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儒家誠信思想的三個維度

儒家誠信思想的三個維度

儒家誠信思想的三個維度



「誠」是儒家道德的重要範疇。孔子認為君子應當「主忠信」(《論語·子罕》)。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最早將「信」與「誠」連在一起使用的是《逸周書》:「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在漢儒那裡,則將「信」與「誠」的意思完全打通,《白虎通·性情》:「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

一般來說,「誠」指一個人內在的真誠,「信」則指一個人外在的信用。儒家十分重視誠信的價值,即所謂「儒有不寶金石,而忠信以為寶。」(《禮記·儒行》)在儒家看來,「誠信」不僅是個人也是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即所謂「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要達到誠信,在個人修行上就要「內誠於心,真實無欺」,即所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要達到誠信,與人交往中就要「外信於人,言行一致」,即所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這些,就是儒家誠信思想的主要內容。

儒家誠信思想的三個維度



關於「誠信為本,立國立人」。

儒家將誠信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個人如此,國家也同樣如此。對於國家而言,「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在孔子看來,一個國家,需要有充足的糧食賦稅,充分的軍備武裝,但這些都不是立國的根本,真正的立國之本在於民眾對政府的充分信任。


對於個人而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在孔子看來,信譽是人的第二生命,一個人如果沒有信譽,將無法立足於社會。政府的信用與民眾個人的信譽二者關係密切,前者是後者的先導,後者則是前者的基礎。《呂氏春秋·貴信》指出:「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在其作者看來,誠信樹立了,那麼虛假的話就可以鑒別了;虛假的話可以鑒別了,那麼天下百姓就歸服了。與此相反,如果君臣不誠信,那麼百姓就會批評指責,國家就不會安寧;做官不誠信,那麼年少的就不敬畏年長的,地位尊貴的和地位低賤的就相互輕視;賞罰不誠信,那麼百姓就容易犯法,不可以役使;結交朋友不誠信,那就會離散怨恨,不能相互親近;各種工匠不誠信,那麼製造出來的商品就會粗劣作假。總之,從官府到民間,無不以誠信為本。

儒家誠信思想的三個維度



關於「內誠於心,真實無欺」。

所謂「誠」,就是真誠、真實的意思。在儒家看來,這是個人內心修養的一種境界。孟子指出:「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一個人反省自己,做到完全真誠,就會得到最大的快樂。《中庸》指出:「誠者,自成也。」真誠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發端和歸宿。一個真誠的人,能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進而發揮眾人的本性;能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進而發揮萬物的本性;能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天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自立於天地之間了。《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云:「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真誠是人之為人的寶貴品質,無論是修學還是為事、自謀還是待人,都不能沒有真誠。


《禮記·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真誠實意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亦不為人所欺。清代著名徽商胡雪岩在其杭州胡慶余堂藥店中,掛了一塊「戒欺」的牌匾,並在跋文中寫道:「凡百貿易均不得欺字,葯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救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願諸君心餘之心,採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為余謀也可,謂諸君之善自為謀也亦可。」這裡所概括的修合誠心、採辦務真、修制務精、真不二價等原則,既是經營藥店的商業倫理,也是做人做事的道德準則。


反觀當代社會,政界中人的空話假話大話、學界中人的剽竊抄襲作偽、商界中人的假冒偽劣欺詐,究其原因,都是喪失了「真誠」這一人之為人的寶貴品質。明清之際的儒者黃宗羲指出:「誠則是人,偽則是禽獸。」(《孟子師說·卷七》)真誠是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之一,如果人沒有真誠而欺詐作偽,那就是喪失了人性的禽獸行為。我們要通過廣泛而持久的道德教育,呼喚真誠、推崇真誠、恪守真誠,保持做人的底線,從根本上堵住社會道德崩壞的缺口,使真誠成為各種善行的根源,社會文明的基石。

儒家誠信思想的三個維度


關於「外信於人,言行一致」。


從漢字結構來看,「信」由「人」與「言」兩個字組成。《春秋榖梁傳·僖公二十二年》指出:「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信之所以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為道?」這裡,完整地闡述了儒家「言而有信」的思想。首先,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能夠言語。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媒介,也是人之為人的外在標誌。其次,言語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能夠表達承諾。如果言而無信,言語再多也沒有意義。最後,信譽之所以可靠,是因為符合道義,如果不符合道義,那麼言語和信譽也就沒有價值了。由此,儒家十分重視「言」與「行」的關係,就個人修養來說,是「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就與人交往來說,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就判斷他人來說,則是「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據《論語·衛靈公》記載:「子張問行。子曰: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只有言而有信,言行一致,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如果獲得他人的信任,那麼即使是在蠻荒陌生的地方也會行得通;如果說話不忠誠信實,行為不恭敬實在,就是在本鄉本土,也處處受阻。孔子這段話,很有現實的意義。當代社會轉型,從所謂「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有些人在本鄉本土循規蹈矩,很講信用;但到了異地他鄉,卻放縱自我,坑蒙拐騙。其實,信用是一個人內心真誠的外在標誌,「人而不忠信,何以異於禽獸者乎?」(《陸九淵集·主忠信》)如果一個人自甘墮落,行禽獸之所行,那麼他所遭遇的也只能是禽獸的境況,面對的也只能是一個醜陋而可怕的社會。


《左傳·僖公十四年》指出:「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意思是說,如果自己喪失信用,背棄鄰國,遇到禍患又有誰來同情自己呢。失去了信用,一旦禍患發生,沒有人來支援自己,就一定會滅亡。由此可見,重諾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對熟人如此,對陌生人也同樣如此。我們只有內誠於信,外信於人,始終講求信用,才能獲得社會的信譽,得到他人的信任,從而取得自己人生事業的成功,同時營造一個「講信修睦」的美好社會氛圍。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陳來:守望傳統的價值
千奇百怪的謎語詩,你猜中了嗎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手工技藝,你不得不知
靜心的三種層次,你到了哪一層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十個哲學思想,讓思想更有深度
儒家名言,儒家思想的核心
方爾加:儒家思想中「禮」的概念
古琴美學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印度這個組織,信奉並遵循毛澤東思想
儒家思想的歷史影響
道家思想的十大精髓!
深度哲理故事:思想維度!(好文)
如何理解百度李彥宏所說的人工智慧思維這種新思想
道家思想十大精髓
【思想者】猶太人的兩種神思維(值得學習)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看了秒懂
孔子的儒家思想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
中國傳統思想最後一位啟蒙思想家龔自珍
告訴你真正的儒家思想,以德報怨還有後半句,儒家思想一點不軟弱
馬克思主義與烏托邦思想
揭秘哲學家董仲舒的思想:一切以君權為主
具有獨特視覺與思想深度的傑出藝術家簡崇民
道士口中慈悲蘊含了三種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