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廢長立幼:朝鮮開國初期的立儲危機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高麗恭讓王四年(1392年)七月十三日,高麗恭愍王遺孀定妃在侍中裴克廉等人的逼迫威脅下,被迫頒布教旨,廢黜高麗末代國王——恭讓王王瑤,讓權臣李成桂「權署高麗國事」。七月十六日中午,裴克廉、趙浚、鄭道傳、南誾等高麗王朝的大臣們捧著國璽,來到李成桂的府邸,請求其即位。李成桂按照禪讓的禮節,下令閉門不納。不過裴克廉等人不顧「三次勸進」的傳統,排門而入李成桂府,直趨內室,把國璽放在寢廳中。李成桂這時才扶著家人走出寢廳,表示為了國家蒼生,將勉從其請,於是眾人在庭院里山呼萬歲。七月十七日,李成桂離開私邸,騎馬來到王宮——壽昌宮,百官迎於宮西門。李成桂下馬步行,入殿即位,受群臣朝賀。享國四百七十四年的王氏高麗王朝至此滅亡,享國五百餘年的李氏朝鮮王朝誕生。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朝鮮太祖李成桂


李成桂即位後,先是派使臣去明朝請求冊封,然後下令將高麗王氏宗室屠戮殆盡。這些事情處理完畢後,李成桂開始大賞功臣,分封諸子,並考慮選立繼承人的問題。在李成桂與正妻神懿王后韓氏所生的六個兒子中,長子李芳雨封為鎮安君,次子李芳果封永安君,三子李芳毅封益安君,四子李芳干封懷安君,五子李芳遠封靖安君,六子李芳衍封為德安君。由於朝鮮開國之初國內局勢尚不穩定,因此允許王子領有自己的「加別赤」(軍戶,其男丁不用服國家的兵役,而是成為領主的私兵),李芳果、李芳蕃還兼任義興親軍衛節制使。這個做法和明朝初年朱元璋令自己的兒子統領軍隊類似,都是在建國初期為鞏固王朝力量而採取的措施,但卻為日後朝鮮政局的兩次劇烈動蕩埋下了巨大隱患。


至於王世子的人選,裴克廉、趙浚、鄭道傳等人建議以年齡和功勞兩方面考慮,「時平則先嫡長,世亂則先有功」,或立長子李芳雨,或立開國時功勞最多的李芳遠。然而李成桂寵愛的續妻神德王后康氏聽聞此事後哭聲震天,傳到了思政殿。康氏生有兩個兒子,必欲立其中之一為世子。七子李芳蕃狂率無狀,因此只被封為撫安君;最年幼的第八個兒子李芳碩當時只有十歲,最終被李成桂冊封為王世子。

廢長立幼不符合自周朝以來確立的宗法制度,被中國的帝王和儒家學者視為「自取禍亂之道」。然而令李成桂下定決心的,卻是朝鮮著名的儒學大師鄭道傳。他自詡為鮑叔牙、張良,將參與政治視為人生的一大樂趣。鄭道傳雖然出身卑微,但是政治眼光獨到。他主張君主應該中庸無為,以避免君臣政治衝突而造成的元氣耗損。為此,鄭道傳不斷慫恿李成桂冊立生性文弱的李芳碩為世子,同時將李芳遠等勢力強大的王子徹底從政壇上隔離出去。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鄭道傳像


景福宮內腥風血雨:第一次王子之亂

朝鮮太祖七年(1398年),鄭道傳、南誾等權臣請求李成桂參照明朝分封親王於全國各地的做法,讓王子前往各道就藩,遠離政治中心。同時鄭道傳又多次上疏請求罷免諸王子的兵權。八月初,鄭道傳以李成桂的名義收回了各位王子手中的領侍衛牌(調兵信符),只有李芳蕃手中還保有私兵。八月二十六日,身患重病的李成桂病情加劇,李芳毅、李芳干、李芳遠諸王子,以及義安君李和(李成桂庶弟)、興安君李濟(世子李芳碩的姐夫)、星山君李稷、上黨君李伯卿、清原君沈悰等王親勛臣都在景福宮勤政門外的西廊值宿。當天黃昏時,閔無疾(李芳遠夫人閔氏的哥哥)讓家奴金小斤前往宮中,以「夫人胸腹卒痛」的借口把李芳遠叫回私邸。


李芳遠的漢城私邸在俊秀坊,離景福宮的西門迎秋門不遠。在家中,他與夫人閔氏和閔無疾密語良久。當初李芳遠被罷去兵權時,曾經把兵營中所有的兵器都集中起來燒毀,而閔氏為了應變,叫人在家裡秘密藏起了幾把鐵槍。李芳遠讓閔無咎、李叔蕃給私兵發放武器鎧甲,在附近的辛克禮家潛伏待變,自己又返回宮中,觀察形勢。入宮值宿的各王子當時都沒有帶坐騎,李芳遠讓小斤悄悄帶來馬匹,潛伏在勤政門西廊的後面待命。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景福宮勤政門

八月二十六日初夜,宦官從內廷出來,傳喚諸王子說「王上病情加劇,請諸位入內探視。從者一概不許入內。」按照太祖時期的制度,宮中諸門夜間必張燈,李芳遠隔窗望見門內無燈,心生狐疑,於是以「腹痛」的借口出西廊門,入廁,坐思良久。李芳毅、李芳干在門外再三呼喊,李芳遠說:「諸兄為何高聲呼喊?」隨後站起來,拍擊兩袖說:「勢不得已也」,於是騎上早已備好的馬匹,從迎秋門奔出景福宮。芳毅、芳干兄弟二人和上黨君李伯卿見狀,心知情況有變,於是也步行奔出宮門。


李芳遠出宮後,先派人前往異母弟李芳蕃的府邸,說:「請出來跟從我,否則你也不能得以保全。」李芳蕃握有兵權,也對世子之位有覬覦之心,但是認為能夠讓母親康妃勸說父親傳位於己,於是拒不出門。李芳遠得知李芳蕃不願隨自己舉兵後,決定單獨起事。他來到辛克禮家,喚出李叔蕃和麾下的私兵──當時李芳遠手下的兵力只有騎兵十人、步卒九人而已。李芳遠夫人閔氏拿出私藏的鐵槍,分給眾人。此時李芳毅、李芳乾等人也騎馬趕來,再加上閔無疾、閔無咎、李居易、趙英茂、辛克禮、徐益、沈龜齡等心腹親信,各帶十餘名奴僕,手持棍棒,人數大約有百餘人。李芳遠命以「山城」二字為口令,率眾人前往三軍府。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景福宮迎秋門


二更時分,李芳遠率眾人來到松峴洞,這裡是南誾的小妾家。金小斤率領步卒翻牆入內窺探,見奴婢們都已熟睡,南誾、鄭道傳、以及世子的丈人沈孝生等人正在屋內張燈歡談。這時突然從院牆外射來三箭,落在屋瓦上,鏗鏘有聲。小斤翻牆逃出,怒問:「是誰射的箭?」李叔蕃說:「是我射的。」李芳遠讓人繼續包圍南誾宅邸,然後在其鄰居家放火,趁亂攻入,當場殺死了屋中的沈孝生、判中樞李勤、興城君張至和等人。南誾在混亂中率領僕從逃脫,經水門逃出漢城,藏匿於城外。李稷冒充奴僕,裝作滅火的樣子,也得以逃免。


鄭道傳翻牆逃匿到隔壁的判事閔富家,躲入閨房。金小斤在房外呵斥,鄭道傳手裡拿著短劍,匍匐而出,投劍於門外,說:「請別殺我,想跟靖安君(李芳遠)說一句話,然後再死。」小斤把鄭道傳拖到李芳遠馬前,鄭匍匐在地,說:「昔日公曾救我一命(指恭讓王末年鄭夢周流放鄭道傳,李芳遠殺死鄭夢周一事),希望如今再救我一命。」李芳遠呵斥道:「你為朝鮮的奉化伯,難道還不滿足嗎?為何要作惡到如此地步呢?」然後令部下將鄭道傳斬首。鄭道傳的兒子鄭游、鄭泳聽聞兵變,趕往松峴洞,被游兵殺死,另一個兒子鄭湛自刎身亡。李芳遠極為痛恨鄭道傳,不久之後下令把其位於壽進坊的私宅「百子千孫堂」沒收,改成飼養宮中馬匹的司仆寺。


殺死鄭道傳後,李芳遠命人把左政丞趙浚、右政丞金士衡叫來,向二人說:「鄭道傳、南誾貪立幼孳,欲剪除我同母兄弟。我作為弱者,先動手了。」趙浚叩頭說:「彼等之所為,吾輩未嘗知道。」李芳遠隨即將二人扣留,自己帶兵趕往三軍府,在門外吹起號角。此時已是四更時分,李芳遠的一些親信紛紛帶著私兵前來集結。贊成事柳曼殊也帶著兒子趕往三軍府查看情況,李芳遠命令他穿上甲胄,站在馬旁。柳曼殊是鄭道傳的親信,眾人要求將他殺死。李芳遠無奈,讓柳曼殊解下鎧甲,束手就戮。柳曼殊不肯解甲,被小斤用小刀插入下頜殺死。李芳遠對柳曼殊的兒子柳原之說:「你無罪,可以回家」,結果柳原之也在禮賓門前被李芳干追上殺死。


世子李芳碩在宮中聽到發生事變的消息,想率兵出戰,讓禮賓少卿奉元良登上宮城正門,窺探對方寡眾。奉元良在夜色中朦朦朧朧地彷彿看見從正門到南山一帶都是鐵甲騎兵,告知李芳碩,李芳碩遂嚇得閉門不出。實際上李芳遠當時根本沒有這麼多兵力,因此《李朝實錄》把這件事說成是「天助」。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景福宮正門光化門


守衛景福宮的親軍衛都鎮撫趙溫和朴葳當時正在宮中,李芳遠命人將二人請到三軍府。趙溫立即出來拜謁李芳遠,而朴葳屬於鄭道傳一系,不願出宮,推諉良久才佩劍而出。他見李芳遠麾下的兵馬並不多,說道:「一切處分,請等到天亮再說。」這是緩兵之計,一旦天亮,李芳碩將識破李芳遠兵力不足的真相,可以從容調兵攻打。李芳遠遂下令將朴葳斬首,然後命令趙溫把宮中的宿衛甲士全都帶出來,令其解除武裝,返回各自的家中。


天亮之後,李芳碩、李芳蕃、李和、李濟等人來到李成桂養病的景福宮西涼亭,向其通報前夜兵變之事。李成桂以為李芳遠失敗,於是命左副承旨盧石柱通知都承旨李文和,讓其寫教書(詔書),譴責前一夜發動政變者「破賊之心,一時之或有;無君之心,萬世之不宥」。李文和問道:「今天的罪魁是誰呢?」盧石柱說:「罪魁的名字一會兒就稟報給王上,你姑且先起草。」李文和擲筆說:「你也會舞文弄墨的,你來寫,我再抄一遍。」於是盧石柱執筆寫道:「某某(李芳遠)等潛圖不軌,欲害開國元勛某某(鄭道傳、南誾)等,以漏泄被捉,皆令就戮,其劫從黨與,皆宥不問。」


教書寫完之後,送到李成桂那裡,李成桂說:「姑且等兩位政丞(宰相)前來,擬議之後頒布天下。」這時都堂(都評議使司)諸官率領百官入內,向李成桂稟報說:「鄭道傳、南誾、沈孝生等人結黨陰謀,欲害我親勛,以亂我國家。臣等事迫,不及以聞,已得誅除,願上勿驚。」侍立在旁的興安君李濟對李成桂說:「諸王子起兵殺南誾,禍亂將及於宮中,臣請率衛士出擊。」李成桂說:「不必驚憂。這禍亂難道會波及到你嗎?」義安君李和也在一旁說:「這是自家中事,不必相戰。」李濟拔劍怒視李和良久,李和卻安然不動。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身穿紅色王袍的李成桂畫像


李成桂的長子李芳雨在太祖二年就去世了,發生變亂時,健在的最年長兒子是永安君李芳果(當時四十一歲)。政變當天夜裡,李芳果正在昭格殿為父親的病情祈禱,聽到城中發生變亂的消息後,帶著一名僕從縋城而出,步行逃到四十里外的豐壤城,躲入親信金仁貴家。第二天天明之後,李芳遠派人找到長兄,將其帶回城中,在景福宮正門外親自迎接,此時已是日昃將暮。李芳遠命打開宮中武庫,把兵器分給手下的私兵,此時他的聲勢才稍壯大一些。


傍晚時分,李芳遠命左政丞趙浚、右政丞金士衡率百官入宮,向李成桂上奏,稱「立嫡以長,萬世之經。殿下舍長立幼,鄭道傳等人挾世子,欲害諸王子,禍在不測。幸賴天地宗社之靈,亂臣伏誅,願殿下立嫡長子永安君為世子。」李文和宣讀奏章時,世子李芳碩也侍立在側,李成桂沉默良久,說:「都是我的兒子,有何不可!」又對李芳碩說:「你好自為之吧。」李成桂讓宮女扶起自己,在傳令諸人休兵的教旨上勉強畫了花押,隨後又躺倒在卧榻上,乾嘔了幾下,說:「我喉嚨間彷彿有東西,咽不下這口氣去。」


教書畫好花押後,送到都堂。李芳遠隨後又令都堂官員上奏,讓李芳碩出宮。李成桂聽了,絞著眉頭,閉眼說:「既已判付(改立世子),出去何害!」李芳碩來到父親病榻前哭泣著辭別,然後回到東宮資善堂,世子嬪沈氏牽衣而哭,李芳碩拂衣而出。都堂會議的結果是把李芳碩流放到江華島,但李芳碩剛從西門走出景福宮,就被李居易、李伯卿派人攔下,殺害於道路旁,歿年十六歲。


隨後李芳遠又令都堂上奏,請李芳蕃出宮。李成桂無奈地對李芳蕃說:「世子已經沒有辦法了,至於你,應該不過是安置遠方吧。」李芳蕃將要從正門走出景福宮時,李芳遠下馬入門,拉著他的手說:「南誾既剪除吾輩,你也終將不免。所以我招你一起舉事,你為何不跟從我呢?如今雖然流放,不久勢必召還,好去,好去!」然而當天晚上李芳蕃走到楊花渡,在渡丞館舍留宿的時候,又被李芳干派人殺死,終年十八歲。李濟和南誾也在當天黃昏被抓到處死。


八月二十七日,李成桂頒下教書,立李芳果為世子。與鄭道傳和李芳碩有牽連的舊臣全都被罷免。三司右僕射李恬,大將軍康澤、韓珪等人下獄,隨後流放到遠方。寶城君吳蒙乙和宦官金師幸被斬首,甚至連高麗王室唯一的倖存者、歸義君王珇也受到株連,無辜被戮。「第一次王子之亂」至此結束。由於發生在戊寅年,因此這次政變又被稱為「戊寅靖社」。


李芳碩被殺後,李成桂病情加劇,喉嚨像火燒一樣說不出話來,也吃不下任何膳食,只想吃水晶葡萄。上林園(向內廷供奉蔬菜水果的機構)尋訪數日,終於找到水晶葡萄,李成桂每天吃一兩枚,病情逐漸好轉。九月五日,他讓都承旨李文和撰寫教書,準備傳位給世子,「平心療疾,以延餘生」。當天派人祭告太廟後,李成桂把李芳果召到東寢宮延生殿,把傳位教書和傳國璽遞給他。趙浚和金士衡等人引李芳果來到勤政殿,在那裡換上絳紅色的紗袍,戴上遠遊冠,接受百官賀禮,登上王位。這就是朝鮮王朝的第二代國王定宗(即位當天改名李曔)。「第一次王子之亂」後,李芳遠為防備萬一,一直在監巡府搭起帳殿居住,直到父親禪位後才返回俊秀坊的私邸。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景福宮勤政殿內的寶座,背後屏風是象徵朝鮮王權的「日月五峰圖」


鏖戰開城街頭:第二次王子之亂


李芳果即位後,並不喜歡散發著血腥氣味的漢城,於是在定宗元年(1399年)二月以「參拜生母韓氏的陵墓」為由前往故都開京(開城)。他到開城後,登臨壽昌宮北苑,顧視左右說:「以前朝(高麗)太祖王建的智慧,建都於此,豈是偶然哉!」回到漢城後,李芳果召集群臣,以「鳥雀在景福宮集噪,野鵲在勤政殿屋檐下築巢」為由,決定把都城遷回開京。當時漢城的居民多是從開城遷過去的,聽到還都之事後喜不自勝,紛紛帶著家產行李離開漢城,絡繹於路。


三月七日,李成桂也被迫移宮開城。當他路過神德王后康氏的貞陵前時,命令停下車駕,在陵墓前趔趄徘徊,怎麼也邁不開腳步,慨嘆說:「初次遷都漢陽不是我個人的意願,是和國人們商議的。」回到開京後,李成桂嘆息說:「我遷都漢陽之後失去王妃和兒子,現在重新遷都,對都邑人們實在慚愧。」他住進已故侍中尹桓的故宅,每次出入都選在天色晦暗時,以避開路人。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高麗王朝故都開城


李成桂退位後被尊為「啟運神武太上王」,李芳果下令在開城為父親建造了豪華的德壽宮,並把高麗故宮延慶宮也撥給太上王使用。專門為太上王設立的供奉機構叫承寧府。李成桂對李芳遠恨之入骨,不願意和他待在同一座城市裡,因此經常單騎出遊,前往觀音窟、平州溫泉等地散心,同時大設佛事,並且不進肉食,以為兩個慘死的幼子薦福。有一次李成桂去探訪潛邸時的舊友,白雲寺老僧信剛。兩人促膝交談時,李成桂垂淚說:「芳蕃、芳碩全都死了,我雖然想忘記這件事,可實在忘不了啊!」


李芳果為人寬厚中庸,遷都開京之後,喜好在宮中玩擊毬之戲。他尊奉退位的父親為太上王,任命三弟李芳毅為中軍節制使,李芳干為左軍節制使,李芳遠為右軍節制使。「第一次王子之亂」後,朝鮮仿照明朝設立公侯伯三等爵位,這幾位王弟都被封為公爵(王室宗親為侯爵,一品官為伯爵)。


李芳果一共生了十五個兒子,是朝鮮王朝子嗣最多的國王之一,但是全都是妾所生的庶子。李芳果很明白,自己之所以按照「立嫡長子」的名義被推舉上世子和國王的寶座,完全是李芳遠排除鄭道傳、李芳碩一派勢力的借口而已。如果對「國王」的地位信以為真,立自己的兒子為世子,只會給兒子們招來禍患。所以李芳果在即位之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始終沒有冊立世子,朝鮮的儲君之位一直處於空懸的狀態。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李芳遠的花押手跡


當時李芳果三個尚在世的弟弟中,三弟李芳毅性情醇謹恬淡,無意爭奪王位。四弟李芳干認為按照「兄終弟及」的順序,王位繼承權接下來該輪到自己。而禹玄寶、河侖、李茂等大臣則擁立五弟李芳遠。李芳乾和李芳遠兩人很快就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態勢。李芳干曾經對妻侄李來說:「我豈是匹夫,徒死於人手?」想動手幹掉李芳遠。李來對其老師禹玄寶說:「靖安公(李芳遠)也是您的門生,請把這件事告訴他。」禹玄寶大吃一驚,連忙派兒子給李芳遠通風報信。過了幾天,李芳乾果真邀請李芳遠到自己府中「赴宴」,李芳遠心知是計,沒有前去。


定宗二年(1400年)正月二十七日,三軍府為了準備纛祭,命諸位公侯去狩獵野禽,充當祭品。第二天,李芳干派兒子義寧君李孟宗前往李芳遠府邸,詢問其狩獵場所。李芳遠認為對方可能在獵場伏擊自己,於是也派人前往李芳干府邸偵察其獵所,發現李芳干麾下的軍士全都身穿盔甲,集結在院子中。李芳遠知道事情有變,於是讓義安公李和、完山君李天祐等親信迅速集結自己的私兵,同時派人前往壽昌宮,通知禁軍固守宮門,保護國王,以防備非常之變。


李芳幹得知李芳遠動員私兵的消息後,帶領兵馬向開京內城的東大門進發,同時派人通知國王說「靖安公謀欲害我,我不得已起兵攻之,請王上勿驚」,通知三兄李芳毅「嚴兵自衛勿動」。在路過太上王的宅邸時,還派人稟報李成桂稱「靖安公即將加害於臣,臣不可空死,故發兵應變」。李成桂說:「你跟靖安是異父兄弟嗎?是異母兄弟嗎?蠢得像牛一樣的人,怎麼干出這種事!」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開城善竹橋。高麗王朝末年,李芳遠曾帶刺客在此刺殺高麗名臣鄭夢周


李芳果在宮中得知兩個弟弟交兵的消息後,也傳出教旨,讓二人休兵,但雙方均不聽命。當時李芳乾的兵馬集結在善竹橋到可祚街一帶,李芳遠的兵馬則集結於屎反橋、白金反街一帶,並分軍佔領開城南山附近的太廟洞、把子反洞、注乙井洞等要地。兩軍隨後在內城的馬井洞和典牧洞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矢如雨下。此時上黨侯李佇率領慶尚道侍衛軍進京,見狀也站在李芳遠一方作戰。李芳干手下士兵聽到行軍號角的聲音,紛紛逃散,李芳干也躲入高麗離宮積慶園的故址,丟弓棄甲,躲藏在草叢裡,被李芳遠的部下活捉。


此時李芳干已經嚇得渾身戰慄,把鎧甲、弓矢、環刀送給抓到他的高臣傳、權希達等人,對李芳遠的貼身奴僕金小斤說:「我手邊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贈給你了,你如果能讓我活命,日後我當重重報答你。」小斤等人把李芳干押上馬,送到成均館洞。這時宮中派來的使者也趕到這裡,向李芳干宣讀了國王的教旨,命令其「放散軍士,歸於私第,可全性命」。李芳干連忙叩頭謝恩,隨即在當天與兩個兒子一起被流放到兔山。李芳遠即位後,把李芳干父子遷到安山郡,賜予其五十戶食邑,讓他終養天年。被官方史書稱為「庚辰靖社」的「第二次王子之亂」至此結束。


在激戰中,李芳遠部下睦仁海騎的是靖安公府的馬匹,中箭後自行逃回馬廄。李芳遠夫人閔氏見自家馬匹空著鞍轡回來,以為丈夫已經戰死,哭著要趕往戰場,與丈夫同死,被侍女金氏勸止。李芳遠率兵出門後,夫人閔氏曾請住在隔壁、名叫加也之的巫婆來算命,加也之這時聽到靖安公戰勝的消息,也連忙趕來,閔氏這才轉悲為喜。閔氏性格剛烈善妒,李芳遠即位後要納嬪非常不容易,甚至在庶長子(侍女金氏所生)出生時傳出「閔氏欲加害母子」的消息。李芳遠因此產生了廢妃的念頭,但考慮到他之所以能登上王位,閔氏出了不少力,所以最終仍保留王妃之位。不過,閔氏所屬的驪興閔氏家族受到李芳遠嚴厲的打擊,閔無咎和閔無疾兄弟以「離間王室」的罪名被流放而死,閔氏一門從此一蹶不振,直到朝鮮王朝中期以後才慢慢復興。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驪興閔氏族譜


「第二次王子之亂」平定後的第二天,河侖等人就上疏請求立李芳遠為世子。李芳碩對王室內部一再發生的骨肉相殘慘劇感到十分恐懼,「再這樣下去,恐怕就輪到自己」的念頭也不是沒有,於是立即答應了眾人的請求。他傳旨於都堂說:「如今的變亂,都是因為沒有確立國本(王儲)。我有幾個孽子(側室所生的庶子),都還年幼,而且昏弱,以後恐怕不知會怎樣,所以早就安置在外地了。最近有偶然接入宮廷的,如今也要貶到外面去。古代聖王立繼承人時,雖然有嫡子,但也要選擇賢人來繼承。母弟靖安公,開國之初有大功勞,又有安定社稷之功,我兄弟四五人得以保住性命,全是他的功勞。如今命其為世子,而且都督內外諸軍事。」


1400年二月初四日,李芳遠被冊封為王世子。當時有大臣覺得這個稱呼不對勁,上奏說:「自古以來,帝王立弟弟為繼承人,都封其為皇太弟,沒有以其為子的。請立靖安公為王太弟。」李芳果說:「我如今就是要以這個弟弟為子。」李芳遠被封為世子後,手下的辦事機構稱「仁壽府」,其親信李佇、李居易、趙英茂、趙溫、李叔蕃、李天祐等人一開始都被授予軍國重權,但不到一個月後就廢除私兵制,將諸人所領私兵的軍籍收回。眾人怨望籍籍,結果遭到彈劾,都被流放外地。正在養病的益安公李芳毅很乖覺,馬上把自己的節制使印章和私兵交還給了三軍府。


當年六月,解除兵權的觸角甚至伸入了宮中。成均館官員鄭以吾上奏說,宮中的禁軍甲士,昔日大多是李芳乾的部下,世子出入,「常懷戰慄」。殿下既然讓東宮統率軍隊,而在宮中多養甲士,則東宮領軍的意義何在?李芳果無奈,只好遣散了三百多名宮闕衛士,只留下了在潛邸時就為自己服務的一百餘人。這件事後,李芳果終日悶悶不樂,認為這個國王當得實在沒意思。在王妃金氏的勸說下,最終在當年十一月十一日決定傳位給李芳遠,以避免禍害蔓延到自己身上來。李芳果派人將這一決定通報太上王時,李成桂嘆息說:「為之不得,不為亦不得。如今已禪位,復何言哉!」


定宗二年(1400年)十一月十三日,李芳遠在開城壽昌宮即位,奉李芳果為「仁文恭睿上王」,設立供奉機構「恭安府」。退位後的李芳果住在開城的仁德宮,後來又搬到漢城的新仁德宮。他終日以擊毬、行獵、擊鼓歌舞為樂,與十五個兒子和八個女兒一起享受著悠哉游哉的生活,安然無恙地活到了世宗元年(1419年),以六十三歲的高齡得享令終。他和定安王后金氏合葬的陵墓叫厚陵,位於今天朝鮮的開城特級市,在朝鮮戰爭中曾經受到戰火的破壞,丁字閣、碑亭、石人石獸等地面建築都已無存,只有兩座陵冢保存至今。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朝鮮定宗李芳果的厚陵(位於朝鮮境內)


「咸興差使」:太祖太宗父子視同仇寇


李芳遠即位後仍然以開城為首都,稱為「京城」或「松京」,稱漢城為「新都」或「漢京」。但是在他即位當年的十二月底,作為王朝正宮的壽昌宮失火焚毀,再加上一下子多出來兩位上王,王室起居非常不便,李芳遠只能住在楸洞宮的潛邸里。太上王李成桂也以「能日夜看望神德王后的貞陵」為由,要求早日還都漢城。關於繼續以開城為首都,還是遷回漢城,亦或在漢城西邊的母岳山營建新都,展開了激烈爭論。三司均以舊都為可,認為新都不便;河侖則繼續鼓吹在母岳營建新都城。最後用占卜方法,漢城卜得兩吉一凶,開京和母岳山各得一吉兩凶,於是決定還都漢城。但是不久發生了一件險些危及國體的大事,延誤了遷都的工作。


原來,自從李芳遠即位後,李成桂為逃離兒子的控制,多次以「游幸」的借口前往漢城、寶蓋山、平州溫泉等地。太宗元年(1401年)閏三月,李成桂借口「遊覽金剛山」再次離開開城,隨後前往安邊府居住,並下令在安邊、咸興等地構築宮室,有久留之意,但是在安邊只待了一個多月,就被李芳遠派人強行接回開城。當年八月,李成桂想以「遊覽金剛山」的名義再次出京,被李芳遠以「朝廷(明朝)使臣即將來我國」為由阻止。


十一月十七日,李成桂讓太監把李芳遠召至德壽宮,與其回憶當年威化島回師、以及「化家為國」之事。李芳遠在日暮時分回宮,李成桂想在當晚逃離開城。但是李芳遠在與太上王告辭時,察覺到父親有異樣的表情,於是入夜之後再度突然來德壽宮「拜謁」,李成桂的這次出逃被阻止。不過,九天之後,李成桂借口「巡幸逍遙山」,終於逃出開城,前往楊州(漢城附近)的檜岩寺居住。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楊州檜岩寺遺址


太宗二年(1402年)十月,明朝使臣前往朝鮮,通報建文帝自焚、燕王朱棣登基之事。當時李成桂正在楊州檜岩寺居住,於是邀請兩位明朝使臣溫全、楊寧一同游賞冬季的金剛山。遊覽完畢後,李成桂在澄波渡宴別明朝使者,然後率領承寧府的侍衛官員奔往東北面(朝鮮咸鏡道)地區。李芳遠派人請李成桂返回開城與明朝其他幾位副使見面,李成桂回答說「使臣來則見之,不必往見也」。李芳遠又派太上王最崇信的宦官金完去勸說父親回京,李成桂讓金完轉告他說:「我從即位以來,沒有拜過祖宗之陵。如今幸好有空閑,所以先往東北面拜陵,然後遊覽金剛山,隨後還京,之後就閉門休養了。如果不拜祖先陵墓,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眾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說我此行是『既顛且狂』,你也有父母,以自己的心揣度一下,就能明白我的心情了。」


十一月五日,李成桂抵達安邊大都護府,命令大都護使趙思義調集東北面各州郡的兵馬,準備攻打開京,還下令在鐵嶺關設兵,阻攔一切人等出關。趙思義是神德王后康氏的親族,李成桂此舉是為了給被殺死的芳蕃、芳碩兩個兒子報仇。十一月九日,李成桂抵達咸興。在這期間,為了偵察父親的動向,李芳遠派出的「問安使」絡繹於道,但多被李成桂站在咸興城牆上親自彎弓殺死。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咸興城


得知趙思義起兵的消息後,李芳遠任命左軍總制李龜鐵為東北面都體察使,大護軍韓興寶為東北面知兵馬使,準備出兵。出兵之前,他想做最後的一次努力,問朝臣「誰能出使咸興,勸回太上王?」群臣頓時面無人色,沒有敢站出來答應的。上護軍朴淳是李成桂即位之前的布衣之交,自告奮勇。李芳遠惋惜地說「你就不要去了」,朴淳答曰「君為臣死,乃其職爾。臨亂苟免,臣所恥也。臣行,幸無死,庶可以報殿下矣。」朴淳回家後與家人訣別,親朋好友聞訊都趕來弔唁,朴淳正色說道:「人臣當以死報國,何用相唁!」李芳遠知道朴淳家貧,特賜予其宅第一區,賞賜了大量財物,讓其妻子衣食無憂。


朴淳動身時帶著子母兩匹馬隨行,他來到咸興的李成桂行宮後,將子馬拴在門前的一棵樹下,自己領著母馬繼續前行。母馬與子馬依依不捨、嘶鳴不已的情景恰好被李成桂目睹,出門一看馬主是自己少年時的好友,於是忙將其迎入行宮,賜以酒食,欣然敘舊。李成桂說:「你為何千里迢迢來見我?」朴淳嗚咽著說:「臣不勝犬馬之情,願一睹天顏而死。」李成桂問他:「門口的子馬是你拴在樹上的嗎?」朴淳涕泣說:「妨於行路,故系之。母子不忍相離,雖微物,亦有至情也。」李成桂知道朴淳是在諷喻自己,面露不豫之色,說:「你趕緊走吧。」


朴淳走後,趙思義等人請求殺死朴淳,但李成桂一開始不許,後來覺得朴淳大概已經渡過龍興江(在朝鮮江原道)了,才把佩劍交給部下,說「如已渡江,就不要追了」。但是朴淳因暴疾耽誤了一天,追兵趕到時剛剛登船,還沒有渡江,結果被腰斬而死。李芳遠聽聞這一消息後失聲慟哭,命令追贈官職,厚賜田地,世世封蔭其子孫,又命畫工為朴淳畫像,而且特別囑咐說只畫半身,以悼念被腰斬之事。這件事之後,朝鮮出現了名為「咸興差使」(Hamheung chasa)的著名成語,形容難以完成、有去無回的危險任務。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太宗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李芳遠發下令牌,東北面都體察使李龜鐵、東北面都統使趙茂英、安州道都節制使李天祐、東北面江原道都安撫使金英烈等人率兵從開京出發,前往東北面征討趙思義叛軍。十七日,上護軍金繼志在鐵嶺關斬殺兩名守將,並殺死為趙思義運送糧草的金乙寶,同一天李芳遠又命閔無疾、辛克禮二人率增援兵力前往東北面。十八日,趙思義帶領部將前往西北面的孟州地區,當時李天祐正率領百餘游騎在孟州活動,被趙思義截獲,李天祐與其子率十餘騎,力戰突圍。當時趙思義手中的兵力約有六七千人,同時還在聯絡兀良哈(指長白山一帶的女真勢力,和當時明朝所稱的「兀良哈三衛」不同,後者是遼西和嫩江地區的蒙古人),讓其派三四千人來增援。


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芳遠率領禁軍離開京城,準備前往西北面親征,命令閔霽、禹仁烈、崔有慶等人留守京城,金英烈、辛克禮守衛鐵嶺關。二十五日,李芳遠又任命李居易為左道都統使,李叔蕃為都鎮撫使,閔無疾為都兵馬使,李至、郭忠輔、李行、韓圭等人為助戰節制使,領兵四萬餘人向西北面進軍。十一月二十七日,趙思義的部隊在安州過夜時發生騷亂,士兵們紛紛逃潰,在夜色中多人墜河淹死。這時一直陪侍在旁邊的無學大師勸李成桂說:「某人(李芳遠)確實有罪,但是殿下的愛子已經殲滅殆盡,只剩此人。如果絕之,殿下的大業將來將授予誰呢?與其傳給他人,還是不如傳給自己的血脈,願三思。」李成桂聽了這番話後,在第二天遣人通知李芳遠,稱自己準備迴鑾京城。


十二月八日,李成桂一行抵達開城北邊的金郊驛,李芳遠準備親自迎接,但是河侖特意提醒說「上王怒氣未釋,不可不慮」,下令帳殿的柱子都用大木搭建。結果李芳遠前來朝拜之時,李成桂怒形於色,居然引滿弓朝李芳遠放箭,李芳遠連忙躲到大木後面,箭射中木柱,入木三分,震動有聲。李芳遠面對父親的險惡用心聲淚俱下,而李成桂則仰面大笑,喊道:「天也!」他在李芳遠面前拋下裝有傳國璽的匣子,大聲呵斥說:「這就是你想要的,拿上這個滾吧!」隨後揚長而去。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朝鮮國王的龜鈕金印


面對父親險惡的用心,李芳遠揮淚如雨,但是仍然下令開宴會為父親接風上壽。河侖聞訊後連夜入宮,與李芳遠密談良久。在第二天的德壽宮宴會上,原來由李芳遠親自向太上王敬酒的禮儀改成了由宦官敬酒。李成桂喝完酒以後,從袖中拿出一把鐵如意,放在座上,冷笑著說:「莫非天意也!」李芳遠和在座的諸臣都出了一身冷汗。一計不成,李成桂又在德壽宮夾壁的牆上掛起弓矢,以便在李芳遠前來請安時將其射殺。但是當李芳遠來到德壽宮、李成桂去取弓箭時,發現弓弦居然被老鼠咬斷。如此數次,李成桂嘆息說「天命有在」,打消了殺死李芳遠的念頭。


李芳遠對父子勢不兩立的情景心灰意冷。他賜予有救命之恩的河侖田地一百結、奴婢十口,同時下令將安邊大都護使趙思義、永興府尹金綣等與太上王出奔有關的官員統統處決,沒收其家產,妻子和子女也被罰沒為官奴婢。李芳遠還下令派甲士五百人監視太上王居住的德壽宮。太宗五年(1405年)還都漢城後,李芳遠又下令在昌德宮附近為太上王營造名為「德壽宮」的新宮殿,李成桂從此如同囚徒,在李芳遠的無情威逼之下度過了最後幾年悲慘的晚年時光。


太宗八年(1408年)一月十九日,李成桂突然患中風,病情非常嚴重。李芳遠先把父親移到都總制金南秀的宅第「避病」,然後又移到昌德宮旁邊的世子宮。李芳遠為了侍奉父親的疾病,住在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親自檢視太上王的服藥和用膳,並下令鑿開世子宮的北牆,便於與自己居住的昌德宮通行往來。世子則被遷到義安大君李和的宅邸居住。


五月二十四日拂曉,李成桂在世子宮的別殿安寢時,突然痰疾發作。宮女將其扶起來吃了蘇合香丸後,病情稍有緩解。這時李芳遠從昌德宮聞訊趕來,並且拿來了一粒牛黃清心丸。李成桂此時已經不能下咽,舉目怒視李芳遠,薨,終年七十四歲。天亮之後,上王李芳果從郊外的衍禧宮單騎疾馳入宮,見李芳遠正趴在父親的屍體旁捶地號泣。按照儒教的規矩,本來應當停屍三日後才舉行小殮儀式(給屍體沐浴換衣,然後纏以白布,裹以覆衾),但李芳遠以「天熱」為由,在太上王去世的第二天,就下令把父親的屍體給裝殮了。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朝鮮太祖李成桂的健元陵


朝鮮王朝的開國君主李成桂被孤零零地安葬在漢城近郊楊州儉岩山下的健元陵,遠離原配韓氏的齊陵和康氏的貞陵。明朝賜予他「康獻」的謚號,因此被後人稱為「太祖康獻大王」。五百年後,朝鮮國王高宗李熙在建立「大韓帝國」時,追尊李成桂為「太祖高皇帝」。


由於爭立世子的原因,李芳遠對神德王后康氏恨之入骨,但父親在世的時候一直沒有動作。李成桂一死,李芳遠就下令挖開康氏的貞陵,把骨骸遷到郊外安葬,陵墓前雕刻精美的石像也被拿來砌清溪川的河岸。康氏的族人也受到牽連,全族都被流放到濟州島。由於集太祖的專寵與太宗的憎恨於一身,因此後世的朝鮮諸王對如何看待康氏的地位一直抱有為難的態度,直到近三百年後的顯宗年間,康氏才被追尊為神德王后,神主(牌位)升入宗廟享受祭祀,陵墓前面也修建了丁字閣。



推刃同氣,手足相殘:朝鮮王朝的兩次「王子之亂」



太祖神德王后康氏的貞陵


推薦閱讀:


三國關羽兩兒子關平關興關係之間如何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死前和吳三桂的對話內容,其言讓人憤怒


古代皇帝結個婚到底有多麻煩?


這首不怎麼出名的唐詩,趙匡胤、朱元璋看了卻都說好


慈禧挪軍費為何成甲午戰敗的最大謠言?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默默知天下 的精彩文章:

夏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是誰繼承了他的王位?
史上馬尼拉大屠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慈禧挪軍費為何成甲午戰敗的最大謠言?
這首不怎麼出名的唐詩,趙匡胤、朱元璋看了卻都說好
古代皇帝結個婚到底有多麻煩?

TAG:默默知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以父子相殘、手足相殘著稱的野蠻王朝
隋文帝楊堅的希望落空了:五子一母並沒有阻止互相殘殺
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的兩種倫理
一代偉君康熙大帝唯一犯下的錯,導致他的兒子們明爭暗鬥手足相殘
最新看點:一代偉君康熙大帝唯一犯下的錯,導致他的兒子們明爭暗鬥手足相殘
武則天與他的兒子李弘之間有著怎樣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母子相殘
吳鉤:為爭大位手足相殘,這事兒怎麼破?
李淵第四子李元吉的死可謂是骨肉相殘的悲劇
朱棣太狠,太孫太柔,不想骨肉相殘,皇帝變成階下囚!
國父的孩子,手足相殘也只為爭房?新加坡李家內鬥為何公開化
袁世凱稱「帝」 兒子手足相殘
袁世凱的兩個兒子為何會手足相殘?臨死前袁世凱竟說了這樣一句話
為什麼康熙大帝的兒子們會因為皇位之爭而自相殘殺呢?
這兩位美男成就了李世民的帝王夢,為何事成後卻爭風吃醋自相殘殺?
他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手足相殘,偽造歷史,為自己正名
鱷魚之間互相殘殺,行為極其兇殘一口咬斷同伴的身體
歷史上的竇漪房,當上皇后之後漸失寵,偏心反害的兒子自相殘殺
歷史揭秘:揭竿而起的秦末農民戰爭,為何會互相殘殺?
無厘頭髮明之雞的眼鏡:防止自相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