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下南洋——客家人的移民往事

下南洋——客家人的移民往事

微信ID


EYEONHISTORY

下南洋——客家人的移民往事


梅州鬆口鎮的客家古鎮


文|泓景


在中國近代史上,「下南洋」是一場持續多年蔚然壯觀的移民潮,與史上的「闖關東」「走西口」並稱。在那個年代,很多客家人迫於生計,遠下南洋務工淘金,及至紮根南洋。

遷徙過去後,勤勞的華人往往成為當地經濟開發的主力軍。他們在改變所在國的經濟狀況的同時,很多人也徹底改變了自己與家族的命運。在他們及其後代中間,先後出現了數以百計的富豪,後來甚至出現了很多政治明星。


16歲客家少年的第一次遠行


1862年,廣東省大埔縣唐溪村,一個名叫李沐文的16歲少年決定和幾名族人一起遠行打工,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星洲(新加坡舊稱)——一個他從未涉足、遠在千里之外的東南亞島國。


大浦縣並不臨海。他們先是乘坐小船,沿韓江順流航行120公里,抵達最近的廣東省港口汕頭,再從那兒乘坐帆船到南洋。


帆船揚帆出海之際,少年身後的故土顯得動蕩而令人不安。前一年,清代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手中握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剛剛去世,繼位的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接到的是一個爛攤子。這個才6歲的孩子,其治下的國土正烽煙四起。

太平軍已經與朝廷分庭抗禮多年。1862年初,風起雲湧的太平軍第二次進軍上海。景寧、溫州等地也被太平軍屢屢攻克。


李沐文的選擇看上去是無奈之舉。儘管洋務運動已經開始,但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殖民勢力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進一步加深,國內也是連年戰亂。處於底層社會的農民,謀生更加艱難。


促使他遠行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流淌在他身上的血液。李沐文所在的梅州,是客家人集散中心和聚居地之一。


客家人歷來有遷徙的傳統,最早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由於戰亂等原因,中原漢人出現了多次較大規模的南遷。他們逐步移往江南、再往閩、粵、贛邊,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族群。


1984年3月27日,在梅州興寧新圩鎮出土6枚完整的編鐘。經廣東省博物館專家鑒定,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文物。編鐘的發現說明秦漢之際興寧已有南遷漢人的足跡,他們可能先是駐軍,後代成了嶺南居民。

下南洋——客家人的移民往事



1984年在興寧新圩大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編鐘


南遷客家先民,「其遠者已達惠、嘉、韶等地,其近者則達福建寧化、長汀、上杭、永定等地,其更近者,則在贛南各地」。

但閩、粵、贛並不是當地客家人的終點站。在李沐文之前,已經有大量客家人繼續往東南亞及世界各地遷徙,他的一個鍾姓老鄉就在1853年和族人們乘坐高桅帆船去了南美洲淘金,中途因為遭遇海潮,最後在蓋亞那喬治敦城郊20多公里外的德梅拉拉河畔登陸。


蓋亞那位於南美洲東北部,西北與委內瑞拉交界,南與巴西毗鄰,東與蘇利南接壤,東北瀕大西洋。那時,這裡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值得一提的是,鍾及其族人也成為第一批抵達這裡的華人。


梅州,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


就在李沐文決定遠行的1862年,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出版了著名的長篇小說《父與子》。這本書描繪了一個正值交替時代的俄國。此時的俄國跟中國一樣,如同上了年紀的老人,步履蹣跚。年輕人們看不慣這種保守、封建的積習,也受不了暮氣沉沉的環境。


《父與子》中的場景像極了那時的中國。李沐文也如書中的年輕人一樣,希望在生活和工作上「謀求改變」。但自從他揚帆出海後,他的行蹤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早期在新加坡如何打拚鮮有記載,但從結果上看來應該還算是成功的。


李沐文到新加坡後,英文名為Lee Bok Boon。在1870年前後,他和當地的一名華裔姑娘蕭喚娘結婚。蕭喚娘是一個店主的女兒,她算得上是第二代華人,在新加坡出生。


中國人歷來有衣錦還鄉的傳統。李沐文賺夠了錢以後,也動了回國的念頭。1882年,他以鄉紳的姿態出現在大浦,一度引來了村民們長時間地圍觀。


20年前還是懵懂少年的他如今出手闊綽,不僅蓋了一座大宅院,還娶了第二個妻子,捐了個小官,令鄉鄰們羨慕不已。


蕭喚娘並未回國,中國對她而言始終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她帶著最大才10歲左右的孩子們留在新加坡。不久,他們收到一封來自中國的信件,裡面是一幅李沐文的肖像畫和一幅大宅院的畫。李沐文身著清朝的官服,畫里的房子則是傳統的中國式建築,屋頂鋪著灰色瓦片,並且修建了庭院,精緻華麗。


李沐文所在的大埔屬梅州管轄。梅州,既是客家先民南遷的始居地之一,亦為明末以後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上述的故事,實際上時常在梅州各地上演,不斷有人去東南亞淘金,也不斷有賺錢的人回來光宗耀祖,因此形成了示範效應,催生更多人出海。


距大埔縣151公里外的豐順縣,亦是南洋勞工主要輸出地之一。比李沐文稍晚時候,豐順縣一位名叫邱順盛的男子,踏上了去泰國的船隻。


彼時已是光緒年間。後來,他在泰國與當地女子娘通里成婚後,生下兒子邱阿昌,從此定居泰國,再未回去。


這樣的遷徙很常見,並且持續多年。時間進入1911年,跟邱順盛同樣是豐順老鄉的丘細見,8歲時即隨母親南渡泰國,母子倆在那邊相依為命,丘從小便一邊打工一邊刻苦自學。


1932年出生於豐順的蔡禮任,少時的經歷也十分坎坷,父母以種田為生,他是四兄妹中的大哥,從小就要幫父母養牛,干農活。剛讀了兩年書,就碰上日本侵華,戰事連連;又遇到三年乾旱,田地荒蕪,慘不堪言。


戰後,蔡父到泰國謀生,蔡禮任15歲那年隨母親從汕頭乘船到泰國尋找父親。在海上顛簸了6天,到越南西貢上岸,徒步長途跋涉進入泰國境內,之後輾轉到曼谷,竟歷時一個多月,可見當時的移民並不容易。


漂洋過海去南洋


不管是李沐文、鍾姓老鄉,還是邱順盛、蔡禮任,他們只是下南洋大軍中的一員。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農耕民族。農耕民族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歡固守一畝三分田,願意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平靜生活。要做一個離家的遊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與開拓,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


但仔細分析當時的時代背景,在明末到清末這段歷史時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中間更是伴隨著數不清的農民起義、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福建、廣東一帶在當時動蕩窮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極度難以維持。


閩粵地區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去往南洋,既是為了躲避戰亂,也是為了謀生計,維持家庭生活,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


葛劍雄等先生所著《簡明中國移民史》中,有一個簡單的統計:從1840年到1930年的90年中,由閩、粵兩省輸出的流民每年平均十萬以上,足以抵消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緩解當地的人口壓力,至少可以減弱由此而引發的社會振蕩。


跟中國不同,當時南洋的情況則稍好。英國、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於加速開發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曾經廣泛推出系列優惠政策。


以馬來西亞聯邦最大的一個州——沙撈越州為例,在白色拉者(即當時沙撈越州統治者)二世執政時期,就頒布過一個特別通告:給予移民足夠的免費土地種植,政府提供臨時住屋安置移民;免費供給移民大米和食鹽一年;提供交通運輸工具,建立警察局保護華人安全,華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撈越等。


這樣的政策對於中國國內流離失所、喪失土地的無業流民來說,無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這個時候,或攜妻帶子,或孤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到南洋。


客家人星耀海外


1871年,李沐文的兒子李雲龍在新加坡出生,最後在當地的萊佛士書院念到初中,後來擔任一艘輪船的事務長。船務公司的東主,正是華裔百萬富翁、爪哇糖王黃仲涵。得到黃信任的他被委任專門處理新加坡方面的業務。


李氏家族到他這一代也越來越有錢。李雲龍甚至曾經在萊佛士坊(Raffles Place,新加坡最大的金融區)兩家第一流的百貨公司——羅敏申和然利直——為兒子李進坤開了個沒有限額的戶頭。李進坤可以隨心所欲地購買自己喜歡的西裝和其它東西,掛賬就行了。


大量像李沐文這樣的的華人湧入東南亞後,對當地的生產、生活以及經濟建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不經意間,「下南洋」的中國人,竟成了當地經濟開發與建設的主力軍。


在泰國深耕多年的邱阿昌,成年後移居清邁,被政府聘請為稅務官,後開始經營泰絲生意,業務也加速發展,產銷一條龍,對當地經濟發展貢獻很大。他們家族跟清邁其他商業家族廣泛聯姻,聯姻的家族涉及磨粉業、航運業、零售業等等,頗有成效。


彼時,眾多客家人在僑居國的工作,多是從事手工業:烤麵包師、裁縫、鞋匠、泥水匠、織工,幾乎無所不包。


此外,還有很多華人投身商業活動,收購當地土特產,銷售該國貨物,從而形成一個溝通中國與海外貿易的商業網路。


工礦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19世紀以前,馬來西亞的錫礦也幾乎全部是由華僑開發。


「下南洋」的中國人的勤奮與努力,改變了所在國經濟落後的狀況。就連英國的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咸也承認,馬來半島的繁榮昌盛,「皆華僑所造成」,「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


與此同時,很多華人也徹底改變了自己與家族的命運。第一代移民大都很窘迫,很多家族要在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上才能真正出人頭地。在他們中間,先後出現了數以百計的富豪,後來甚至出現了很多政治明星。


1923年9月16日,在新加坡甘榜爪哇路92號,毗鄰武吉知馬河的兩層高的大浮腳樓里,李進坤的妻子為其生下一個兒子。


家裡請來一位對取名素有研究的朋友,對方建議取KuanYew二字。這是方言發音,華文寫作「光耀」。42年後,他成為新加坡開國元首。

下南洋——客家人的移民往事



青年李光耀


1938年,邱阿昌選擇了泰姓「西那瓦」,意為「循規蹈矩地做好事」。邱阿昌的兒子奔歷?秦那越長大後,曾兩任國會議員。


孫子出生後,成為他們家族在泰國的第四代華人,邱家為他取名為他信?西那瓦。後來,他信成為泰國首富,是《財富》雜誌當時評出的世界500位「大亨」中唯一的泰國人。2001年2月9日,他當選為泰國第23任總理。


至於李沐文那名漂泊到蓋亞那的鐘姓老鄉,他的兒子鍾亞瑟在1918年1月10日出生。鍾亞瑟先後做過註冊測量師、律師、司法常務官。1970年2月23日,蓋亞那合作共和國成立,國會選舉並任命鍾亞瑟為國家元首,即總統,這在客家人中傳為美談。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行者玄奘》。

下南洋——客家人的移民往事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雷峰塔為何而建又為何倒塌?揭秘雷峰塔的身世
150年前的中國生活什麼樣?
古堡仙境 品圖
古代也有身份證?
古羅馬的縱情聲色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客家人的客家養生三字經
歷史上客家人五次大規模遷徙,最終由中原漢人演化為漢族客家民系
客家人的「食茶」
客家人是少數民族嗎?已轉瘋,客家人頂起!
廣東豐順人,算潮汕人還是客家人?
客家本土檸檬,是客家人必須懂
客家人心中的「胞衣跡」
為什麼中國會有客家人?客家人最初發源地在哪裡
廣東丨咬一口釀豆腐,客家人就像回了家。
客家人的婚俗是怎樣的 客家人的婚禮習俗
客家人的農村家常菜,吃得安全放心 都不想滾回城市了
廣西人口最多的縣,也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縣
歷史上廣東土人和客家人十幾年大械鬥,雙方死傷各數十萬
廣東妹子教你把豆腐做出新花樣,客家人家常美食,好吃又下飯
客家人史上最牛男子天團走下神壇的關鍵1小時
小時候經常捉「狗嫲蛇」的客家人,你攤上大事兒了!
散文原創:孫中山是客家人嗎?
與中國相隔萬里,國父祖籍是廣東客家人,華裔學霸很多
客家娘酒是漢族客家人用糯米釀造的一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