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張衡一號」到底有多厲害!

「張衡一號」到底有多厲害!

首顆由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將於今年8月前後發射,屆時中國將首次具備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能力,也是唯一擁有在軌運行的多載荷、高精度地震監測試驗衛星的國家。


日前召開的2017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公布了一條重磅消息——首顆由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將於今年8月前後發射、投入使用。屆時中國將首次具備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能力,也成為唯一擁有在軌運行的多載荷、高精度地震監測試驗衛星的國家。

「張衡一號」到底有多厲害!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軌飛行模擬圖


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雖然這顆衛星現在尚未被正式命名,但圈內人都稱它為「張衡一號」。


地震預測是世界性的難題。多年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嘗試過各種預測方法,但都被現實否定。通過電磁監測的方法發現地殼異動,從而獲得地震即將發生的信息在學界被認為是一個很有希望的嘗試。正因為如此,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承載著人們對於實現地震預測的殷切期待。

這顆衛星對中國地震科研意義重大。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是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首顆地球物理類衛星,載荷多、精度高,能夠發揮其空間對地觀測「大動態、寬視角、全天候」的優勢,彌補地面觀測的不足,推進構建天地一體化的監測網路,拓展探索地震監測預測新途徑,對實現地震現代化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


醞釀多年,「張衡一號」被寄予厚望


2008年學界曾經就電磁監測試驗衛星項目有過深入的討論,初步的思路是通過國際合作儘快擁有中國自己的電磁監測衛星。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項目在中國醞釀多年,項目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總工程師申旭輝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最初有這個想法,到統一認識,到研討論證,到技術儲備,再到項目落實,這個等待和準備的時間至少有15年。


實際上,早在「九五」期間,中國就開始衛星預報地震的研究和應用,並取得初步成果,不過整體來說在地震監測方面的衛星建設仍顯緩慢。

2008年,學界曾經就電磁監測試驗衛星項目有過深入的討論,當時甚至有媒體報道稱2009年衛星就要發射了。「當時大家都非常著急,希望能儘快推進地震的監測預測,初步的思路是通過國際合作儘快擁有中國自己的電磁監測衛星」。申旭輝解釋說。

「張衡一號」到底有多厲害!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收攏狀態圖


但是這一計劃後來被延緩,「這其中固然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最重要的是中國在技術儲備上還沒能達到需要的水平。」他強調。

此後,科學家們經歷了日積月累的攻關路。直到2013年,各方面條件日漸成熟,中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項目被正式批准立項。


2014年11月,由中國國家航天局、中國地震局和義大利空間局共同主辦的中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2016年8月,中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義大利、


法國、俄羅斯、美國、日本、希臘、奧地利、墨西哥及國內的百餘位專家和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外界從這兩次研討會可以窺見中國在電磁監測試驗衛星項目上正在進行不懈的努力。


2017年8月,中國的第一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終於要上天了。

搭載8種載荷,設計指標超過國外


「張衡一號」將獲取全球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觀測數據,對中國及其周邊區域開展電離層動態實時監測和地震前兆跟蹤,彌補地面觀測的不足。


地震發生前,地球岩石的摩擦破裂會產生電磁波,這些電磁波會往大氣層傳播。另一方面,地殼的運動會切割磁力線,造成磁力線的扭曲。也就是說,一旦發生強烈地震,地球內部的電磁信息就會出現異常,此時,衛星將接收數據傳回地面,為工作人員的預測提供一定的依據。


「張衡一號」正是依據這一原理來運行的。它是中國立體地震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台。按照官方對它的定位,它將獲取全球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觀測數據,研究地球系統特別是電離層與其他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效應。對中國及其周邊區域開展電離層動態實時監測和地震前兆跟蹤,彌補地面觀測的不足。進一步推進中國立體地震觀測體系建設,開闢探索地震監測預測新途徑。同時,衛星還能為航空航天、導航通訊等領域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服務。

「張衡一號」到底有多厲害!



展開狀態圖


申旭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張衡一號」的設計指標和載荷配置均超過國外同類衛星。採用通用小衛星平台,搭載感應式磁力儀、高精度磁強計、電場探測儀、GNSS掩星接收機、等離子體分析儀、高能粒子探測器、朗繆爾探針和三頻信標發射機等8種載荷。


根據申旭輝的介紹,「張衡一號」的軌道為500公里高度的圓極地軌道,軌道傾角97°,降交點地方時為下午14:00,重訪周期為5天,這在世界同類衛星設計上都做了必要的調整。


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匯聚了眾多科學家的智慧。工程實施3年多來,中國地震局、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電集團所屬的幾十家單位參加攻關研製。「大家始終堅持航天科技與地震科技創新相結合,攻克了平台設計、載荷研發、數據模型開發等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申旭輝說。


「張衡一號」來了,地震預測還有多遠


「張衡一號」的主要工作是數據收集和經驗積累,真正預測地震還需要在大量的數據積累和方法理論研發之後逐步推進。


中國處於兩大地震帶之間,自古以來就對地震研究十分重視。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發明的候風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奠定了中國地震科學的發展。正因為如此,中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被命名為「張衡一號」。


其實,在全世界範圍內,對地震的認知還不夠深入。雖然都叫地震,但是單獨一次其實沒什麼共通性的特徵。我們只知道地殼受壓到一定程度,積聚的壓力就會以地震的形式釋放出來。那麼,這個壓力到多少算是臨界點?到達臨界點會有什麼先兆?沒有人知道。


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在學界爭議較大。在本世紀之交,還曾對這個問題有過一次大討論。當時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院士曾表示,地震不可預報這樣的論斷要慎言。在他看來,自然科學問題必有解決的辦法,需要尋找探索新的思路。


申旭輝十分認同陳運泰的觀點,他認為「張衡一號」的發射就是一次新的探索和嘗試。他說,「其實現階段地震預報主要是面臨三個難題,第一,地震事例比較少,一個科學家在一生碰到的就更少了。僅有的幾次震例很難幫助科學家完成數據統計和積累。第二,地震科學研究方法手段受到很多制約。以前我們一直想研究地殼,但我們又沒法到地下查看。第三,地震科學理論起源於牛頓物理學,需要吸收新的交叉學科理論,目前做得還不夠。」


「這些問題將來慢慢能得到解決」,他說。但申旭輝同時強調,「張衡一號」的在軌時間是5年,目前它的工作在於數據收集和經驗積累,真正預測地震還需要在大量的數據積累和方法理論研發之後逐步推進。

「張衡一號」到底有多厲害! 點擊播放 GIF/131K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玩轉重慶市 的精彩文章:

TAG:玩轉重慶市 |

您可能感興趣

11520——一生一世我愛你!這,就是張衡數星星的最終數字
你以為張衡只是製造了地動儀?大錯特錯了,他的才華你打死想不到
除了「司南像一把湯勺」,小時候學的張衡地動儀也不是那麼回事
崩壞3張衡聖痕技能屬性評測 崩壞3張衡聖痕值得入手嗎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上有幾條龍,在古代又是如何測試的呢?
出自張衡《鴻賦序》「南寓衡陽,避祁寒也……」一句中的成語是什麼?| 大波福利
從張衡到陶淵明 不得不說的田園故事
出自張衡《鴻賦序》「南寓衡陽,避祁寒也……」一句中的成語是什麼?
憤怒!韓國不但偷端午節,現在又來偷張衡!
西漢時期的張衡的主要發明有哪些?
中國「張衡一號」:跳出地球看地震
張衡的地動儀有幾條龍 張衡是怎麼發明地動儀的
隋朝寵臣張衡的悲慘下場
張衡的地動儀真有效嗎?
古代是如何預警地震的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有多大的貢獻
張衡造的地動儀是真是假?為何最終又消失了
我國「張衡一號」科學衛星下半年發射!
除了地動儀,張衡還發明過啥?
張衡的地動儀只是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