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千年國學智慧凝結在兩個字:中和

三千年國學智慧凝結在兩個字:中和

三千年國學智慧凝結在兩個字:中和 點擊播放 GIF/2046K


三千年國學智慧凝結在兩個字:中和


梳理和統合三千年悠久而燦爛的國學智慧,把握和領悟國學原著典籍里的精髓——從周易的啟示,到中庸的原則;從兵家的思考,到老子的大道;從人文的風度,到禪宗的境界……各種中國智慧交相輝映,相輔相承,相融相生,相得益彰,最終凝練結晶為兩個大字:中和。


什麼是中和?中,就是中正,不偏不倚;和,就是和諧,多樣統一。不極端、不片面就是「中」,不單一、不分化就是「和」。居中守正,和諧相融,就是「中和」。


統觀國學裡的經史子集煌煌巨著,都是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路徑出發,用不同的方式總結提煉、闡釋解讀,最終殊途同歸,共同攀登上智慧真理的巔峰。

可以這麼說,三千年國學智慧所說的無非「中和」二字。寥寥兩個漢字「中和」,卻與世界先哲思想成果接軌,蘊含了淵博精深、極大極其豐富的人類智慧。


儒家:中庸的原則


何謂中庸?北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歸結起來,中庸是指為人居於中正之道,不偏不斜,恰如其分,以自然的純正人性為人處世、修養自身。


需要強調的是,中庸的本義絕不是常常被世俗化所曲解的那種不負責、不表態、無立場,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當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無原則。


中庸之道體現在為人處世、做人做事的言行規範上,就是:不走極端,不唱高調,切實可行,尊重常識,符合人性,適可而止,過猶不及,恰到好處。目標和要求具有可執行性、可持續發展性。由此看出,中庸其實是最講究原則性的,做人做事從方式、方法到分寸、力道,都有用心的權衡和精準的把握,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和積極的追求。而且同時注重原則性與靈活性的兼顧,講究權宜之法、持經達變。

關於「和」,《論語》里說:「禮之用,和為貴。」又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此看出儒家十分講究和注重團結、凝聚力。實際上,中國文化從來都是反對單一化、同質化的。《後漢書》里說:「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至潔則反倒容易被污染,至剛則反倒容易被折斷。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也是同理。一枝獨放不是春。清一色就失之單調了,大家相互之間不能互補。


相反,無論是人才結構、組織架構還是文化交流,我們都提倡多元化、豐富性的融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剛柔相濟,德才兼備,文武雙全,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中庸》里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為大也」。

三千年國學智慧凝結在兩個字:中和



道家:轉化的策略

道家的核心思想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故應無所不容、不所不包、對立統一等等,據此提出了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知白守黑、見素抱樸等等重要哲學思想和軍事、政治方略。


道家哲學裡充滿了「對立轉化」的思想,「反者道之動」,最能體現老子矛盾轉化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經》里闡述了一個著名的「若水法則」和「不爭哲學」——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世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就是今天我們眾所周知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類似經典的表述還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與福禍相互轉化這一辯證思想對應的,是一套深沉而迂迴的政治鬥爭策略:「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用今天的大白話來說就是「糖衣炮彈策略」——上帝要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以柔克剛,以退為進,以弱勝強,事緩則圓,隨圓就方,有所不為,知止不殆,後來居上,後發制人——這些都是中和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道家、儒家思想的相通之處。無不是在告訴人們,在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我們應學會沉住氣穩住神,主動謀劃積極行動,從而化腐朽為神奇,化干戈為玉帛,變不利為有利,直至奪取最後的勝利。


佛家:超脫的境界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讀了若干佛學書籍,感覺最讓俗世中人大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醍醐灌頂之感的,當是這一段了。只用一句話,涵蓋一切,一語中的,直指人心,如水銀瀉地,一下子就把「我執」給你破掉,乾脆利落,刀起絲斷,毫不拖泥帶水。


有人說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其實是從不同層面說了一回事:世事如大夢。《紅樓夢》,是富貴夢的破滅;《三國演義》、《水滸傳》,是英雄夢的破滅;《聊齋志異》,是情愛夢的泡影;《西遊記》,是事業夢的破滅,師徒四人也只有到了天上,才最終修成了正果。


其實跳開來看,世間的一切真實本質就是這樣子的——佛家語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世間萬物都只是一個「成住壞空」的過程,原本就是一個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旅程。往往是人類太自大了卻不自知,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耳朵和頭腦,誤將表象當成本質,誤將表演當成生活,誤將一時當成永久,誤將偏執當成執著。


佛學所觀望到的「空性」、「一元論」,和道家莊子的「齊物論」,和儒家的中庸之道,體現的正是同樣的「中和」思想智慧。在這一共同的基點上,佛家所主張的活在當下、修行消業,和儒家倡導君子聖賢的修養作為,以及道家主張的修心養性,也都有著很多相似相通之處。


國學:中道與融和


就連那部古老的《易經》,也在傳達變革精神的同時,重在表達一種「執中」的思想,比如「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利見大人」和「無咎」,意在說明,世界在變化,事物在發展,但是只有時間、地點、方式,天、地、人都在恰到好處的時機節點上,才可能收穫發展變化的最佳狀態。


關於三千年的中國智慧,還是南懷瑾總結得好: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無非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跟儒家學奔向未來,跟道家學從容轉身,跟佛家學放下過去。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據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又說:入世越深,出世越遠。儒道釋各自的思想基調都是「中和」,而它們又彼此相互融合,共同架構起中國人精神心靈的殿堂,也讓中國國學成為點亮和滋養全世界人類心靈的寶貴而深奧的東方大智慧。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註明:


[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年關七大忌,過年七不要

TAG:儒風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國學大師:三百年來他第一
國學知識:二十四史中的經典名句
14個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城市落在同一個國家!網友:應向中國學習
英國夫妻在中國學習半年回國賣麵條,一碗素麵36元!
韓國史學家:李世民是韓國人。中國學者只回了7個字,尷尬不?
非洲青年在中國學了半年,回去就統一全國!這個軍校在李雲龍隔壁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學者的美國史研究著作一覽(二)
泱泱國學 千年壯闊
美國學者:中國已經說服全世界,得到幾乎每個發展中國家的喜愛
國內的中國學研究和日本相比,存在半個世紀的斷代|專訪學者張明傑
在這個高科技領域,韓國連續8年世界第一,卻被建議要向中國學習
120萬人都在讀的精粹,中國人必讀的一套國學經典
百年中國學術抄襲史
國學︱你了解中國古代的紀年嗎?
韓國學者:成吉思汗奪取天下,全靠咱祖宗!中國學者回復八個字,無情打臉
中華5000年的國學文化都藏在這裡面,連外國人都開始學習了
中國學者疑發現"中等大小"黑洞 距地球幾千萬光年
日本視角還原近代中國歷史:古代是日本學中國,近代中國學日本?
中國有個族群,美國學者說:他們是歐洲這個族群的後代,證據確鑿
中國文化有多強大,日本國罵「八嘎呀路」,都是跟中國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