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讓科學「跑」在謠言前面

讓科學「跑」在謠言前面

●讓更多的人成為網路謠言的「絕緣體」,將謠言消滅於萌芽之中,謠言的廣泛傳播就會有難度。


●現實中,有些科學家在心態上對科學普及存在「彆扭」情緒,帶有長久以來的偏見與誤解,因而致力於科普教育的科學家並不多。


●踏踏實實做科普、認認真真傳播科學精神,是微時代逐漸稀少的堅守與純粹,是在充滿了噱頭、標題黨、博眼球的海量文章之外的一眼清泉。

「蘇打水能防癌」「吃素有利於身體健康」「X射線安檢儀對人體有很大傷害」……近日,中國科協發布的2016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引發了不少公眾的關注與討論。


人們一方面感嘆謠言的以假亂真,一方面深感無奈,身邊不少朋友一不小心就成為謠言的轉發者和受害者。


相比多年前,我國公民的整體科學素質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根據2015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的調查,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近90%,但這仍與西方主要創新型國家公民具備科學素養比例在10%以上的水平有差距。2008年,美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就已經達到28%,2005年瑞典公民中這一比例已達到35%。


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呼喚互聯網時代的科學精神,讓科學「跑」在謠言前面,前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互聯網是一柄「雙刃劍」


隨著2016年我國網民數量和微信月度活躍用戶數量分別突破7.1億和8.5億,「互聯網」已經成為公民獲取信息的主渠道。與傳統媒介相比,互聯網正以更迅疾的速度普惠更廣闊的人群。


但是互聯網是一柄「雙刃劍」。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就曾直言,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上信息良莠不齊,不科學不「靠譜」的「心靈雞湯」、八卦謠言誤導公眾、危害社會。


回想幾年前,2011年,日本發生的9.0級強地震引發核泄漏事故,在我國不少地區曾掀起一場搶購食鹽風波,2007年廣東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黃葉病的香蕉會得癌症」的謠言致使香蕉價格大幅下跌,蕉農損失慘重。這些現象一方面折射出網路已成謠言集散地,一方面也凸顯了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緊迫性。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燦研究員說:「科學本質是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包括對自然界的好奇心或者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但互聯網在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的同時,卻也利用了這一心理,讓謠言得以快速發酵和傳播。

每每收到長輩和朋友們用微信發來的類似《注意,空腹喝牛奶等於慢性自殺!》《冬天,這些水果不能吃》之類的文章,許多科研工作者都會深感無奈,在他們看來,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技術,給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載體和渠道的同時,也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便利。許多專家曾呼籲,在謠言已經廣泛傳播之後,再去糾正和挽回,效果往往不理想,補救的成本也會相當高。而如果能在謠言產生之前就提前做好相關的科學普及工作,讓每一個人、每一位網民都能成為網路謠言的「絕緣體」,將謠言消滅於萌芽之中,謠言的廣泛傳播就會有難度。因此,科學素養的提升,科學知識的普及,在互聯網已經廣泛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當下,至關重要。


「互聯網+科普」需要多元主體的參與


互聯網的傳播規律證明,互聯網媒體發布的科學產品和內容越豐富,科學流言得以傳播的機會就會越少。謠言的猖獗,恰恰是因為各種網路平台上,既有吸引力又有說服力的科普作品還遠遠不能滿足網民對於提升自身科學素質的需要。


去年11月,由20餘位院士擔任分冊主編,40餘位院士親自撰稿,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學科的600餘位科學家和科普作家共同參與編寫的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獲得了2016年上海科普成果獎一等獎。


這部由科學家群體編纂的圖書最大亮點在於,改變了以往每個「為什麼」只有一個答案的問答方式,將科學界的不同說法同時展現,讓孩子在獲得多種答案的同時,最大程度激發起他們對世界、自然的好奇和探究的興趣,培養他們鑽研和探索的精神。例如,恐龍是怎麼滅絕的,這個問題至少有5至6個觀點,小行星撞擊地球僅是其中一個觀點。

《十萬個為什麼》的廣受好評,就體現了科技工作者在參與科普傳播、提高公眾科學素質中發揮的巨大作用。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西方已經有很多國家建立起鼓勵科學家與大眾雙向交流的完善機制,科學家為了讓社會更好了解自己的研究課題,也願意主動向公眾宣傳,為讀者寫科普文章,從而形成了頂尖科學家與廣大公眾良好互動的文化,許多科學家也將科普工作作為自己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


但相比於西方國家,「我國科研評價機制還不完善,基本上僅僅以科研成果衡量科研成績,對於科學家做科普工作沒有量化評價。這就很難調動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中科院院士林群道出了我國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較少的深層次原因。同時,林群提到,「現實中,有些科學家在心態上對科學普及存在『彆扭』情緒,帶有長久以來的偏見與誤解,因而致力於科普教育的科學家並不多。一些人甚至認為從事科普是不務正業,沒有創新性,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


對此,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劉小勘指出,不論是網路科學流言的治理還是科學知識的普及,僅靠科協的力量是遠遠不能完成的,必須依靠科技界、網民和媒體工作者的共同參與,「互聯網+科普」需要多元社會主體的共同參與。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幾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主動參與到科普工作中,尤其是藉助互聯網平台,打造了諸多高水平的科普陣地。清華大學顏寧教授日前出任科技傳播類自媒體《賽先生》主編。一段「任職宣言」就清澈犀利:「踏踏實實做科普、認認真真傳播科學精神,是微時代逐漸稀少的堅守與純粹,是在充滿了噱頭、標題黨、博眼球的海量文章之外的一眼清泉。」

當然,「互聯網+科普」還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有學者指出,相比於互聯網娛樂行業,科普領域顯然還有還很大的產業化前景,充分利用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將現有科普產品進一步做大做強,能夠更快地滿足網民對互聯網科普產品的強烈需求。


創新方式,讓科普變得不再「高冷」


科學普及的工作,除了需要更為多元的參與主體以外,還需要努力創新方式,讓高冷的科學充滿趣味與溫度,增強貼近性和接受度。


幾年前,有誰能想到,在開著車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就能聽權威科學家講幾段妙趣橫生的科普小故事?又有誰能想到,每天看幾分鐘漫畫,就能學到日常必備的醫學常識?


不久前,一款獨具特色的科普音頻節目《科學隊長——孩子耳邊的科學家》,在手機應用「喜馬拉雅」上線。這是一檔由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清華大學教授魯白、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謝宇3位科學家打造的音頻節目,將原本深奧的科學知識趣味化,帶孩子領略科學的神奇魅力,受到廣大中小學生的歡迎。


互聯網時代,要讓科普變得有趣。果殼網副主編吳歐就談及,「要讓科學知識以有趣的、接地氣的、可傳播的方式在互聯網上流行,讓公眾覺得科學知識不是那麼高冷、遙遠的東西。」多年前,林群也曾撰文指出:「一些科學家不懂得如何與公眾溝通。交流傳授的過程中,許多科學家有意無意地只用專業、枯燥的術語與公式,不善於把複雜深奧的科學問題通俗化、簡單化,無法吸引廣大群眾,更別說讓公眾理解掌握了。慢慢地,公眾對於科學的熱情也就減少了。」


與此同時,滿足個性化需求,對科普產品進行「私人訂製」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訴求,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康友說:「科普作為公共服務,服務鏈要重視末端、重視細節、重視銜接、重視公眾滿意度,越到最後越要堅持,否則前功盡棄。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充分分析科普對象的特點和需求,對科普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服務、精確管理。要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精確把握公眾科普需求,為科普個性化和精準服務提供支撐。」


雲計算、大數據和個性化的分析,了解用戶興趣點,對互聯網用戶進行細分已經逐漸成為趨勢,期待越來越多的個性化互聯網科普產品的出現,讓「互聯網+科普」在提升公眾科學素質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26日 17 版)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機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新基因噴劑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春節前後容易碰上艷遇的星座
6000年的馴化史中 人和馬是怎樣結成聯盟的
英超寶貝籃球玩洗車 感覺有點過了
日本自衛隊將實施設想台海兩岸衝突演習

TAG:手機人民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他將佛學與科學結合在一起,預言了王朝興衰,更是讓皇帝天下大赦
科學家表示契科湖在通斯古大爆炸之前就存在,其並不是隕石坑!
科學向前看 國學向後看
在這場恐慌面前,科學是最好的疫苗 科技袁人
科學現象竟然如此的「不科學」!
神學和科學明明是對頭,為什麼有科學家卻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呢?
你聽說過世界科學節沒?一場前沿科學+大眾科普的世界盛會來了
科學與偽科學的是是非非
我說科學,你說「耶」!中國科技館「科學之夜」活動開始搶票啦!
為純科學呼籲
關於世界末日的「的神」預言,科學家稱瑪雅預言最有科學依據!
光學測量在科學前沿領域的概括
科學家推測引力波可以聯繫外星人,愛因斯坦早預言它的存在
王言虎:對待科學研究,不妨把質疑交給「時間」
一個讓科學家「頭痛」的存在,無法解釋也無法結束的科學奇蹟
史前泰坦鳥真的是神族的鳥嗎?科學家深入研究,發現它不為人知的一面
科學的也是哲學的
「周末講壇」傳統醫學,漫步在科學與人文之間
經濟學是能夠預言的科學
科學家在颶風眼壁發現反物質束被射向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