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其實是有罪的
法郎上的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曾說:「言語並不構成罪體,它們僅僅棲息在思想里,有時候沉默不言比一切語言表示的意義還更多。」
孟德斯鳩是法國啟蒙時期的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法律工作者。現代法律意義上的「言論」,孟德斯鳩的「無罪」觀是一回事,但這並不包括廣義上「言論」,也不包括廣義的「罪孽」。中國有一句古語,認同廣泛,收在舊時的啟蒙讀物《增廣賢文》:「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日本佛教繪畫
「言論」問題,古今中外都納入「啟蒙」,足這對人的一生是何等重要。宗教是深層次的人文關懷,佛教則對不當言論歸納出「四惡語」: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惡語,皆有罪。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言論是心靈的外顯。孔子曾言:「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人的一生是一個成長過程,言論也不斷地趨於「風格」化,如果一個人活到四十歲,一出口就讓人心生厭惡,這個人的一生算是完了。
《論語》書影
孔子有個後裔非常有名,《三字經》云:「融四歲,能讓梨。」孔融是位神童,小嘴會說話,所以人人喜歡。孔融成年後,當過北海相,果然挺有福,過上了「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生活。但孔融最終被滿門抄斬,覆巢之下無完卵。
孔融是個「因言獲罪」的典型,佛教所言的「四惡語」他無一掛漏。「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在孔融的口中,自己是父母風流快活後的附產品,在老娘的子宮中十個月,就是一根蘿蔔浸泡在鹹菜缸中。這些話讓他老爹老娘聽了,該是想死還是想活?
施大畏 韓碩 《孔融讓梨》連環畫
孔融讓曹操不能忍受,全在孔融的一張嘴上。「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孔融得知,緊急修書一封遞與曹操,編了一則故事十分動聽,說是武王伐紂,收穫美女妲己,贈與周公成就好事。曹操有時也挺厚道,找不到這趣事的出處,忍不住就教孔融,孔融答曰:「想當然耳!」曹操這一聽,牙就咬起來了。
孔子講學圖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孔子的話有點大,也有點空。但是,作為孔子的後人,孔融又確實用自己的一張嘴把自己給滅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明朝當「宰相」,得有這功夫
※古代的這種美食,南方人與北方人都愛吃,叫法卻不同!
※盛世唐朝,新春佳節怎麼過?
※官場上的正著與歪招(三)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
TAG:閑情偶記 |
※特朗普因種族言論被猛烈譴責,其實是他一個「精明」的策略
※林洙稱與梁思成是真愛,事實與言論不符,一面之詞,不過各取所需
※AI是否擁有言論自由呢
※趙麗穎是否懷孕並不重要,而是這一言論之下,隱藏了什麼目的
※黃河斷流的言論從何而來,是否是危言聳聽?
※特朗普終於承認犯罪,無恥言論讓人震驚!
※美國言論真的有那麼「自由」嗎?
※為何男性實施性侵,被言論圍剿的卻是女性?| 思想界
※張柏芝答非所問 被轟「騙人精」?其實是言論浮誇惹禍
※石宇奇再出神言論!「否認」爆冷 這是男單第一人該有的擔當?
※一家之言論無為
※日副相再出不當言論 「沒有性騷擾這種罪」引女性團體抗議
※世界未解之謎:時間是人類的錯覺?愛因斯坦這一言論無人敢信!
※宗慶後回應「反對互聯網」言論,其實這就是場誤會!
※滴滴事件嫌疑人爺爺仍「溺愛」他,願替其贖罪,荒謬言論讓人氣憤
※張若昀就不當言論道歉,可是感覺他的五字回懟沒有任何問題啊
※旁觀者的言論對你而言並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萬磁王」為「性侵是因未出櫃」言論道歉
※亮劍:孔捷說過的這番言論,實在有違軍人的職責,足以槍斃五次!
※美軍高官的挑釁言論是無知還是故作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