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47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47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47天啦!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


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三兩(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譯文


原文: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注釋:


自利:不因攻下而自瀉利。


胸下結硬:胃脘部痞結脹硬。


譯文:


太陰病的主要癥候特徵是,腹部脹滿,嘔吐,吃不進飲食,腹瀉特別厲害,腹部時時疼痛。若誤用攻下,則會導致胃脘部痞結脹硬。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虛寒症的典型癥候與誤下後果。


太陰與陽明同主胃腸疾患,但臨床 表現卻有所不同,陽明病多為里實熱症,太陰病多為里虛寒症,所以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的說法。陽明和太陰為表裡,在病理上又可以互相轉化,陽明可轉入太陰,太陰可轉屬陽明。


原文: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注釋:


陽微陰澀:此處陰陽作浮沉釋,即浮取而微,沉取而澀。


譯文:


太陰中風,四肢疼痛而煩擾無措,脈搏由微澀而轉變為長脈的,這是將要向愈的徵象。


評析:


本條講太陰中風的主症及欲愈的脈症。


太陰屬脾,脾主四肢,太陰經感受風邪,所以四肢煩疼。脈浮取而微,是風邪不盛,沉取而澀,為里虛濕滯,此為邪入太陰,太陰中風,四肢煩疼之病脈。陽微雖為邪微,但陰澀為里不足,無力驅邪外出,則欲解而不得。欲愈關鍵全在由微澀脈轉為長脈,澀脈轉長為正氣來複之徵,正氣復就有力驅邪外出,所以知為欲愈。假使脈但微澀而不長,就不會是欲愈了。


原文: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注釋:


從亥至丑上:夜晚十時至深夜二時。


譯文:


太陰病即將解除的時間,大多在二十二時至深夜二時之間。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好轉的大概時間。


《內經》:「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脾為陰中之至陰,主旺於亥、子、丑三時,子時正值夜半,為陰極陽還之時。太陰病多為脾虛中寒症,得此時陰消陽長,陽從內生之助,有利於消除中寒,所以太陰病將愈也在其本經當旺的時間。


原文: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譯文:


太陰病,如果見到表症而脈浮的,可用桂枝湯解肌發汗。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兼表症的治法。


本條僅舉出脈浮,作為辨證施治的依據。太陰病本屬里症,以理推測當為沉脈,今脈不沉而見浮象,提示當兼表症,在表之邪未罷,故仍以桂枝湯解表。本條乃舉脈略症,不應理解為單純據脈定症,然而太陰病兼表,何以不先里後表,卻先治表,必然是太陰里虛寒尚不甚,若里虛寒較甚,則雖有表症,亦不可先治其表,而宜先溫 其里,後和其表,或溫 里為主,兼以和表,如桂枝人蔘湯即是其例。「陽明篇」「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 者,是為系在太陰」,可與本條互參。然而本症既用桂枝湯治療,那麼以葯測症,自當有頭痛、發熱、惡風等見症,否則僅據脈浮即用桂枝湯,那是不夠妥切的。


原文: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 之,宜服四逆輩。


注釋:


臟有寒:太陰脾臟虛寒。


四逆輩:四逆湯一類的方葯,應包括理中湯在內。


譯文:


腹瀉而口不渴的,這是屬於太陰病,因為脾臟虛寒的緣故,應當以溫 里法進行治療,宜服用四逆湯一類的方葯。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的主症、病機和治則。


自利不渴是太陰病虛寒下利的特點。因太陰脾陽虛弱,病則從寒濕而化,寒濕之氣瀰漫所以不渴,但也不是絕對如此,如果腹瀉日久或腹瀉很是嚴重,津液外泄過甚,亦會產生口渴,不過渴並不甚,或渴喜熱飲,所謂自利不渴,是指太陰初病,瀉下程度並不嚴重而言。另太陽陽明合病而下利的葛根湯症,口亦不渴,因此僅據下利不渴,不能即指為太陰病,還須從其他方面加以辨證。仲景提出「藏有寒故也」一句,很有意義,凡是瀉下清稀,舌苔白膩,脈形遲軟等,都可從臟有寒施治,與葛根湯症下利不渴屬於表邪不解而里氣不和者,自是不同。


原文: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 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注釋:


系在太陰:屬於太陰。


脾家實:此處「實」字非指邪實,乃是脾陽恢復的意思。


腐穢:腸中腐敗穢濁的物質。


譯文:


外感病,脈象浮而緩,手足自然溫 暖的,是病屬太陰。太陰寒濕內郁,全身應顯發黃,若小便通暢的,則濕能下泄,不會形成發黃症。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現心煩、一日腹瀉十多次,故其腹瀉一定會自行停止。這是脾陽恢復,胃腸機能恢復正常,推盪腐穢積滯之物從下而去所致。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轉愈的臨床 表現及其機制。


本條自「傷寒脈浮而緩」至「系在太陰」,是對太陽中風和太陰症的辨證鑒別。太陽中風脈浮緩,必有發熱、惡寒、頭痛等表症。今脈浮緩而手足自溫 ,則知身體並不發熱,當然亦無其他表症,所以脈浮緩為病不在太陽而在太陰,這是兩者的區別。


原文: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譯文:


本是太陽病,醫生反用攻下藥,因而引起腹中脹滿,並時時腹痛的,這是因誤下邪陷太陰,當用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假使腸中有積滯而大實痛的,當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評析:


本條講太陽病誤下邪陷太陰的症治。


太陽病誤下傷脾,邪陷太陰,脾傷氣滯絡淤,以致發生腹滿疼痛等症,基於症情有輕重之別,論治又略有不同,輕者僅腹滿時痛,治宜溫 陽和絡,桂枝加芍藥湯主之;重者則腹部大實痛,僅用溫 陽和絡法,力難勝任,還當兼用瀉實導滯,宜桂枝加大黃湯。本症腹滿時痛與太陰病提綱條所述的「腹滿時痛」,其性質並不全相同。提綱症不但腹滿時痛,而且自利益甚,全屬太陰虛寒,故治以溫 脾祛寒,可用理中湯。本症不兼自利,因為脾傷氣滯絡淤,所以治用桂枝加芍藥湯溫 陽和絡。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三兩(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 分三服。


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 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注釋:


行:此處作「用」字解。


譯文:


太陰病,脈象弱,病人雖暫時沒有腹瀉,其後一定續發腹瀉。對於此類患者,若應當使用大黃、芍藥的,也應當減量使用。這是病人脾胃之氣虛弱,容易受到損傷的緣故。


評析:


本條舉例說明中氣虛弱之人用攻伐葯必須注意用量。


本條舉例說明臨床 用藥,必須注意患者體質,體質弱的,攻伐葯應慎用,或減輕用量。太陰病,脈弱,為中氣虛弱的現象,其人續自便利,是推測之詞,因脾虛氣陷而清陽不升,最易發生腹瀉,暫時雖然便硬,其後大多會續自發生腹瀉。凡是寒性攻伐之葯,均宜慎重使用,即使有腹滿時痛或大實痛而需要使用大黃、芍藥者,亦必須減輕其用量,因中氣虛弱,則易致下利,否則必致更虛而下利不止。


由此可知,桂枝加芍藥湯主治不同於一般虛症,桂枝加大黃湯主治也不同於陽明實症。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回答:到底該怎樣從零開始自學中醫?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46天啦!

TAG:醫承有道 |

您可能感興趣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46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57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56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77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71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59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61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69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79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58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62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52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70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81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60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80天啦!
堅持每天背點《內經》,學霸模式第95天中!
堅持每天背點《內經》,學霸模式第58天中!
堅持每天背點《內經》,學霸模式第55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