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樓宇烈 中國的品格

樓宇烈 中國的品格

100多年前,英國偉大的道德學家塞繆爾?斯邁爾斯寫下著作《品格的力量》。書里說,「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

樓宇烈 中國的品格


品格對於一個國家非常重要。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說明注重道德的建設,人們重視人格的培養,品德的提升。反思今天社會,很多人都在嘆息道德的滑坡,很多地方衝破了道德的底線。道德常常與法治對立起來。我們強調法治,以德治國是陳舊的落後的,把德治與法治對立起來。其實道德和法律是相輔相成的,道德是基礎,法治是輔助,某種角度說,道德也可以成為法律,道德規範我們的言談舉止,也是一種法律。那麼為何對立起來呢?道德遵循一種自然的規律,不是強制的,詩自覺的,是自然法。所謂的法治,是一種人為法,是強制性的。自然法與人為法是相輔相成的,不應對立起來。如果連道德都不能遵守,法律再強大,也會鑽空子。反過來,道德意識很強,人們則不會輕易觸犯法律所要求的東西。


很多人說,中國文化過多強調道德教化,而忽略了法律的力量。研究過中國法律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有關法律的文獻資料是世界上最豐富最多的。道德教育是最首要的,中國歷史里來強調刑德並重。論語里有一句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法制禁令來引導百姓,用刑罰來約束,百姓只是為了免於刑罰而服從,並無羞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什麼樣的身份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弟子規裡面講的很具體,作為弟子的身份言行舉止的規範,這就是禮,禮就是讓你知道社會上每一個人的身份。如果做了不合你身份的事,是可恥的,就要改過。


中國古代一直強調以道德的教育為根本。刑法的輔助是必要的。道德的建設是更根本的,是基礎的,法治的建設不能離開道德的建設。300多年前,法國的一位啟蒙思想家,近代法治思想的鼻祖孟德斯鳩名著《論法的精神》中說,以刑治國而不以禮治國的君主是不能樹立道德的。一個公民,「因為喪失了道德觀念,以致違反法律,刑罰可以把他從社會裡清除出去。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喪失了道德觀念的話,刑罰能把道德重新樹立起來么?刑罰可以防止一般邪惡的許多後果,但是刑罰不能剷除邪惡本身。因此,當中國政體的原則被拋棄,道德淪喪了的時候,國家便將陷入無政府狀態,革命即將到來。


中國現在還能被稱為禮儀之邦嗎?中國的文化是通過一種禮樂教化來樹立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文的品格。根本的特性,人文的精神。我們往往認為人本主義是西方傳到中國來的。西方啟蒙運動高舉的旗幟是人本主義,所以很多人認為人本主義強調民主人權,都是西方人本主義提出來的。但是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重要來源地是中國,近代資本主義革命根本的問題,就要解決中世紀以來以神為本的文化統治。那時人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匍匐在神的腳下。一定要高揚人的旗幟。公元紀年是基督誕辰,基督宗教以神為本。人們信仰基督宗教,一統天下,其他是異端。其特點是信仰上帝,天地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由此強調對造物主救世主的絕對的服從。不能忘本,信仰敬畏上帝,不能違背,必須服從。

樓宇烈 中國的品格



要忍受現實社會的種種痛苦,來求得靈魂的解脫。要發展人的理性,發展科學技術,必須衝破基督宗教的束縛。我們看到,中世紀多少科學家學者因為發布了不同於上帝的科學觀點而被宗教裁判所判處死刑,燒死,絞死。特點:有神信仰,絕對服從,嚮往解脫,與科學對立。拿西方宗教的標準來衡量,中國傳統文化里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因為沒有造物主和創世主。萬事萬物都是自然產生的,不是上帝造出來的。東漢時的王充認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宇宙間不存在什麼造物主」。莊子說,以造化為大冶。張載說:「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他認為鬼神不過是陰陽二氣的屈伸,屈者為鬼,伸者為神,這是對「鬼神」作了一種無神論的解釋。自我拯救,不靠別人。中國文化里有個很好的傳統,以史為鑒。鑒,就是鏡子。以歷史作為一面鏡子。唐太宗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以知興替。」中國重視禮樂和修史,中國文化的德性和品格是從西周開始的,整理夏和商的歷史,尚書中有清楚的記載。夏代臣民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商紂王:「不有天命?是何能為?」西周總結夏商興起和衰落的經驗,得到一個教訓:天命無常。決定力量在於你的德行,德行好了,老天就維護你。《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疾敬德。得道者得天下,失道者失天下。以人文本的思想,民為邦本,民寧邦固。《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有德的人才能獲得天時地利人和。中國文化強調人的主體性自主性,強調人自我提升的能動性。處處強調自覺,認識到你的身份和地位,道德的自覺和自律。中國文化最關注的是現實,不是彼岸,彼岸遙不可及,關注現實命運的改變。知識分子關懷現世的情結。改變我們現實與當下。


把西方文化的樣式作為一個普遍的標準。中國一無所有,沒有科學,沒有宗教。科學是近代的產物。哲學是理性的推演。大大傷害了中國的文化自信。都是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一切的文化現象。80年代中期,我在北大哲學系做副主任負責教學,一個瑞士留學生在中醫藥大學學中醫,跑來找我,說都是用西醫的理論來講中醫,我很失望。我知道中醫的理論來源於中國哲學,能否來聽聽中國哲學。我說歡迎你來聽,但不要抱很大希望,因為中國的哲學也是用西方理論來考量的。從此我對中醫也產生了濃厚興趣。老子說,道生萬物。


道是什麼東西?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道是氣,是由物質產生萬物呢,還是精神產生萬物呢?由此墮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泥潭。道在事物之中,離開了事物,就沒有道了。道者,路也,天地萬物所共由也。德者,得也。天地萬物所各具也。

把西方文化的樣式作為一個普遍的標準,看待中國文化,讓我們對自己文化的信心徹底消滅了。即便覺得有,也比不上西方,大大挫傷了文化自信。不同文化樣式中的具體文化內容也是不同的。對宗教的定義有上百種,宗教不一定是一神的信仰,可以是多神的。中國近代有兩位學者,一位是康有為先生,他去歐洲考察,認為歐洲發達的原因,文化方面,歐洲是單一文化的統治,不像是中國的多元,並存。需要有一個國家的宗教來統一人心。他提倡孔教作為國教,以人為本,但受到極力批判。另一位學者章太炎提議立佛教為國教,理由就是佛教是無神論,眾生平等,強調奉獻精神。不為一人求安樂,但未眾生得離苦。佛教強調邏輯推論,科學的思維方法。因明就是邏輯學。西方文化樣式已經深入人心,無神論的宗教怎麼能夠作為國教呢?

樓宇烈 中國的品格



西方對宗教的定義,宗教是對一種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上帝賦予了宇宙萬物,是人類生命的本源,不能忘本,要服從他。對上帝的崇拜,對上帝的敬畏,是因為上帝是天父。那麼按照這個思維看,中國文化中也有這樣不忘本的宗教基因。《禮論》云: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禮記·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意思是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要祭拜天地君親師,中國人是對此的信仰和崇拜。我們沒有認識到,把他拋棄了。把這個當作宗教信仰不為過啊。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實際上就是感恩天、地、祖先、君師給我們的恩惠。所以中國對生命的來源,所謂「天生地養」,就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這也帶有神的色彩嗎?也有。因為你還要祭祀祖先嘛。這和崇拜造物主不太相同。不要做對不起子孫後代的事。中國人罵人最厲害的一句話就是斷子絕孫。中國人的文化是以人為本的,向內崇拜。


剛才說章太炎講佛教是無神論,道出了佛教本質。萬物是因緣合和而生的,世界是一個整體。佛教緣起論的宇宙論: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生滅是時間上講的,有無是空間上講的。婆羅門教有輪迴的概念,決定因素是神。佛教針對此提出因果業報的理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的因,要有緣,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時候一到,全部報銷。佛教講自作自受,改變自己的命運要靠你自己,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印度文化佛教有變異,出現神格化趨勢,道公元12世紀末開始消亡,存在1000多年。佛教傳到中國,與中國本土文化契合,完全融合在一起,已經存在兩千多年。佛陀在人間,是人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與完善。上帝不是,他是神,上帝十全十美。中國文化把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強調到最高。這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東西。

中國文化歸根到底,就是尊重天地萬物,又要保持人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


關於宗教的問題,剛才說不能從西方宗教文化的樣式作為衡量一切宗教的樣式。可以有多樣性。中國傳統文化中「教」的概念,中國歷來講究儒釋道三教,是教化之教,非宗教之教。因此,儒教避免教的概念,儒家,儒學。道教的教,和西方也不一樣。佛教,佛菩薩。


神道設教:觀卦的彖辭。《易·觀》: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表現為四季循環天地運行變化等自然秩序。聖人制立敬天祭祖的禮儀,將天之神道彰顯出來。


聖人教訓引導天下百姓,使人認識神的聖潔公義而無不屈服。

第一類,自然界天地變化莫測就是神。中國文化中神的概念就是這樣的。第二類神,生活中密切相關的,門神灶神。第三類,在德行上智慧上值得敬仰的奉為神,老子,孔聖人,人們學習的楷模,道德的楷模,智慧的楷模也是神。這些與西方造物主的神,完全不同。


近百年來,我們用西方文化來衡量中國文化,讓我們辨不清東西。要自己管住自己,不要用外面的力量。西方的文化是救贖和他律,中國的文化是自覺和自律,是自主和自救的文化。如果沒有外面的管束,又把自己的東西拋棄掉,會發生什麼呢?要引進西方的法治,必須把上帝引進來。

樓宇烈 中國的品格



中國的文化首先強調自己要管住自己,建立在道德自覺的基礎上。西方則是在外力管束的基礎之上,再有道德自覺。


儒家的根本精神,自愛,管住自己。仁者愛人。現在的人缺少自愛,缺少自尊。


荀子有一個故事: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荀子-子道篇第二十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聖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中國的文化強調自知,不強調外力,靠自己。自己管住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中國在強調德為本的同時,也靠法律來輔助。要提升自己的德性,一定防止物慾的腐蝕。物慾的影響會讓你突破道德底線。人不能做物的奴隸,要支配物,而不能讓物支配你。《荀子·修身》: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要保持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不能喪失。


人本主義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從中國傳去西方的。我們有很多誤解,歐洲從中世紀走到近代,三個歷程,一個是文藝復興,西方人認識到基督宗教對造物主的絕對服從,使得人成為神的奴隸,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於是轉而復古回歸到古希臘羅馬,突破現狀,找到新的道路,要從神的腳下站起來。這是文藝復興的任務。當他們尋找時,他們發現這個文化被中斷了,從阿拉伯文獻中追尋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出口轉內銷。第二個運動是從16世紀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分離出很多新教,脫離羅馬教廷,這些新教徒的出現,脫離了原來的傳統的基督教,有一批神父在歐洲失去了市場。新教稱為牧師。他們到東方尋找市場,來到中國,明代的萬曆年間,這批傳教士是東西文化的和平交流,把歐洲的文化帶到了中國。這時中國開始接觸歐洲的宗教,科學,哲學。


他們發現中國的文化與歐洲如此不同,靠道德的自覺維繫了幾千年,很好,把中國的文化傳出去,民本的思想,人本的思想,民為貴的思想都傳回歐洲,對歐洲的啟蒙思想家產生很大影響。狄格羅,伏爾泰,孟德斯鳩等,把中國視為最理想的社會,最好的文化。在法國掀起一股學習中國的熱潮,生活的器皿,生活方式,藝術,都把中國作為榜樣。西方從中世紀到近代,人本思想接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們接受了人本思想,突破了神本文化,人從神的腳下站立起來,就把人嚇神對立起來了。原來神主宰一切,現在人主宰一切,近代科技是人的力量的體現。現在是人類中心主義,人決定一切。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勝天。歪曲了荀子的觀點。這個問題嚴重了。獲得資源和財富,可以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互相殘殺。一戰二戰後思想家反思文化的問題,認為自我喪失,成為了財富和資源的奴隸。開始重新提倡人本主義。從中國從東方傳統文化中去尋找。


傳統文化的力量,深入骨髓,不可小視。中國的文化始終沒有中斷過。


以天為則。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德配天地。《禮記·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管子·心術下》:「是故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在我們的傳統當中,往往都會把各種關係化解成為家庭關係,包括君臣關係。過去講君父、臣子,包括我們常說的父母官,這都是通過父子關係構建一種親情,然後再達到融洽的關係。中國古代是「家國同構」的,家庭關係看起來是最私的一種關係,是私情嘛。這裡面還有無私的精神,最私的關係里包含著最無私的精神。父母對子女永遠是不講任何回報的。我們只看到私情,但是沒有看到私情裡面所包含的無私的精神。要把無私的精神推演出去。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把這種親情推出去,由近及遠,由己及人。


我們現在的文化是不是都在與自然作對?天地萬物各具其性。要尊重差異,發揮它們各自最好的狀態,這就是平等。而不是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事物,違背自然。


恆大冰泉水。破壞生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土不服。你不是長白山下3000米的人,喝這個水做什麼?


中國哲學裡的自然概念是本然的意思,任何違背事物的本來面貌去做,都得有問題,是不合理的。一切合乎自然的,才合理。中國文化,世界共享。逆天行事,自我滅亡。整個世界文化明顯的趨勢,一是向傳統回歸,二是關注了東方的傳統文化,向東方求取智慧。


關注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歷史性地落在了我們的頭上。


下午繼續上課。


思維方式被規範化/標準化所束縛。只相信指標,不相信規律。大道至簡,真理平凡。真正的學問是化繁為簡。思維方式,文化是人類創造的,高於物質層面的精神產品。可以通過物質的形態凝聚於其中。有形的物質文化,無形的非物質文化。


文化核心的東西,是價值觀。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觀念。西方教堂和學校結合起來。如果丟棄了道德教育,學校則僅僅是知識傳授的場所。


思維方式:怎麼樣來分析問題,表述問題。這個和價值觀念有很大關係。中國人是向內的,西方強調外在的,客觀的,思維方式不同。


文化還有兩個方面:一是生活的樣式,吃飯穿衣,看得見的。二是民俗,信仰,習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風俗。這四個兩個是有形的,兩個無形的。最普遍的思維方式:非此即彼。彼此分立的對立的思維方式。模糊更能反映全體的正確性。


中國董仲舒曾經講過「凡物必有合」。任何一個事物它一定有兩個方面,合就是兩個東西合在一起,有陰就有陽,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有左就有右,沒有一個東西只有左沒有右,只有上沒有下,所以「凡物必有合」。拿我們人生來講,理想和現實也必須是結合在一起的。一個人光有理想一定是很苦悶的,因為看到現實都跟他的理想不一樣,必然煩惱痛苦。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就理想主義太厲害了,很多人都只能看到社會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白裡面一點一點會製造出黑來的,因為黑白是離不開的,所以理想主義是害死人的,一定要把理想跟現實合起來看。中國產生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是和中國的整體文化相關的。


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像西方那樣以科學知識體系為主,而是以人文知識體系為主的文化。中國近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國學大師章太炎,他就曾經談到過西方的哲學關注的對象是物質,外在的世界,而中國哲學關注的對象則是人事。相對來講物質世界是比較穩定的,關注客觀的物質世界,可以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做定量定性的分析;而人事是變動不居的,時時刻刻在變化,所以我們思考問題不能用一個僵化的方法去思考。一個是科學的思維方式,一個是人文的思維方式。

樓宇烈 中國的品格



西方近代以來的哲學思維方式受到了實證科學的思維方式的很大的影響,所以他們也強調概念的清晰,對概念要做定量定性的分析,你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就不是哲學。在上個世紀有一個很大的討論,就是中國有沒有哲學?很多人認為中國沒有哲學,因為中國沒有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中國的思維方式很模糊,不清晰、不科學,中國的哲學討論來討論去都是要落實到人生。所以,最多只能說中國有藝術哲學、歷史哲學、人生哲學,沒有理性意義上的哲學。


通過關聯的模糊的辯證的思維方式,能夠把握整體的正確性。拿中醫做個例子。看上去模糊的東西,含有很精確的內容。整體地觀察問題,必須要用辯證的觀點,。中國人始終把宇宙看作一個整體。部分離不開整體。佛教中《華嚴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美)F·卡普拉著。用道家和禪宗思想來探討現代物理學上的各種問題。現代科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科學?分析的局部的定量的實證的定性的絕對的普遍適用的。現代科學已經轉變這個觀念了。絕大多數人的腦子裡科學概念是非常陳舊的。


卡普拉的觀點告訴我們現實世界原來不是一堆界限及獨立個體而已,它是不可分割的形態。所以他借用的佛教裡面的一句用語叫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經》裡面的一句話。這個「即」我們現在往往把它解釋為等於,其實錯了,是不離的意思,是分不開的意思,我們常常講「不即不離」嘛,不即就是離,不離就是即。即就是相互關聯緊密不可分。這個觀念就強調部分是離不開整體的,每一個部分是一個整體的反映,理是一,它體現在每一個部分裡面,每一個部分都體現了一個完整的理。


《華嚴經》中用帝釋天的因陀羅網,來比喻宇宙萬有的彼此關聯。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


華嚴宗是以《華嚴經》為根本的,《華嚴經》講的是什麼呢?講的是世界是一個整體是相互折射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以己度,度以己,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當年中國華嚴宗的祖師法藏給武則天和普通人講《華嚴經》的道理,他四面上下都放一個鏡子,中間點一根蠟燭,然後讓你去看,一看這面鏡子有這個蠟燭的光,那面鏡子也有蠟燭光,而對面鏡子的蠟燭光又反射到那個鏡子上,那個鏡子又反射到別的上面了,結果成了互相重重疊疊的光,由此就說明了這個世界是不能夠分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前些年,社會上出現了否定中醫的思潮,要把中醫從我們的醫療保障體制里除名,這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場關於中醫問題的討論。當時錢學森先生就講了一句話,說中醫是建立在整體論和系統論基礎之上的一種學問,因為中醫就是用陰陽五行這一套理論,這套理論就是一個整體論的系統論的理論。我們的身體由五臟六腑組成,不能說心臟能單獨拿出來,肺能夠單獨拿出來,這些都是關聯在一起的,所以它是一個整體,是相互關聯的系統,中醫是建立在整體論和系統論的基礎上的。


有人認為,中醫的理論是不科學的,模糊不可實證的。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現在的實證觀念和思維,認為你是你,我是我,所以無法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觀念。中醫的陰陽理論反映的是平衡,五行學說反映的是整體的相關性,這些可以說都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理念。所以中醫的存亡,其實牽扯到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


現代很多垢病中醫認為中醫不科學,根本原因是中醫沒有解剖學,沒有生理解剖學作為基礎。解剖學只能在死人身上做,活著的人你能解剖開嗎?早期中醫也有解剖,但中醫沒有繼續走這條路,而是走了「內觀解剖學」,即反視自己的內臟活動。直覺是什麼?生理解剖學可以人人去做,去看,很直觀,可內觀解剖學你沒達到一定境界,一定的心境,能夠寧靜到看到自己五臟六腑的運行,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就像經絡,在屍體的身上永遠找不到經絡,它是人的一條氣血通道,是一股氣流的感覺,只在活人身上存在。經絡是活體身上的感覺,不在屍體上。動態呈現的。


從中醫文化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文化的一個根本精神:整體的關聯,動態的平衡,自然的合理。


我們不要為數據活著,而要為感覺活著。用直觀的直覺的方式認識世界。對世界的認識加入了很多人的很多意識。人的意識認識的世界,世界呈現在你面前的,是你意識中的世界。離開人的主觀性,就不可能客觀地認識人類的客觀世界。


上個世紀80年代左右,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叫做肯·威爾伯,他寫了一本心理學的書,書名叫做《事事本無礙》,當時我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馬上就想到了中國佛教的華嚴宗。這本書裡面就批評以往的心理學家,批評停留在人本為人的心理學。他的心理學叫做一體心理學,人跟萬物是一體的,不是把人與萬物分割開來看,人跟他人也是一體的。其中他提到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我覺得很有啟發,他說我們人看到一條海岸線,首先想的是這條海岸線把海洋和陸地分開了,對面是海洋,這面是陸地,這是我們習慣的思維方式,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也正是這條海岸線把海洋和陸地連在了一起。我們更需要的是這種思維方式,海洋跟陸地不是對比的而是一體的。


中國的傳播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就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二元分裂,最形象讓我們了解中國哲學思維方式的就是太極圖,黑白在一個圈子裡,陰陽消長,彼離不開此,此也離不開彼,相輔相成。


中國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是陰陽五行。陰陽是互相消長的,陰長陽就消,陽長陰就消。陽可以轉換成陰,陰可以轉換成陽。陰裡面有陽,陽裡面有陰。還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間有一種相生、相剋的關係,比如說金克木、水生木。這樣一種事物之間的消長、生克關係的道理,是不是應用到什麼地方都可以?例如解釋自然現象可以嗎?完全可以。漢代大儒董仲舒說,陰達到頂點,陽就達到了最低點,這時候的季節就是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物極必反,到了冬至以後,陽一點點往上升,陰就逐漸消了,到了陰陽平衡,就是春分,春分是白天黑夜一樣長。陽繼續長,陰繼續消,到了陽長到最高點,陰消到最低點,就到了夏至,白天最長,黑夜最短。接著又開始物極必反,重新是陰一點點往上長,陽一點點往下消,到了陰陽又平衡,就是秋分。再繼續消長,就又回到冬至。一年四季就這樣用陰陽消長來解釋,很形象,也很符合事實。此外,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有一個相生相剋的問題,這就是我們講的平衡,生態中相生相剋的關係變化了,生態就失衡了。


這樣的道理用在治國上行不行?一樣行。兩極分化不就是陰陽失調嗎?達到陰陽平衡是最穩定的狀態。但是這個平衡不會是永恆的,需要不斷地調整,但不像自然界是自我調整,社會的陰陽平衡要由我們人不斷地進行調整。我們的管理往往需要許多部門同時運作,部門跟部門之間也可以用五行的道理來分析,有相生,有相剋。如果這個相生相剋的關係混亂了,本來該相生的變成相剋了,本來應該相剋的變成相生了,還能有序嗎?


陰陽五行,最直接地反映客觀世界的科學道理。可以治國,可以修身,可以運用到人和自然的關係,中國的文化討論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係問題。


中國哲學從動態的人事發生,所以觀察方法也是注重動態方式為主,注意整體和全局,習慣關聯的思考,心物不能分開,分析物的時候不能離開心。


明代的著名哲學家王陽明,陽明學是主觀的唯心主義,是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王陽明有一天帶著學生去郊遊,到南鎮這個地方,百花齊放。學生開始問:老師,這個花開得那麼好,是在你的心裏面還是心外面啊?王陽明回答得非常好,他說:當我們看到這個花的時候,此花與你的心一起開起來;當我們沒有看這個花的時候,我的心和此花同歸於寂。這裡,他並沒有討論花與心那個先存在的問題,而是說當我們看這個花的時候,這個花就顯現出來;而當我們沒有看這個花的時候,這個花則沒有顯現。這是說這個花只有和你發生聯繫才有存在的意義。如果沒有和你發生聯繫,他的存在就沒有實際的意義。他討論的是事物之間的關係和價值的問題,而不是說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誰產生誰、誰決定誰的問題。也就是說事物之間只有發生聯繫的時候才有意義,不發生聯繫的時候就沒有意義。


所以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是心物之間的關係問題,而不是說心第一還是物第一的問題。對於這種基本的理念、基本的思維方式我們現在許多人已經不能理解了。我們的理解就是心第一性還是物第一性的問題。這就是思維的方式已經改變了。我們應當明白意識到,我們的思維曾經是那樣的,和西方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它也取代不了我,我也取代不了它,可以互相併存、可以互相理解。我們也可以用它們的想法分析具體的問題,可以把它變得更加的清晰,清晰之中有模糊,模糊當中有清晰,這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喪失了這種思維方式,我們的主體性沒有了,我想就會有問題。


我們中國有一句最好的成語來描述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就是一個「行屍走肉」,沒有靈魂了,沒有精神指導,它就是一堆肉。所以人是一個肉體生命和精神生命結合在一起的這樣生命體。雖然沒有肉體生命就不會有它的精神生命。但是沒有精神生命的指導,這個肉體的生命是一堆行屍走肉,所以這個精神的生活非常重要。

樓宇烈 中國的品格



練有形之氣不如練無形之氣。最近我給氣功教練們講過一次課。我們究竟要練什麼氣,如果我們能把這幾個氣練好了就好,這個氣跟你們的氣功都沒有關係,跟你們具體可操作層面的氣功都沒有關係。元人把文天祥俘虜了以後總希望他能投降,可是他堅強不屈,於是將他關在一個簡陋的茅棚里,關了兩年多,他就講在茅棚里兩年多什麼氣都感受到了,邊上有廁所臭氣熏天,外面有一個煮飯的地方,米氣很多,夏天熱氣、冬天寒氣,雨季的時候濕氣、霉氣,一共舉了八種氣,有八種氣干擾我,可是他沒有得過病,原因是身上有一股正氣。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儒釋道三家,這三家都講氣的問題,但都有其特點,都從最高層次上來講的。儒家育正氣,浩然之正氣,一個人如果有浩然之正氣,天地有正氣,還養別的什麼氣啊。那麼佛教要讓我們練什麼之氣啊?佛教是教我們化怨氣,把怨氣化掉,佛教講人一切的煩惱、痛苦其根源在於三毒,即貪嗔痴三毒,貪嗔痴三毒里依我看最嚴重的是嗔,是心理問題。所以一定要把怨氣化掉,化成什麼氣呢,化成感恩心,常常要以感恩心來化解怨恨的心,所以佛教是從排出怨氣這個角度來叫我們養氣。所以說真正的練氣功啊,要練這三個氣:育正氣、養真氣、化怨氣。這樣的話比練什麼氣功都有效、都有意義。


傑出的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所寫的一部通俗的心理學書籍,《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歷程》開篇:人生苦難重重。人的心智成熟很不容易。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的苦的過程。


中國的文化中間,儒家講的禮,報恩,名分。魯迅說,吃人的禮教。儒家禮教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每個人都要盡倫盡職、盡倫盡責。按照各自的身份做。找准自己的位置,名正則言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儒家講的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君不君臣不臣,就沒有秩序了。在每一個場合,做你合乎你身份的事。著名科學家錢三強先生,教導子女:做你該做的事,做好你該做的事情。關於禮教,要重新認識。不要停留在魯迅那個認識層面。趙州和尚告訴徒弟:做本分事。把你現在做的事做好。在生活中修行,不是讓你離開。要把握這些根本的精神。如果符合身份,就自由了,百無禁忌。佛教要熄滅我們的貪嗔痴三心,通過修心來解決身心之間的矛盾。


三大矛盾: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己身心的關係。三教的關係,一個整體。道家的思想就可以來解決人跟自然的關係,這個自然現在的概念其實是指自然界的天地萬物,在中國道家思想裡面,自然的概念不是指天地萬物而是指事物的本性,只要我們尊重自然的本性,我們去適應自然的環境,我們也要重視自己的自然的本性,那麼我們不會去破壞自然,不會跟自然形成矛盾和衝突,也不會危害到我們生存的環境,就可以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儒家的思想其實就是來解決人和社會的關係,人跟人的關係,解決的方法就是反求諸己,反省自我,不要去怨天尤人。現在世界上還有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人的身心的矛盾或者叫靈肉的矛盾,這個問題相當嚴重。要解決人的心理的問題要從根本上來解決,佛教也給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資源——熄滅貪嗔痴。我經常講我們祖先的智慧其實早就直覺的意識到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會碰到跟天地萬物的關係問題,碰到人跟人的關係問題,碰到我們自己每個人內心的身心關係,所以就把儒釋道這三教組成了相輔相成的一個主體來醫治我們人在這三方面碰到的問題,那就是:以儒治世,以道治生,以佛治心。


養生去害。脾胃一衰,何病不起。《莊子》里一個故事,講一隻大鳥和一隻小鳥,大鳥要吃飽肚子就要四處覓食,小鳥肚子那麼小,有幾粒穀子就飽了。有一次兩隻鳥碰到一起了,小鳥看到大鳥能夠四處遊走,嘗盡天下美食,就非常羨慕,想像它一樣。大鳥看到小鳥吃兩粒米就飽了,非常輕鬆,免卻了四處奔波覓食的辛苦,也非常羨慕。莊子就評論說,大鳥你不要羨慕小鳥,小鳥你也不要羨慕大鳥,你們兩個本來就不同,大鳥如果像小鳥那樣輕鬆,弄不了兩天就餓死了,小鳥要是嘗遍天下美食,一頓飯就給撐死了。人們最大的問題在於攀比。適性而美,自足其性。羨慕別人害了自己。知足是道家很重要的思想。知足者常富,不知足者常貧。要認識自己的本性。要尊重事物的自然狀態。道家講的自然,是本然,天然的意思,合乎事物本來的狀態就夠了,不要超越。學道家首先要學老子的思想,道法自然。還要學另外一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反」的第一個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的統一;第二個意思是物極必反,事物是發展變化的,條件掌握不好,好的事情也會變壞,好心辦壞事;第三個意義是反璞回歸。道家讓我們復歸於嬰兒,回到嬰兒的狀態。道的運用要保持一種柔弱的狀態。剛強是死亡的象徵。柔弱勝剛強。柔弱的堅韌性,堅韌不拔。水,最柔弱。水滴石穿。水普潤萬物而無為。隨器賦形。君子不器。大道不器。與各方面的關係都很融洽。剛柔相濟。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和自然和天地萬物是聯繫在一起的,是一體的。破壞了她,會報復你的。中國的文化恰恰是強調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佛教講的成住壞空。道家講生命,生命就是變化。


中國文化的特點,整體關聯。相互補充。不是接受一個,放棄一個。中國文化現狀是失魂落魄,現在是重鑄國魂,重建體魄,還中國文化的品格。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道長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樓宇烈 中國的品格


樓宇烈 中國的品格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概古吟》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樓宇烈 中國的品格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東風解凍,散而為雨
寫意—中國晚期繪畫衰落的原因
徐復觀 應該如何讀書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文化七大特徵,中華民族七大品格
愛我中華|中國文化七大特徵,中華民族七大品格
孫麾:中國道路的哲學現實性品格
中國理論的鮮明品格和世界貢獻
中國超模韓旭拍攝時裝片 演繹紳士的品格
中國畫毛筆線條的品格
梁樞:弘揚國學的合法性來自國學守成與創新的雙重品格
女人的品格(一)
古代家訓與中國人品格之養成
12星座之中,人品最好,品格最優秀的四大星座
霍建華和周迅出席電影節,顏值在線顯紳士品格
楊飛雲和他的油畫品格,在古典精神中觸摸崇高
國學經典,蘊養孩子的氣質與品格!
書房傢具特有的文化品格
陳朝生 提升水彩語言的藝術品格 人體作品
金智媛變身秋天公主 超品格的美貌公開
品格格言
紳士的品格,格拉蘇蒂偏心月相腕錶品鑒
誠意與品格:吳清友和他的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