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靜心之道與治家之術

靜心之道與治家之術

靜心之道與治家之術



中古時期有個著名的禪師叫寶志,民間一般叫他志公。這人德業雙修,道行玄妙,深得梁武帝推崇。有一天,兩人看戲,看完了,梁武帝問大和尚看戲的觀感,志公說我的心中只有佛,其他什麼都沒看見,什麼也沒聽見。梁武帝很詫異。志公說我們做個實驗吧。第二天,志公讓梁武帝從監獄裡提出20個死刑犯到宮廷:要求他們每人頭上頂一碗水,圍著大殿轉圈。實驗前講好條件:撒漏一滴水還是死刑;一滴不溢,立即免去死罪。

20個死囚犯頂著水碗開始轉圈。志公讓樂隊開始奏樂,音調一會急迫,一會舒緩。轉了很多圈,死刑犯頭上的水碗端端正正,沒有一個人撒漏。


梁武帝覺得太奇怪了:鑼鼓喧天,這麼大的動靜為什麼就影響不了這些死囚?志公解釋說:這些人為了活命,全副身心都在水碗上,所以他們眼睛裡根本就沒有樂隊,耳朵里也沒有鼓鑼。

靜心之道與治家之術


按照現代心理學理論,志公禪師這個實驗就是有名的選擇性認知;當外在信息過大,我們一般只選擇和自己興趣、利益、觀念相關的信息進行識別、處理、回應。


志公禪師的實驗是為了勸誡梁武帝一心向佛。對外在各類現象、誘惑不動心、不放心、不散心、不多心。只有收拾好身心,才能清明自證,永歸佛道。


這種佛學理論後來與儒學性命理論結合,形成了靜心之道,又被有識達人推崇演繹,成為修身的智慧,齊家的方略。

靜心之道與治家之術


清代學者王永彬認為,人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都是工具,要麼接受信息,要麼滿足慾望,真正能替人做主的只有「心」。心意、心智、心志不僅主導一個人的內在價值立場,還主導著外在行為方式。如果放任放縱,人就會被各類慾望左右,成為只知道滿足口腹之慾的行屍走肉,成為暴虐無道的衣冠禽獸。


正是基於這種認知,古人將靜心之道作為治家之術的元點。靜心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寧靜、貞靜、虛靜。


寧靜,就是心境寧則定,定則安。歐陽修教育兒子說:人心萬變,但能夠剋制內心、善於應對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養精蓄銳則晦中生明;靜心養神則安定祥和。


清代中興名臣彭玉麟的兒子給老爹寫信,認為老爹功高天下,卻清貧如故,表面上是為老爹打抱不平,實際上是自己存有非分之想。彭玉麟回信嚴詞教訓兒子,要他靜心寧神,安於儉約,以德養心,順其自然。

靜心之道與治家之術


貞靜,就是正心養性,防範子弟壞心術,動邪念。明代學者吳麟徵主張治家首要的目標是關注子弟的心態是否端正:如果一個人從小不講原則,見利忘義,見風使舵,順水逐船,那他一輩子的人品就敗壞了。這類人往往慾望滿滿但心術不正,聰明絕頂又一心多竅,要麼沉淪慾海,要麼殘害骨肉,最終破敗亡家。


王永彬對此的解釋是:一個人一旦心術不正,則心神不定,心神不安,勢必心態失衡,行為失范,要麼陰險狡詐,要麼暴虐貪狠。


晚唐朱溫算是典型。朱溫的父親朱誠學識精通,人稱「朱五經」,兄長中也不乏賢才,母親更是慈祥善良,但偏偏朱溫從小「慵惰」——懶散怠惰,不事生產,以勇力、狡詐自負。後來乘勢而動,廢唐自立,登基稱帝,但最終被親生兒子所殺,所謂朱梁王朝,也就存在了16年。

虛靜,凡人能夠做到寧靜、貞靜,自然就能體味虛靜的人生智慧。心中虛闊,自然寬厚穩重,自然和氣藹然。以家庭生活為例,洪應明說:家人有過錯,不宜暴跳如雷,也不能拋棄不理。而應當以寬厚之心、以和氣之語相待。這事開不了口,就用另外的事暗中勸誡;今天說服不了,明天再接著警示勉勵。如此一來,春風解凍,和氣消冰。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古代軍隊眾多,為何統稱「三軍」
錢遜:讀《孟子》,學做人
如何全面理解「中庸」
曾子「三貴之道」與禮儀文明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靜心之道,治家之術
曾國藩的教子與治家之道
解讀丨曾國藩的教子與治家之道
朱伯廬治家之道
治家 大師之作
「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的治家之道
張作霖的十條家訓:治國先治家,治家先律己
懷揣野心的畫家,他說:我是藝術家而非政治家
康熙帝治家的得與失
學習是起家之本,和順是齊家之本,循禮是得家之本,勤儉是治家之本
謝安東晉著名政治家,太常謝裒之子,桓氏家族的威望則是由桓彝之子桓溫樹立的
從「世傳張一帖」家規家訓看「全國首屆文明家庭」的治家之道
朱柏廬治家格言之裝扮篇
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強而後有振興之象,必使人悅神欽而後有駢集之祥。——曾國藩
曾國藩的厲害不在治國,在治家!
慈禧太后堪稱古代一流政治家?她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歷史傑出的三大政治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
「共享女友」行業最早的操刀者是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