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人一直在的文化心,終於被激活了……

中國人一直在的文化心,終於被激活了……

色情期刊始終上不了檯面。誰也沒有娛樂至死。


《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的熱度還未退去,又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火了——

中國人一直在的文化心,終於被激活了……


每期圍繞一個主題,嘉賓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


濮存昕分享了自己童年時被同學起綽號叫「濮瘸子」的故事,

中國人一直在的文化心,終於被激活了……


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坦言,自己1939年翻譯林徽因《別丟掉》,全是因為喜歡女同學。

中國人一直在的文化心,終於被激活了……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這是董卿在《朗讀者》製作人札記中的提問。在滿屏的娛樂類綜藝節目中,「高而不冷」的文化節目相繼湧現,似乎是一種時代必然。

《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很多人為傳統文化回歸電視鼓掌,認為這樣的節目既有意思又有意義;不過也有人擔心此類節目以文化之名行娛樂之實,難以長久。


文化綜藝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見字如面》的價值在於打開了儲量豐富的中國歷史,講述的是中國人自己的情感。每個人都需要從歷史和他人的故事中找到借鑒。而承載著真實歷史情感的書信,顯然比虛構的故事更具價值。


——《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


從2013年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4年的《中國成語大會》,到如今的《見字如面》,身為節目總導演的關正文被稱為「文化頑主」。繼玩轉漢字和成語之後,關正文又借《見字如面》(如上圖)把中國從古至今的書信做了一次梳理。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關導表示,這檔節目的靈感來自英國的《letters alive》。

在英國版里,「夏洛克」卷福也曾參與其中。但《見字如面》在形式上做了本土化改變,比如既有第一現場的讀信,又有第二現場主持人和文化嘉賓的解讀。


「最糾結的是究竟要以當事人的身份讀信,還是以後世者的口吻去複述」。


——王耀慶

中國人一直在的文化心,終於被激活了…… 點擊播放 GIF/1058K


王版李小龍


在《見字如面》中,台灣實力派演員王耀慶憑藉對黃永玉書信的傳神朗讀而實力圈粉。他對《環球時報》記者坦言,收到節目組的邀請時壓力山大,因為要在短時間內理解寫信人的狀況和心境。談到黃永玉寫給曹禺的那封信,王耀慶嘆稱,念完後心中只有情真意摯4個字。「這樣坦誠不公的文藝批評,在當今社會十分少見」。


王耀慶表示,《見字如面》關注的是一種即將被遺忘的通信方式,正是這種將情感抒發在紙面上的老舊之物打動了自己,「希望大家通過節目看到生活的真善美」。


《中國詩詞大會》=「詩詞背誦大會」?呵呵


有人用「文化搭台、娛樂唱戲」來吐槽文化類綜藝節目,認為「文化」只是炒作所用的外衣。對於這種說法,著名文化學者紀連海並不贊同。


只有先激起普通民眾的興趣,才談得上進一步研讀學習。從這個角度講,不論《中國詩詞大會》還是請明星出場的《見字如面》,都沒有錯。


——紀連海


紀連海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電視節目立足於大眾性和貼近性,不管哪種文化主題的節目,都需要一個入門級的切入口。


其實不僅是中國,在其他有著文化底蘊的國度,文化類綜藝也非常受歡迎。譬如《金字典》《大滿貫》等文字類綜藝秀在法國長盛不衰。詩歌朗誦節目一直深受印度觀眾喜愛。寶萊塢電影《我的個神啊》中,就有這樣一個場景:印度影壇「常青樹」阿米特巴·巴強在歐洲舉辦詩歌朗誦會,結果門票賣到每張100歐元。可見詩歌的魅力沒有國界。


色情期刊始終上不了檯面。誰也沒有娛樂至死。


——關正文


關正文對記者說,「我們不必懼怕被人指點得面目全非。當然,如果你沒做好,就只能怪自己」。「稍微看長遠一點,就會發現社會對文化消費的主流始終是不變的。你走遍歐美,發現大家都在讀書,在欣賞好電影、好節目。國內也一樣,誰率先回到文化發展的常識,誰就獲得先機」。


在關正文看來,網路時代並不等同於淺層次娛樂。相反,觀眾更需要多元化的文化產品。「人類文化的自我修復功能很強,針對喧囂浮躁的批評聲越來越大,逐利的資本開始掉頭,這都是文化自我修復的信號。中國人需要著力於重回常識、建立文化自信的節目」。


近兩年,共青團中央藉助新媒體屢屢推出「爆款話題」,在年輕人中間掀起很大反響。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團中央宣傳部新媒體處處長吳德祖表示,所謂「物極必反」,前兩年各種綜藝類、選秀類節目大行其道之後,觀眾一定會尋找更有營養的大眾文化消費品。在吳德祖看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火暴是遲早的事。


如果說文化綜藝節目迎來了春天,那麼可能會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春天。


——紀連海


正如《中國詩詞大會》嘉賓所言:「中國人的文化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朗讀者》節目在各大城市設立的「朗讀亭」,正是激活民眾的一種嘗試。《中國詩詞大會》利用微信平台增加觀眾參與度,也嘗到合作共贏的甜頭。有人因此樂觀預言,國產文化類節目迎來了春天。


對於這種說法,紀連海表示:「正像余秋雨所說的文化苦旅那樣,追求文化是一個漫長過程。提起興趣容易,要想深入確實比較難。」此前,《朗讀者》主持人董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節目火了並不代表文化類綜藝要爆紅,它的作用更像一支風向標。


吳德祖認為,在大眾傳播泛娛樂化的今天,《朗讀者》們的意義不僅是讓年輕一代走近經典,更在於激發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如何做到高而不冷?吳德祖認為節目形式和內涵相比同樣重要,例如可以利用符合青少年審美的古風音樂等元素,同時也要注重新媒體的渠道推廣,「電視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在B站視頻上火起來的」。

中國人一直在的文化心,終於被激活了……



談到文化類節目的前景,關正文對記者強調說,重複消費是電視人的大忌,每個節目都需要具有不可取代的獨特價值。「只有符合主流價值、面向未來的優質節目才能常青」,他同時表示,「和環球網這樣具備國際視野的門戶網站聯合出品《見字如面》,也是基於這樣的價值共識。希望這種代表中國文化底蘊的節目,能夠被全世界看到」。


來源:環球時報犀客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英國「香港問題報告」妄談爭議事件,中方深夜回應
這種劇毒殺了金正男?聽聽中國防化專家怎麼說
「局座」在北美的同事,留給你的時間不多了!

TAG:環球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人一直在的文化心,終於被激活了
「不懂球的胖子」被下崗了,中國人的血性激活了!
在這件事上,中國人的成績讓外國網友心塞不已……
唐朝的這一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也消滅了日本人的野心
中國人最大的危機,不是別的,而是…
轉!「不轉不是中國人」的傳統終於被找到了…
驕傲的大國品牌,挺直了中國人的脊樑!
這場令人心寒的車禍,中國人,你病了!
在非洲工作生活的中國人,有的已在這裡紮根
這種運動已被國外全面叫停,而中國人還在狂做……
疲憊的中國人,隨時都能睡著,令人心酸!
這種運動已被國外全面叫停,而中國人還在做。。。
直擊中國人在美國的蝸居生活,為了「美國夢」生活讓人心酸
可口可樂,一邊賺中國人的錢,一邊又在打中國人的臉……
朱德臨終前的一句話,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
韓春雨還沒有被淡忘,中國人又集體「出軌」了……
這樣的消息一出,讓所有中國人都激動!
這種運動已被美國加拿大叫停,而中國人還在做……
在中國留學的非洲人,竟過著這樣的生活,比中國人還瀟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