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今年的元宵節時間為2017年2月11日,農曆 丁酉正月十五,星期六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佳節,寄託著中國人追求團圓和美滿的願望。今天,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正月十五,鬧元宵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元宵節是唯一的浪漫節日,也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古代女子「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燈會,才被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這正好給男女提供了邂逅的機遇,因此,元宵節這天也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節的燈火,成為愛情故事發生的盛大背景,在熱鬧當中尋找那個一見傾心的人,將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元宵之夜。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有一種愛情始於相遇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正月十五,鬧元宵



有一種愛情源於相思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正月十五,鬧元宵



幾千年來,無論是甜蜜,還是思念,又或是離愁,每一種關於愛情的心境,在今夜都變得如此美麗動人。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情人節!


今夜,願人月兩團圓!


今夜,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正月十五,鬧元宵



節日起源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正月十五,鬧元宵



節日發展

正月十五,鬧元宵



節期節俗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 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朝代沿革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挂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雖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正月十五,鬧元宵



節日傳說

正月十五,鬧元宵



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大權落在呂后手中.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


平亂之後,漢文帝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火把節


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正月十五,鬧元宵



「三元說」


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正月十五,鬧元宵



明帝敬佛


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正月十五,鬧元宵



節日故事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姑娘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


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說: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於團圓。

正月十五,鬧元宵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正月十五,鬧元宵



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正月十五,鬧元宵



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正月十五,鬧元宵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正月十五,鬧元宵



花燈寄寓

正月十五,鬧元宵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正月十五,鬧元宵



「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由於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製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正月十五,鬧元宵



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於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几案等處,用來避除蠍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遊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

正月十五,鬧元宵



為什麼元宵要「鬧」


古代的元宵節,叫做 「金吾不禁夜 ,星橋鐵鎖開」。


「金吾不禁夜」,「金吾」一般指負責京城地方治安正二品的大官。這句話說的是元宵節這幾天,警衛部隊一般不干涉老百姓的活動。


至於「星橋鐵鎖開」,星橋是通往皇宮的橋,平時屬於 「宮禁要地」 ,一般人是不許走的,但是元宵節這幾天老百姓可以自由通過。


更爽的是,元宵節皇帝 「與民同樂」 ,老百姓可以肆無忌憚地大鬧特鬧,前三後四,一共七天七夜,不受拘束。故而稱之為 「鬧元宵」 。

正月十五,鬧元宵



民俗習慣

正月十五,鬧元宵



張燈結綵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

正月十五,鬧元宵



情人相會


元宵節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



猜燈謎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正月十五,鬧元宵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正月十五,鬧元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正月十五,鬧元宵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正月十五,鬧元宵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

正月十五,鬧元宵



吃元宵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正月十五,鬧元宵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正月十五,鬧元宵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正月十五,鬧元宵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正月十五,鬧元宵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

正月十五,鬧元宵



走百病


「走百病」,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燈正新,滿城燈火白如銀。」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一盞盞孔明燈、絹燈、橘燈……各式各樣的燈籠,把原本寂靜的黑夜裝點得五彩斑斕,絢麗奪目。

正月十五,鬧元宵



滿城煙花綻放今宵繁華,年的喜慶氣氛延續到今天,讓我們共同祈禱新一年的生活就像天上的月亮,圓滿美好!

正月十五,鬧元宵 點擊播放 GIF/1341K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道長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山居吟》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正月十五,鬧元宵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很多評論家完全不懂畫,卻能天花亂墜地瞎說
明·項元汴 歷代名瓷圖譜
仙蹤鶴影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新年第一個月圓夜,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上元節,猜謎賞燈鬧元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武漢長春觀鬧元宵
永恆的主題: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祈願
正月十五元宵節,火樹銀花不夜天
別處正月十五過元宵節,竇氏青山附近的村莊為何正月十三就放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點燈敬佛,祈願一燈照破千年暗!
正月十五闹元宵,不仅天官赐福,还可以旺桃花喔!
正月十五元宵節:蝌蚪君教你做花燈
八月十五滴雨星,正月十五雪打燈,為啥兩節日相隔五月卻有此聯繫
正月十五看花燈、吃元宵!那韓國人又是如何過元宵節的呢??
八月十五滴雨星,正月十五雪打燈,兩節日相隔五月,竟有奇特聯繫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也要注意養生
正月十五元宵至,舉國慶賀天官大帝聖誕
臘月十五到正月十五,天天都是過年,天天都是喜慶
正月十五知多少 過個不一樣的元宵節
臘月十五到正月十五 天天都是過年 天天都是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