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何紹奇談大黃:中藥四大金剛之一名不虛傳!

何紹奇談大黃:中藥四大金剛之一名不虛傳!

何紹奇談大黃:中藥四大金剛之一名不虛傳!(本文雖長,卻是非常寶貴的中醫經驗,望仔細閱讀,文末有驚喜!)

關於大黃的別名

何紹奇談大黃:中藥四大金剛之一名不虛傳!

沈自尹院士在《北京晚報》2002 年 12 月 26 日發表了「宮廷大黃研究的繼承與創新」一文, 首先
提到「大黃古代亦稱黃良 ,言其療效良好 ,性質良好也;又稱將軍 ,言其能戡定禍亂,是救民於水火的
將帥, 並將大黃 、人蔘 、附子、生地喻為佛教中的四大金剛」 。大黃的確有許多別名, 其中也確以「黃良」 、「將軍」最為人知 。為什麼別名「黃良」 ? 張錫純說:「《神農本草經》謂其能`推陳致新" , 因有黃良之名 。」(《醫學衷中參西錄·大黃解》), 一語破的 。如果還可以補充一點 ,那就是因為大黃雖有推陳致新,祛邪扶正之力,但不若巴豆 、甘遂之類峻烈 。如果說「黃良」就是「療效良好」 ,則人蔘、乾薑 、
附子、石膏 ……用之對證 ,哪一味中藥不「療效良好」 ? 何得為大黃一葯所獨專 ? 大黃有「將軍」之
名,則以其「迅速見走 ,直達下焦 ,深入血分,無堅不摧 ,蕩滌積垢, 有犁庭掃穴之功」(《本草正義》);
「主通利結毒也 ,故能治胸腹滿 、腹痛及便閉、小便不利 ,旁治發黃瘀血 、膿腫」(《葯征》);「氣味重濁 ,
直降下行 ,走而不守 ,有斬關奪門之力, 故號為將軍」(《藥品代義》), 「推陳致新, 去陳垢而安五臟,謂
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無異 ,所以有將軍之名」(《湯液本草》), 無非是言其藥性及作用, 推陳致新 ,攻堅破結,俾邪去而正安而已,怎麼竟被扯上「救民於水火」來 ? 至於說古人將大黃、人蔘、附子 、生地
喻為佛教中的「四大金剛」 ,不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不知出於何人何書 ? 我讀書不多 ,只知道明代張
介賓曾稱大黃、人蔘 、附子 、熟地為「葯中四維」 ,以大黃 、附子為葯中良將,言其攻邪之力;人蔘 、熟地
為葯中良相,譽其扶正之功(《景岳全書·本草正》)。良將良相何時竟和佛教中的「四大金剛」扯上關係的 ?

2.大黃是補藥還是瀉藥

何紹奇談大黃:中藥四大金剛之一名不虛傳!

這本來不算個問題, 不懂醫的老百姓也能答出來 ,但是, 大謬不然 ,例如前些年 ,有位中國在英
國劍橋大學的訪問學者, 當李約瑟夫人問他大黃的作用是補還是瀉時 , 他的回答居然是:「 有一點
補」 。這個小故事後來還收在他寫的一本書里 。沈自尹院士則寫道 :「宋代名醫張之河也是應用大
黃的能手, 他提出`養生當論全補,治病當論葯攻, 通下才可以補虛的觀點 ,並明確指出陰虛則補之
以大黃硝石" 」 。宋代沒有名醫叫什麼張之河的,倒是金代有位名醫叫張子和 ,他確實提出過「養生
當論食補 ,治病當用藥攻」的觀點, 也確實說過「陰虛則補之以大黃硝石」 。但是 ,張子和的本意是因
為世俗喜補而畏攻, 但病是由邪氣強加於人而起, 所以「先論攻其邪, 邪去則元氣自復」 ,如果邪盛之
時畏攻用補,那就等於資寇助糧;只有攻邪,才是有效保護元氣的方法 。所以這種「不補之補」 ,才是
「真補」 。也就是說, 張子和之論, 是為了補偏救弊 。不過他的話失於偏激, 「陰虛則補之以大黃硝
石」是因為熱邪劫爍津液 ,用硝黃撤去其熱,陰即受到最有效的保護, 但這並不是說大黃芒硝真有補
陰的作用 。我們評介古人學術觀點 ,要有分析 ,要有批判,而不是不負責任地照抄出來,否則還叫什
么「研究」 ? 只能是誤導。

3 .大黃治疫

何紹奇談大黃:中藥四大金剛之一名不虛傳!

有關「疫」的記載早出於《傷寒論》 , 《素問遺篇·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無問大小 ,病狀
相似 。」和他差不多同時的曹植在其名篇《說疫氣》里說「建安二十二年 ,疫氣流行 ,家家有 D屍之痛 ,
戶戶有號泣之哀 ,或沿門而殪 ,或覆族而喪」 , 聯繫到仲景原序中說的「余宗族素多 ,向餘二百 ,建安
紀年以來 ,未及十稔(不到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傷寒十居其七」 , 可知《傷寒論》的主要內容是
疫病即急性熱性傳染病的證治 。

《傷寒論》陽明篇的白虎承氣二方,就是疫病(當然也包括感染性疾病 、雜病)的有效處方 ,白虎
湯是清法代表方 ,承氣湯是下法的代表方,疫病到了陽明階段, 得清下二法而解者, 柳寶詒說「十之
六七」 ,實際上恐怕還不止此數 。也就是說,疫病治法是包含在《傷寒論》中的。但後世明確提出「疫
病」的概念 ,還是一種進步 ,是對仲景之學的繼承和發揚 。

現在再回到大黃的話題上來:

用大黃治疫 ,始見於《元史·耶律楚材傳》 。其時元軍南下,軍旅中出現疫病 ,耶律楚材讓大家服
大黃得愈 。是什麼樣的疫病? 《元史》說是「土疫」 ,五行中脾胃屬土, 可知是消化系統染病 。其後若
干年, 在《丹溪心法》中,有「人間治疫有仙方, 一兩僵蠶二大黃」的記載 ,丹溪不以外感病見長 ,這張
方子 ,是否與《元史》上述記載有關 ,就不得而知了 。

明代吳又可在《溫疫論》中提出 ,大黃之用 ,本為逐邪,邪熱是疾病的本質,結糞只是邪熱內結的
現象 ,所以不能等到結糞形成才用下法 ,貴乎早用大黃 ,頻用大黃 。當然他也分表裡 ,但溫疫熱變甚
快,初起一二日 ,服達原飲一服 ,早晨還苔如積粉, 中午苔就可能變成黃色, 這是邪毒傳胃 ,這時就要
在方中加大黃了 ;午後舌黑生刺,鼻如煙煤,便當急投大承氣湯 。這樣的認識, 別開生面, 是寶貴的
實踐經驗的總結 。我在農村、工地工作時,多用此法。

石某, 男, 40 余歲, 在春耕會議期間患流行性感冒 ,發作性憎寒發熱 , 身痛如被杖 ,無汗 ,舌紅 ,
舌苔白膩, 脈滑數,曾自服中成藥及湯劑荊防敗毒散未得汗 。病屬風寒挾濕, 邪伏募原 , 予達原飲
(厚朴 、草果 、檳榔、知母、黃芩、赤芍 、甘草)一劑,當晚服藥 1 次, 次日晨突發寒戰, 舌苔由白膩轉為
焦干, 厚如積粉 ,此熱盛劫津之象 ,加入大黃 15g , 葛根、柴胡各 15g ,羌活 12g , 一服即腹中雷鳴 ,再
服即得暢便 2 次 ,汗出如瀋,臭穢難聞, 寒熱身痛皆愈, 表解里和而安 。

但是, 需要指出 ,吳又可治疫,並非如沈先生所說「有邪必逐 ,除寇務盡」 ,更不是只知道一味用
大黃猛攻 ,而是視具體情況而定,表裡虛實還是要分的, 不能攻者即不攻 。如他說初起「邪不在里 ,
下之徒傷胃氣」 ,「愈後大便數日不行,別無它證,此是三陰不足, 此致大腸虛燥, 此不可攻」 。強調逐
邪,然亦必因證而施 ,這才是「符合科學道理的」 。

近至近代, 江西肖俊逸(人稱肖大黃)善用大黃治療腸傷寒, 上海聶雲台的表裡和解丹、葛苦三
黃丹亦都以大黃為主葯。肖氏治腸傷寒 ,主以攻下 ,應下即下,以大黃 、黃芩 、黃連為主,且一直服至
熱退為度, 若熱雖退而黃苔未化 ,亦須繼續服用以防「再燃」 。 20 世紀 50 年代陝西米伯讓治療鉤端
螺旋體病 ,對鉤體溫黃(黃疸型)熱重於濕 ,高熱持續, 黃疸不退之重證 , 主張用清瘟敗毒飲重加茵
陳、大黃, 獲得顯著療效。南京周仲瑛、江西萬蘭清等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病中最為棘手的「少尿期」 ,
以大黃配合芒硝 、枳實、生地、麥冬、白茅根、豬苓、桃仁 、牛膝, 一般 2 ~ 3 天即可進入多尿期甚至躍
過多尿期進入恢復期 。這些也都是大黃用於疫病所取得的新成績。

4 .大黃用於急性感染性疾病

大黃可用於多種急性感染病疾病, 如肺炎 、膽囊炎、膽石症 、急性胰腺炎 、急性闌尾炎 、敗血症 、
尿路感染以及細菌性痢疾等, 用得恰當 ,效如桴鼓 ,茲就肺炎言之 :

今人治肺炎 ,主張早用大黃,如江蘇省中醫院用麻杏石甘湯加生大黃、大青葉、金銀花 、紫草、蒲
公英等,北京西苑醫院用清肺液(大黃、黃芩、赤芍),友誼醫院用肺炎瀉熱方(大黃、玄明粉 、甘草、玄
參),據大宗病例報告 ,效果很好 ,尤其對病毒性肺炎及耐葯菌株產生的細菌性肺炎 ,往往可以有抗
菌素起不到的治療效果。以上這些經驗都是具有突破性的 。

我學習這些經驗之後 ,有些膚淺的領悟。肺炎一般多歸屬於中醫學「風溫」 範圍, 初起病在肺
衛, 「衛之後 ,方言氣 ,營之後,方言血」 , 其中一部分可以依照這樣的證治規律而獲效, 但更多的患
者,初起衛分證多不明顯或極短暫, 一開始就出現喘、憋、高熱、口渴、煩躁不安等里熱證, 這顯然不
是「在衛汗之可也」能解決問題的, 這是溫熱伏邪又挾痰熱的表現, 因此不同於一般的風溫肺熱 ,一
開始就要用苦寒直折 ,佐以清熱化痰,甚至通腑瀉熱,這時及時合理地使用大黃 ,就是合符辨證論治
原則的,是「有是證, 用是葯」的 ,而不是把大黃視作抗生素, 在抗生素療效不佳時尋找到的一味替代
葯。這些認識是否有當? 盼同道指正之 。

茲錄我的一例重症肺炎治驗:
何紹奇談大黃:中藥四大金剛之一名不虛傳!

林衛儀 ,女 , 8 歲,住荷蘭埃因霍溫大學醫院, 因肺炎病危進入監護室。各種管子插了一大堆 ,
病不見輕 ,其家長徵得荷蘭醫生同意試用中藥 。頃診:高熱 ,神昏 ,抽搐,痰聲如曳鋸 ,隔著玻璃窗也
能聽見 ,顏面潮紅,額有微汗,舌紅, 苔黃膩,脈滑數, 此痰熱壅肺之重證, 擬通腑清熱豁痰定驚 。葯
用生大黃 10g , 黃連 6g ,黃芩6g ,焦梔子6g ,全栝樓10g ,猴棗粉 0 .3g(二次沖),鉤藤 10g , 川貝 3g ,石
膏 30g(先煎),羚羊角絲 10g ,前胡 3g , 石菖蒲 3g ,桔梗 3g ,魚腥草 10g , 1 日 1 服 ,分 3 次鼻飼 。服 1
劑後得暢瀉 3 、4 次, 再劑加蘆根 30g ,魚腥草加倍 ,熱退喘平 ,抽搐亦止, 患兒第 3 天即進入普通病
房。

5 .止血聖葯

大黃止血, 早見於仲景《金匱要略》瀉心湯證, 此方實即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 ,治療熱邪內熾,迫
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方中主葯即是大黃, 不僅可用於吐衄, 咯血 、便血 、尿血、婦女崩漏 ,只要是實熱
出血 ,大黃皆有殊功 ,且大黃止血而不留瘀,故唐容川《血證論》稱之為「聖葯」 。

我多年來用大黃治療支氣管擴張或肺結核大咯血、鼻出血 、胃潰瘍吐血 、便血 、痔血, 也都收到
較為理想的效果 。

患者陳林, 男, 18 歲 。因肺結核進展期 、肺出血, 住某醫院 。每天早、中、晚都要咯血 1 次, 每次
約 50 ~ 100ml,已 5 天 ,總失血量約 1800ml ,曾用維生素 K 、維生素 C 、仙鶴草注射液、雲南白藥 、腦
垂體後葉素及養陰清熱止血中藥,血未能止。我診其脈, 弦數有力 ,舌紅苔薄黃而干, 面赤, 口鼻氣
熱,乾咳, 脅痛, 大便色黑而硬 。證屬木火刑金 ,用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加味 , 1 劑血止。

由這個病例可以看出 :大黃止血,用之對證,其效立見, 然必「先議證,後議葯」 ,不是什麼樣的出
血都可以一概地用大黃。例如陽氣大虛即「陽虛者陰必走」(楊仁齋語)的出血、脾失統攝的出血,均
非大黃的適應證 ,誤用之則禍不旋踵。

6 .大黃是氣分葯還是血分葯

判斷一味葯是氣分葯還是血分葯的標準 ,除了一般的形 、色 、氣、味外, 主要還在於葯的功效,而
葯的功效又主要來自醫者的經驗。李時珍提出並強調大黃是一味入血分的降火要葯 ,「凡病在五經
血分者宜用之」(李說的「五經」即足太陰 、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他還說「若在氣分用之, 是謂誅伐
無過矣」 。沈先生對李說是持肯定態度的 。細思之, 大黃入血分固然有理 ,如仲景名方大黃 蟲丸 、
下瘀血湯都可以作為依據 ,但三承氣湯 、大陷胸湯及丸 、厚朴三物湯、大黃甘草湯及後世名方如礞石
滾痰丸,主治皆在氣分。考諸文獻 ,《神農本草經》既謂大黃「下瘀血, 血閉寒熱, 破癥瘕積聚」 ,又謂
大黃「主留飲宿食,蕩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谷 ,調中化濕 ,安和五臟」 ,明明白白地表明大黃既入
血分 ,又入氣分 ,李時珍所言未必恰當。為什麼「在氣分用之」就「誅伐無過」 ? 無非強調大黃是血分
葯,故在氣分者不可用也 。如果真如他所說, 那麼大、小 、調胃三承氣湯將置於何地? 攻下熱邪與燥
屎又怎麼會是「誅伐無過」 ? 胃火上沖,食已則吐 ,仲景用大黃甘草湯 ,你說是治氣還是治血 ? 滾痰
丸用大黃黃芩瀉火, 礞石墜痰 ,沉香行氣 ,與血分竟完全無涉 ,也是「誅伐無過」嗎 ?

讀古人書, 不要作古人的奴隸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也就是這個道理。

7 .葉天士治溫病不輕用大黃

何紹奇談大黃:中藥四大金剛之一名不虛傳!

葉天士是清代溫熱學派的領袖 ,惜生平無著述, 《外感溫熱篇》 、《三時伏氣外感篇》皆其門人記
錄而傳世者,反映了葉氏的溫熱學理論和經驗 。

葉天士治溫病不僅用大黃非常謹慎 ,就是其他苦寒葯, 也反覆告誡,不可輕投。他雖然指出「三
焦不從外解,必致里結,里結於何, 在陽明胃與腸也 ,亦須用下法」 ,但溫病與傷寒不同 ,特別是「吾吳
濕邪害人極廣」 ,「多濕邪內搏」 ,故下之不宜猛而宜輕。「邪已入里 ,表證必無, 或存十之一、二」 ,當
下者「亦要驗之於舌 ,或黃甚, 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 ,或老黃舌 ,或中有斷紋, 皆當下之 ,如小承氣
湯,用檳榔 、青皮 、枳實、元明粉 、生首烏等,說「如」 ,而不言「與」 、「宜」或「主之」 , 所用的葯中也不提
小承氣湯的主葯大黃 ,都可以看出他在用不用大黃上的態度 ,而其之所以反覆論舌 ,也在表明哪些
情況可用 ,哪些情況不可用。我們再看他的《臨證指南醫案》 , 溫、暑、濕溫、燥、疫諸門所有醫案 ,竟
無一例用大黃者 。沈自尹先生說:「清代名醫葉天士, 在我國醫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應用大黃的重
要體征之一是`最要緊者莫過於驗舌" , `若黃苔或如沉香色或灰黃色或中有斷紋者均可用大黃" ,他
認為`濕熱病者不論表邪罷與不罷 ,但兼是證 ,即可用大黃瀉之" 」 。葉天士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不知
沈先生是在葉天士的哪本書上看到的?

正是因為葉氏治療溫病用藥輕淡, 即當用大黃等苦寒葯時也不用 ,所以遭致姜春華先生尖銳的
批評 ,他說 :「我們看清代許多名醫醫案 ,治療溫病(包括濕溫)險證百出,令人驚心動魄,其效果之所
以不佳 ,正是受此老之教, 清淡如兒戲 。」據說 , 沈院士曾經和姜老共事過 ,不知他聽到過這些話沒
有? 要是知道, 那就不會把上述「均可用大黃」 , 「即可用大黃下之」這些話加在葉天士頭上了。

8 .大黃的用法用量

大黃的用法有很多講究:單味開水浸泡或只煎一、二分鐘,則力銳 ,與其他葯同煎則力鈍。腦出
血昏迷病人,水入則吐,腹脹, 不大便 ,舌紅, 苔黃而干 ,即用前法, 分作 2 杯, 先服 1 杯(約 100ml),
腑氣若通 ,另一杯即不用 ,不通 ,再服第 2 杯, 無不在二 、三小時內排出稀溏便,久煎則無此作用 。此
類病人,雖屬邪實,畢竟正虛, 用大黃要謹慎, 正所謂「偷營竊寨, 可一而不可再」 。肺胃實熱,咯血吐
血,用大黃粉吞服效果優於湯劑。大黃用酒炒則利於行 。頭面之病, 亦多用酒炒 , 《用藥法象》說「大
黃之性沉降 ,酒炒則可上升,如鳥巢高巔 ,射而去之」 。大黃用醋炒 ,緩消瘀血, 且服後無腹痛之弊 。
小劑量(2g 以下)醋制大黃裝膠囊中吞服 ,有通便、健胃降脂、輕身減肥作用, 氣虛人 、老人 、婦女可
配以一定比例的生曬參或紅參須 。1992 年我在馬來西亞工作時 ,曾擬此方 ,許多華僑朋友服後反
映不錯。

至於大黃炒炭用 ,實無深意 ,古方十灰散用之 ,大黃炭的作用無非收斂止血。而吐血 、衄血 、咯
血之由氣火上沖莫制者, 用大黃炭則無效,必得生大黃苦寒沉降以直折之;陽明裡結痞滿燥實 ,也不
用大黃炭 ,必得生大黃配枳實 、厚朴 、芒硝,通利蕩滌;至於癥瘕積聚、惡血瘀滯、黃疸 、癲狂 、瘡癰、跌
打損傷, 亦皆宜生用, 或酒制 、醋制 ,炒炭則氣味俱失 ,欲用它撥亂反正, 豈能有效 ? 曾治一人大咯
血,用生大黃得效,改用制大黃後, 其火又熾, 血不得止 ,不得不再用生大黃 。

大黃用量, 因人而異 ,因證而異 ,有的人用 15 ~ 20g 可能毫無動靜 ,有的用 3 ~ 5g 即大瀉。如本
市農科院劉仁玉老太太, 患急性闌尾炎, 我用大黃牡丹皮湯加減, 大黃用 10g , 即腹瀉不止 ;另一例
張姓闌尾炎老人 ,用 30g 卻腹滿如故 。血證用散劑 , 1 日 3 次, 每次 3g 為宜;一般感染性疾病, 每劑
湯藥常用量為 6 ~ 15g , 急腹症、疫證用量可達 15 ~ 30g , 甚至更多一些 。一般說, 用大黃都要中病即
止,即《內經》所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 「衰其大半而止」 ,如急腹症大便秘結者 , 可重用大黃 、芒
硝,而得效後大便溏泄者 ,就要減少大黃之量 ,泄得厲害的, 則停用大黃。膽囊炎、膽石症患者當用
大黃 ,一般也多採取「打打停停」的戰術 ,片面地強調「除惡務盡」 , 其實很不科學 ,不顧正氣, 一味蠻
干,肯定會出問題的 。

宮廷大黃研究的繼承與創新

大黃 ,古代亦稱黃良 ,言其療效良好 ,性質良好也;又稱將軍 ,言其能戡定禍亂,是救民於水火的
將帥 ,並將大黃 、人蔘 、附子、生地喻為佛教中的四大金剛。

現就大黃應用的歷史與現狀簡介如下:

歷史回顧

何紹奇談大黃:中藥四大金剛之一名不虛傳!

1 .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張仲景, 以他的超群醫術和高尚的醫德 ,被我國歷代的醫學家推崇為
「醫聖」 。他創立了 36 張大黃復方 ,如:大承氣湯、大黃附子湯 、茵陳蒿湯 … …沿用至今, 久盛不衰 。
這 36 張大黃方劑組合有法,體現了祖國醫學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的理論,其結構嚴謹 ,用藥精練,變
化靈活 。既可主下瘀血, 又可行氣消脹;既可用它下腸胃之宿食, 又可利肝膽之熱 ;既可止吐衄 ,又
可化無形之痞滿 。上可止嘔, 下可止痢 ,可緩可峻 ,能溫能清 ,所以用大黃治病的範圍極為廣泛 。

2 .華佗治病 ,用藥不過幾種,針灸取穴也不過幾處 ,但療效極高, 針對性 、準確性極強 ,這就是他
的高明之處。在《中藏經》一書中 ,共載方 62 張 ,其中應用大黃的就有 15 張, 約佔遺方的 24 %,可
見華佗對大黃的重視 。

3 .唐代的孫思邈知識淵博 ,懂葯識葯 ,為我國的醫藥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千百年來一直被人
們尊稱為「藥王」 。他在繼承張仲景處方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擴大了大黃治病的範圍。如他用大黃來
治療不育症、月經紊亂、消渴(糖尿病)、乳癰、耳聾 、齒痛、痔瘡等 ,還創立了許多外用大黃方劑和洗
湯方等 。這位藥學專家十分重視大黃的產地問題 ,認識到自然條件不一 ,如日光、溫度、濕度 、降雨
量、風勢、土壤結構和質地的差異, 會影響大黃的藥效 ,同時他對大黃的炮製方法也有研究, 首次將
大黃炙成大黃炭來治病, 還將大黃作為預防疾病的藥物來應用, 如用大黃、防風等配製成屠蘇藥酒 ,
當時各地傳染病流行 ,很多人把屠蘇酒奉若神明, 把它神化到「一人飲一家無疫 、一家飲一里無疫」
的地步。

4 .宋代王懷隱編著的《太平聖惠方》中有許多含有大黃的復方及單味大黃治病的方法, 在中醫
葯史上第一次提出不論陰黃或陽黃都可用單味大黃治療 。宋代名醫張之河也是應用大黃的能手 ,
他提出了「養生當論全補 ,治病當論葯攻」 、「通下才可以補虛」的觀點, 並明確指出:「陰虛則補之以
大黃 、硝石 ……」

5 .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特彆強調大黃是一味入血分的降火要葯 ,是「瀉血分伏火之
葯」 , 「凡病在五經血分者宜用之」 。

6 .明代末年 ,傑出的傳染病學家吳又可在治療傳染病的豐富實踐中 ,充分認識到大黃的重要
性,明確地指出張仲景所創立的承氣湯「其功效皆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 , 大黃是一味可使「一竅通
諸竅皆通, 大關通而百關皆通的要葯」 , 而且他在實踐中總結出:「 瘟疫可下者約三十餘證 , 不必悉
具,但見舌心黃 ,腹痞滿, 便於達原飲加大黃下之。」他治疫強調逐邪為第一要義 ,認為「客邪貴乎早
逐」 、「邪不去則病不愈」 。其祛邪之法,重視攻下 ,尤其推重於大黃, 主張「急證急攻」 , 「勿拘於下不
厭遲之說」 , 並明確指出大黃乃為逐邪之要葯 ,並非專為解除結糞, 並告誡醫者「注意逐邪 , 勿拘結
糞」 , 「凡下不以計數 ,有是證則投是葯, 勿中道生疑, 不敢再用, 以致留邪生變」 。這種有邪必逐 、除
寇務盡的觀點, 也是符合科學道理的。

7 .清代名醫葉天士, 在我國醫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應用大黃的重要體征之一是「最緊要者莫過
於驗舌」 , 「或黃苔或如沉香色或灰黃色或中有斷紋」者均可用大黃 。他認為「濕熱病者不論表邪罷
與不罷,但兼是症,即可用大黃瀉之」 。

8 .清代名醫吳鞠通對大黃的應用在許多方面也超越了前人 。他認為只要脈息沉數有力也可作
為應用大黃的指征。他共創製了以大黃為主的 7 張新承氣湯方劑,至今仍在應用。

9 .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對大黃也有較深的研究 ,發展了大黃清熱解毒的藥性 ,認為大黃
善解瘡瘍熱毒, 治毒尤有特效 :「療毒甚劇他葯不效者 ,當重用大黃以通其大便自愈」 , 「大黃之力雖
猛,然有病則病當之 ,恆有多用不妨者。」

現代研究

隨著中醫藥事業的蓬勃發展, 大黃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大黃的科
研成果不斷湧現 。如成都 、南京用大黃治療尿毒症的研究分別獲衛生部甲級科技成果獎 、國家科技
進步二等獎,北京新清寧片(單味熟大黃)的開發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北京王永炎院士 、王
寶恩教授等關於大黃治療腦血管意外及消化道急症的研究均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
獎;天津吳咸中院士等最早開展了用大黃復方治療急腹症的研究, 已獲得多項重大科技成果獎 ;天
津王今達教授用大黃復方中西醫結合治療多臟器功能衰竭的研究, 將大黃在急救醫學中的應用上
升到一個新的台階;南京陳瓊華教授十餘年來一直從事大黃的生化研究(主要是蒽醌類與大黃多
糖);北京樓子芩院士對大黃的生葯與藥理研究,多次獲部級科技成果獎:北京張啟元教授等用大黃
複製虛證動物模型及大黃治療急性胰腺炎、肝炎等動物模型的研究達到了亞細胞水平;大連醫學院
裴德愷及天津中西醫結合急腹症研究所等都對大黃的實驗研究與製劑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
了重要成果。近十餘年來 ,出版介紹大黃的書籍已有 7 萬之多, 領先於其他所有中藥 ,在雜誌上發
表有關大黃的論文之多也占所有中藥之首。對於大黃產品的開發利用也領先於其他中藥, 去年一
種以大黃為主的保健葯全年銷售額達到 11 億 ,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這也是大黃神奇功效的生動體現。

友情提示:文章或作者來源於中醫古籍APP,希望獲得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偏方,進入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古籍」下載!

》》中醫智庫幫您診治疾病,速度報名吧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中醫智庫幫你診治疾病,速度報名吧
深度剖析古代試貞的守宮砂,真的存在嗎
古代名醫故事:張從正巧妙治療衛妻受驚案
醫林四大美譽的由來,懸壺坐堂橘井杏林

TAG:神黃中醫智庫 |

您可能感興趣

何紹奇:朱良春對一枝黃花、茜草、牽牛子的用藥經驗
中醫 | 何紹奇:外感咳嗽治療中的幾個問題
學一招,看何紹奇如何治療偏頭痛
何紹奇治肩周炎經驗分享:女子睡覺時被子稍一漏風肩膀就疼
何紹奇治療骨質增生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