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歲朝圖》

《歲朝圖》

「歲朝」是指農曆正月初一,在《後漢書·周磐傳》中有「歲朝會集諸生,講論終日」的記載。國人過春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其稱謂在各時期也不盡相同,例如先秦稱為「上日」、「改歲」;兩漢稱為「正日」、「歲旦」;魏晉南北朝稱作「元日」、「元旦」,而唐代以後也多以此為名。事實上,最初的春節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且夏、商、周與秦朝所定歲首之日也不同,直至漢武帝太初元年才以農曆正月為歲首,在辛亥革命以後便採用公曆計年,將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作為應景之作,古代繪畫中的《歲朝圖》最初是在宋代宮廷中興起的,流傳至今年代較早的作品是北宋畫家趙昌與董祥創作的《歲朝圖》。此類創作一般分為兩種:一是描繪辭舊迎新的慶賀祝拜場景;二是以蔬果、文房等入畫,賦予其吉祥寓意與文化內涵,多以「歲朝清供圖」命名。通過前者可以一窺古人的迎春習俗,後者則反映出文人墨客的古雅情調。


古時的春節習俗在先秦已出現萌芽,雖然當時是與立春節氣有關,但也是為了歡度新年而在新舊交替之際進行的。此時期的禮俗包括儺祭、立桃人、掃塵、宴會、祭祀祖先等。漢魏時期是春節習俗的定型期,相關慶賀活動有除夕驅儺、正旦朝會、立神荼鬱壘、放爆竹以及聚宴飲酒等。到唐宋時期,春節習俗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儺祭活動的民俗性與娛樂性增強,另外還要守歲、立門神、掛年畫、帖春聯。而拜年的習俗在此時也趨於完善,不僅有尊卑長幼之分,還要互送節物。在宮廷中皇帝要在早朝時接受百官的祝禱,官員之間社交性的拜年出現了以「名刺」代賀的情況,很多官宦之家並不親自登門拜年。此後,明清之際的春節習俗也基本沿襲了唐宋時期的舊俗。從春節習俗的演變過程來看,其宗教功能逐漸弱化而娛樂性逐漸增強,人們在力圖營造歡慶氛圍的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掃塵

《歲朝圖》



明 李士達(款) 《歲朝圖》 1615年

按照民間的說法,「塵」與「陳」諧音,因此新春掃塵便有了「陳陳布新」的含義。據《詩經·豳風·七月》記載:「穹窒薰鼠,塞向墐戶,磋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可見在迎新之際,人們要清掃垃圾、驅趕老鼠,並封閉窗戶躲避寒風。在明代李士達(款)作於1615年的《歲朝圖》中就描繪了掃塵的場面,畫中一文士倚桌案坐於閣中,屋外一童子正拿著掃帚清掃院落,為慶賀年節做準備。


立門神


立門神的習俗萌芽於祀門,在周代已將其定為祀典之一,《禮記·喪服大紀》中即有「君釋菜,禮門神」之說。先秦時期的立桃人就是立門神的前身,以此驅邪御鬼。從漢代起,門神有了具體的形象與名稱,例如著名的神荼與鬱壘,人們將二者之形或是名字繪於門戶與桃符上,南朝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的記錄。到了唐末五代之後,民間多以鍾馗作為門神,這源於鍾馗為唐玄宗捉鬼的典故,也有學者認為鍾馗的形象是由商代主持祭祀的「仲居薛」等演變而來。宋代吳自牧曾在《夢梁錄》中稱宋人在歲旦之日有「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的習俗。到了宋末,以秦瓊、尉遲敬德作為門神的現象也很多見。

《歲朝圖》


明憲宗 朱見深 《歲朝佳兆圖》 1481年


在流傳至今的古代《歲朝圖》中,明憲宗朱見深創作於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歲朝佳兆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即是以鍾馗為描繪對象,而此畫也可看作是祈福的宮廷年畫,在作品右上方有「畫圖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的御題。畫中的鐘馗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上,他犀利地盯著飛來的蝙蝠(意為福來),而小鬼則雙手捧著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盤,意為「百事如意」。可見,此時的鐘馗也開始具有吉祥的寓意。


此外,在宋代還出現了以文官充當門神的新樣式,代表著富貴、權勢等寓意,例如在傳為李嵩的《歲朝圖》中,「不但宅門上繪有武將門神,而且在堂屋隔扇門上還出現了文官打扮的門神,這種形象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成為標準的門神樣式」。


放爆竹與敲鑼鼓


從漢代開始就有了在正日燃放爆竹的習俗,其目的在於通過爆竹的巨大聲響來驅除惡鬼。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升,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山臊是民間傳說中的惡鬼,長丈余,人臉猴身,遇之可令人得寒熱病,但此鬼最怕爆竹,因此古人在春節時燃放爆竹是為了嚇跑山臊,驅逐瘟邪,求得平安。此外,正月敲鑼打鼓的風俗歷史雖然不可考,但在古人所繪《歲朝圖》中卻很多見,這一場景多與燃放爆竹的活動並置在一起描繪。

《歲朝圖》



明 袁尚統 《歲朝圖》

《歲朝圖》


明 李士達 《歲朝村慶圖》

《歲朝圖》



《歲朝村慶圖》中放爆竹與敲鑼鼓的場景


明代畫家袁尚統的《歲朝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創作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春日,畫中的眾多孩童在院中敲鑼、打鼓、放鞭炮,屋內有三位長者同桌對飲觀看兒童嬉戲。明代畫家李士達的《歲朝村慶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亦出現同類場景,此畫作於戊午臘月的石湖,上有乾隆皇帝的題詩與多方內府鑒藏印。作品描繪了村莊中的兒童燃放鞭炮、敲鑼打鼓的景象,充滿了喜慶歡樂的氣息。畫中人物姿態各異,情態傳神,極具動感,例如在近景庭院中有一孩童正彎腰前傾持香點燃爆竹,其身後的另一孩童則雙手捂耳觀看,畫家通過對人物動作的細膩刻畫,再現了孩童放爆竹時的情景與心理狀態。此外,在清代上睿、周愷、張儼等人創作的《歲朝圖》中皆有燃放爆竹或敲鑼鼓的場景。

《歲朝圖》



清 周愷 《歲朝圖》

《歲朝圖》



清 張儼 《歲朝圖》


宴飲與拜年


春節之際宴飲酒祝的風俗在先秦時期出現萌芽,到漢魏時發展為「留宿歲飯」的習俗。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歲暮,家傢具餚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當時的留歲飯不能全部吃完,而是要留下一部分撒到大街上,寓意除舊納新。在正旦之日,晚輩還要向長輩進椒柏酒祝賀新春,此時也講究禮儀順序,如敬酒從小輩向長輩開始,飲酒時則反之。此外,春節時拜年的風俗在漢代已經出現,一般向同族尊長拜年是在歲朝當日,而拜訪友人等可以在歲朝之後進行。

《歲朝圖》



清 楊晉 《歲朝圖》 1725年

《歲朝圖》



清 於津 《歲朝圖》 1836年


清代畫家楊晉創作於1724年、1725年的兩幅《歲朝圖》中皆有拜年訪友的情景。後者是楊晉臨摹明代畫家沈周的《歲朝圖》,畫中左上角題詩云:「今朝元日試題詩,又簇辛盤舉酒巵。楊柳弄黃梅吐白,一年歡賞動頭時」,原為文徵明所作。在作品近處的小橋上有一長者持杖前行,其後有一童僕手持捲軸跟隨,遠處的屋中有四人臨桌而坐,桌上置有酒食,屋內的柱旁有兩位侍童等候。此外,清代畫家於津在1836年作於苕溪碧梧山館的《歲朝圖》中亦有拜年的場景。畫中的橋上有兩位文士,其中一人手指前方院落,回頭與後者對話,院外則有兩位長者相互作揖問候。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道長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歲朝圖》


《歲朝圖》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韋編三絕》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歲朝圖》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古人春節怎麼吃?
春節和除夕的翩翩之詩
清初時15張過春節的罕見照片
詩里的春節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萬國來朝圖》:乾隆帝想像的帝國榮耀
記憶的顏色永不褪:國外彩色照片中的抗美援朝圖
乾隆時期畫家筆下的《萬國來朝圖》,究竟打了誰的臉?
最後的波斯皇室:流亡唐朝圖謀復國
唐朝圖書不僅是用來讀的,還能幹啥,你絕對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