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孫中山為什麼被稱為「孫大炮」?

孫中山為什麼被稱為「孫大炮」?

孫中山為什麼被稱為「孫大炮」?



胡適曾說:「中山先生是一個實行家,凡是真實行家都有遠見的計劃,分開進行的程序,然後一步一步的做去。沒有計劃的政客,混了一天算一天,嘴裡說『專尚實際、不務空談』,其實算不得實行家,只可說是胡混。」

孫中山一生用過的名號有數十個,除本名孫文外,外國人習慣稱他為「孫逸仙」,政敵則常常呼之為「孫大炮」。


孫逸仙這個稱呼的由來很清楚,即孫中山的國文教師區鳳墀按照粵語諧音,將他的字「日新」改為了「逸仙」。


至於「孫大炮」的來歷,一直以來則沒有一個詳盡的解釋。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來自於唐德剛的《袁氏當國》,他在書中說,袁世凱聽了孫中山的鐵路規劃後,「背後語人,就說孫文是個『大炮』」,「中山的『大炮』的諢名,據說就是袁世凱叫出來的」。但這一說法其實並不可靠。


1

孫中山的海外老鄉首先稱他為「孫大炮」


所謂「大炮」,源於粵語「車大炮」(也作「扯大炮」),意指吹牛、說大話,後來也被客家話借用。袁世凱作為一個河南人,顯然不懂粵語,所以這個「孫大炮」的發明權,只會是孫中山的廣東老鄉。


曾任廣東空軍參謀長的胡漢賢回憶,孫中山早年在海外發表演講,為革命募捐時,有華僑嘲笑他:「孫大炮又來騙錢了!」


一次在加拿大的一家餐廳里,有人問他:「孫文!孫文!你說要打倒清朝,請問你有什麼兵力去打呀?」


孫中山笑著說:「鄉里!我們有辦法的,打倒清朝很容易,我們的軍隊多著呢!」

那人不由大笑:「哈哈!什麼軍隊?我只見你一個人在這裡吃飯!」


孫中山回答:「是的,我們有很多軍隊。清朝的軍隊就是我們的軍隊,清朝皇帝在給我們訓練軍隊呢!」


我們知道,後來清朝確實是亡於新軍起義,但當時沒人信,於是眾人大笑:「哈哈,真是孫大炮!」


無獨有偶,同樣的故事在美國也發生過。芝加哥是保皇黨的勢力範圍,直到1910年,同盟會在這裡都沒能打開局面。


孫中山拜訪華僑時,來到一家洗衣店門口,剛要進去,店主突然走出來,一手拿著熨斗,一手指著孫中山說:「你不要進來,我不聽你的『車大炮』,你要進來,我就用燙頭擲你!」

孫中山只好「很誠懇地笑笑、點點頭」,走向另外一家商店。


給孫中山做「嚮導」的留學生梅斌林有些氣憤,說:「這個僑胞的態度,真叫人受不了!」


孫中山反過來安慰他:「這些遭遇我早已預料到的,沒什麼。人家不了解我革命的道理,責備我們兩句是不足怪的!」或許他早對「大炮」這個綽號習以為常了。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回國活動,「孫大炮」的名字也隨之在國內流傳開來。

1912年,孫中山赴北京會見袁世凱,其情況並不是現在有些人想像的那樣一團和氣。


袁世凱的重要幕僚張國淦在日記中記下了這樣一幕:歡迎孫中山的宴會上,有北洋系軍官在一旁高聲議論,說「共和是北洋之功」,同盟會是「暴徒亂鬧」,至於「孫中山一點力量也沒有,是大話,是孫大炮」「大騙子」。


面對此情此景,袁世凱旁觀不語,孫中山則「從容如常」。


譚延闓早年身屬晚清立憲派,直到1922年才真正追隨孫中山。他早年認為,「孫是只會講外國話而沒有讀多少中國書的一個革命黨人」,「所以也就開口閉口跟著一些人罵孫中山只會說大話、放大炮的一個人,亦呼孫中山為孫大炮」。


後來譚延闓改奉革命理論,對人回顧說:「我自追隨孫先生左右,朝夕領教以來,才逐漸認識到,孫先生是不如我從前所聽說的孫大炮,而確實一個文通中外、學貫古今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是排滿、反袁、打倒北洋軍閥的一個真正領導人。」同是湖南人的趙恆惕,因持反孫立場,亦稱孫為「大炮」。


年輕時投身革命的袁同疇也回憶,陳炯明「對當時的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先生儘力污衊,開口閉口都稱『孫大炮』」,他當時「雖不是國民黨黨員,聽起來也刺耳。無論如何,孫先生總是上官,陳氏總是部下,部下對上官可以這樣侮辱嗎?」顯然,在正統革命黨人眼中,「孫大炮」是含有侮辱之意的綽號。


2


理想主義不被理解,於是成了「孫大炮」


不同於政敵,革命黨人及其他第三方人士,在提到「孫大炮」這個詞時,多少是含有一些讚許之意的。


1918年,早先對復辟態度曖昧的徐世昌當選大總統,孫中山對「非常國會」議員丁超五說:「我們要打倒徐世昌。」


丁超五謹慎地回答:「我們沒有這個力量,不應當說這個話。說了要招人之忌,遭到反擊。」


孫中山不以為然,反問說:「難道我們連說話的勇氣全沒了么?」


丁超五後來頗為感慨地回憶,「先生被有些人譏誚為『孫大炮』,其實,他是正氣充沛,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


由此看來,孫中山讓人覺得是「車大炮」,主要還是因為他處事過於樂觀,常常超出普通人的理解。


1919年,陳獨秀在《每周評論》上的一篇文章提到,「有一班人因為孫中山好發理想的大議論,送他一個諢名,叫做孫大炮。威爾遜總統的平和意見十四條,現在也多半是不可實現的理想,我們也可以叫他做威大炮」。


在陳獨秀看來,「大炮」代表的是一種理想主義。胡適所見略同,他曾在文章中說,「中山先生以三十年的學問,三十年的觀察,作成種種建設的計劃,提出來想實行,萬不料他的同志黨人,就首先反對。客氣的人說他是『理想家』,不客氣的人嘲笑他是『孫大炮』」。


及至1925年孫中山去世,其生前爭議逐漸消散。


錢玄同即說,「十三年前稱孫先生為『孫汶』的,十年前散布『《孫文》小史』的,六七年前稱他為『國賊孫文』的,半年前還是稱他為『孫大炮』的,『近數月來』,都親親熱熱地叫起『中山先生』來了,甚而至於叫起『元勛』『偉人』這一類的字樣來了。」


此後不僅不再有人稱孫中山為「大炮」,甚至還有人開始為這個綽號辯護。1926年,張友漁發表《革命黨與大炮》,疾呼「今日的中國,實嫌放大炮的人太少了。無論在思想上,政治上,社會上,都有許多洗不盡、掃不完的垃圾,非用大炮轟去不可,大炮之名,又何必避呢?」「故孫中山被稱為大炮,適足見他的偉大,放冷箭的人們,可以休矣!」在這裡,「孫大炮」簡直是一種讚美了。


其實孫中山本人對於「孫大炮」這個綽號,也是有幾分欣賞在內的。有一次,他在演講開始時,特意說:「廣州有很多人叫我做『孫大炮』,好吧,現在我就要開大炮了」。當時在場的林從郁回憶,孫中山演講很巧妙,「不否認自己是『大炮』,只用事實說明這『大炮』是大帝國主義的。這就使聽眾心理上起了變化,覺得這樣的『大炮『不僅不惹人憎厭,反而可愛;多一些,對國家民族有好處。」贏得一片掌聲。


1922年,陳炯明發動兵變,孫中山發表演說:「我現在決定處置的方法,下令要他全數退出省城三十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不難以武力壓服人。人說我孫中山車大炮,但這回大炮更是利害,不是用實心彈,乃用開花彈……不難於三小時內把他六十營陳家軍變為泥粉。」


有意思的是,「孫大炮」這個名號叫響以後,很多其他姓孫的人也被冠以此綽號,只是已偏離其本意。孫傳芳因「喜露鋒穎,凡事必恥居牛後」,故人稱「孫大炮」;「煙火大王」孫紹昌在日軍空襲蒙自時,冒險放炮報警,居民得以及時躲避,他自己則被炸傷,因此居民稱他為「孫大炮」;上海大學教授孫大雨善於演說,有自負、固執等特點,被稱為「孫大炮」;台北《民族報》副刊主編孫陵被稱為「孫大炮」,因其出語驚人,「以痛快淋漓的口吻痛斥當時的文風」。


3


孫中山為什麼敢為修鐵路「放大炮」


在討論了「孫大炮」的由來和意涵後,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綽號是否恰當。很顯然,孫中山不是一個「口炮黨」,一生都在身體力行地去實踐自己放過的炮。


自1894年創立檀香山興中會開始,至1911年黃花崗起義,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前後發動了10次起義。1910年芝加哥華僑覺得推翻滿清是不現實的,期望穿著從保皇黨那裡獲得的官階、官服,以後回鄉光宗耀祖。誰知道沒有兩年,清廷就倒台了,「車大炮」成了真。


民國建立後,孫中山為實現共和理想,在十幾年間,發動「二次革命」,興兵討袁,兩次領導護法運動,三次在廣東建立軍政府。孫中山晚年心繫的北伐,也在其去世後不久,獲得成功,使中國統一在國民政府名下。在孫中山的革命歷程中或有種種爭議,但其為理想所做的種種努力,則是無法否認的。


即使是常為人詬病的「鐵路計劃」,也不是孫中山毫無依據的信口許諾。早在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時,就已有關於鐵路建設的建議,後來他流亡歐美各國,更加深了對鐵路重要性的理解。


1912年,孫中山按照約定,辭去臨時大總統之位,對袁世凱說,請他「練成陸軍一百萬」,自己則「經營鐵路延長二十萬里」。隨後,北洋政府任命孫中山為「全國鐵路督辦」,全權負責鐵路建設。


他當時對《民立報》記者說,「交通為實業之母,鐵路又為交通之母。國家之貧富可以鐵路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樂,可以鐵路遠近計之」,將修鐵路視為國家富強的必須條件。


關於鐵路建設里程,孫中山主要有兩個說法,一是1912-1913年間,他多次對外宣傳的「二十萬里」:「我十年之內必能為中國造二十萬里鐵道」「期限十年,壯二十萬里之聲勢,活四百兆人民之命脈」。


二是1919年在《建國方略》中修正後的數字,「若以此十萬英里之鐵路,在十年內建築之,機關車與客貨車之需要,必當大增」——— 孫中山設計的鐵路合計7.6萬英里,但因「多數幹線當設雙軌,故合數計劃路線計之,至少當有10萬英里」。


不管是「二十萬里」,還是「十萬英里」,現在看來都是匪夷所思的,畢竟1950年,全國鐵路通車總里程尚只有約2.22萬公里;至2015年初,中國鐵路總里程也才達到11.2萬公里。


孫中山錯在選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參照物——— 美國。孫中山履新後,在上海「中華民國鐵道協會」演講時說,「凡立國鐵道愈多,其國必強而富。如美國現有鐵道二十餘萬里,合諸中華里數,則有七十萬里,乃成全球最富之國。」


隨後幾個月,他多次有「美國土地較小於吾國,鐵路至八十萬里」之類的發言,表示要努力使中國的鐵路里程趕上美國。


美國建設鐵路的速度,稱得上是一個「神話」。美國鐵路自1830年建成首條後,就開始「野蠻生長」,尤其在1881年-1890年的10年中,每年平均修建鐵路達1.1萬公里,是世界上築路最快、最多的國家(朱從兵《鐵路建設與民生主義》)。孫中山依此判斷,顯然是忽略了中國和美國在地理環境上的巨大差別。


4


孫中山終究是個實幹家


孫中山在修鐵路這件事上,也沒有停留於坐而論道。他在鐵路督辦任上,到京奉、津浦、膠濟、正太等鐵路視察;在上海組織全國鐵路總公司、鐵道專門學校和《鐵路》雜誌;請詹天佑設計鐵路藍圖。


他還和蔡鍔交流過修建蒙藏鐵路的計劃,當時雲南《振華日報》報道,孫中山「自任鐵路總會總理以來,一切規劃莫不精心籌維,日前有函致滇,調查滇省鐵道,已辦者若何?我辦者若何?並函述一切規劃情形」。


1913年2月,孫中山和馬君武、戴季陶等赴日本長崎、東京、大阪等地,在考察鐵路、工廠的同時,和日本方面商談興辦中日合資企業「中國興業公司」,為中國修路籌款。誰知此時宋教仁突然遇刺,孫中山回國領導「二次革命」,修路計劃宣告夭折。


至於孫所設計的「鐵道線路規劃圖」,倒確實存在著不少不專業的地方。端納曾陪伴孫中山做過一次北方鐵路考察之旅。


他親眼見到孫坐在列車裡繪製線路圖,「小小的鐵路建設者坐在他的地圖前,在一處標上一條新線,把這條線取直,又把那條線取直。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夢想中,沉浸在那種使你脈搏跳動、血液沸騰的夢想中。最後所有的省會都被幹線連起來了,所有專區城市都用小線連起來,在各個方向還有分支,就象大榕樹一樣,這是一個令人驚奇的製作」。


端納很質疑孫中山的做法,認為他畫線時並沒有考慮到懸崖或峽谷、山嶺或冰川、森林或沙漠,河流或湖泊。但孫中山繪製的畢竟只是一張粗糙的示意圖,而不是精確的線路施工圖。對示意圖裡的「直線」,似不宜苛責過多。


最後,關於孫中山究竟是不是「大炮」,我們不妨看一看胡適的說法:「中山先生是一個實行家,凡是真實行家都有遠見的計劃,分開進行的程序,然後一步一步的做去。沒有計劃的政客,混了一天算一天,嘴裡說『專尚實際、不務空談』,其實算不得實行家,只可說是胡混。中山先生一生所受的最大冤枉,就是人都說他是『理想家』,不是實行家。其實沒有理想計劃的人決不能做真正實行家。我所以稱中山先生做實行家,正因為他有膽子敢定一種理想最大的建國方略。但是大多數的政客都是胡混的,一聽見十年二十年的計劃,就蒙著耳朵逃走,說『我們是不尚空談的』。中山先生一生就吃了這個虧。不是吃他的理想的虧,是吃大家把他的理想,認作空談的虧,他的革命方略,大半不曾實行,全是為了這個緣故。」


這實在不失為一個客觀評價。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名人網 的精彩文章:

老兵回憶1979年中越戰爭中最丟臉的事
清末最猛將領,曾乾死小日本三萬多人!
真相解秘!是誰救了「草原英雄小姐妹」?
有多少退休老幹部在加拿大?加方警方都嚇傻了

TAG:中國名人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孫中山不該被蔑稱為「孫大炮」
孫中山為何被人稱為「孫大炮」,原來是袁世凱給起的外號!
劉墉為什麼被稱為「羅鍋」
大唐帝國為何被稱為「臟唐」?只因帝王帶頭亂倫
中山國:為何被稱為「神秘的王國」?中山狼是妖狼嗎?
中山國為何被稱為「神秘的王國」?中山狼是妖狼嗎?
翡翠為什麼被稱為玉中之王
唐朝的「網路昵稱」:李世民為什麼會被稱為「李二鳳」?
被稱為「中國奇石王」的石頭什麼樣?
隋朝將領楊林為什麼被稱為靠山王?冷麵寒槍羅成為什麼挨軍棍?
羅志祥為何被稱為「朱碧石」?
王樹聲因何被稱為「大別山守護神」?
光武帝劉秀何德何能,為什麼碾壓秦皇漢武,被稱為皇帝中的皇帝?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為何又會被稱為「洪妖」?
被稱為男神的八大韓星,權志龍吳世勛宋仲基,你選誰
明明是家中老大,北宋名將楊延昭為何被稱為「楊六郎」?
唐朝皇上為何被稱為「大家」?
為什麼中國曾被稱為「桃花石」?
為什麼王莽被稱為穿越者?又為什麼劉秀被稱為位面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