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中國現存最古的佛教經錄

中國現存最古的佛教經錄

中國現存最古的佛教經錄

中國現存最古的佛教經錄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明北藏分作十七卷),中國現存的最古的佛教經錄,梁-釋僧祐(445~518)撰。又作《出三藏記集錄》、《梁出三藏集記》、《出三藏記》,後世經錄家簡稱為《僧祐錄》或《祐錄》,《金藏》千字文編次楹、肆,存十三卷,電子版《金藏》用高麗藏本補上了所缺的第一卷及第三卷。


經錄,即佛教經籍的目錄。稱眾經錄、內典錄、釋教錄、法寶錄等。經錄的起源甚早。自後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經典的翻譯隨之而興,其後譯籍日富,部帙增多,於是弘道之士,為了綜理存佚,研核異同,因而有「經錄」的創製,並以「別真偽,明是非,記人代之古今,標卷部之多少」,而後綱舉目張,使佛教典籍昭昭可考。


兩晉時代,為經錄創始時期。西晉時,譯師竺法護撰《眾經目錄》一卷,紀他自己所撰各經,當是最早的經錄,但久已散佚。其次,聶道真撰《眾經目錄》一卷,東晉成帝時支敏度撰《經論都錄》和《別錄》各一卷,石趙時有《二趙經錄》一卷。以上各錄,受時代和地域的局限,還只是處在草創階段。


到晉武帝時,道安的《綜理眾經目錄》一卷出現,才為經錄的發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它的內容共七部分:一、經論錄、二、失譯經錄、三、涼土失譯經錄、四、關中失譯經錄、五、古異經錄、六、疑經錄、七、注經及雜誌經錄。這樣的分法,是綜合了以前經錄的優點,而又有所發展,一方面以有譯人的按時代排列,使佛學的派別和演變有線索可尋,一方面把失譯人的和摘譯別出的分開,以便於了解考察。對於疑偽的經嚴加區別,不使真偽混淆,自撰的著作則附之於末。此外作者還對古代的譯經有些遺失譯人的,都「校練古今,精尋文體」,就其譯語和譯風比較研究,查勘為某人所譯,或非某人所譯。並對譯人的譯筆優劣,也有所評定。他把經錄從內容到形式,大大向前推進一步,使經錄得到比較完整的定型,作用因而大顯。此錄重要內容自被《出三藏記集》收入後,終至佚失,其面貌只能在《出三藏記集》中還可以略見一斑。

南北朝時代,為經錄組織漸備時期。南朝劉宋有不詳作者的《眾經別錄》二卷,為分類體裁,上卷載一、大乘經錄,二、三乘通教錄,三、三乘中大乘錄,下卷載四、小乘經錄,五、(篇目本闕),六、大小乘不判錄,七、疑經錄、八、律錄,九、數錄,十、論錄。此錄現有敦煌卷子寫本,僅殘存上卷一部分。


梁代釋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十五卷,其中《銓名錄》部分即佛經目錄,乃據道安的目錄加以增補擴充,其著錄方法創例頗多,但需和其他三部分對照參看,才能全面。此錄為現存經錄中最早的一部。


僧祐原籍彭城下邳(今徐州邳縣),生於江南建業(今南京),俗姓俞。幼小時隨父母入建初寺(當時在建業城內)禮拜,歡喜踴躍,不肯回家。父母依從他的願望,允許他在寺內出家,奉僧范為師。到了十四歲時,又投定林上寺(在鐘山)法達(曇摩密多的弟子)門下。


僧祐一生的主要事業,在於傳弘律學。在弘傳律學之外,對於文化事業和佛教文史著述,也有非常豐碩的成就。


中國佛教典籍至齊梁時已甚豐富;但歷史上第一個搜聚卷帙建立經藏的,實即僧祐在建初、定林兩寺所建立的經藏。其中定林上寺經藏的建立,還得到梁-臨川王宏的大力襄贊。著名文學家劉勰也相隨從事整理釐定,並區別部類加以序錄。

僧祐一生撰制的佛教文史著述,有《出三藏記集》十五卷、《薩婆多部相承傳》、《十誦義記》、《釋迦譜》五卷、《世界記》五卷、《法苑集》十卷、《弘明集》十四卷、《法集雜記傳銘》十卷。這八種著述,他曾總名之為《釋僧祐法集》。在這八部書中,集錄了很多古記遺文,多是古代重要的佛教文史資料,極為可貴。可惜的是,現只有《釋迦譜》、《出三藏記集》、《弘明集》三書尚存,其餘五種均佚。


僧祐因戒德高嚴,博學多才,在齊梁兩代,備受朝野崇敬。晚年腳疾,梁武帝還請他乘輿入內殿為六宮受戒。他的緇素門徒有智藏、慧廓、寶唱、明徹、臨川王宏、南平王偉、劉勰等一萬一千餘人。梁-天監十七年五月圓寂於建初寺,年七十四。葬於鐘山定林寺舊墓,弟子正度立碑,劉勰撰文。


僧祐編製《出三藏記集》,與其在建初、定林兩寺建立經藏的事業有直接關係。


田光烈先生(1912-2007)對《出三藏記集》有如下的介紹和評價:


中國佛典的翻譯,自後漢末安世高、支婁迦讖創始以來,歷代譯籍積累日多,學者整理著錄,因而有佛經目錄的編製。最初的完備經錄為道安所作的《綜理眾經目錄》(又略稱《安錄》),同時有《支敏度錄》,稍後有《竺道祖錄》、《眾經別錄》、《王宗錄》、道慧《宋齊錄》等(這些錄早已遺佚)。僧祐於齊、梁間,以定林寺、建初寺造立經藏寫一切經的因緣,在《道安錄》的基礎上,旁考諸目,「訂正經譯」,撰成《出三藏記集》。它算是現存經錄中最古的一種,並還轉載道安等錄的重要材料而保存了佛家經錄的原始面目。

本書編纂的用意,重在對於三藏翻譯「沿波討源」,所以將全集分為四個部分:一、《撰緣記》,二、《詮名錄》,三、《總經序》,四、《述列傳》。這些如僧祐的自序說:「緣記撰,則原始之本克昭;名錄詮,則年代之目不墜;經序總,則勝集之時足征;列傳述,則伊人之風可見」。合攏四方面,翻譯的原委才說得完全。四部分的內容,大要如次:


一、《撰緣記》,凡一卷。記經典的結集和翻譯的來源。首先引《智論》、《十誦律》,及《菩薩處胎經》文敘述三藏結集的緣起及經過和八藏的名稱,其次論胡漢譯經音義的同異,最後列舉新舊譯(以鳩摩羅什翻譯的前後區分)重要名相的不同,一共五篇。


二、《詮名錄》,凡四卷(自第二卷至第五卷)。這可說是全書的正宗部分。從漢至梁六代四百多年間,譯出和撰集的一切典籍,不管有無譯人名氏,一一搜羅歸納為十四錄。因對所依據的道安舊錄有所增訂,一律稱為「新集」。內容是:


(一)《經論錄》,

(二)《異出經錄》,


(三)《安公古異經錄》,


(四)《安公失譯經錄》,


(五)《安公涼土異經錄》,


(六)《安公關中異經錄》,


(七)《律分五部記錄》,


(八)《律分十八部記錄》,


(九)《律來漢地四部敘錄》,


(十)《續撰失譯雜經錄》,


(十一)《抄經錄》,


(十二)《安公疑經錄》,


(十三)《疑經偽撰雜錄》,


(十四)《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


末附錄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及慧叡造《喻疑》。


在十四錄中,標題安公的,基本上保存了道安舊錄的原樣撰述,而加以補訂。其餘也都是按照《安錄》的規模加以擴大。


集中所補訂《安錄》的七錄內容是:


(一)《經論錄》,以譯人年代為次,《安錄》自後漢安世高至西晉末法立,共著錄十七家(其中誤以竺法護和曇摩羅剎為二人,所以實際只十六家),二百四十六部,四百五十九卷。僧祐對於這些譯本,都參照其他經錄,注出異同並補缺,又標明當時有本或缺本。另外於法立以前補出張騫等七人,法立以後補出衛士度等五十五人,譯撰各書連前總共四百五十部,一千八百六十七卷(這和《歷代三寶紀》及現刊本實際的數目均有出入)。


(二)《古異經錄》(《安錄》原來編在篇末,今移前)。大都是從大部中單篇譯出,沒有譯者名字,為古代的遺文。共九十二部,九十二卷。僧祐也注出余錄異同和存缺。


(三)《失譯經錄》。一般不詳譯者姓名的,這一類經《安錄》原列有一百三十一種,但經名簡略,未列卷數。僧祐均加以整理,注出異名、出據、存缺,並從《安錄》注經末移來十一種,十二卷,釐定為一百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七卷。


(四)《涼土異經錄》。失譯經存在於涼土的,共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五)《關中異經錄》。失譯經存在於關中的,共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六)《疑經錄》。鑒定為偽托的經典,共二十六部,三十卷。以上三錄,僧祐都加註異同具缺。


(七)《注經錄》。道安自己所注釋群經的,共二十一種,三十五卷。僧祐又補入雜著經錄等五種六卷。


其次,僧祐擴充了《異經錄》的編製而續成《異出經(即異譯本)錄》和《抄經(即別生經)錄》,又續撰《失譯雜經錄》、《疑經偽撰雜錄》,另外又將列入《經論錄》里的律藏譯書本源,別為律分五部記等三錄。


以上十四錄共收經目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據《歷代三寶紀》卷十五所總計)。這比較《安錄》增加了一千五百餘部,三千三百餘卷。但他所搜羅到的寫本和參考的經錄,側重南方,因地區的限制,不免有遺漏,這是參考它的記載時應該預先注意到的。


三、《總經序》,共七卷(自第六卷至第十二卷),可分兩類:


前六卷是抄錄一些經律論的前序與後記,自《四十二章經序》起至《千佛名號序》止,共一百一十篇,為《序集錄》。


後一卷錄陸澄《法論目錄》、竟陵王《法集錄》序及僧祐自撰各書目錄序,共十篇為《雜錄》(十篇中僧祐自撰者佔八篇),序文以外備載篇目,現在根據篇目即可略知那些著述的內容。


這一種體裁,創見於此書,價值極大。無異是一種佛藏提要,而且保存了許多可貴的資料。近世嚴可均輯《全南北朝文》,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釋家類」,均採用本書這一類的材料。


四、《述列傳》,敘述歷代譯家和義解僧人的生平事略共三卷(自十三卷至十五卷)。亦分兩類:前二卷主要著錄外國人如安世高等為一類,共二十二人;後一卷中國僧人法祖等為一類共十人(附見者尚有多人)。這是現存最古的僧傳,其史料多被寶唱《名僧傳》、慧皎《高僧傳》所依用。慧皎以後,各代僧傳的敘述方法,大致因襲本書,而略變其體例。


本書的優點,除在翻譯方面、傳記方面保存很多原始史料而外,它還為後來經錄的編纂開闢了許多門路,如有名的法經《眾經目錄》,分一譯、異譯、失譯、別生、疑惑、偽妄等六類,幾乎全采本書分類方法。即後來集佛教經錄之大成的智昇所撰《開元釋教錄》,分《有譯有本錄》,《有譯無本錄》、《支派別行錄》、《刪略繁重錄》、《拾遺補缺錄》、《疑惑再詳錄》、《偽妄亂真錄》等七類,亦皆不出本書的範圍。至於作者對於一切經論都曾作過鑒定,甄別它的異同和真偽,判明譯者和翻譯的地點時間,這些對學術研究的貢獻都是很大的。


不過本書也不是毫無缺點的,如後來《法經錄》所指出:「大小雷同,三藏雜糅,抄集參正,傳記亂經,考始括終,莫能該備。」至於智昇《開元錄》說它以法護與曇摩羅剎為兩人,新舊譯名對照不盡符合等,則不過是小疵而已。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增上生和決定勝(下)
佛門的常用禮儀(三)
天台五時(三)方等時
佛門的常用禮儀(二)
為陷入困境中的中國佛教尋找新的道路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現存的古代大佛
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
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寺觀壁畫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13座佛塔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造幣企業:特殊而光榮的印鈔史
探訪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石橋
中國現存最完好的十大古城,歷史悠久
名單:中國現存的古代大佛
安徽大學所藏竹簡現戰國版《詩經》 為現存最早文本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
英國倫敦現存最老的酒店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寺廟,門票僅三元,曾被評為中國十大名寺
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清凈寺
它是現存最古的山水畫
趙州橋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中國道教千年 現存唯一的道教石窟
現存最古老的星圖,本應存於敦煌藏經洞,如今流失在大英博物館
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大橋,歷經千年,從沒出現質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