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2500年,你是否還記得我的名字、我的愛…
「
《華嚴經》中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偈頌:
「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
這首偈廣為人知,可末學愚鈍,一直沒有弄懂佛陀為什麼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特別是最後一個「眾生」,為什麼會說它與心、佛毫無差別呢?
沒想到,與趙導同行的靈鷲山一游,「眾生態」一一展現在眼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智慧恰恰在我那差別心中,靈光乍現。
靈鷲山,又名耆闍崛山,位於中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之東北側,此山出名,是因為佛陀的諸多經文開篇如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這座山,正是佛陀宣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妙法蓮華經》、《無量義經》、《佛說法華三昧經》等經文的聖地。想像一下,佛陀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相聚此山說法,阿難、舍利弗等在這裡修行最終證果,這座山可謂福德聚集,法性光明。
可是當我們在2500年後的今天來到此山,看到的卻是這樣一幅眾生圖:
乞討者
遍布整個靈鷲山的,不是遊客,而是乞討者。從山腳到山頂,在這不過五、六里長的山路上,每十米就坐有一乞討者。
他們或是年邁到無法行走的老者,或是剛剛出生幾個月的嬰兒,或是年輕健壯看不出疾病或殘疾的中青年……他們吃在這裡,住在這裡,彼此嬉笑著,打鬧著,談論著,看到有遊客經過,便立刻上前,微笑著伸出一隻手。
靈鷲山,對於他們來說,已然是他們的家,而乞討已然就是他們每天的工作。
小商販
只要你一出現在靈鷲山腳下,會有一群人立刻蜂擁而上,向你介紹他們手上各種商品。如果你不買,沒有關係,他們會成為導遊,拿著手中的商品陪你一起上山。
一路上,他們會在你行走的時候告訴你沿途的風光;他們會在你累了的時候推你一把;他們還會在你說出一句聽得懂的中文時,用一句他學到的中國話回答你。直到最後,你買了他手中的商品。
靈鷲山,對於他們來說,是賺錢養家的職場。
修行人
在通達山頂的路上,有著許多小石窟。其中,有佛陀入定的大石室,也有舍利弗和阿難打坐修行的石室。
如今,虔誠的修行人,也坐在了這些石窟中。他們有的只是從日出呆到日落,有的是從月初呆到月末,更有的,是長年累月打坐於此。
靈鷲山,對於他們來說,是修行的道場。
朝聖團
山頂上,一處方圓只有幾十平方米的山頂平台,便是相傳中佛陀說法的聖地。
如今這裡每日迎來的,是世界各地的朝聖團。
聽經文,念佛號,焚檀香,捐功德……團員們坐在那形如靈鷲的山頂巨石下,面對神聖的法壇,祈禱健康如意,祈禱和平安寧,祈禱煩惱化菩提。
靈鷲山,對於他們來說,是信仰的聖地。
遊客
「看這塊石頭,多像靈鷲的頭,拍張照吧。」
「這塊石碑上記載著中國僧人玄奘7世紀曾見過這些石窟,那我們也進去看看吧。」
「這裡就是舍利弗入定的石室,磕個頭吧。」
.....
靈鷲山,對於他們來說,是別具一格的風景。
2500年後,在靈鷲山上,乞討者、小商販、修行人、朝聖團和遊客構成了一幅活生生的「眾生圖」。
「
「2500年前,這裡是清靜的說法地,2500年後,這裡成了嘈雜的旅遊地;2500年前,這裡是莊嚴的學法地,2500年後,這裡成了賺錢的生意場。」我不禁感嘆。
「有什麼不同嗎?」趙導反問。
「當然不同,清靜與莊嚴都一去不返。」
「可在我看來,相雖不同,表得卻都是一個理。」趙導說。
」
看見的是眾生 陷入的是我執
你看見乞丐,你在想自己比他們高出好幾等,慶幸沒有像他們那樣,投胎在這裡,終生以乞討為生;
你看見修行人,讚歎他們的成就,懷疑自己是否也應該跟在他們的身後,潛心修行;
你看見朝聖團,忙不迭也燒幾支香,捐幾個錢,祈禱一下心中所求都能實現。
你看見的不是眾生,你看見的是分別心,是以「我」為中心參考點而形成的我執。別人的好,你貪婪看著渴望自己也得到;別人的劣,你唾棄一口表示自己很鄙夷。你正在做的,不過是在慾望的泥潭裡自欺欺人。
2500年後,眾生相在你眼裡,成了世間的我執。我執的人,才會一心渴求2500年前的清靜和莊嚴,並以為那個「清靜和莊嚴」的相才是得道。
看見的是眾生 了悟的是平等
有意識也好,無意識也罷,當你看見乞討者、小商販、修行人、朝聖團和遊客,你的心為他們自然而然排列了一個等級次序。
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你的行動和語言正透露出你想親近誰,而你又想遠離誰。
但其實這幅「眾生圖」正在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表徵六祖所說的話:「前念迷,是凡夫;後念覺,即是佛。」
無論是乞討者、小商販、修行人、朝聖團、遊客,還是正在看著他們的你,眾生的佛性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差別是「迷」與「覺」。
心迷,即凡夫,心覺,即成佛。心、佛、眾生本無差別。造成差別的,不過是你衡量的那把尺子。
看見的是眾生 最難是為眾生
了悟「眾生佛性皆平等」還不夠,還不等於全然理解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實際上, 沒有眾生,你成不了佛!
《華嚴經》里說: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你學佛,不是要在眾生面前比個你高我低;你學佛,不是要遠離眾生自顯清高;你學佛,恰恰是要把眾生放前頭,把心胸願力放前頭,為眾生髮願,為眾生做馬牛。沒有他們,你成不了佛!
為眾生髮心,為眾生立願、為眾生踐行,這是通達菩薩道的唯一途徑,而這,也是這幅靈鷲山眾生圖現前的真正意義。
穿越2500年的,你是否還記得我的名字、我的愛?在紅塵的迷航里,在通往彼岸的歸途中,其實,那個名字可以屬於我們所有人——「佛」,生命的覺悟者。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有云:「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正如下邊這個精彩視頻中展示的, 當我們不斷超越頑固的我執,以浩瀚博大的平等心來利益眾生時, 我們便走在了,那將把自己從苦難中徹底救拔的,通往自在澄明的覺悟之路上了…
昨日回顧
明日預告
這所大學,隨便抓一個掃地的,估計都是今天常青藤名校的博士後…

※患重病者求佛菩薩保佑有用嗎?
※皈依後還能不能給家人做肉吃?
※一些義工睡覺很晚長期是否會影響健康?
※證悟的菩提樹下,你會是那個人么?
※為什麼發菩提心的功德那麼大呢?
TAG:佛教知乎 |
※2013年的林允兒笑的很甜,這麼美的她,你還記得嗎
※80、90後童年玩過的遊戲,你還記得嗎?
※我忘記了我的名字,卻記得我愛你。94歲愛妻狂魔,結婚60年仍靠男友力max的情話在ins上吸粉57萬
※00後都要結婚了!當年12歲和24歲的這對情侶你還記得嗎?
※你還記得80年代的那些美嗎?
※80後的老人們,這些90年代的經典廣告,你還記得嗎?
※80、90年代的香港小姐,你還記得她們么?
※造價800萬自主超跑2.7秒破百!當年的美人豹你還記得嗎?
※80、90曾經最喜愛的動漫,你還記得幾個?
※首批80後已經37歲了 「人到中年」的你們還記得這些嗎?
※睡前記得做這6件事,堅持3個月,可以讓你年輕10歲
※80年代和90年代的時尚記憶,你還記得哪個?
※沒什麼人會在你50歲的時候,記得你18歲的時候有多好看
※70、80後帶著鹹菜上學的那些年,你們還記得嗎?
※直擊:1歲-20歲的夢想,你還記得小時候吹過的牛逼嗎
※2008年的尤文誰還記得
※被槍決的1955年高考狀元,還有誰記得他?
※13歲的那個夏天,你還記得嗎?
※2017年,總是有人記得90後是殺馬特,卻忘了我們曾是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