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孫麾:中國道路的哲學現實性品格

孫麾:中國道路的哲學現實性品格

中國道路的哲學現實性品格

作者:孫麾

改變世界的哲學現實性品格

「我不主張我們豎起任何教條主義的旗幟」,馬克思的理論宣言一開始就塑造了哲學所獨有的現實性品格。短短几年,馬克思脫離博士俱樂部的學術小圈子走上哲學舞台,經過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將思想領域一切虛幻的「副本」還原為「正本」的批判,以「抓住事物的根本」和「掌握群眾」的徹底精神,以他動員社會力量的巨大能力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領袖。馬克思把握他那個時代精神的真諦,就在於哲學現實觀的唯物主義確立,一切彼岸世界的神聖形象被打破以後,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構成了哲學的歷史任務,也就是說,改變世界的哲學革命不是在思辨的頭腦中實現的,而是在現實及其現實的變革中實現的。

馬克思哲學的現實性品格因標識性的費爾巴哈提綱第十一條,也常常稱之為「改變世界的哲學」,這一品格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得到了傳承,「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哲學從中國所處的世界本身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的原理,為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開闢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提供了切中現實的方法論。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資源配置、國家治理、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等方面以「趕上了時代」的氣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排的現代基本架構。在一系列制度、理論創新中,逐漸突破了傳統意識形態的話語牢籠,最終以「命運共同體」的人類情懷,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

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標誌。

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單純是理論的中國化,更是先進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模式、歷史創造的中國化,中國特色與中國道路,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統一與互動,為世界多元現代文明結構作出了中國獨特的貢獻。

在中國問題場域展現自主的思維能力

對現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的環境。從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到福山的歷史的終結,西方自由主義主流學者卻始終以其固有的理論框架和歷史尺度評判中國,將社會主義的艱苦努力排斥在文明的進程之外。基於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經驗所形成的意識形態自信,片面地將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革強行納入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回歸的預期框架中,無視中國道路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更為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含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必然邏輯中顯示了它的歷史獨創性並塑造了新的文明形態。因此,中國道路的學術表達,首要的是基於文化自信的學術自主性的當代建構,在思想趨向現實中進行哲學存在方式的確證,在中國道路的必然展開環節、歷史邏輯制約、文化主線構成及發展深層矛盾所交織的中國問題場域展現自主的思維能力和思想定力。

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作為改變世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以其徹底性掌握了群眾,喚起人民主體的歷史意識與階級意識,成為社會主義道路開拓、變革與發展的強大思想動力。馬克思看到了歷史發展動力的主體方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又從制度、治理和創新能力等方面豐富和發展了社會動力論。重構社會創新能力,推動治理能力與創新能力協同現代化,必然釋放社會活力,在社會和大眾層面植入創新性的種子。正是這種理性在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洪流的進程中起到了價值認同的作用。

在思想史和現實的雙重規定性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道路的學術表達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的一致性。始終站在現實歷史基礎上的新創造,產生了表徵文明演進新形態和新軌跡的理論學說,正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中國道路、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對變革時代的理論表達一樣。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貢獻

經濟全球化上演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所描繪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孤立的歷史向交往的歷史和普遍交往的歷史轉變的圖景。雖然經濟全球化表明了人類的進步,但經濟全球化的性質依然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一語中的的那樣,「資本要奪得全球作為它的市場,現代資產階級社會要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一個世界」。因此,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必然按其本來面貌周期性的震蕩。十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加劇了世界範圍內學者圍繞經濟全球化問題產生的激烈辨識,共識性見解幾乎難以達成。正如「被淡忘的啟蒙者」齊格蒙特·鮑曼在《全球化——人類的後果》中所言:全球化這個風靡一時的字眼如今已迅速成為一個陳詞濫調,一句神奇的口頭禪,一把意在打開通向現在與未來一切奧秘的鑰匙。

當今的國際秩序和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轉換,去西方化的政治開始成為新的主題。在世界充滿風險的不確定性中推進經濟全球化,要賦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更多代表性和發言權,在公平原則基礎上建構全球治理的國際體系,必須打破冷戰以來被零和博弈頑固困擾的政治思維,互信互贏對於國際交往的價值成為時代的優先選擇。

另一面,當經濟全球化遭遇民族主義挑戰,也可能帶來兩個後果,一是有將全球整體機制撕成碎片化的危險,這勢必加大主權國家或區域間溝通與對話的難度和利益考量;二是走向狹隘性的民粹主義,以極端的保守和封閉對抗人類面對的共同難題。現在正是推進國際合作制定戰略互信基本框架的機遇,我們需要摒棄霸權邏輯,克服民族的狹隘性、地域的局限性及其發展的片面性,努力尋求更加廣泛的價值共識,甚至為國際交往新秩序和新規則努力達成政治認同。

基於新的現實和情境,中國正在啟動變革全球治理體系新議程,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從民族國家利益向全球共同利益轉化,從多元文化向文明共識轉化,戰略思維給哲學留下廣闊空間,從理念、規則到路徑、方案,中國哲學基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性精神,在中國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起點,擔負著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邁進的歷史任務。

(作者:孫麾,系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審)

來源:光明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究竟長什麼樣?
「通俄門」調查再獲重要進展 特朗普前競選經理私宅遭突查
激發當代中國詩學生命活力
盤點「走心」的高校錄取通知書,哪一款你最愛?
觀察:印度非法越界背後的戰略因素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馬峰:中國道路發展、實踐的國家治理意涵
中國道路的哲學探索和哲學表達
唐愛軍:中國道路的哲學闡釋
黃衛偉:中國管理學領域的道路探索
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經驗
尹業賓老師:在傳承弘揚國學文化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胡水君:中國法治的人文道路
孫來斌:全球化條件下的中國道路與中國經驗
中國道路的精神力量
張維為:從修憲看中國制度和中國道路
顏毓潔:中國道路拓展中國人的全面發展新境界
區塊鏈的中國金融化道路
英媒文章:中國堅定走自己的全球化道路
曹家齊:中國古代交通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以唐宋道路和驛傳問題研究為中心
蔡昉: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及其新內涵
蕭平:龔賢的藝術道路
巴基斯坦學者: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中國為世界做更大貢獻
禪宗是中國人安心立命的重要道路嗎?它是宗教還是中國人的哲學?
名著連載 l 殖民體系的瓦解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道路
劉浦江:女真的漢化道路與大金帝國的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