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第三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獲獎者系列之

第三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獲獎者系列之

第三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獲獎者系列之



夢想決定了將來能達到的高度

揚起理想的風帆


勇往直前!

第三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獲獎者系列之


教育和科研經歷


吳蓓麗(1979.01.28 — ),生於河南省南召市。200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物理專業,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結構藥理學研究。她建立了GPCR結構生物學研究技術平台,並在短期內成功解析了多種GPCR的晶體結構,實現了我國GPCR結構測定零的突破,為相關功能研究和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發表SCI論文20餘篇,影響因子總和360。現任上海市生物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分子生物物理分會理事等。

第三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獲獎者系列之



主要科研成就

吳蓓麗主要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GPCR)結構生物學研究,並開展基於結構的藥物研發。近年來,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Nature和Cell上發表6篇研究論文,其中第一作者1篇、通訊作者3篇。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關鍵作用,與人體疾病密切相關,是最大的藥物靶標蛋白家族,其結構解析是極具挑戰性的科學難題。吳蓓麗解析了多種人源GPCR的三維結構,實現了我國GPCR結構測定零的突破。相關研究成果為GPCR的功能研究和藥物研發提供了關鍵的分子結構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獲得了中科院百人計劃、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等人才項目的資助。2014年獲「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創新獎」和「葯明康德生命化學獎傑出成就獎」,被評為「中科院上海分院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2015年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主要學術成就和貢獻如下:


一、為抗艾滋病毒新葯研發做出了突出貢獻


解析了艾滋病毒共受體CXCR4和CCR5分別與配體分子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不同藥物分子的抗病毒機理,並已獲得藥效優於上市藥物的候選藥物。


二、為抗血栓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


解析了重要的抗血栓藥物靶標P2Y1R和P2Y12R分別與多種配體分子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受體蛋白與不同藥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機制,為抗血栓藥物的優化改造和新葯研發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第三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獲獎者系列之



心路歷程


我2002年大學畢業後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物理專業,師從著名結構生物學專家饒子和院士,饒老師不僅將我帶入結構生物學之門,更使我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對科學有了新的領悟和追求。畢業後我隨即赴美國Scripps研究所Raymond Stevens教授研究組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接觸膜蛋白相關的實驗技術,以及膜蛋白的三維結構解析。2011年,回國加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繼續我的科研夢想。主要針對G蛋白偶聯受體(GPCR)開展結構生物學研究,通過解析GPCR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研究其結構與功能的關係,並開展基於GPCR結構的藥物設計與研發。

正如我的導師們給予我的建議,上海藥物所的確是「研究GPCR的天堂」。在這裡,我們很快建成了GPCR結構生物學研究技術平台,並於短期內成功解析了多種GPCR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實現了我國GPCR結構解析零的突破。近年來,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Nature和Cell上發表6篇研究論文,其中第一作者1篇、通訊作者3篇。


GPCR超家族由800多個成員組成,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傳導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GPCR與人體疾病密切聯繫,是最大的藥物靶標蛋白家族,目前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GPCR為作用靶點。GPCR結構是揭示其跨膜信號傳導機制的基礎,更是針對人體重大疾病開展藥物研發的迫切需求。然而,GPCR結構的解析一直是極具挑戰性的蛋白質科學難題,目前國際上僅有少數幾個研究組具有解析GPCR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的能力。挑戰與機遇並存,在多年的GPCR結構生物學研究中,我們取得了一系列在國內外學術界影響較大的科研成果:


1. 趨化因子受體CXCR4的結構生物學研究


人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HIV)的危害眾所周知,人體感染該病毒可能導致艾滋病的發生。自1981年美國發現首例艾滋病患者以來,艾滋病迅速發展成全球規模的流行病,已導致全球約三千萬人死亡。艾滋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第一步是病毒與細胞的膜融合,這一過程由病毒表面糖蛋白gp120與細胞表面的受體CD4以及共受體CCR5或CXCR4共同作用完成。為了闡明艾滋病毒侵入細胞的分子機制,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共受體CCR5和CXCR4的結構與功能關係一直未能被明確闡明。


我們希望通過解析兩種艾滋病毒共受體的三維結構,為深入理解艾滋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分子機制提供結構基礎。在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期間,我成功解析了CXCR4分別與兩種配體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CXCR4結構是第一個被解析的以蛋白質分子為天然配體的GPCR結構,對於全面了解不同類型GPCR對細胞外信號的識別、傳導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基於CXCR4的晶體結構搭建了艾滋病毒表面糖蛋白gp120與CXCR4以及細胞受體CD4結合的複合物模型,為研究艾滋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依據和線索,並有助於靶向CXCR4的抗艾滋病毒感染藥物的研發。


上述研究成果於2010年11月在Science上發表(Science, 2010, 330: 1066),隨即被英國廣播公司 (BBC) 等多家媒體報道,以「Molecule structure offers clue to HIV and cancer treatments」為題突顯了CXCR4結構對艾滋病和癌症治療的重要意義。到目前為止,該論文已被引用781次,對國際相關研究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例如,Michael M. Mysinger等在PNAS(2012, 109: 5517)發表了基於CXCR4結構配體發現的研究論文,指出「CXCR4結構為研發治療癌症、病毒感染和炎症等疾病的新型藥物提供了基礎」。


2. 趨化因子受體CCR5的結構生物學研究


在CXCR4結構解析的基礎上,我們繼續深入,對另外一種艾滋病毒共受體CCR5開展結構生物學研究。目前僅有少量CCR5抑制劑被成功研製,因此與其它結構已知的GPCR相比,CCR5的結構解析更具挑戰性。通過與藥物所不同領域專家的合作,我們在2013年成功解析了CCR5與抗艾滋病毒藥物馬拉維若(Maraviroc)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不同類型艾滋病毒使用不同共受體入侵人體細胞,CXCR4和CCR5結構中的配體結合區域在大小、形狀和電荷分布上表現出巨大的差異,這些結構差異為兩種共受體識別不同類型艾滋病毒提供了結構基礎。這些發現有助於深入理解艾滋病毒與共受體的作用模式,並為研發抵抗不同類型艾滋病毒感染的新型藥物提供了直接依據。此外,CCR5結構揭示了Maraviroc的抗病毒機理——能夠將受體分子的構象穩定在非活性狀態,使CCR5無法識別艾滋病毒,從而達到抑制艾滋病毒感染的目的。這種異構調節機制的闡明為靶向GPCR的新型異構配體藥物的研發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上述研究成果於2013年9月在Science上發表(Science, 2013, 341: 1387)。鑒於該項成果的重要性,發表當日,美國Science雜誌社-美國科學促進會專門在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此項研究成果,這是Science雜誌社第二次在中國召開有關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成果的新聞發布會。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SciBX等數十家國內外媒體隨即進行了報道。Science也同期刊載評述,認為「CCR5結構將有助於新型抗艾滋病毒感染藥物的研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在「前沿科研-精選」(Leading Edge – Select)專欄中對該成果進行了推介,稱該項成果是「有助於理解艾滋病毒與人體細胞相互作用關係的最新研究進展」。


CCR5結構的成功解析不是終點,而是我們藥物研發工作的起點。我與上海藥物所的藥物研發團隊合作,開展基於該結構的藥物設計和篩選,目前已進入全面的臨床前研究階段。已獲得數種藥效優於Maraviroc的藥物先導化合物,並申請中國專利和國際專利,有望開發成一類新型抗艾滋病毒藥物。


3.嘌呤能受體P2Y12R和P2Y1R的結構生物學研究


嘌呤能受體P2Y12R和P2Y1R的激活可使血小板發生聚集,在血栓性疾病發生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是極其重要的抗血栓藥物靶標。我們與趙強研究組合作解析了P2Y12R分別與拮抗劑和激動劑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這是首次同時測定一種GPCR在多種狀態下的三維結構。通過比較發現,不同類型配體分子的結合誘使受體的胞外區域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一現象揭示了P2Y12R胞外區構象變化對於其功能調節的重要性。P2Y12R結構的解析對各種血栓性疾病藥物的改進和研發具有重要意義。P2Y12R結構相關的兩篇研究論文於2014年5月同刊發表於Nature(Nature, 2014, 509: 115和Nature, 2014, 509: 119)。審稿人評價:這一研究成果「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治療與藥物研發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兩篇文章形成令人信服的組合,將對P2Y12R乃至整個GPCR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德國Neuroallianz 聯盟將上述兩篇論文評為2014年最佳論文。


與此同時,我們也專註於P2Y1R的結構研究,於2015年成功解析了P2Y1R分別與核苷酸類拮抗劑MRS2500和非核苷酸類拮抗劑BPTU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首次發現了與GPCR受體常規配體結合口袋以外區域作用的配體分子,顛覆了人們對於GPCR配體結合模式的傳統認知,為未來開展GPCR的功能研究和藥物研髮指明了新方向。上述研究成果於2015年3月以Article形式發表於Nature(Nature, 2015, 520: 317)。審稿人評價:「該研究結果既使人吃驚又令人興奮,將為GPCR藥物研髮帶來新的契機」,「可幫助藥物研發公司研製出藥效更強的新型P2Y1R抑制劑,為治療血栓性疾病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治療手段。」


上述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不同類型GPCR進行細胞信號傳導的機理,揭示人類重大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分子機制,更為新型藥物研發提供結構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用意義。


今後,我將繼續致力於與人體重大疾病相關重要GPCR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并力爭將研究成果與新型藥物的設計與研髮結合,以獲得藥效更好、副作用更低的創新型藥物,更好地服務人民,為提升我國醫藥研究水平,促進國民健康做出貢獻。

第三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獲獎者系列之


第三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獲獎者系列之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ioArt 的精彩文章:

哈佛教授Cell撤稿為哪般?
2016 Nature Methods年度技術:表觀轉錄組分析——北大伊成器受邀發表相關綜述文章
百年老店:JBC BioArt推薦
Jennifer Doudna等發現新CRISPR-Cas系統——已申請專利
中科院/BGI石瓊Nature封面文章破譯海馬基因組並闡述其特殊形態的演化歷程

TAG:BioArt |

您可能感興趣

高福院士喜獲第三屆樹蘭醫學獎
點贊!范先群教授獲「銀蛇獎」特別榮譽獎!醫學院系統8人榮獲第十六屆「銀蛇獎」
第二屆「楊氏生物醫學學者基金」獲獎人出爐
第三屆諾獎醫學峰會暨中美院士論壇即將舉行
樹蘭醫學獎獲獎者-高福院士
群賢畢至,共襄盛會——第十二屆盛京母胎醫學論壇第二日精彩
重慶 第七屆兩江母胎醫學論壇
第三屆「亞洲生物醫學未來領袖大賽」決賽名單公布
諾貝爾獎這麼好拿?繼醫學獎後,三位美國科學家再次榮獲大獎
中華預防醫學會關於30周年慶祝活動暨第五屆學術年會的徵文通知
八位獲得國家級大獎的醫學影像學者
2017第十八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報名即將截止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發現控制「晝夜節律」分子機制的三位美國科學家獲獎
3美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4年前曾獲「東方諾獎」
第三屆「亞洲生物醫學未來領袖大賽」複賽名單出爐
三名美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 美國3位科學家獲獎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美國3位科學家獲獎
致力中國醫學界「諾貝爾獎」——樹蘭醫學獎頒獎大會在南京順利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