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神人劉伯溫,為何棄元投明?

一代神人劉伯溫,為何棄元投明?

一代神人劉伯溫,為何棄元投明?



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台州黃岩(今浙江黃岩)人方國珍在台州起兵,拉開了反元的大幕。

方國珍的軍隊迅速佔領了台州、溫州、慶元(今寧波)等地,當地官員奈何不得。省裡面只得將劉伯溫召出。


劉伯溫同事黃伯生在其《誠意伯劉公基行狀》一文里說,省里將劉伯溫召出後讓他當了個浙東元帥府的都事,仍是個從七品的小官,而元帥府即宣慰司,是省里的一個派出機構。


劉伯溫到任後,獻計築城抵禦,果然使方國珍受阻。這時,左丞相招安方國珍,劉伯溫認為招安不妥,因方國珍是第一個起兵反元之人,應乘勝一舉將方國珍剿滅,否則後患無窮。


從起義反元這一面來看,劉伯溫這一計確實很毒,若得逞,元王朝將再苟延殘喘一陣也說不定。方國珍聽說後,忙用重金賄賂劉伯溫,希望劉伯溫改變觀點,為他接受招安說點好話,但劉伯溫不受。

方國珍便派人從海上帶重金到京城,賄賂當權者們,終於打通了門路,朝廷決定招安方國珍,一面授方國珍官職,一面反而斥責劉伯溫霸道。方國珍受招安不久,等到喘過氣來後,再次起兵反元,而此時的劉伯溫,雖又被省里重新任用負責剿捕之事,卻又見疑,不給兵權。


至此,劉伯溫對元王朝心灰意冷,乾脆辭官回家了。劉伯溫回到老家青田後,專心著書,寫下了反映自己政治主張的傳世之作《郁離子》。


劉伯溫已經看出元王朝末日迫近,天下勢將大亂,便在老家青田讀書,著作,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不久,群雄四起。

一代神人劉伯溫,為何棄元投明?


朱元璋打下浙江金華後,得知劉伯溫、宋濂是江南名士,即以重金禮聘,劉伯溫賣關子,沒有答應。朱元璋手下總制孫炎又親自寫信邀請劉伯溫,劉伯溫才同意出山。


劉伯溫和朱元璋見面後,即向朱元璋陳述了時務十八策。


十八策的主要內容是滅陳(友諒)去張(士誠)、滅方國珍、屯兵自養、勿過度擾民、嚴肅軍紀、招納賢士等等。朱元璋讀後非常高興,即將劉伯溫視作心腹。


朱元璋初起兵時,奉紅巾軍頭領韓林兒為首。至正十五年(1355),韓林兒在亳州(今屬安徽)稱帝,國號大宋,朱元璋得到消息,即表祝賀,到了新年,還令中書省為韓林兒專設御座並叩頭禮拜。群臣皆拜,獨劉伯溫不拜。


問他為什麼不拜,他說:韓林兒不過是個放牧的小孩子而已,我拜他幹什麼!顯然,劉伯溫是以這種方式表明他只忠於朱元璋。朱元璋心知肚明,便召見劉伯溫,請教平定天下大計,於是有了一次著名談話,後人稱之為朱劉之間的「隆中對」。

劉伯溫向朱元璋分析了群雄形勢,陳述了征討天下大計。劉伯溫說:張士誠目前不過自保而已,不足為慮。陳友諒篡奪了紅巾軍領導權,名號不正,但他佔據了上流之地,又時刻想消滅我們,是我們的大敵,因此應當首先消滅他。


一旦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自然勢單力薄,就可以一舉將其滅掉了,然後揮師北上,佔據天下!朱元璋聽後大喜,對劉伯溫說:先生有了什麼好的計策,都一定要告訴我啊!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宋太祖趙匡胤如何對待官二代?
蘇東坡杠上司馬光
唐太宗的三征高句麗:李世民為報中原王朝之恥
劉邦告訴你草根是如何「逆襲」的?
誰是三國歷史上真正的神射手

TAG:宋朝那些事兒 |

您可能感興趣

朱元璋害怕劉伯溫要給他下套,劉伯溫聰明一世,卻死於幼稚
一代神算劉伯溫,四個字道朱元璋明朝國運,一句話斷他何時死亡!
明史疑雲:一代軍師劉伯溫為何慘死?竟死於朱元璋的陰謀之下!
朱元璋殺了劉伯溫,為何朱棣又殺了劉伯溫的兒子?原因只有一個字
明初大旱,朱元璋讓劉伯溫想辦法,劉伯溫:殺了此人就必能下雨!
朱元璋殺了劉伯溫,為何朱棣要殺掉劉伯溫的兒子?原因只有一個字
朱元璋殺了劉伯溫,朱棣繼位後,為何又殺了劉伯溫的兒子?忒有料
劉伯溫死後,朱元璋在朱標病逝,才明白劉伯溫送他一筐魚的深意
朱元璋殺了劉伯溫,朱棣繼位後,為何又殺了劉伯溫的兒子?
劉伯溫不讓子孫學帝王之術,那他的後代過得如何?比劉伯溫還慘!
劉伯溫有多神?朱元璋曾問他:大明能傳幾代?他說出4字泄露天機
明朝連年大旱,朱元璋讓劉伯溫想辦法,劉伯溫:此人一死,必下雨
朱元璋為何沒殺劉伯溫?馬皇后瞞天過海抬了一手,唯獨劉伯溫參透!
天下大旱,朱元璋問劉伯溫有何解決辦法?劉伯溫:殺此人,必得雨
劉伯溫神機妙算,為何無法全身而退?朱元璋是狠心,還是明智?
諸葛亮,劉伯溫,張良和蘇秦四人,若在同一時代,誰能笑到最後?
朱元璋問劉伯溫:大明能傳幾代?劉伯溫說出4字保命,後字字應驗
古代明朝時期大旱,朱元璋找到了劉伯溫,劉伯溫說把這個人殺了,就會下雨
朱元璋問劉伯溫明朝何時滅亡?劉伯溫寫了四個字,朱元璋卻算錯了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求問皇帝一字,卻保證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