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引進諾獎得主?別鬧了

引進諾獎得主?別鬧了

引進諾獎得主?別鬧了



圖片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聞網

撰文 | 李晗冰(《知識分子》特約評論員)


責編 | 李曉明



雞年新春伊始,北京市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相關領導再次「見證歷史」——北航成功引進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Thomas C. Südhof(托馬斯·蘇多夫)教授,並隆重舉行以其名字命名的Thomas(托馬斯)北京研究院的揭牌儀式。

引進諾獎得主?別鬧了



Thomas C. Südhof(托馬斯·蘇多夫)


圖片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聞網


為此,北航官微傲嬌地宣稱:托馬斯北京研究院是北航第三個以諾貝爾獎獲得者加盟並命名的研究院,「這在北京市、乃至全國,也是很少見的喔!」

吃瓜群眾網上一查,這果然是北航第三次「成功引進諾獎得主」。前兩次分別是——


2014年6月,2007年度諾爾貝物理學獎獲得者艾爾伯·費爾加盟北航,成立費爾北京研究院並擔任首席科學家;


2013年6月,200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艾倫·黑格爾加盟北航,成立黑格爾北京研究院並擔任首席科學家。


我絲毫不懷疑北航大手筆引進諾獎得主的動因和宏願。正如北航自己所言: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要求北京各行各業尤其是高等院校率先示範,重視原始創新,不斷增強科技輻射引領能力,加快投入到北京科創中心建設中來……建設海外「塔尖人才」科學家研究院有助於探索新的科研機制體制和政策先行先試,匯聚高端人才,形成創新高地,對於北京形成領跑世界的原始創新策源地以及將北京打造為世界知名科學中心具有示範帶動意義。

我懷疑的是——這三位大名鼎鼎的諾獎得主,到底能為北航乃至北京的原始創新帶來什麼?稍作了解不難知道,這三位諾獎得主均已過「耳順之年」——


托馬斯·蘇多夫,1955年出生,現年 61歲;


艾爾伯·費爾, 1938年出生,現年79歲;


艾倫·J·黑格,1936年出生,現年81歲。

科學家固然不能以年齡論英雄,但科學研究卻不能不考慮年齡因素——畢竟科學家是人不是神。要知道,探索未知、尋求突破的科技研發可能是天底下最艱難、最苦逼的活兒,特別是從事國際一流的前沿性研究,既需要及時查閱、消化最新的科技文獻,又離不開日復一日、親力親為的實驗操作(理論研究除外),而這都需要活躍的思維、敏銳的觀察,和充沛的體力。翻看歷年諾獎得主的研究履歷就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獲獎成果都是獲獎者在青壯年時期完成的;60歲以上取得重大發現而獲諾獎的,似乎找不出一個,更不用說70歲以後了。


關於創新與年齡的關係,已故的兩院院士王選先生和當今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都有精彩的闡述——


王選先生生前曾坦陳:


我38歲,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卻是無名小卒;58歲時,成為兩院院士,但是兩年前就離開了設計第一線;到現在68歲,又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但已經遠離學科前沿,靠虛名過日子。


針對中國特色的院士迷信,他語重心長地告誡:


錯誤地把院士看成是當前領域的學術權威,我經常說時態搞錯了,沒分清楚過去式、現在式和將來式。


針對「做學問越老越好」的錯誤觀念,丘成桐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好的研究是年輕人做出來的,也影響到年紀大的人的學問……一個人做研究的能力到了高峰後自然會衰退,假如能指導年輕人,與年輕人切磋、互相激勵,反而對自己的研究有好處。所以,往往有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年紀大的人做得也好一些。


研究能力到達高峰後自然會衰退,這是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諾獎得主也罕有例外。華人諾獎得主的例子,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引進的外籍諾獎得主,亦有前車之鑒:早在2010年初,南方醫科大學就以「一次性給予500萬元科研工作經費和100萬元(稅後)住房補貼」的條件,引進了一位高級領軍人才——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夫拉姆·赫什科。此君1937年出生,他曾在2011年10月30日南方醫科大學60周年校慶時向媒體記者「透露」:他與南方醫科大學的合作始於2006年,主要是研發惡性組織細胞瘤的藥物,研發方面已取得了一定進展。如今6年過去,該藥物取得了怎樣的重大成果?似乎鮮有報道。


知往可以鑒今。北航引進的三位高齡諾獎得主,將來能取得什麼重大原創成果?恐怕只有老天爺知道。何況,這幾位外國諾獎得主雖說是「加盟」,但一年之中他們能在北航工作幾個月,還是幾周?北航語焉不詳,吃瓜群眾也無從知道。


引進諾獎得主,讓我聯想起前些年盛行的大樹移栽。許多大城市為「加快綠化步伐」,不惜重金移植幾十年的大樹乃至上百年的古樹。為應對水土不服、提高成活率,移栽者不惜把大樹「截肢砍頭」、只保留光禿禿的樹榦。幾年之後,客死他鄉者不在少數,即使好歹靠著「打吊瓶」勉強活下來的,也毫無生命力可言,更談不上「綠樹成蔭、開花結果」了——至於移栽所花費的大把經費,誰又在乎呢?


當然,說移栽大樹沒有一點「成果」也不客觀——那些中飽私囊的皮條客和樹販子,和因「綠化有功」而升遷的大小官員們,恐怕要心懷感激,甚至偷著樂吧。


嗚呼!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聽說,北航的引進諾獎得主不過是「先行一步」——北京市為「加快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計劃在近年內引進至少十位諾獎得主。至於所花的銀子,估計不會是小數目吧。


北京並不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城市。據媒體報道,天津濱海新區計劃每年投入20億元全球攬才。其中,對成功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等領軍人才或團隊的「伯樂」,每引進一人或團隊給予20萬元至200萬元的獎勵;對引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家兩院院士、發達國家院士等著名專家,給予最高1200萬元工作經費和生活補貼。


重金引進諾獎得主,真與李商隱哀嘆西漢賈誼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賈生》所描繪的異曲同工: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不是嗎?向科技強國進軍,不是想方設法提高資助經費,讓正值盛年、創造力蓬勃的青年才俊心無旁騖地施展才華、潛心研究,卻偏偏捨近求遠、好大喜功、「大手筆引進」六七十歲的「諾獎得主」!


要知道,板凳須坐十年冷的科學研究從來就沒有捷徑,更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即便是「利用全球資源」,也要選擇那些年富力強、名實相副的實力派吧。


誰說中國人不聰明呢?誰還抱怨我國科研經費不足?!


製版編輯:李赫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中國科學家攻克晶元電磁干擾難題
科學研究的方法(七)
破冰之旅:1971年楊振寧率先回到中國
世界上最聰明的男人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最新出爐的諾貝尓獎得主喊你別熬夜了!
看破不說破也是智慧,諾獎得主推薦的識人技巧,再也不擔心被套路了!
諾獎得主:「你不能熬夜了!」「更不能迷信哥」
厲害了我的哥!論花樣作死,誰能比得過這些搞笑諾貝爾獎得主……
長壽秘訣已被諾貝爾獎得主破解,主因竟不是飲食煙酒和運動
長壽秘訣已被諾貝爾獎得主破解,最最重要主因竟無關飲食煙酒和運動!
為何會掉「消費陷阱」里?諾獎得主告訴你背後的道理
百餘名諾獎得主力挺轉基因食品,你怎麼看?
大獎得主真的會更開心嗎?
長壽秘訣已被諾貝爾獎得主破解,主因無關飲食煙酒和運動!
主人給愛馬刷背,馬兒突然做出這個動作,嚇得主人驚聲尖叫
在諾獎搖籃哥廷根大學,他們真的見到了諾獎得主
諾獎得主為何越來越「大器晚成」?
願你亦如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活出全盛的自己!
在加拿大買彩票中了房子!但大獎得主們卻紛紛以低價立刻出手賣掉……
是期許更是魔咒:金童獎得主為何難逃曇花一現?
被再多人誤會,也懶得主動解釋的星座
人們變醜和變笨的原因 諾獎得主們研究出來了
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金都是怎麼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