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紀德受邀訪蘇,寫了這本關於斯大林時代的小書

紀德受邀訪蘇,寫了這本關於斯大林時代的小書

紀德受邀訪蘇,寫了這本關於斯大林時代的小書


紀德受邀訪蘇,寫了這本關於斯大林時代的小書


來自豆瓣


訪蘇歸來(Return from the U.S.S.R.)


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

東方出版社


2015 年 1 月 1 日(原版出版於 1937 年)


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在法國作家世界中享有特殊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他是法朗士(Anatole France)去世後最偉大的在世法語大師,更是因為他對真相熱切投入的追尋——這種品質在當代作家中已實屬罕見。讀懂紀德作品的鑰匙,無疑就是他出色的自傳《如果麥子不死》(Si le grain ne meurt)。這本書於 1924 年付印,但直到 1926 年才上市發行。當時它的出版還引起了一場轟動。讀過這本引人入勝的自傳原版的讀者,乃至只讀過閹割刪減版自傳的讀者,都不難理解那股推動著紀德創作其最後一部著作的、不可抑制的衝動。


1933 年,紀德公開表明了他對蘇聯的「欣賞與喜愛」。1936 年夏天,他作為莫斯科政府的客人造訪了蘇聯,並受到了盛大的歡迎。像紀德這樣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主義所感動、還在資本主義國家有一定的話語權的人不多,他們總會在這裡受到熱烈歡迎。這位著名的法國作家還得到了一項榮譽,受邀在莫斯科紅場(Red Square)馬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i)的葬禮上發表演講。

紀德受邀訪蘇,寫了這本關於斯大林時代的小書


考慮到這些情況,讀者很容易預期紀德只會熱情洋溢地讚美這個從資本主義壓迫中翻身取得自由的無產階級國家出現的「新文明」。《訪蘇聯歸來》(Return From the U.S.S.R.)一書有不少內容符合這樣的期望。


但剛剛加入共產黨的紀德沒完全取代寫下《如果麥子不死》的紀德、那個熱愛尋找真相的紀德。他認為,自己有義務公開蘇聯的一些狀況,而那些更加正統的莫斯科崇拜者則更願意謹慎地對此保持沉默。「謊言,」紀德寫道,「即使是沉默的謊言,即使它出現的時機可能恰到好處,即使這種謊言可能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但它會給敵人送上危險的武器。真相雖然令人痛苦,但它只會給人留下可以癒合的創傷。」這一「沉默的謊言」通常包括對蘇聯國內外每一個男人、女人、孩童都至關重要的一個蘇聯生活階段:知識自由,以及俄國文化的現在與未來。這正是紀德在他的小書里特別關心的一方面,也是俄國試著讓他和當局對話的唯一表現。他毫無疑問的熱切與真摯讓他的文字顯得更加珍貴,也更加具有毀滅性。


或許,真正讓紀德的書與眾不同、令人難忘的,不是他在提到蘇聯的思想自由與知識、創作自由被破壞時所說的內容,而是他述說這一切的方式。他字裡行間滿是對一個曾經偉大的藝術、文學及文化傳統最終命運的深切關心。讀者讀完這本篇幅實在太短的小書很久以後,紀德筆下的拷問仍會在他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與他在舒適安全的資本主義法國夢想的自由不同,紀德在俄國看到的是對於所有觀念與想法自由的壓制,以及嚴格的同化一致。比如說,他在一家工廠看到的「牆報」上壓根沒提到西班牙內戰,而這僅僅只是因為《真理報》(Pravda)還沒有表明共產黨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沒人敢在知道該講些什麼前冒險,」紀德沒有找到無產階級專政,「專政,沒錯,這裡顯然採取的是專政制度——但這是一個人的專政獨裁,而不是聯合起來的工人的專政,也不是蘇聯人的專政。」而且,這裡到處都是對斯大林的東方式阿諛奉承。即使在電報中,即使是尊貴的法國來訪者,也不能用「您」來稱呼斯大林,而必須用「您,工人的領袖」或「您,人民的主人」。


「現在他們想要的是服從和盲從因襲,」紀德寫道,「哪怕是最細微的抗議、最溫和的批評也會招致最嚴厲的處罰——事實上,這一處罰就是被即刻扼殺。我簡直懷疑世上還有沒有哪個國家比這裡更沒有思想自由、更需要卑躬屈膝、更可怕(實施恐怖統治)、更把民眾當奴僕,即使是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也不曾如此。」(譯註,紀德訪蘇正值希特勒第一次連任,戰爭、種族滅絕、所有軍人宣誓效忠元首等等尚未發生。)

因此,他自然得出了一個結論:「再沒有什麼比在蘇聯待一段時間更能讓我們明白,如今我們在法國仍然享有的微不足道的思想自由到底有多好了——更何況有時候我們還能謾罵兩句。」這些文字自然不會令共產黨總部的讀者感到滿意,但是它們配得上紀德過去一直忠實維護著的偉大傳統。


翻譯 熊貓譯社 錢功毅


題圖來自 Wikipedia

紀德受邀訪蘇,寫了這本關於斯大林時代的小書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衣索比亞的不毛之地,成了研究火星生命的線索
250 張記錄巴黎地鐵百年的照片,許多大師作品也在其中
斯大林格勒戰役,雪崩般的死亡改變了戰爭的走向
這個「濾鏡」高定系列很火,除了有趣,還暗示了時尚的真相
假期不如來追一部日劇,松隆子主演的《四重奏》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尋找中世界的明文,探訪蘇格蘭的愛丁堡
毛主席訪蘇參加斯大林70大壽送了什麼特殊的壽禮?
訪蘇期間,毛主席與斯大林的一些小較量
前外交官憶毛澤東訪蘇:參加斯大林壽宴鼓掌鼓到手疼
毛澤東訪蘇三次遭拒,這次斯大林道歉了:我們對中國的情況不了解
毛澤東初次訪蘇,都送斯大林了些什麼?看到這個清單我笑噴了!
劉少奇最後一次訪蘇:為維護中蘇關係做了哪些貢獻
斯大林源何對毛主席訪蘇滿懷疑慮?
毛主席出訪蘇聯,把蘿蔔白菜作為壽禮送給斯大林,是何用意?
毛主席訪蘇傳「被斯大林軟禁」的前前後後:西方媒體倒是幫了個忙
周恩來訪蘇改善關係遇無禮,二十年後蘇聯示好,鄧小平說了三個字
斯大林為何屢次拒絕毛主席訪蘇?
毛澤東訪蘇,為何拒絕在貝加爾湖下車?發怒說了一段話
蔣介石訪蘇遇冷,紅軍之父對他說了一句話,堪稱這輩子最大的侮辱
謎團:高崗與劉少奇訪蘇,為何中途提前被召回了國?
毛主席出訪蘇聯,斯大林想讓毛主席求他辦事,毛主席一句話讓他尷尬
無語!冬日娜訪蘇炳添笑掉大牙,謝震業當場怒懟,劉翔史冬鵬樂了
彭德懷出訪蘇聯時,老婆囑咐他買個手錶,他卻把外匯都上交
毛主席第一次訪蘇,為何堅持要周恩來隨後趕到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