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真假老壺」四個步驟
紫砂古壺辨識妙招之一:
不同時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
紫砂壺從草創的明代正德年開始到清末,時間長達四百餘年,前後出現不少制壺名家。同時,隨時代的演變,每一時代有每一時代的作品特色。例如,明代制壺只重型制、質地,作品概為素色無彩。因此,只要壺身加上色彩,即可肯定不是明代古茶壺。
其次,陳鳴遠首開壺蓋內用印的先河,因此,如果是壺蓋內用印的真古壺,保證是陳鳴遠(明末清初)以後的作品。又如清道光年間,名家朱堅首創金屬(錫)包壺,並用玉石製作壺嘴、壺把。故如果壺身上鑲有錫或包銅時,即表示此壺必然是道光以後的作品。
明末清初 陳鳴遠制 南瓜壺
紫砂古壺辨識妙招之二:
從壺身情形辨識
另一個辨識古壺的方法是,根據壺身的情形來斷定。如眾所周知,明代的紫砂壺頂多只在壺底落款,壺身大抵保持素麵無物。到了明末(天啟、崇禎年)的名家陳用卿,才開始以草書在壺身上落款。現在我們常常可看到壺身上刻詩書的壺。其實,在壺身上刻詩書,是清代陳曼生所創,後代名家效法延用。根據以上兩點可得到一個結論,即壺身上刻有詩文繪畫的古藝術品壺,絕對是陳曼生時代以後所制。
清 曼生石瓢
紫砂古壺辨識妙招之三:
從落款的甲子年辨識真偽
或許一般人都不會去注意到這一點,但這卻是辨識作品真偽的一項利器。古人相當重視甲子年表,且我國 是以農立國,一提到今年是什麼年時,總是習慣使用甲子年表示。甲子年是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每六十年循環一次,稱為一甲子。明、清時代的藝人,落款時可說完全使用甲子年表示年份。例如時大彬的圈鈕壺底款為萬曆乙酉時大彬制。
明 時大彬 圈鈕壺
紫砂古壺辨識妙招之四:
根據出水孔數辨識
所謂出水孔是指壺內通壺嘴的孔。出水孔數的一孔或多孔,也可作為斷定該壺是否為古壺的資料之一。民國以前的紫砂壺,不論大小,出水孔都是單一孔(近年來則不一定),大、中型壺為防止茶葉堵住出水口,影響出水,故大都改采多孔狀。
單一的出水孔
網孔 底槽清 斗笠壺
球孔 紅泥 西施壺

※藝術品投資將會取代房地產?
※價值不菲的清宮琺琅彩
※南紅無一處無裂,怎麼回事?
※紅木傢具鑒定的六種方法
TAG:董收藏 |
※紫砂一廠的老壺,這些紫砂壺你手裡都有嗎?
※雙節壓軸!絕版老壺,只此一次!
※藏紫砂都是老壺好,他卻選擇了年輕人……
※日常使用紫砂是老壺好還是新壺好?
※淳韻講堂:老壺新用,茶垢該如何清理?
※紫砂壺用了這麼久才知道老壺也可以養成包漿,羨慕啊!
※潘新日 老壺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