳玉如歐陽中石認為,自己的字學的是王羲之,如果歐陽歐陽中石再學他,則隔了一層,應該直接學習王羲之。歐陽中石由此領悟到原典的重要性。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歐陽中石愛好廣泛,自稱「少無大志,見異思遷」,見到什麼就愛好什麼,京劇就是他的愛好之一。一次意外的機緣,使他得以拜在京劇「四大鬚生」之一的奚嘯伯歐陽中石門下,繼而成為奚派傳人,成就一段梨園傳奇。歐陽中石的扮相俊美,唱腔清新悅耳,韻味醇厚,曾出演《白帝城》、《范進中舉》等名劇,贏得如潮好評。歐陽中石曾對學生們講了奚嘯伯的藝術理想:「奚嘯伯歐陽中石有一次對著大海照了張照片,說:海這麼大,是因為天底下的水都流向它,能彙集天下。藝術需要這樣,搞學問也需要這樣。把不同的,各方面都收過來,這叫『和』。」


而邏輯學老師金岳霖歐陽中石所主張「容」的理念也影響著他,金岳霖歐陽中石有一天問他什麼叫學問大?他衝口而出:「無所不知。」金歐陽中石斬釘截鐵地說:「不可能!」並解釋道:「大就是能容。承認他的存在,你是一種說法,他是一種錯誤的說法,但是錯誤的說法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你的問題在於怎麼能把他的錯誤觀點扭轉過來。」這種「容」與「和」的精神,對歐陽中石的一生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書法兼備各體,宗二王而有超越和獨創,正是這種「和」與「容」的思想的完整闡釋。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二)虛懷若竹的立身之本


歐陽中石對於文化的承傳,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文化的傳承更重要的還在於內涵、品性和精神的傳延。就像書法的發展,其根本還是在於文化,在於個人的修養與修為,書寫的品質取決於文心靈性的程度,光有寫字的手性是不夠的,這是書法的奧秘與要訣。「立德、立學、立言」是文化承傳的重要表現。歐陽中石是這樣倡導的,更以身體力行之。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一是立德。中年時代,歐陽中石曾遭遇過一次嚴重的車禍,為了挽救一名被公交車刮碰的中學生,他不顧個人安危沖了過去,中學生得救了,歐陽中石的腿部卻受到重創,落下了明顯的傷殘。歐陽中石行事秉承一個「德」字,他認為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是應該的,就如同扶起自己跌倒的孩子、父母、親人一樣。年輕時,他曾為了幫一個中學籌善款,拿著自己的書畫到街頭叫賣;汶川地震發生後,他連夜創作了多幅精品書畫,以個人名義捐給災區,並積極動員書法研究院的老師將個人收藏和創作的精品進行拍賣,並把所得悉數捐獻給災區。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二是立學。歐陽中石一直自稱是一名教書匠,但他卻不是一名普通的教書匠。他各個學科都曾教過,而且從小學直到博士後每一個年級都教過,這其中教語文的時間最長。他率先進行過中學語文課的教學改革,自編了一套教材,其核心是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學習三年語文知識,按照「六法」(「字法」、「詞法」、「語法」、「修辭法」、「思維法」及「章法」)進行專題講授,使學生在初中的兩年中完成以上基本語文知識,第三年學習中外文化史,而進入高中階段可以不再開設語文課。這套教學法因此受到海內外的高度重視。有學者評價說,他的這項改革代表了中國語文教學的最高成就。而對高校書法藝術教育的開拓性嘗試,更為他在書法藝術教育的殿堂奠定了巨匠的驕人風采。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三是立言。歐陽中石治學廣博,而且在多個領域造詣高深,作為學者,他著述多達40餘種,涉及國學、邏輯學、音韻學、書法、詩詞等領域。作為書法家,2002年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2007年榮獲中國文聯第六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造型藝術成就獎」;作為教育家,2002年獲得教育特別貢獻獎。面對紛至沓來的各種榮譽和讚美,歐陽中石自嘲各行都不精通,是個門外漢,並有一個特別的誓言,並堅持著「四不」的人生原則:即第一,不個展;第二,不立傳;第三:不建館;第四:不褒貶。最後一項主要是針對書界的觀點現象,不做評論褒貶。我們從「四不」原則中,看得出歐陽中石的從容淡定,不事張揚的一面,同時他專註於自身修養,不妄論他人功過,充溢著智慧的處世哲學。不入流俗、不戀虛名,這就是品位。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三)持心若水的巨匠之旅


歐陽中石一直主張,書法的背後,要有傳統文化作巨大支撐,將書法作為文化的載體,用文化闡釋書法要義。所謂書法,就是要以「書」作為一個切入點,切入到各個文化中去,讓書法教學與研究成為一個很完整的認識系統,並以文化為視角,認識自己的世界、認識自己的社會、認識自己。歐陽中石深諳哲學,掌握了「容」、「和」之道,持心若水,匠心獨運,揮灑自如。表現在書法上,他不自是,也不非人。因此,他認為,要尊重、歡迎每個人的藝術選擇,每個人都是在探索,道路雖不同,但是目標卻相同,那就是力求接近書法藝術的本質,這也是歐陽中石要致力於書法藝術教育的初衷所在。


歐陽中石不喜歡別人稱他「書法家」,他自認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教書匠」。當有人問及歐陽中石為何獨獨鍾情於「匠」的稱呼時,歐陽中石說:「『匠』就是專家,專門的工作者的意思。我現在是個教書的專門工作者,我從1948年開始教學,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到博士後,沒有一個年級丟下過,教了54年啊,從上學到教學,從來沒有離開過學校。」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歐陽中石常說,文化承傳,要有載體。漢字就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每個漢字都有其精純的含義,有可講、可挖掘的道理。漢字是最高明的畫,它能同時體現具象和抽象的高妙。我們書寫時,漢字就在用形象說話,用筆說話。漢字非常了不起,可我們對它研究不夠、重視不夠。學生們對語言文化的認知和學習,不是讀幾篇文章就足夠了,而是要追本溯源,了解漢字的根。只有把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學清楚,才能搭建起牢固的文化大廈,而且事半功倍。1981年,歐陽中石結束了28年的中學教師生涯,奉命調入當時的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僅僅4年之後,歐陽中石主持的成人書法大專班又如期開課,將書法納入了高等教育的課堂,引領時代之先。經過多年的建設,形成了由專科、本科,到碩士、博士、博士後完整的書法藝術高等教育體系,使首都師範大學書法研究所成為我國書法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基地。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作為一位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有自己的獨特方法。他認為功夫就是時間,時間就是生命,如果花費時間寄托在「練」上,10年練一個字還練不好,那是得不償失。他說「孔子說『學而時習之』,這個『習』不是當練習講,而是當精通講。『學而時習之』,就是學了,精通了,才能『不亦說乎』。」


歐陽中石將書法定性為「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采,切實如需」,認為「字」、「文」、「書」三位一體,研習書法需要一種大的文化觀,要把書法放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去學習、去研究。書法創作要以文化作為它的心,最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書這個面目,裡面必須包含文化的東西。如果把書法僅僅當成是寫寫字而已,是對書法的最大誤解。只有還原了書法的本來面目,它的博大精深才能很好地呈現出來。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三、以和為美的文化特徵


(一)和諧性


幾十年來,歐陽中石一直堅持書法的和諧性。一是內外和諧。歐陽中石的書法更多體現出自己多年來的人品、師品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的書法涵養,巧妙地把國學、邏輯、音韻、戲劇、語文教學等與書學融為一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二是古今和諧。歐陽中石認為,「書法藝術」不僅僅是指字寫的好與壞,更重要的是其中包涵的文化,在練習書法的時候,一定要重視書法文化,把文化放在首位,把認字、寫字和用字結合在一起,把傳承書法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起來。三是簡繁和諧。歐陽中石不把繁體字與簡體字對立起來。歐陽中石認為,從古代到現在,漢字是人類文化的一顆明珠,它突破了聲音傳播的時間、空間限制,擴大了對外交流。自古以來,漢字一直在進行著改變,都在朝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直接、越來越準確的方向發展。對於書法,舉凡周金漢石、晉帖魏碑、唐賢宋哲乃至明清諸家,歐陽中石都有涉獵,博採眾長,而又歸宗二王,形成了端嚴寓雋秀、秀麗含渾厚、飄逸而沉穩、剛健而溫潤、靈動而厚重的獨特風格,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二)審美性


歐陽中石認為,「美」是在相同中的不同,而不是在不同中的更不同。書法追求的是美,漢字的美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是建立在實用的需求上,離開了理性、離開了實用,再好看的書法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幾十年來,歐陽中石的書法作品一直是字、文、書並茂,字美,文雅,書妙。一是字美。字是結晶。歐陽中石的書法楷書溫潤厚重,古拙而不落俗套;行書鐵鉤金線,有帖學之流美,也有碑學之壯大。歐陽中石寫的《平復帖》,就是學碑學帖的典範。歐陽中石的書法不論任何書體,字體的開合是放鬆的,這是需要很深厚的書法功力的。二是文美。文是串珠。歐陽中石認為,書法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澱,包括文學、歷史、美學、人文科學甚至自然科學,這些知識都會熔鑄在筆端。一次,一位朋友邀請歐陽中石給他寫一幅字。歐陽中石在了解情況後,寫了「蘭垓」兩字。歐陽中石解釋道,「蘭垓」出於「蘭垓戒子」,意思是在台階旁邊教育孩子。聽後,那位朋友連連說,太好了。試想,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能寫出這兩個字碼?正像歐陽中石所說的,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對書法作品的美觀起著重要的作用。三是書美。書法是光環。「流暢」是歐陽中石書法最大的優點。王羲之《蘭亭集序》之所以珍貴,也在於其流美。歐陽中石的作品展示著一種明朗的情調和健康的創作心態,其表現出的美是沐海而出的朝陽,而不是如火的驕陽,是陽光下秀髮的青松,而不是盤郁的古松,更不是楊柳依依。這種美的情調使人愉悅,更使人開朗。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三)規範性


書法藝術的本質屬性就是規範性。書寫出的漢字既要符合法帖的用筆、結字、章法特點和規律,又要規整、易識、端莊、美觀。歐陽中石教育學生要積極學習古人,深入到傳統的精華中去,紮實地學習研究古人,這樣才能逐步提高自己。同時,還告誡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求其然而然」,做到觀史而察今。幾十年來,歐陽中石的書法以規範享譽國內外。一是整潔。歐陽中石的書法潔凈、明晰、澄澈、淳樸,筆法清新明快,從不拖泥帶水;不喜歡做作,不故弄玄虛,借筆鋒良好彈性,把胸中之氣,通過純熟的技巧,清晰傳於紙上,點畫生姿,章法得體,書文相映,煥人心儀,給讀者呈現出整體如一的感受。二是易識。書法是讓人看的,如果寫出來的字別人不認識,或者覺得不美,就達不到交流的目的。歐陽中石的說法具有社會性、大眾性,一般愛好者,甚至不識漢字的外國人,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上去感受書法美,通過黑白交錯及線條的節奏變化去感受力量與氣勢。三是規範。歐陽中石認為,書寫不能隨隨便便,要按照法度來寫。諸如文字學,文學中的詩、詞、曲、聯,字體、書體的歷史,美學,哲學,品鑒理論,行款格式,稱呼禮儀,甚至筆墨、筆硯等,都有許多講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核心價值的書法,她的藝術性是我們需要發揚光大的,但是不能提倡或放任那些以標榜「個性」而出現的錯寫或亂寫!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四)思想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歐陽中石書法里都得到了體現。一是「德」。歐陽中石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特質是「德」。所謂「德」,就是一個人、一個國家正直向上、追求美好的理想。歐陽中石堅持「崇德弘文」,努力做到正直向上,絕不旁騖。歐陽中石在書法教育中特別注重人格的培養。歐陽中石提出「德重則才高」,並以此要求自己,也要求弟子們。歐陽中石在為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書法修養》一書題詞:「以書養德,固本強身;明心礪質,通禮修文。」強調在學識修養上必須具備中國精神,在書法的內在精神與最高追求上要與中國文化保持一致。二是「仁」。「仁」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據著不可動搖的核心地位。「仁」是人與人之間應當相伴、應當相愛。歐陽中石的書法體端勢闊,用筆老辣,疏密得宜,舒捲自如。筆下流淌出的筆情墨韻不但深合古法,且又頗具現代審美意識,濃、淡、干、濕、枯、潤在作品中共榮共生,表現得淋漓盡致,猶如一首交響曲,在指揮家的指揮棒下,個個抑揚頓挫,極具奇妙,統一又不失特色,充分顯示了歐陽中石駕馭筆墨的高超技藝。三是「和」。這是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同的事物之間和諧相處。與其他書法家一樣,歐陽中石也常寫古詩、詞、聯、曲,但歐陽中石總能因場合不同而加以取捨,極其準確、精到、和諧。一次,「九三學社」開一個紀念會,邀請歐陽中石參加,並請歐陽中石「開筆」。由於會議主題繁雜,既是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2周年。會議結束後,歐陽中石動筆時,準備寫「開元」兩字,後由於紙張原因,改為「鑄鼎」兩字,是開元的象徵,產生出了字文俱佳、文景和諧的效果。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四、以文化書的精神意蘊


(一) 作字行文,文以載道


歐陽中石認為,書法不應是單純寫字,寫字是為了行文,而文又要載道,文字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段和工具。一個民族的文字,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文字是文明的基因,起著傳承文化的作用。歐陽中石曾風趣地說,文字的「字」,本義作「乳」講,是孩子的意思,字相當於孩子。孩子可傳延後代,中華文化就是靠字流傳下來的。字比語言重要,語言不能當「兒子」,但字可以。


歐陽中石的書法如其為人,格調清新高雅,沉著端莊,俊朗而又飄逸,古樸而又華美。觀他的作品,如欣賞高山流水,又如見萬馬奔騰,足見他無日不臨池的深厚功力和勇於創新的精神。他出版了《歐陽中石書沈鵬詩詞選》、《中石夜讀詞鈔》、《當代名家楷書譜﹒朱子家訓》、《中石鈔讀清照詞》、《老子〈道德經〉》等眾多作品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歐陽中石最引以為傲的是能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書法變成一門學問,在高等學校可以立足,而且可以和世界各門學科並列。在具體地教學實踐中,歐陽中石更是提出了把書法這門學科劃分為書藝、書學、書道三個部分,構成了現代書法教學的結構體系。對於提攜後進,培養青年人才,歐陽中石一向不遺餘力,他希望青年人才能儘快成長起來,挑起弘揚書法教育的大梁。歐陽中石第一個建成從大專到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的完整的書法高等教育體系,開創了我國書法高等教育的先河。這一體系,切合了廣大書法愛好者的需要,更是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需要。


唐代詩人劉禹錫有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歐陽中石覺得這詩句太消極,透著一股濃重的悲涼氣息,於是改作「芳林陳葉期新葉,流水前波望後波」,藉此表達他對青年後輩的期許。幾十年來,歐陽中石始終秉承以書法為文化傳播工具的思想,將書法切入到文學、歷史、哲學等各學科中去,使之向四周延伸,從而使書法教育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一門學科。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二)以書煥采,切時如需


歐陽中石認為,文字經過書寫會煥發出光彩,具有更強的感染力;同時,書法要與時俱進,滿足時代的需要,滿足社會的需要。練習書法,不要過多地強調它的藝術形式,而要偏重它的文化內涵。歐陽中石還說過:「行文幹嗎?為的是載道。『書』幹嗎用呢?用書法的辦法使它煥發神采,滿足時代對我們的要求。這是我們進行書法研究總的目的。」從古至今,一些大書法家的作品為什麼會流傳下來呢?最關鍵的是它們適應了社會發展規律。適應了,它就會茁壯成長;不適應,它就會自生自滅。書法可以這樣寫,也可以那樣寫,但情況不一樣。可以把文字寫得非常工整,展示內容的肅穆、莊嚴,也可以用草書的辦法來寫,展示內容的靈動、節奏。中華傳統文化能提升人的思想,培養高雅的氣質素養。而傳統文化中許多被邊緣化的東西,通過書法可以「煥采」,比如對聯、題詞等。為了說明這點,歐陽中石還舉例作了形象說明,比如給飯館題字寫上「商略鹽梅」(鹽是鹹的,梅是酸的,調和各種味道之意),既體現了飯館的特色,又十分雅緻,比起那些「努力奮進」之類的題詞是不是有意境多了?歐陽中石說過,每一個漢字都是一顆明珠,把他們串在一起,就是一件美妙的藝術品,就會煥發光彩。書法可以煥發「文」與「道」的光彩。手寫的文字,可以展示肅穆、莊嚴,也可以展示靈動、飄逸。這種神采只能用手煥發出來。書法,可以超越紙筆的局限,變成一宗活的東西來感染人。這種能力,其他技術手段無法取代。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三)書面文心,文化通流


歐陽中石無愧於是一位別具睿智的智者。早在1985年,歐陽中石就對書法提出了「文心書面」的準確定位,指出,「文心」是內質,「書面」是表象,具備「文心」的「書面」,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書法。他要求學生必須從持身到節操、從學問到閱歷、從氣質到感情、從文採到筆墨,都要著力孜孜以求,要把書法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構成這門學問的核心是書法和中國文化,要從文化的視角揭示出書法史的發展動因和歷史規律。

當代書者歐陽中石:持心若水,以文化書



歐陽中石在教學上,要求對古代的文化,特別是國學的主體內容,要有比較深入的掌握,最好是能夠兼通其中的某個領域,力求從文化的視角揭示出書法史的發展動因、規律等等。歐陽中石常常強調: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從質樸到成熟,從成熟到完美,從完美到突出一個特點,從這個特點到另一個特點,從一個點到一條線,從一條線到一個面,再從一個面到一個點,如是轉個不停地前進著。其中有一個必然的規律,即每一步的轉動都是向著一個更高的頂點攀登。當它超越了項點,形成了一個新的起點時,其他的點又在向它行進超越。這種追逐的軌跡,簇連成一個整體傾向,構成了歷史的正統。在書法創作上,歐陽中石明確表示:「我不主張急於『創』,在沒有真正地掌握『書』的傳統精華及其規律之前,『創』是沒有出路的。」歐陽中石認為書法創作「最少應當包括所寫文字內容的創作與書寫藝術的創作兩個部分」,文字內容則應是「為國祚揚威,為山河增秀,為所仰頌德,為所寄抒情」。由此可見,歐陽中石關於書法「文心書面」的定位,內涵十分豐富,對匡正時弊、推動當代書法向著更高的目標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黃說史 的精彩文章:

TAG:老黃說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歐陽中石:文以載道 書以煥彩
書畫欣賞: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它被稱為「天下第一楷書」!
歐陽詢的隸書
清秀挺拔、飄灑有致:唐代歐陽詢行書《千字文》書法欣賞
唐代歐陽詢《草書千字文》
書法-董其昌臨歐陽詢草書千字文
歐陽中石:書法不是寫字,是寫文化
歐陽出書家,今朝看中石?
清代書法家王澍楷書,通臨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它被稱為「天下第一楷書」!
唐代書法:歐陽詢小楷《黃帝陰符經》欣賞
謹嚴清勁、遒健瘦硬:唐代歐陽通楷書《道因法師碑》書法欣賞
書法博士秦金根,師從歐陽中石,以米芾融入蘇字書作閑散淡雅!
清和洒脫、古雅遒麗:清末嚴復行草書《祭歐陽文忠公文》書法欣賞
唐 歐陽詢 行書千字文
田英章評啟功與歐陽中石書法,你怎麼看?
一代文宗歐陽修書法欣賞
歐陽中石 書法
雄健挺拔、工整秀麗:任政楷書《臨歐陽詢虞恭公碑》書法欣賞
歐陽中石:論楷書及其在書法藝術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