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飲食對日本國民有什麼影響?

日本飲食對日本國民有什麼影響?

文/王子午



日本飲食對日本國民有什麼影響?


關於飲食何時成為文化,歷史學家們爭執不休,但可以確定,一切發生在生產力進步之後。


因為生存環境各異,不同族群在改造自然時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習慣,相應地,其飲食文化也互有差別:食材的不同展示了生活方式的差異,鍋碗瓢盆則被視為手工藝水平的體現,而某些獨特的進餐習慣則有著信仰上的內涵——誠如京特·希施菲爾德所言:「作為分析任何一個社會的指標,飲食無疑是合適的。」


毫無疑問,日本飲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其之所以獨特,不僅源自千年的一脈相承,更在於包容了東亞大陸文化,同時又演化出別具一格的飲食風格:從原始社會的茹毛飲血,到7-9世紀的「唐風」,再到12-16世紀的「和風」,並經多彩的江戶時期向明治維新邁進,整個日本的飲食史似乎就是它的精神史和社會史。


不僅如此,它還從諸多方面締造了這個民族:比如矮小的體格,以及那些因為食物而催生的歷史事件和改朝換代。

匱乏年代——上古史的食物傳說


日本上古史幾乎是一片空白,只有《後漢書》和《三國志》上殘留著「倭人」的零星片段,而在《古事記》中,關於定居、繁衍和農耕的故事被神話代替了,其中有一條與五穀有關。


須佐之男遭眾神逐出高天原,遂向一名女神乞食,後者將食物從鼻、口、耳等處取出,卻被懷疑是來自污穢。一怒之下,女神被殺,軀體化作穀物,其它神明收集起這些種子,由此五穀在日本列島誕生。


當然,怪誕的傳說不等同於真實,在大陸文明已經高度發達的年代,日本先民還過著漁獵為主的生活。生活始終是痛苦且匱乏的,即使在農耕興起的彌生時代(前300年-公元300年),一平方千米的稻田收穫量也只有80-90公斤,熱量的缺口只能通過採集補足。


出使中國期間,使節們難免會猛吐苦水,因為《三國志》寫道,倭人「差有田地,耕田猶不足食」。

在蒙昧和匱乏中,歷史的腳步艱難前行,如果當年的景象能被全面記錄下來,想必也充斥著苦難、絕望和無助。乏之於內,必取之於外。或許是因為對饑荒的恐懼,使他們早在神功皇后時代便渡海對朝鮮半島展開掠奪。


佛學與飲食——單調的禁肉時代


白江口的慘敗之後,向朝鮮半島的擴張划上了句點。變革在痛定思痛的大背景下展開,而唐朝則是當仁不讓的藍本:全國性的戶籍制度建立;法令和習俗被原封不動移植;民眾分為三六九等;「倭」的國名不再使用,更為自信的「日本」取而代之。


儘管其帶來的繁華只能為「公家」(王公貴族)享用,但不容否認的是,一個光彩照人的時代就此降臨。在嫻靜優雅的氛圍中,飲食被升華為藝術。


清晨在平城京,是刀與案板的敲擊劃破了黎明,膳部有40名廚師,他們終身辛勞,竭盡所能為皇室效力:其中一道菜是將獸肉或魚肉切細,並用鹽和醋殺菌和調味;若對肉塊加以蒸煮,「茹物」或「蒸物」便會誕生;肉羹、燒烤也屢見不鮮,餐具是湯匙和筷子,調味品有醬、糖(糖水)、鹽、胡麻油和醋,「宴設之事,一依漢法」。

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日本飲食漸和自生文化融為一體,但依中華風格製成的「唐果子」(主要是面點),卻被長久保存於歷史文獻之中。


7-9世紀,日本對大陸文明的一切有著五體投地的崇拜,其中就包括從百濟傳來的佛學。嚮往文明無可厚非,但若矯枉過正,結果就難免匪夷所思。


天武天皇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統治者,曾下詔編撰國史、創製法令,並制定了「八色之姓」,但同時,他又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有感於教義,他向全國下詔禁止食肉。自7世紀後半期至8世紀中後期,幾乎所有天皇都效而仿之。


雖然農民和獵人還能繼續享用葷食,但公卿階層已然為營養失調所困:他們的頭髮枯黃,指甲斷裂,身體不時出現水腫,抵抗力也異常低下。因為嚴重缺乏蛋白質,其傷口一旦出血便很難痊癒,而維生素B1攝入不足則帶來了嚴重的腳氣病困擾。

公卿階層的衰落製造了一個權力,天皇家族也因為繼承問題而紛爭不斷。這種真空很快被8世紀末興起的武士階級填補,他們倚仗武力來為朝廷官員服務,到平安時代末期,其力量已經大到了影響最高決策。


源賴朝創立了鎌倉幕府。此公雖然貴為「征夷大將軍」,但飲食始終比較樸素,而1246-1256年間任「執權」(「征夷大將軍」的副手,幕府的實權人物)的北條時賴以政治清明著稱,他有次招待訪客竟用豆醬下酒。


《世俗立要集》中記載過當時的酒食樣式:食盤上方是梅乾絲和鮑魚絲,右下角是海蜇,近旁有鹽和醋用於調味,而奢華的酒宴則為武士所不齒,因為在他們眼中,武士就應當以耕作和戰鬥為天職,完全不需要多餘的享樂(當然,他們也沒有享樂的去處)。


不過與公卿相比,他們有一個優勢,即食物來源的多樣性,因為狩獵,偏遠地區的武士可以輕鬆獲得肉食。肉食禁令沒有對他們發揮作用。


上述情況維持了數百年,直到鎌倉幕府的統治者淪為新的公卿,並被室町幕府取而代之。新一批將軍直接將宅邸置於都城之內,並深受宮廷文化的浸染。武家的剛勁粗鄙被淡化,同時禪宗哲學則教會了他們省察克制。


專職的庖丁作為社會職業出現,「四條流」「伊勢流」等割烹技法應運而生,但其追求的不是純粹的味蕾刺激,而是對食物的精細加工,正是這些流派,奠定了日本飲食精細化的基礎。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食材種類也在增加。永祿四年《三好筑前守義長朝臣亭御成之記》提到過至少30種食材和烹調方法,比如「御湯漬」是一種泡飯,「鹽引」由腌制的鮭魚或鱒魚製成,「和雜」是在魚肉上拌上木魚花並用酒和醋浸泡,此外還有章魚、田螺、鰻魚、魚子、魔芋和板栗。


寺院的僧人們青睞素麵,而從中國傳來的豆腐也擺上了將軍的餐桌。但與東亞文化圈的其他國家相比,日本的飲食還是相當單調。


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錄了張俊宴請宋高宗趙構的200多道菜,其中僅葷腥就有41道,此外還有15種飲料和59種點心,在臨安城內,亦隨處可見高朋滿座的飯店和酒肆——上述「盛況」,均無一出現於日本。


武士食譜——每天只吃兩頓飯


15世紀中葉,隨著「應仁之亂」爆發,室町幕府一蹶不振,日本陷入了割據和混戰,這是一個由亂而治的時代,眾多大名為了維持戰鬥力,除了開墾農田、興修水利之外,也致力於發展工商業生產。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大背景下,社會文化也步入繁榮,歷史不再為少數人所壟斷,正是這些,為我們留下了關於飲食的諸多記錄。


從戰國到江戶,這幾百年完全屬於武士,他們既是戰士,又是政治家和統治者,同時還是知識分子和管理階層,用個不一定恰當的比方,「時代的脈搏」正是為他們所掌握。


戰國時期,武士的本分乃是在危急時刻進行戰鬥,生活需要時刻注重簡樸。他們只在上午和傍晚用餐,後來由於閑暇時間和餘糧的增加,每日又增加了一頓午餐。


在一日兩餐的時代,武士的主食為糙米,但到17世紀,德川幕府的統治確立之後,白米的比重逐漸上升,菜式也日趨豐富。這時大名們就會祭出名為「儉約令」的利器,以便督促部下「一心奉公」。


因為在當時,一平方千米稻田的產量也不過是100千克,而閉關鎖國則斷絕了互通有無的可能。糧食始終處在短缺狀態,如果奢侈之風蔓延,那麼經濟基礎就將趨於崩潰。


1663年,一位大名規定:「同僚人等集會時,飯餐應限制在五菜二湯之內。」1668年,備前國的大名池田光政則更進一步:「老中(職銜名)為三菜兩湯加一道下酒菜,千石以上武士為三菜一湯一道下酒菜。除此以外,禁止任何裝盤的副食或後段(即飯後點心)。」其他藩國也大抵如此。


既然連宴請都如此嚴格,平時自然可想而知。不過,根據經濟狀況,具體難免會有些不同。


兩千石以上的旗本(德川氏的直屬家臣,「兩千石」是俸祿)有寬敞的宅邸,他們的早餐通常是白米飯、味噌湯、醬菜,主菜是煮松魚或烤魚,副菜是豆腐、魔芋等。


晚餐三菜一湯,間或有酒和鮮魚刺身。如果午餐是在家裡吃的話,通常是咸鮭魚或醬菜,再加茶泡飯。用餐時,各有各的小飯桌,儘管是在一起吃飯,父子之間仍會相隔一定的距離,以便顯示權威與服從。


以今天的觀點看,這些食物可謂精緻有餘,但豐盛不足。至於一般的下級武士則只能用悲慘形容:早上鹹菜拌飯,午餐多加一份湯,晚上也主要是茶泡飯,若還能加上豆腐、煮菜、下等魚肉,就算得上是破例了。這些食物中蛋白質含量極低,由此造就了日本人的矮小的身材。


死亡禁區——犯忌的金槍魚


在武士的社會中,上至將軍,下至底層武士,都有著各種各樣的飲食禁忌。在江戶時代中期之前,金槍魚並不叫做金槍魚,而叫做「鮪」。按照日語發音,鮪與「死日」十分相近。因此,金槍魚非常不受歡迎。對於戰鬥就是存在價值的武士來說,「死」更是避之不及的字眼。


江戶中期以後,鮪的名字改為金槍魚,而且醬油也進入平常人家,因此其逐漸成了刺身(生魚片)和壽司的主要材料,武士也可以放心享用。


鰶魚是一種25厘米左右的海魚,而體長較短的被稱為「小鰭」。「小鰭壽司」在江戶時代的花柳界非常有人氣。但是,武士們卻對此敬而遠之。原因也很簡單,鰶的日文讀音和「這座城」相似,吃鰶也就意味著吃掉自己所屬的城堡。


至於河豚的禁忌則來自食物本身:武士的本分是保護主君,要是因為吃河豚而憑空喪命的話,對他們而言便是一種莫大的恥辱。成了大名的武士更是嚴格禁止吃河豚。若大名因為吃河豚中毒身亡,便可能影響到全藩的興廢。


日本料理非常重視食材的自然味道。刺身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料理之一,它是將鮮魚的生肉切成便於食用的大小,直接蘸醬來吃。然而「切」鮮魚還是犯了武家的忌諱,於是只能改稱「刺身」。


關於刺身的叫法各地不同,有的叫「作身」,有的叫「御作」,總之都避開了「切」字。古書中記載說,因為忌諱有「殺人」意義的「切」字,各地生魚片的名字均以「刺」或「作」取代了「切」。


正是上述習慣和禁忌,為我們了解當時的文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與阿兄間有不合:曾國藩與曾國荃之間的多次爭執
恩佐法拉利:從賽車手到「賽車之父」
從分房到買房:新中國的居住革命
任性收藏家乾隆與他的寶貝們
一個賭徒讓法國傾家蕩產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茶
日本网民:日本其实是个挺大的国家
為什麼中國人討厭日本,卻愛去日本旅遊!
日本天皇靠什么说服全体国民投降?
美國靠什麼成為日本的意見領袖?日本甘心嗎?
從日本美食看日本的「匠人精神」
如果日本沉沒 你會同意中國接收日本難民嗎?
古代日本紧跟中国,但是日本为什么没有太监
日本為什麼會超越中國和俄國?日本真的特殊嗎?
美國把核彈投在日本,為什麼日本人卻不恨美國人?
中國軍力超越日本 日本為什麼不怕中國?普京一句話讓國人頓悟
為扶植日本:美國強逼國民黨放棄對日索賠
外國遊客喜歡日本什麼?日媒:料理等最受關注
這個國家受盡中國恩惠卻要倒向日本?專家憂心中國情報全泄給日本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喜欢脱?
如果日本沉沒 你覺得中國應該接收日本難民嗎?
一個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人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
日本怎么过鬼节?
日本和中國的飲食文化究竟有什麼不同?
日本電視台比較中日真實物價:讓日本網民很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