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聊聊周易參同契:文字鄭重說,世人不孰思

聊聊周易參同契:文字鄭重說,世人不孰思

若夫至聖,不過伏羲,始畫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結體演爻辭。夫子庶聖雄,十翼以輔之。三君天所挺,迭興更御時。優劣有步驟,功德不相殊。製作有所踵,推度審分銖。有形易忖量,無兆難慮謀。作事令可法,為世定詩書。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皓若寒帷帳,嗔目登高台。火記六百篇,所趣等不殊。文字鄭重說,世人不孰思。尋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竊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若遂結舌喑,絕道獲罪誅。寫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猶豫增嘆息,俯仰綴斯愚。陶冶有法度,未可悉陳敷。略述其綱紀,枝條見扶疏。


如果說到至高的至人,那就要從伏羲說起,伏羲開始畫了八卦,效法天地。而文王根據卦又演出來了爻辭。到了孔夫子的時候,又作了《十翼》來解易。


這裡的翼是指的」輔助「的意思,《易緯·乾坤鑿度》中記載說: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而《十翼》便是指的是《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這十篇解易的文章。

這三個聖人都是應天時而生的,將易闡述得越來越詳細,雖然闡述的深淺是不同的,但他們是一樣的偉大。


因為有了易,所以丹道中的製作,便有了依據,能夠不斷地推驗審度,計算也非常細微,細到了到了分與銖。


由於有形的東西是很好度量的,而無形的東西是很難理解的,所以為了能讓人理解,有方法可以遵循,所以為世人定下了詩書。


常人知曉這些之前,對這一切是沒有認識的,所以需要靠著師的傳授才能夠覺悟。火記有六百多篇文章,其中的內容各有不同,寫下文字的時候也是非鄭重的, 然而世人卻不去深入體會其中的內容。

如果尋度其源流的話,幽與明其實本來是在一起的啊。


這些內容平時只能跟賢者們相談,怎麼敢輕易寫成書呢?


如果完全什麼也不說的話,又怕是讓道絕了。但是將其寫到竹帛之上,又怕泄露了天符。所以只好嘆息猶豫,反覆糾結不止。


丹道的陶治是有法度的,無法詳細述說,這裡說個綱要,學者們根據這些枝條便可以梳理了。


道家與儒家,有時候會讓人困惑,為什麼兩家有時候看起來是那麼得像,有時候看起來又那麼得不像

在道教中除了有自己的神明體系之外,同樣還有儒家的聖人,而儒家雖然沒有道教後來的神明,然而也會有祭祀的儀式,也會有道家的東西在裡面。


這個要說,就追溯到上古的時候,按古人的說法,曾經有一個很輝煌的文化,然後這個文化敗落了,後來傳入了形成了夏商周一脈直到傳到了周。


而周末戰亂,便是春秋時期,後來按《周本紀》記載:「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


為什麼要提及這個,因為古代周是宗法制度,他們知識文化精華,都只在宗室內流傳,外人很難得到其中的精華。


這文中提到的三聖之一文王,即是周文王姬昌,是他將周易演成了六十四卦並結了爻辭,而姬昌的易學便在周王室中流傳。

按記載,從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直到公元前五百多年前,從來沒有人看到過真正的易書是長什麼樣的,後來是周王室衰微,公元前五百四年,晉國國君派使者借著國事的借口,得到閱覽了《易象》一書。


當時的易分為兩部,一部是《易象》一部是《周易》,而《周易》這本書連當時的周王室內部都是秘密相傳。


三聖之一孔子,本來是魯國人,因機緣巧合認識了周室藏書的管理者老子,也就是道家的祖師了,為免繁瑣,以下暫不以祖師稱之,心中恭敬便是。


老子既然掌握周室書籍,所以這些必然是閱讀過的,而且有一定程度的深入造詣,不然也不會擔任這個職務。

所以雖然整部《道德經》里雖然沒有談易,然而整個道家歷史上卻一直關注研究並周易,也就是這個道理。


在司馬遷的《史記》里記載老子這樣說的:「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意思便是老子在世時,如果不是一百六十多歲,那麼便是二百多歲。


這是因為老子出生於春秋時期,但到戰國時期老子還在,所以至少要在百歲以上,現代人受到思維的局限,所以大多難以理解。


所以現代人大多懷疑當年對老子的描述,便是從年齡上下手,認為是不可能的。實際上即使是如今只要環境好,空氣好,在世活到了一百三十歲仍然健在的老人全國數來也有不少位,並不足為怪。


如果又有修行,本就能延年益壽,照少了算活到一百六十多歲,也並非不可思議的事。古今歷史上記載超過兩百歲的人也有不少,只是資料太少,難以考證罷了。


更何況《黃帝內經》中有請問「上古之人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之說,也不是空穴來風之事。


話歸正題,說到孔子後來終於得到了《周易》,至於怎麼得到的,史上似乎並沒有詳細記載,如果按史推敲,應該是在周遊列國時四處搜集而得,按司馬遷的說法,孔子原來搜集有三千多篇,經過他精心挑選後,留下來了現今傳世的詩經305篇。


總之他拿到以後,其時他已經五十餘歲了,所以在晚年反覆讀易,並把自己的理解與心得教授給了門人弟子,還有一種說法,是《十翼》非孔子親寫,而是後來他的門人弟子後來彙編他的學說,而編成了《十翼》。無論哪種,孔子最大的貢獻其實不在於解不解易上,而是將周易傳播到了天下。


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有一個比較系統的歸納: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袓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己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嘩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寖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褔、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生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喜歡攻擊別人隱私的人)為之,則苟鉤釽析亂(屈曲破碎、支離錯雜)而己。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諸家者,不猶愈於野乎? 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諸家之言,捨短取長,則可以觀萬方之略矣。


按這個歸納,便知諸子百家學說,都是有脈絡的,而能將它們統一起來的,便是易,而無論哪一家都是有自己獨特一面,如果能全部融匯貫通,便能夠真正產生一門大學。


而易中又雲「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陽可以推一切事物,所以也就是道能夠包含一切事物。


因為後世獨尊儒術,其實上諸子百家,就開始匯入了儒家與道家之中,其中比較接近儒學的,歸入儒家,剩餘大多的又入了道家。


所以道家學說實際上是匯合諸子百說而來,雖然在概念上可以包容一切,像道家著作《太平經》之中, 廣泛吸收儒、法、墨、 方技、陰陽等家的思想整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套修神與修形、治身與 治國、入世與出世有機結合的學說。


然後又轉回來看《藝文志》中所說的道家:「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術也。」


這顯然跟真正修道者,所知的道家完全是兩個概念,因為此道非彼道,這一歸納的道最多只能稱為官之道。


因為《道德經》的中的柔弱是「柔弱勝剛強」,而並非是:「卑弱以自持」,而這種誤解影響了後世。


而並非人真正所理解的道家的道,更非修道之人所修之道,所以這裡的看起來系統,其實是夾雜了作者自己的想法。


這種影響,到漢代佛教進入中國時,開始便是以老氏之學的旁支的名義進行,以「其道貴虛無」在理法上成立,所以得以進入而受到關注。


當然,也有一說是秦朝時佛教僧人來過中國,其實那個是南北朝時期佛教人士偽造的史書《周書述異》上所說,該書造假水平頗高,不過年代記錄仍然有所矛盾,其次因為斷代的情況,所以南北朝的人其實也不知道秦朝是什麼樣的,所以裡面描述的中國情況全是南北朝時期的情況,得益於近代考古,故發現其書偽造。


早年道教與佛教辯論時,佛教基本上靠此書辯論,在後世佛教大量佛經里也經常引用此書為自己添加光環。


不過既是偽書,自然不可信了。


如果只是宗教內部摻雜這些並不是問題,但是如果要尋求大道,必然還是要從中華的古文化去追索,求中華之正學。


畢竟中華古代文化與印度古代文化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中華的文化探討的都是如何統治萬民,而印度學說主旨的是作為一個民如何被統治。


而到了道的層面,中華的文化便是如何統御天地萬物,從而達成天人合一,而印度的文化則是如何面對現實去迴避。


明白了這個主旨,方能明白,雖然中國文化發展到現在,中國佛教文化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文化畢竟是文化,學習借鑒參考是可以的,但主體一定還是要把握住,必須要加以區分。


這種區分並非狹隘,而是一種提煉,正謂金不煉而不純也,惟有真金而不懼火煉,修道之途,豈有別哉?


雖然歷史上後世有一個道家思想發展的過程,然而這不並意味著道是在後世才形成的,早在上古,已然有人認識到了道的概念,這也是諸子百家已然在紛紛言道。


可以說諸子百家,其實都是在闡述自己對道的一種理解與實證,無論是儒家,法家,還是春秋時期的陰陽家。


但是獨取一面,都有可能是片面的道,所以要四處借鑒並學習,方能認知到存在於天地之先的道。


周易本身不是道,但是它是對道的一種理解,在史上秘密相授,並作為一種體系保留了下來,但它並不是唯一的體系。


從郭店楚簡(公元前4世紀中期至3世紀初,戰國中期)中便能看到這種痕迹: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凔熱。凔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凔熱之所生也。凔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埋,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缺簡)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責於……(缺簡)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以其字也清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並立,故過其方,不思相當。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於東南,其上……(缺簡)不足於上者,有餘於下。不足於下者,有餘於上。


這裡面就提出來很明確的「太一」的概念,並言「太一生水」,這實際上就是最早「天一生水」的詳細描述。


而「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出自《尚書大傳,五行傳》


根據可以推敲,除了天一生水外,是否地二生火或其它的,其實也有相應的篇目描述。


《尚書》與此有關聯,那麼再看《尚書》的來歷是什麼樣的。


中國的歷史,得益於大量的文獻資料,不像西方的歷史那樣拍腦袋,比如古希臘歷史,很多一邊挖島一邊胡亂造像,然後就跟歷史扯起來,說是古希臘歷史,其實牽強附會的成分很多。


《尚書》雖然歸於儒家,其實主要是儒家所整理。因為它最早的名字叫《書》,是堯舜到夏商周,跨越兩千餘年流傳的一部書,在《三墳五典》里可考,說明它是真實存在的過的。


但是它曾經被毀滅過,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經頒布《焚書令》,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


但是有一些東西在人的記憶下來的是毀不了的,這個就得益於古人學習的方式,一學習就會把整本書背下來。


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人們稱之為今文《尚書》。


有一個傳說,是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體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


也就是說,它其實是包含了上古不少知識的集合,然而現代清華簡的發現,讓人發現《尚書》有一些篇目,可能是口口相傳的知識加上先秦古籍整理在一起,偽造出來的。


不過這裡的偽造並不重要,因為即使是偽造也是基於遠比現在早得多的知識體系所構建的。


在現代清華簡中發現的一些東西更有意思,比如包括了詳細的古帝王傳說與陰陽五行及諸神密切結合,系統而豐富,長篇中大都是這類內容,其中有的把五紀、五算、五時、五度、五正、五章等內容組織成一個縝密的系統,極其豐富。


也就是說在戰國時期的五行學說,並不如今世所知曉的,五德相繼只是個五行相生那麼個簡單的體系,而是有一套非常豐富的學說,不過到目前為止,這一套一點也沒有公布。


目前公布的《筮法》《別卦》頗有意思,其中記載了一套看起來很系統,然而現代人非常撲朔迷離的筮法,裡面雖然也用易卦,但是其佔法全部是用的數字來進行,並附有不少的占例。


其中還包括一個算具表,大約是公元前305年左右的,利用這套《算表》,它的計數是十進位,通過竹簡交叉構成21行、20列,分為乘數和被乘數個位、十位區,利用《算表》進行計算,不僅能夠快速計算100以內的兩個任意整數乘除,還能計算包含分數1/2的兩位數乘法。


在《筮法》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凡乾,月夕吉,坤,月朝吉,坤,晦之日逆乾以長巽,入月五日舍巽,乾坤長艮,旬,乾坤乃各返其所」,實際上也是對月相的描述。可以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有月相的觀測,並已經開始用卦象來進行描述月相,所以說京房納得自焦延壽,而焦延壽得自先秦古法,是成立的。


所以說在易卦中,從種種痕迹來看,其中必然有一套配合用於易數推算的數理邏輯,這也就是參同契里會說:」推度審分銖「的依據所在。


而這套數理邏輯,經過後世不斷的研究加上一些隱秘的傳承,基本上至今可以推定,其範圍不離河洛五行加太玄數。


這些便是魏真人不敢輕說的部分,其中還包括火候之秘處,所以在後面的文中進行了斟酌,進行了隱約的透露,學者需要細思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秒處。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陰符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聊聊周易參同契: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聊聊周易參同契:子午數合三,戊己號稱五
聊聊周易參契:金本從月生,朔旦受日符
聊聊周易參同契:二八應一斤,易道正不傾
聊聊周易參同契:陰神、陽神、身神及出體

TAG:道家陰符文化研究 |

您可能感興趣

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大興文字獄,禁錮文人們的思想?
頭文字D聚會!周杰倫余文樂劉畊宏罕見同框,唯獨他沒來!
周杰倫余文樂劉畊宏聚會,頭文字D同框,一人滿臉大鬍子
頭文字D主演聚會,余文樂周杰倫劉畊宏交談甚歡,不見陳冠希蹤影
周恩來鄧穎超珍貴合影,世間任何文字,都不足以描述他們的深情
越南古建築刻了許多文字,中國人一看就明白,當地人卻看不明白!
很好的文字描寫:小顧聊梵高
文字不重要,看圖!
李敖談魯迅:他思想相當貧乏,文字就像裹小腳,對學生態度不友好
與明清不同,為什麼沒聽說過宋朝有文字獄?
越南古建築刻了許多文字,國人一看就明白,當地人卻一問三不知
豆得兒做整容重回顏值巔峰:微博發曖昧文字疑似討好王思聰
文字·扎心·背景圖:「我們之間不談虧欠,感謝曾經遇見」
告別林清玄!又一大師去世,謝謝您用文字帶我們以清凈心看世界
越南古建築上印刻很多文字,當地人看不明白,中國人卻一看就懂
再美的文字都不如這一句: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馮小剛發文闢謠後崔永元即刻回懟,文字不多信息量卻很大
雜·心動·文字壁紙:老人常說,遇見是福氣,不遇見也是
網易雲延伸文字·情頭 「年輕人要早睡,不然會多想」
林清玄逝世:謝謝您用文字滋養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