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與縱橫家張儀意見相反,但卻為秦國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與縱橫家張儀意見相反,但卻為秦國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與縱橫家張儀意見相反,但卻為秦國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來,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自從播出後便備受好評,《大秦帝國第三部:崛起》也正在熱播中,當年秦國先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春秋戰國以來,中華大地分裂為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相互之間征戰不斷,歷經五百餘年。而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自然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自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實力大增,隨後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國君也是雄才大略。這期間,白起,王翦,蒙驁,王齕,范雎,甘茂,張儀等名臣良將輩出,也為秦國統一大業提供了人才保障。



他與縱橫家張儀意見相反,但卻為秦國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秦國統一的步伐中,有一個人卻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司馬錯。由於在《史記》中沒有為他立傳,導致很多人沒有聽說過他,甚至於連他著名的戰略思想也是在《史記·張儀列傳》中才能看到,但也正是因為他極具前沿的戰略眼光,為秦國的統一大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秦惠王時期,在四川地區的巴國和蜀國發生了交戰。兩個國家都向秦國求援。雖然秦惠王早有吞併蜀國的想法,但是苦於「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直沒有實現。


而此時,東邊的韓國也來侵犯秦國,秦惠王擔心如果先攻打蜀國,會被韓國偷襲,猶豫不決,而如果先打韓國,又擔心出師不利。於是一直猶豫不決。



他與縱橫家張儀意見相反,但卻為秦國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司馬錯


此時,司馬錯後來名滿天下的張儀發生了爭執,張儀認為,佔領三川郡,打通宜陽道,「挾持周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從而完成霸業;而蜀國只是一個偏遠之地,攻打蜀國只會「弊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所以還是算了。


但是司馬錯卻在此時展現出高超的戰略眼光,在他看來,秦國要想稱霸,首先必須國強民富,務必先擴張領土,增加財富,所以應當先滅蜀國,這樣秦國吞併蜀國之後擴大了版圖,增加了財富。並且因為攻打的是蠻夷之地,也不會引起其他國家的爭議,並且還有平定暴亂的好名聲,而如果去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則未必能得到什麼好處,反而背了一個不仁不義的壞名,而且周、韓自危,必然會去聯合齊、趙共同抗秦,因此,伐蜀才是上策。


秦惠王聽後,覺得大將司馬錯說的有道理,於是便派司馬錯為將,一舉滅掉了蜀國,而後又乘勝滅掉了巴國,使得秦國的領土擴大了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



他與縱橫家張儀意見相反,但卻為秦國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元前260年,秦國


在當時,佔領川蜀地區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是它的重要意義在此後逐漸顯現了出來,由於川蜀之地物資豐饒,從而為秦國打下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後方,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源源不斷的為秦國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為秦國統一大業立下大功。


而在戰略區域上,佔領了川蜀地區,相當於佔據了長江上游,相對於長江中下游的楚國而言,秦國完全佔據了戰略主動權,這也是司馬錯著名的 「得蜀即得楚」的戰略主張。後來的發展趨勢果然和司馬錯預言的相差無幾。因為佔據了有利地勢,為秦國滅亡楚國鋪平了道路。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滑落時光 的精彩文章:

經典愛情古詩詞精選,美的讓人心顫!
關於誠信的風雅,古人讓我們望塵莫及
他為王昌齡報仇,被稱為最讓詩人感到溫暖的唐朝宰相
長平之戰導致趙國精銳損失殆盡,但其實卻是在為韓國背鍋

TAG:滑落時光 |

您可能感興趣

商鞅:奠定秦國大一統的基礎,但自己的下場卻相當悲慘
這也為今後我國的核動力航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是一位國際友人,他為新中國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奠定夯實基礎 有了實力還怕上不了王者?
誰奠定了中國版圖的雛形?不是嬴政,也不是劉邦,而是他
奠定大秦帝國統一基礎的,並不是羋月,也不是她兒子,而是此人
他的即位,奠定橫跨歐亞非帝國擴張的基礎
他此戰一血國家前恥,奠定中國一個王朝的格局,竟是因一女人相助
他的即位,奠定橫跨歐亞非帝國的擴張的基礎
商鞅變法的意義 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全中國的基礎
他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中國同時擁有最大氣墊船和母船 為未來海戰奠定堅實基礎
這人戰功不遜於王翦、白起,力壓張儀奠定秦國強國之基,後卻失蹤
原來是他奠定了司馬家族基業
這一戰奠定隋唐三百年,影響中國歷史走向,但卻鮮為人知
因此人的一仁慈舉動,為周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是他奠定了如今的大國基礎,把版圖擴大了3倍,人們卻稱他為暴君
他曾是一名石油工人,卻奠定了伊朗政治制度基礎
史上丞相就他身價最便宜,但他卻奠定了中國二千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