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電影里「氣運丹田」中的「丹田」到底是啥?
稍微接觸一點中國武術或者武俠文化的人,都聽過「丹田」一詞。它彷彿是習武之人力量的源泉所在。那麼「丹田」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呢?
從現存的史料證據來看,「丹田」一詞首次出現是在東漢邊韶所著的《老子銘》一文中。其中有「存想丹田,太一紫房」之語,可見「丹田」概念最初很可能源自黃老學說。
到東晉時期,道教理論家葛洪又進一步提到「三丹田」系統:
「子欲長生,守一當明;思一至飢,一與之糧;思一至渴,一與之漿;一有姓字服色,男長九分,女長六分,或在臍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絳宮金闕中丹田也,或在人兩眉間,卻行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也。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傳其姓名耳。」 (《抱朴子·內篇·地真篇》)
葛洪
在這上、中、下三處丹田中,上丹田又名「泥丸宮」,位於兩眉之間的印堂穴;中丹田又名「絳宮」,位於胸前兩乳之間的膻中穴。而關於下丹田的具體位置,各派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唐人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的「房中補益」一節認為下丹田位於臍下三寸,在「灸法」一節又說在臍下二寸。唐人楊玄操則在《難經·集注》中稱下丹田位於臍下三寸,方圓四寸。其他還有諸如「臍輪之後一寸二分」、「兩腎中間」、「臍腎中間」等說法。綜合而論,目前認可度最廣的是臍下二寸到三寸之間的一小塊區域。
道教認為三丹田分主「精」、「氣」、「神」三種身體資源,宋代道學著作《鍾呂傳道集》有載:「丹田有三,上田神舍,中田氣府,下田精區。精中生氣,氣在中丹;氣中生神,神在上丹;真水真氣,合而成精,精在下丹。」
三丹田的位置
由於傳統醫學之祖《黃帝內經》本起於黃老之學,中醫也自然而然地承襲了道家的丹田理論。比如《瘍醫大全》即載:「丹田有三,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宮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腑也,中丹田藏神之腑也,上丹田藏氣之腑也。」
中國的傳統武術理論對人體結構和運動原理的理解,直接承襲自中醫和道家,故而在講述拳理時多用中醫術語。拳理中提到的丹田,多為「下丹田」。例如,「氣沉丹田」即指將「氣」聚集於小腹,以便在發力時使用。
再如,《太極拳經》載:「拿住丹田煉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劈掛掌亦有「舉輕落重,冷脆硬彈,氣隨意念,力在丹田」之說。此類武術口訣都試圖讓修習者領悟「丹田蓄氣」,以實現「內力」制敵的效果。
太極拳動作體驗
顯然,無論是道教口中的丹田,還是中醫記載的丹田,又或者傳統武術提到的丹田,都帶有「玄學」特徵。這意味著所謂的「丹田聚氣」,缺乏科學理論的支撐。事實上,「內力運氣」之說僅能在大爺大媽的養生延壽活動中大放異彩。而在世界範圍內拳拳到肉的綜合格鬥大賽上,傳統武術並不能憑藉「內力」改變自身排位慘淡的處境。
不過,傳統武術對下丹田的重視也並非全無意義。不論是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這類「內家拳」,還是翻子拳、洪拳、劈掛掌這類「外家拳」,在搏擊時都有穩定重心的需求。人體站立時的重心,大約就位於下丹田附近。因此,有意識地控制腰腹部力量,確實是一門具備實用價值的格鬥技巧。只可惜,至今仍有不少習武練功者痴迷於「內力」、「氣功」不能自拔,反倒忽視了最基本的肌肉訓練。

※史上頭號採花賊:男扮女裝橫行北方十年,糟蹋182閨秀終被活剮
TAG:曉聲談 |
※王家衛的電影很裝B,電影海報真牛B!
※山田孝之的戛納電影節
※亮劍電影里李雲龍送給秀芹的號稱天下第一槍真的是手槍中的貴族嗎
※獅子王、暮光之城、蜘蛛俠…這些才是電影該有的海報啊
※有一半是鋼鐵俠家的?漫威電影宇宙中的十大黑科技
※徐克武俠電影的精華之「笑紅塵三部曲」
※電影長城中的鶴軍女兵
※珍珠港電影中的路人甲廚子,竟是真實拳王和戰鬥英雄
※華語武俠電影中的斷臂情結
※她從宮崎駿的電影中得到靈感,用粘土製作樹龍「木雕」呼籲大家愛護森林保護環境
※現實中的航天器為什麼不像科幻電影中的飛船那麼炫?
※漫威電影中的大彩蛋,斯坦·李會是觀察者嗎?
※那些山寨電影們和他們山寨的那些電影
※組圖:電影中的阮玲玉
※台灣電影:柯震東失影帝,侯孝賢沒有來
※西遊電影中林允和王麗坤都不算什麼,姚晨才是最終的霸主
※這才是最全的漫威電影宇宙的觀影順序!
※漫威電影宇宙的第四階段,沒有鋼鐵俠美隊和雷神了?
※為什麼武俠電影里太監的武功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