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簡述大宋王朝

簡述大宋王朝

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舉南侵,造成了靖康之恥,北宋滅亡。趙構在江南建立了南宋。

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攻佔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簡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歸德軍駐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後改為東京(今河南開封),並設陪都西京(今河南洛陽)。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統一全國。

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 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朝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他的弟弟趙光義忙於即位,全國統一事業暫告停止。

趙光義即位,即宋太宗。趙光義穩固統治地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後再滅亡北漢。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五月,趙光義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趙光義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

趙光義先後逼死太祖之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又貶黜趙廷美到房州,兩年後趙廷美就死於謫所。趙光義長子趙元佐也因為同情趙廷美而被廢,另一子趙元僖暴死,最後襄王趙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趙光義駕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恆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趙光義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趙光義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是飛白體。連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他的親題。

疆域

版圖疆域

政和元年宋遼夏對峙圖宋因五代之舊,建都開封,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的分裂局面。宋朝與遼國的疆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茂山-白溝一線。由於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邊界上廣植柳樹。在與西夏的作戰方面,宋神宗力圖開擴疆土,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哲宗時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與貴德一帶的土地。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建炎南渡之後,宋朝領土僅限於秦嶺淮河以南、岷山以東地區。宋朝也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敘、瀘、黔、邕等州。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1106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防務貧弱,也讓終宋一代外患不止。

從960年到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宋朝,宋朝分為兩段,從960年到1127年,是建都在開封的統一王朝,北宋,後來被金朝滅亡了。從1127年到1279年,是建都在臨安的南宋,也就是今天杭州的偏安王朝,後來被元朝滅了。其實由趙匡胤創建,趙構重建的,都叫宋朝。杭州在南面叫南宋、開封在北面北宋是後人為了區分開來。

宋國號源自於宋州(今商丘),趙匡胤曾經做過軍政長官的地方,宋國號的來歷可以說是簡單明了。然而,對於一些喜歡附庸風雅的宋朝文人來說,堂堂大宋的國號如此地平淡、直白,似乎有些說不過去。最終在宋朝文人們的層層附會之下,宋國號竟然變成了一個與天地、陰陽、人事種種方面都相符合,堪稱自古罕有的完美國號。

宋朝文人煞費苦心的為宋國號,找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巧合,從而給宋國號加上了一層又一層的附會,解釋越來越完美,到了最後除了宋,就沒有其他的字可以做國號了。宋被附會出的巧合:

1、趙匡胤的父親是趙弘殷,956年去世,曾經做過五代十國的,後唐、後漢、後周的將領,最關鍵的就是他的名字,弘,發揚光大的意思。殷,商朝也叫殷。趙弘殷就是趙家要發揚光大商朝的意思。

2、古代的商丘是趙匡胤的龍興之地宋州,古代地名當中,帶丘字的和帶墟字,往往指的是前朝的古迹,或者遺址,或者舊地,商丘就是商朝的舊地,殷墟就是殷朝的遺址。商丘這個地名先秦就有了,據說和商人的起源有關,在《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舜乃命契曰……封於商,賜姓子氏。說商朝的始祖契,封於商,商族,商國,商朝都因此了得名,到了596隋朝的時候,在這個地方設置了宋州,宋州既是商朝的發祥之地,又是趙匡胤的龍興之地,於是,趙家和商朝的關係更緊密了一步。這是潛龍的地方。

3、宋州是商朝的後裔宋國的都城,隋朝在這裡設置宋州是有依據的,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的時候,由周公主持大分封。其中封了一個國家在商丘,以正直見稱的商紂王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後來投降了周武王的微子啟,周成王分封的時候,把微子啟分封商丘,建立一個國家叫宋,在當時宋和商兩字的讀音是相近的,中國古代滅了人家的國後,要封人家的後人建國,以繼承前朝的祭祀。宋國長期建都在商丘,大約建都的時間有700年左右,而宋國的第一人國君,微子啟又是商朝的貴族,所以在社會習俗上面,就把宋和商互稱了。

以上這些巧合歸納一下,殷就是商,商就是宋。趙弘殷也就暗示著趙弘商,趙弘宋。果然趙弘殷的趙匡胤,大展宏圖,肇創帝業的地方就是商丘,既是商朝的發祥地,又是宋國的國都,就註定了趙匡胤建國要以宋為國號。到了這步還不夠,還有更加精妙的。

4、閼伯住在商丘,祭祀大火,有一個人叫閼伯,住在商丘這個地方祭祀大火。閼伯是商朝的以及宋國的傳說的遠祖,大火是天上的一顆星,一顆赤色一等恆星,天蠍座a星,這顆星,被商人認為是關係民族興衰歲時節令國家命運的族星,是商朝人祭祀的一顆星,起初主持祭祀的就是閼伯,祭祀的地方就在商丘。今天還有閼伯台,也叫火神台,火星台。

有了這層依據,宋朝人對於趙匡胤建國,而自居火德就有了進一步解釋,本來按照五德終始的學說,後周是木德,趙匡胤既然接受了禪讓,趙匡胤就應該是火德,和閼伯住在商丘,祭祀大火聯繫起來以後,宋朝的火德就有了悠久的歷史淵源,彷彿趙匡胤既然居住在商丘,就當然會秉承火德。

就應該成就一番開國大業,還是遠承商朝的。這些天文、地理、人文的共同證明了宋國號冥冥之中已經定於前世,趙匡胤就是遠承2000年前,商朝的真命天子的重要事實,隨著這些解釋,越來越完美,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神秘。最後「天地陰陽人事際會,亦自古罕有。」

宋國號雖然來自附會,但是卻有著現實的影響,以火德為標誌的宋朝最看中的顏色是紅色。1127年,北宋被女真族的金朝滅亡以後,留在北方的漢人,反對女真金朝的統治,組織武裝,或者用紅巾做標誌,或者穿紅棉襖。這都表達了一種光復宋朝的志向。再到後來,南宋被元朝滅掉以後,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徐壽輝,韓林兒的政權,甚至直接以宋作為國號,同樣表達了光復宋朝的志向。後來朱元璋趕走了元朝,建立了大明,被認作是反元復宋的成功,在到明朝滅亡以後,清朝初年的紅花會,清朝晚期的革命黨人,他們的口號和目標是反清復明。

主要城市

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建康(今江蘇南京),洛陽(今河南洛陽)、揚州、蘇州、鄂州、江陵(今荊州),益州(今成都),還有著名的襄陽城(今湖北襄陽)

朝代概況

人口

宋初年僅有戶650萬左右。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1078年—1085年)年間,全國有戶1,600萬。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崇寧元年(1102年)全國有戶2,000萬(實際各路相加為1,730萬)。而根據今人研究,認為宋大觀三年戶數達2,088萬,人口約11,275萬。女真南侵後,中國再次出現了北方人口大量南徙的現象。這次南遷有兩波。第一個高潮是從「靖康之難」到《紹興和議》;第二個高峰則是在金主亮南侵期間。南方人口因此大量增加,根據估計,南宋在人口峰值階段,全國人口達到8,500萬。若以紹興卅二年(1162年)與崇寧元年比較,兩浙路戶口增加26萬戶、江南西路增加42萬戶、福建路增加33萬戶、潼川府路增加24萬戶,夔州府路增加14萬戶。宋朝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10萬戶以上的城市有50個,其中臨安人口過120萬,開封人口過15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城市。

政治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軍事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奪權。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謂「強幹弱枝」「守內虛外」。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賦役制度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宋朝財政收入為歷朝之冠,北宋極盛之時歲入一億六千萬兩白銀,是明朝十倍,1840年前清朝四倍,這全部歸功於宋朝是歷史上最為重視商業發展的朝代。總財政收入約70%源於商業。

經濟科技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

農業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至道二年(996年),全國耕地面積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餘頃,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萬七千五百餘頃。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一般農田每年可畝收一石,江浙地區一年可達到二至三石。北宋時宋真宗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分給江淮兩浙,就是後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1]。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棉花盛行種植於閩、廣地區。茶葉遍及今蘇、浙、皖、閩、贛、鄂、湘、川等地。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蘇州)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指蘇州和湖州)或「蘇常熟,天下足」(指蘇州和常州)之稱。甘蔗種植遍布蘇、浙、閩、廣、等省,糖已經成廣泛使用的食品,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製糖術的專著:王灼著《糖霜譜》。

手工業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

簡述大宋王朝

兩百七十餘處,較唐朝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 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其中鈞瓷以神奇的窯變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產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

簡述大宋王朝

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宋朝時期,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稈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四 川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浙江的藤紙等都聞名於世。甚至還有紙被、紙衣、紙甲等。紙張的大量生產與活字印刷術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宋朝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的書被稱為監本,而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於私刻系統。東京、臨安、眉山、建陽、廣都等都是當時的印刷業中心。當時坊刻書中以浙江最好,稱浙本,四川次之,稱蜀本。福建的刻書以量取勝,稱建本,其中尤以建陽麻沙鎮最多,世稱麻沙本。社會上流行刻書的風氣。其中以臨安國子監所刻的書品質最好。宋朝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體圓潤、做工考究、傳世稀少、價值連城而聞名於後世。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布在江

簡述大宋王朝

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區。虔州、吉州、溫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餘艘。到了南宋,由於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達,造船業發展更快。臨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寧府,今南京)、泉州、廣州、潭州、衡州等成為新的造船中心。廣州製造的大型海舶木蘭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仗,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南宋時代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戰艦。

金融商業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餘萬貫。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仁宗後改歸官辦,並定期限額發行。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並擴大流通領域。南宋於1160年(高宗紹興三十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與交子不同,會子是以銅錢為本位的,面值有一貫(一千文)、兩貫和三貫三種,後增印兩百文、三百文與五百文小面額鈔票。幹道五年定為三年一界,每界發行一千萬貫[1],以舊換新。

會子危機

會子第一界會子的發行額僅三百萬貫。到幹道四年僅七年的時間,發行額增加到七百萬貫。之後固定在一千萬貫。儘管會子的加印與隆興北伐有關,但是由於作為本位的金屬貨幣沒有相應追加,幣值

簡述大宋王朝

增長指數已經達到300%以上。到理宗淳祐六年,會子發行額增加六十五倍。會子雖與銅錢可自由兌換,但由於會子不斷貶值,兩者匯率也急遽走低。寧宗宣布十一、十二、十三界會子同時流通後,會子之多猶如決堤之水,物價飛漲猶如脫韁野馬,出現了會子擠兌銅錢的現象。嘉定二年,會子換界。政府規定新舊會子以一比二的比例兌換,同時嚴禁不按比例兌換會子,否則抄家,並鼓勵打小報告互相揭發。這無異於宣布會子已經信用破產。但是這依然沒能阻止拒收會子的風潮,會子也進一步貶值。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社會無論中下層都損失慘重。迫不得已,政府發還抄沒的家產,並籌措一千四百萬貫來回收舊會子。嘉定五年後危機才漸漸平息。從此之後,會子換界已無法正常進行。政府一旦發生財政危機,就會以濫印鈔票飲鴆止渴。理宗親政後,由於十六及十七界會子數量巨大,險些再度造成通貨膨脹。端平入洛之後,會子與銅錢的匯率從端平初年暴跌廿五個百分點。十八界會子發行量更加大。米價漲到每斗三貫四百文,是孝宗年間的十一倍。淳祐七年,理宗頒詔,十七、十八界會子永遠使用。希望藉此來抑制物價上漲。但是兩百文的十八界會子卻連一雙草鞋都買不到,會子已與廢紙無異。景定五年,賈似道規定十七界會子須在一月之內全部換成十八界會子,並將會子改為「金銀見錢關子」,宣布關子與會子的兌換比例為一比三。結果通貨膨脹更惡性發作。

海外貿易

由於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朝時期全國僅廣州一地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宋朝先後在廣州、臨安府(杭州)、慶元府(明州,今寧波)、泉州、密州板橋鎮、嘉興府(秀州)華亭縣(今松江)、鎮江府、平江府(蘇州)、溫州、江陰軍(今江陰)、嘉興府(秀州)澉浦鎮(今海鹽)和嘉興府(秀州)上海鎮(今上海市區)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4]其中以廣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佔大宗。元豐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而各個外貿港口還在城市立設立「蕃市」,專賣外國商品;「蕃坊」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還專門制定了蕃商犯罪決罰條。

簡述大宋王朝

現在廣州和泉州城內仍然有許多藩客墓,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繁榮的佐證。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里、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5]。宋朝出口貨物包括絲綢、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瑪瑙、珍珠、乳香、沒藥、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幾百種商品。[6]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北宋皇祐(1049年—1054年)的53萬貫,治平( 1064年—1067年)63萬貫, 到了南宋紹興( 1131年—1162年)已達200萬貫,約佔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

南宋時期,宋朝在與金和大理的交界處設立榷場來互通有無。宋朝出口藥材、茶葉、棉花、犀角、象牙等,進口北珠、人蔘、毛皮、馬匹等貨物。民間也有大量的走私貿易。由於宋朝銅錢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東南亞和西亞,而當時的朝鮮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貨,改用宋錢。

科技

兩宋時期,在整個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推動之下,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兩宋的科技成就,不僅成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高峰,而且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也居於領先地位。別的且不說,就對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的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其中的三項—活字印刷、火藥、指南針—就是在兩宋時期完成或開始應用的。講到兩宋科學技術時,人們還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夢溪筆談》。如李約瑟博士把沈括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夢溪筆談》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然而,在兩宋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決不僅僅是三大發明,沈括及其《夢溪筆談》。如醫學方面,醫學從此前的三科分為九科,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錄》。針炙有了很大發展。《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所收藥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種。數學方面,兩宋時期可謂在中國古代以籌算為主要計算工具的傳統數學的發展過程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都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歐洲。如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比西方早了近800年,多元高次方程組解法和一次同餘式的解法要比西方早500餘年,高次有限差分法要比西方早400餘年等等。賈憲、秦九韶、楊輝等數學家,堪稱中國數學發展史上的傑出代表人物。至於天文、物理、化學等等,兩宋的成就也令人矚目。

精神文化

完成了儒學復興,傳統經學進入了「宋學」的新階段,產生了新儒學即理學。促進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匯的深入發展。完成了古文運動。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人佔了六家。詞達到全盛。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開闢了新的紀元。史學體裁多樣,興起了方誌學、金石學;著作豐富,史家輩出,達到了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頂峰。書院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如書法、雕塑、石刻、繪畫等,都達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教亦有了新的發展。

習俗

衣:崇尚節儉——奢侈之風盛行。

食:北宋肉類以羊肉為多——南宋羊肉價格高,一般人吃不起。

住:百姓住房較為簡陋,稍稍富裕點的人家以茅屋和瓦房結合。

行:牛車——騾子——乘轎。

南宋官員衛生間水準不輸寫字樓

閑翻《南宋館閣錄》,南宋官員的工作條件更是了得,秘書省還設有浴室呢:「國史日曆所在道山堂之東,北一間為澡圊、過道。」注文進一步說明:「內設澡室並手巾、水盆,後為圊。儀鸞司掌洒掃,廁板不得污穢,凈紙不得狼藉,水盆不得停滓,手巾不得積垢,平地不得濕爛。」

簡述大宋王朝

南宋

以杭州為首都,江南濕熱且水源豐富,因此社會上下都有愛洗澡的習慣,臨安城裡營利性的澡堂就很多,以至形成了獨立的一個行業———「香水行」(《都城紀勝》)。至於私人在家中洗澡更是普遍而平常的事情,特別是夏天不停出汗,一天里至少要浴身一次。宋詞中,美滋滋形容夏日「晚浴」後心身舒爽狀態的妙句比比皆是。因此,官署中設澡堂也不過是社會普遍風氣的反映,原不足怪。

更有意思的一點,在這裡,是前為浴室、後為廁所(「圊」),方便之後洗手用的水盆、毛巾是安置在浴室里,官員們如廁之後,要到浴室里完成洗手的程序,如此的空間安排,居然與現代居室當中的衛生間在形式上非常接近啊!

專門配備水盆、手巾在廁所旁邊的浴室里,也說明,當時的人,至少有教養階層的人,有便後洗手的習慣———實際上這一習慣早在晉代就已確立。「凈紙不得狼藉」更說明當時普遍地以紙來拭穢,而且,廁所里總是整齊地備有「凈紙」供前來的人使用,這樣的衛生觀念擱到今天也不落後啊。管理規則也清楚而嚴格,要求「儀鸞司」的雜工隨時維持「衛生間」的清潔,不許懈怠:浴室里,官員洗澡之後,地面上不得留有積水、泥污;廁所里,坑位兩旁的木板不得殘留屎尿穢跡;凈紙被如廁人碰亂之後,也要隨時重新碼放整齊;當時,洗手會使用有去污效力的澡豆,因此,用過的水盆里就會有澡豆末的沉滓,必須立刻換為清水;擦手巾一旦弄髒,也要即刻更換。這簡直趕上今日寫字樓里的衛生管理了!

宗教

道教

中國的本土宗教.自戰國時期就有了,正式形成於公元1世紀(東漢中期).老子是代表人物.

佛教

包括藏傳佛教

漢朝由達摩於東漢年間傳入我國,之後不斷的與道教、儒家學說相結合,到唐初達到鼎盛時期.

印度教

傳入中國的時間更在佛教之前,為佛教的雛形.

薩滿教

我國宋代徐夢莘之三朝北盟會編中,最早出現『珊彎』一詞,即一般所謂薩滿,系指巫(女巫)、覡(男巫)。即於驅除惡鬼、息災祈願、祈雨、招魂、占卜、治病、開運之時,既歌舞,且哭喊者。

伊斯蘭教

據中國史書記載,唐宋兩朝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初期

基督教

世界公認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是從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敘利亞傳教士阿羅本進入中國

此外,摩尼教、婆羅門教、猶太教也都是在唐宋之際逐漸傳入,而在元代也有所傳播.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在3世紀時創造的宗教,吸收祆教、基督教、佛教等思想資料而形成自己的教義,7世紀末傳入中國,也叫明教、末尼教、明尊教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簡述明初三傑
太平天國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聲名狼藉的另類,被清廷處以極刑
抗清英雄,14歲抗清,十六歲兵敗被俘,怒斥了勸降洪承疇
帶你了解滿清八旗編製、將領等制度
淹死末代皇帝的民族英雄,與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簡述北宋王朝九位帝王的生平
簡述神秘的西夏王朝十二位帝王
簡述南宋九位帝王生平
皇帝檔案西周篇:從周文王到周幽王,十二位帝王簡述
宋代六大窯系—北方青瓷翹楚·耀州窯簡述
簡述宋朝開國功臣
隋朝第二位皇帝簡述
簡述曹魏五謀臣
簡述大秦帝國四位雄才大略的霸主
簡述歷史上十大痴情皇帝
明代「四王琴」簡述
簡述明朝初年朱元璋策劃的四大慘案
簡述「西涼五馬」
簡述太極拳大師田兆麟武德修養的兩件小事
簡述中國古代四大才女
簡述隋唐十八好漢排名
簡述大眾集團A平台族群
東漢統一戰爭簡述
文史園地?陶南別墅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