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By政商內參 (微信最好的政經讀物,以專業的視角傳遞政商信息,深度解讀政商新聞,這裡使你了解更真實的中國) 微信號:zsnc-ok


文︱瞭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陳忠海


來源:瞭望智庫(zhczyj),本文為瞭望智庫特約文章

東方自古就有一套「朝貢體系」,中國被奉為宗主國,其它國家被視為藩屬國;宗主國不干涉藩屬國的內政,藩屬國要向宗主國定期朝貢。這種秩序長期存在,並在維繫地區戰略平衡中發揮著特殊作用。


日本作為體系中的一員,很早就表現出強烈的抵觸情緒。自唐以來,上千年的時間裡,日本至少5次試圖向中國主導的這個體系發起挑戰,並且每一次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然而,他們並未從中吸取教訓,屢敗屢戰。


這是為什麼呢?


從附庸朝貢到漸生反骨

中國對日本有明確紀年的最早記載見於《後漢書?東夷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金印鐫刻「漢委奴國王」5個字。


自那時起,日本就是中國屬國,肩負朝貢義務。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金印圖


註:1784年,日本九州福岡縣的志賀島上有個叫甚兵衛的農民發現了這枚金印(該印蛇形紐,鱗狀魚子紋,陰文篆書,2.3厘米見方,2.2厘米高,重108克,含金量超過95%,代表了當時最高的黃金冶煉技術。)金印重見天日印證了中國史籍的記載,轟動了日本。


3世紀以後,大和國逐步興起;5世紀時,它統一了日本列島的大部分國家。到中國南北朝時,大和國仍不定期遣使來朝,接受中國南朝皇帝的冊封。


然而,隨著勢力漸漸坐大,大和國反骨漸生。

隋朝初建之時,執政的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在國書中開頭就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隋煬帝看了很不高興,但是,他當時正忙於徵伐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無心與大和國交惡,所以只是在回複寫了句「皇帝問倭王」,以示尊卑。


小野妹子再次使隋,國書開頭改為「東天皇敬白西皇帝」,隋煬帝閱後大發脾氣,把主掌外交事務的部門罵了一通,指示:「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


從那時起,日本似乎是鐵了心要擺脫屬國地位、與中國分庭抗禮。從唐朝到明朝,至少5次向中國發起了挑戰。


第一次:跟唐朝搶地盤

唐朝初年,日本仍向唐朝遣使朝貢。表面上,雙方關係還挺融洽,其實不然。貞觀六年(632年),日本使團回國,唐太宗派新州刺史高表仁隨船同往以宣達唐太宗的命令,以盡天朝安撫屬國之意。但是,高表仁到了日本,日本王子不願意接受藩屬國的地位,兩人就禮儀問題撕了起來,鬧得很不愉快。高表仁沒有宣讀「朝命」就氣呼呼地回國了。


隨後,朝鮮半島的「一把火」點燃了兩國戰爭(當時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均主動向唐朝遣使進貢)。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貞觀十六年(642年),高句麗東部的泉蓋蘇文殺死國王,立了個傀儡為王,自己則在背後獨掌大權。泉蓋蘇文擔憂唐朝出兵討伐,趕緊拉攏百濟和當時還被稱為倭國的日本,一邊對付親唐的新羅,一邊對唐朝積極備戰。


新羅善德女王向唐朝求援,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下達征討高句麗的詔令,次年3月,親率大軍出征。然而,唐軍雖然突破了高句麗的多道防線,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沒有將其徹底征服。


唐太宗駕崩後,高句麗加快了對新羅的侵奪,新羅再次求援。唐高宗先後5次派兵出擊挫敗高句麗。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唐軍一改過去由遼東直接發起進攻的傳統,採取迂迴戰術先出兵攻打百濟。


這年7月,唐軍將領蘇定方率軍從山東半島渡海,迅速佔領百濟。


百濟王室向日本求援,齊明天皇決定出兵朝鮮,次年,到前線勞軍途中病死。即位的天智天皇派5000名士兵護送百濟王子回國即位,又派出27000餘人攻打新羅。


龍朔三年(663年),唐朝水師主力與日本水師主力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的入海口)附近爆發了一場激烈海戰。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這是中日兩軍的歷史上第一場大戰,以日軍大敗、全部退出朝鮮半島而告終。《舊唐書》記載:唐軍「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不僅損失慘重,此戰以後,日本舉國沉浸在對唐朝報復的恐懼之中。日本學者倉本一宏在《白江口之戰》中寫道:「從天智朝到天武朝絕不是戰後時期,而是不知何時才會結束的戰爭狀態。」


然而,幾千年偏居島國的日本人沒有想到,大唐竟以德報怨、3次派大臣帶著禮物出使日本。之後,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全面向唐朝學習,直到「安史之亂」。


第二次:無視兩宋,幾百年不與邦交


唐朝滅亡,中國經歷了五代十國之亂。直到宋朝建立,中國再次恢復了大一統,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按理說,日本應該向中國派遣「遣宋使」。但是,真相併非如此。


宋朝表現挺積極。當時,有不少日本僧人到中國尋求佛法,皇帝知道後一般都會親自詔見,賞賜豐厚禮物。元豐元年(1078年),日本僧人仲回要搭乘宋朝商船回日本,宋神宗讓他攜帶「國牒」以及賞賜轉交日本政府。


然而,等了2年,也不見日本有什麼回應。宋神宗急了,讓商人借貿易之機帶「國牒」給日本政府。這一回,日本政府一連開了5次公卿會議研究對策,但結論仍然是拒絕。


1年後,宋朝的公文又來了,日本這才勉強搞出了一份迴文,但其中絲毫不提邦交之事,更甭說恢復進貢了。


宋朝其他皇帝也以不同的方式向日本方面發送過文牒,但日方就是不跟你有正式來往。


日本人是成心的。


兩宋時期,中國雖然富有,但由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長期侵擾,連自己家門口的事也沒有弄好,對日本的無禮挑釁行為也是無可奈何。這導致在兩宋的幾百年里,中日只有民間往來而無正式邦交。如此一來,資源匱乏的日本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巨額的貿易損失;但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仍不願屈膝。


第三次:拒絕給忽必烈當「小弟」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忽必烈


在元朝建立前,朝鮮半島上的高麗國已成為其從屬國;忽必烈繼承蒙古可汗之位後, 3次派人經高麗去日本,試圖迫使日本俯首稱臣,遭到拒絕。


1269年,忽必烈又派趙良弼赴日發出警告:你們再猶豫,我就要刀兵相見了。誰會笑到最後?你們好好想想吧(其或猶豫,以至用兵,夫誰樂為也,王其審圖之)!


執政的北條時宗斷然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疆域空前廣大。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然而,他先後5次發文都遭到日本拒絕。


這個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蒙古漢子怒了。


1274年,忽必烈任命忻都為都元帥,洪荼丘、劉復亨為左右元帥,率領3萬多部隊從朝鮮合浦出發,乘船越海進擊日本,先在對馬群島和一岐島取得勝利,日軍將領允宗助國、經高等戰死,元朝聯軍隨即在今天日本福岡一帶的海灣登陸。


日本集結起10萬軍隊迎戰。元軍裝備了火炮等先進武器,給日軍造成重大傷亡。但是,由於兵力有限,眼看著後援遲遲不至,元帥忻都下達了撤退命令。然而,突然來襲的大風使元軍損失慘重。


日本人喜極而泣,認為是「天照大神」特意賜下的「神風」。


忽必烈當然不服氣,於1281年再征日本,此次遠征日本的軍隊多達10萬餘人,分成兩個方向發起進攻: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忻都等仍率4萬部隊從朝鮮半島渡海;南宋降將范文虎等率軍約10萬人,分乘海船3500艘從慶元(今寧波附近)等地啟航東渡,進攻日本側冀。


范文虎所部於當年6月出發,7月下旬在日本與忻都所部會師。這時,在日本登陸的元軍已達14萬人,滅亡日本實在是個大概率事件。


然而,8月1日,元軍再次遭遇大風,損失過半——忽必烈第二次遠征日本又以大敗而結束。


忽必烈駕崩之後,元朝的征日計劃隨之終止。


日本雖然打退了元軍的進攻,但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武士階層自認為在抗元鬥爭中立下戰功,紛紛要求恩賞,從而打破了原有的封賞-世襲制度,導致各種矛盾越來越突出,最終引發「倒幕運動」,鎌倉幕府從此被埋葬於歷史的墳墓。經過短暫的分裂,日本進入室町幕府時代。


第四次:縱容海盜襲擾中國


朱元璋總結了元朝失敗的教訓,給子孫們立下一個規矩:不得隨意征伐。他頒布的《皇明祖訓》列出15個「不征之國」,日本排第二。


室町幕府深知自己與明朝實力相差懸殊,加之當時中朝關係十分密切,所以不敢公開與明朝為敵,再次成為了中國的藩屬國。


據《明史》記載,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冬天,先後有9個國家來中國朝貢,其中就有日本。


與宋朝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的路線不同,朱元璋實行「海禁」,詔令「片板不得出海」。正常的海外貿易的停滯,促使走私活動大量出現。這一時期,倭寇頻繁騷擾中國沿海地區,成為橫亘於中日之間的一個新問題。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倭寇橫行


明朝認為,倭寇橫行與日本政府的不作為有關——即便沒有暗中操縱或指使這種行為,日本的不作為對這些賊人來說也是一種縱容。


因此,明朝決定警告日本政府。


於是,在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派鄭和出使日本。鄭和為遠航西洋準備了一支龐大的艦隊,這次赴日成了這支遠洋艦隊的「首秀」。


使者背後的大明朝10萬水師,使執掌日本的足利義滿感受到巨大壓力。他不敢怠慢,馬上下令捉拿了20多名海盜,用「蒸殺」的殘酷刑法處死,算是給了明朝一個交代。


明成祖很高興,賞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的金印一枚,並允許日本可以「十年一貢」。


為照顧日本的貿易需求,明朝允許日本以藩屬國的名義進行朝貢貿易。


註:日本船隻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載貨物來中國,貨物被視為「貢品」,明朝政府收取後以「國賜」的形式回酬日本所需的中國物品。由於相關船隻必須持有明朝政府事先所頒的「勘合」(類似於簽證和執照),這種貿易形式又稱「勘合貿易」。


第五次:想以朝鮮為跳板吞併中國


室町幕府晚期,日本再次陷入亂戰,出身於下層武士的豐臣秀吉強勢崛起,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逐步統一日本。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豐臣秀吉


崇信武力的豐臣秀吉企圖繼續擴張。他認為,要征服中國必須先征服朝鮮,使朝鮮成為進攻中國的跳板。


他剛剛就任關白(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丞相),就在給家臣一柳末安的信中寫道:他不僅要統一日本,還要征服唐國(中國明朝)。


次年,他在會見耶穌會副管區長加斯帕時公開表示,待日本國內基本完成統一後就會出兵明朝和朝鮮,以使自己「威名傳至後世」,為此,還拜託這位西方傳教士幫自己購買2艘兵船。


此時,日本國力與中國可謂「天壤之別」:日本剛剛經歷了30多年的混戰,可謂百業凋敝、滿目瘡痍;而明朝建國已200多年,總體上沒有大的戰亂,軍力尚且強大、皇權尚且穩固。怎麼看,雙方都不在一個重量級上。


豐臣秀吉如此高調地叫嚷著要攻打朝鮮和中國,在當時的許多人看來,實在是發了瘋。


註:1589年,豐臣秀吉派使者到朝鮮,要求朝鮮李氏政權派代表來日本「祝賀豐臣秀吉出任日本國王」。朝鮮李氏政權一向親近明朝,對日本較為冷淡,但顧忌鄰國關係,還是於次年派黃允吉為特使來到日本京都。豐成秀吉讓黃允吉帶國書給朝鮮國王李昖,令朝鮮與日本共同出兵征伐明朝,要朝鮮做日本的「征明嚮導」。李昖斷然拒絕,並緊急通報明朝政府。


豐臣秀吉分別給琉球國、台灣島上的高山國以及呂宋的西班牙總督、印度的葡萄牙總督等發出公函,要他們支持自己討伐朝鮮,還以亞洲新霸主的姿態要求琉球國、高山國向他稱臣進貢。琉球國王悄悄把相關信息報告給了明朝政府。


實際上,豐臣秀吉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


他依靠無數武士的擁戴消滅了對手,為鞏固執政根基,他必須考慮這些人的利益。戰亂結束意味著大批的武士要失業了。如何安置他們?如何滿足他們所期待的回報?


日本資源貧乏,很難從既得利益者口中分一杯羹給這些功臣,對於此時的豐臣秀吉,發動對外戰爭或許是穩定時局的最佳途徑。


1588年,歐洲的阿爾馬達海戰使豐臣秀吉眼前一亮——同樣是島國,英國人能完成的偉業,日本人何樂不為呢?


註:剛剛完成宗教改革、脫離羅馬教廷的英國戰勝了歐洲老牌天主教強國西班牙,西班牙無敵艦隊在此戰中遭受慘敗,就此結束了在大西洋的霸權,英國的國際地位一躍而起。


1592年,豐臣秀吉派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分率20萬日軍分東西兩路侵略朝鮮,拉開了戰爭的帷幕。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這場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7年。1598年,中朝兩國聯軍將日軍全部趕出了朝鮮。


《明史》這樣描述日本人的巨大損失:「喪師數十萬,糜響數百萬。」這場戰爭直接導致了豐臣幕府的滅亡,豐臣秀吉於當年病死,德川家康趁勢崛起。


史觀錯誤,日本難逃宿命


日本向中國發起的這5次挑戰,付出的代價一次比一次嚴重。貿易損失還好說,一場大仗下來動輒死傷幾萬、十幾萬人。如此損失,日本根本無法承受(唐朝時,日本的總人口約為500萬左右,其後至明朝嘉靖年間,大多在400萬至500萬之間)。


然而,即便屢次付出慘痛代價,日本人也未能吸取教訓,仍然長期沉浸在所謂「亞洲大帝國」的迷夢之中。如此執迷不悟到底為哪般?


一方面,大陸的魅力太大。島國多災多難、資源匱乏、缺乏縱深,這種環境造就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危機感,很容易激發對外擴張的衝動。向疆域廣闊、物產豐饒的大陸發展,成了無數日本人的「終極之夢」。


另一方面,武士階層推波助瀾。幕府時期,日本天皇長期被架空,國家難以實現集權,地方大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權力,卻難以真正實現集權、無法左右時局。武士階層趁亂坐大,成了對外擴張的急先鋒。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日本「神國」史觀危害甚重。日本人自詡為「天孫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在人間的代表,日本才是世界的中心。


豐臣秀吉就是利用這些說辭進行輿論宣傳和戰爭動員的。他說自己是母親「夢日入懷」所生,上天賦予了他統一天下的使命。這種在歷史上被用了無數次的把戲,日本人就信了。


那場戰爭完全是他蓄意挑起,創傷遍及中、朝、日三國。作為戰爭罪人的豐臣秀吉理應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撻伐——對其瘋狂行為進行批判以警醒世人。


然而,在很多日本人的心目中,豐臣秀吉並非罪犯,而是一個有大本事、值得學習和效仿的英雄。在日本的各種相關書籍中,幾乎都把豐臣秀吉樹立為正面形象,日本多地設有祭祀豐臣秀吉的神社,他在日本的影響越來越大。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二戰後,日本投降儀式


缺乏對前人錯誤的清算,後人就會再犯前人的錯誤。在近現代,日本人再次為其錯誤歷史觀支付了巨額「賬單」。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這一點上,直到現在,很多人日本人恐怕還都要好好地補一補歷史課。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中國三次崛起,都被日本破壞


本文僅供參考,請理性分析。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總是相互影響,但是不得不說,中國總是在關鍵時刻帶動日本的發展,但是日本,每每在中華民族氣運的關鍵時刻和轉折點上,總能發現日本幽靈般的身影,一再打碎中國"起沉痾、圖崛起"的希望,是讓近代中國屢次沉淪的夢魘。


在日本落後的時候,中國總是伸出有好之手,幫助日本進步,比如在秦始皇時期,中國的一部分祖先就到達了日本,帶去了鐵器,讓日本從石器時代,跨越青銅器,直接邁入鐵器時代;在唐朝時期,日本還是奴隸社會,是中國傳播了先進的文化,讓日本有了大化改新,走入了封建社會。在元朝時候,雖然忽必烈發動南宋遺民進攻日本失敗,大部分中國人留在了日本,被當做奴隸,但是同樣帶去了先進的軍事,讓日本的軍事從村民械鬥進入了真正的軍事戰爭。


反觀日本,日本一旦有所進步,就開始想進攻中國,佔領中國,盤點起來有三次,第一次是明朝萬曆年間,日本進攻朝鮮,妄圖通過日本進入中國;第二次是甲午中日戰爭,掠奪中國的物資成為其發展的動力;第三次,是民國建立之初,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讓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夭折;第四次是侵華戰爭,打斷了民國黃金十年的發展。


日本一直成為中華民族的政治毒瘤,它像魔咒一樣籠罩在中國的上空,中國要想真正站起來,必須要破除這魔咒,所以中國政府把12月13日這一天定為國家公祭日,其實也是我們的國恥日,不僅僅是為了紀念中國同胞遇難,也是為了不忘過去中國遭受日本欺辱的那一段段血淚,勿忘國恥,更是為了永遠記住並要破除中日之間那些不堪回首的魔咒史。


下面一起看一看這三次打斷中國崛起的三次侵華。


一、明朝萬曆一次價值昂貴的援朝抗日戰爭


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令日本戰國精英群雄傾巢入侵朝鮮,旬日之內,朝鮮三都淪陷八道瓦解,覆亡只在旦夕之間。應朝鮮李朝所請,宗主國明朝大舉派軍援救朝鮮,中日之間第三次大規模碰撞就此展開!在這場決定亞洲今後三百年命運的決鬥中,擁有大量火器的雙方軍隊演繹了史上首場近代化國際戰爭。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七年之後,損失慘重的日軍被徹底逐出朝鮮半島,豐臣秀吉氣病交加而亡,在明朝大軍凱旋之日的獻俘儀式上,萬曆皇帝對數十個藩屬國宣布:「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萬曆朝鮮之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於此役,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由於此役,朝鮮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


由於此役,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徹底垮台,日本從此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


這場戰爭前後湊一塊7年。明朝方面雖勝,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戰爭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戰爭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實力,為一些少數民族首領發展勢力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潘州的楊應龍趁機發動叛亂、建州的女真迅速崛起,等等。已陷入全面政治經濟危機之中的明王朝,在戰後不到50年終告滅亡。


二、改變歷史航向的中日甲午戰爭


由於在1894年和日本的戰爭中,中國大敗。中國的十年洋務運動被打斷,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標誌者中國的洋務運動失敗,中國邁向近代的路程生生被打斷。大清帝國的真正主人慈禧老佛爺,不得不批准了特使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的《馬關條約》。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日本關於甲午戰爭的浮世繪


條約規定:


(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


(二)中國向日本割讓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


(三)中國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加上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共2.3億兩)。以及新開通商口岸,增加內河航線等共11款。


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規定中國從朝鮮半島撤軍並承認朝鮮的「自主獨立」;這就意味著中國已不再是朝鮮之宗主國,中國的北方失去了天然的隔離屏障,朝鮮半島對中國的國家安全不言而喻。這也是為什麼直到今天,中國對朝鮮半島局勢如此關注和揪心的原因。


事實上,這場戰爭也是因朝鮮而起。1868年,日本下級武士和大名推翻了280年的幕府德川統治,天皇明治領導的軍國主義被推上了歷史前台。是為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準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舟山群島。


1894年這個機會終於來了。就在日本和英國簽訂了《中英通商條約》一周後,當時朝鮮發生內亂,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派兵支援(歷史形成朝鮮當時是中國的藩屬)。就在中國向朝鮮派兵時,日本軍隊也大舉入朝,戰爭拉開了序幕。這時日本還打著保護在朝僑民的旗號,照會中國政府「日本政府必無他意」。


實際上,正如外相陸奧宗光所說:「發動戰爭的決心,在帝國政府派遣軍隊於朝鮮時,業已決定。日本假借這個好題目,是為了索性藉此時機促成中日關係的破裂。」


當時帝國退居幕後的慈禧老佛爺一心忙著自己的60大壽,根本無心戀戰,主張議和了事。


同意議和的不僅是老佛爺,還有洋務派。這場戰爭,也讓李鴻章這個晚清重臣走向了他後來官場和政治聲譽的兩重天。事實上,李鴻章也反對這場戰爭,他認為還沒有到和日本真正決戰的時候,北洋水師雖然已初具規模,但在協調指揮上還有很大的缺陷。


但當時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光緒皇帝在自己最信任的老師翁同龢的遊說下,認為這是鞏固自己政治權力的最好時刻。可以通過這樣的一場勝利來擺脫慈禧的權力控制,那時候,名義上他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但許多時候,慈禧的權力陰影卻無所不在。所以在主持廷議時,光緒堅決主張開戰。迫於愛國輿論的結果,慈禧只得同意了光緒的要求。


在這場戰爭前夕,朝野上下,包括康有為等一批知識分子,對已經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軍國主義的日本根本不屑一顧,民粹主義泛濫,一致要求對日本開戰。


翁同龢挾民意自居,堅決勸說光緒命令李鴻章開戰。事實上,翁同龢在這場戰爭中還抱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由於早年其兄翁同書在任安徽巡撫與太平軍交戰時,多次棄城逃跑,後被當時負責剿圍的曾國藩彈劾,而代筆之人正是當曾府的幕僚李鴻章。後來翁同書被革職充軍,翁家就這樣和李鴻章結下了梁子。翁同龢以帝師身份位居中樞時,沒少給李鴻章小鞋穿。


就這樣,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投入了這場影響中國近現代歷程政治格局的戰爭。


在復出前去日本馬關的船上,這位進士出身的將軍寫了這樣一首詩:晚傾波濤離海岸,天風浩蕩白鷗閑。舟人哪識傷心處,搖指前程是馬關。


李鴻章視馬關簽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並傾向變法。但在「國人皆曰可殺」的洶洶輿論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閑散。


翁同龢後來也沒有好到哪去,1898年戊戌新政不久,就被慈禧趕回了老家江南的常熟。1904年7月4日,在風雲變幻中飽經憂患的這位著名的書法藝術家軍機大臣,滿懷抑鬱和凄愴與世長辭了。


在臨終前,他口佔一絕: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


日本成為甲午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中國的巨額賠款,也日本近代的崛起,輸入了強大的資金血液。等於依靠中國,再造了一個新的日本。也為日後日本多次覬覦中國提供了最好的戰爭動力。


直到今天,在當年《馬關條約》談判的春帆樓旁,日本政府還立著這樣一塊碑,碑文上這樣寫道:今之國威之隆,實濫觴於甲午之役也。


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給當時的首相伊藤博文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


不幸的是,大清國的洋務運動這一自救行動因為外部危機而發起,也最終被外部危機所打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甲午戰爭。這場戰爭,葬送了這場本來已經獲得巨大成就的改革開放,甚至也由此敲響了大清國的喪鐘。


甲午戰爭,一場由日本挑起的海上戰爭,以一個讓全體中國人蒙羞的《馬關條約》作為終結,讓洋務運動的所有成果遭到否定。不變革沒有出路,變革成果又被日本所毀滅。古老的中國,由此錯過了一個富國強兵的大好時機。來自日本的威脅,從此像噩夢一般,給此後的中國屢屢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他直接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歷史航向。


在甲午戰爭17年後,大清帝國在奄奄一息中覆滅。


三、《二十一條》讓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夭折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中國公使日置益從日本返回中國,繞過外交部長陸征祥,以「回任所拜見大總統」為由,請求與袁世凱直接密談。在密談中,日置益向袁世凱直接提出了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對此絕對保密。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1915年1月至4月期間,袁世凱一面命北洋政府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將條約的部分內容向報界泄露,希望獲得英美兩國支持抗衡日本。當美、英、法三國駐日大使向日本政府提出質詢時,日本外務省既不便公然抵賴,又不敢全部公開,於是只承認了第一、二號的11條。


2月9日,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又向美國駐日大使格思類承認了第三、四號的存在,卻對性質最惡劣的第五號七條加以隱瞞。在美方越來越嚴厲的追問下,加藤高明才於同月21日向格思類承認了第五號的存在,但辯稱這只是日本的「希望」而非要求。


消息傳出,舉國震怒。簽約當天,湖南學生彭超留下血書,憤然投江自殺。北京二十萬人到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集會,捐款一百萬元「救國基金」。天津南開學校的十七歲學生周恩來上街演講,號召人們振興經濟、誓雪國恥。袁世凱下令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又名全國教育聯合會)要求全國各級學校以每年5月9日為國恥紀念日,稱為「五九國恥」。


後來袁世凱為了讓日本支持他稱帝,不得不接受二十一條約,導致民怨沸騰,它直接導致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夭折。當然袁世凱的81天的皇帝夢也隨著各路擁護共和的討伐大軍的捷報而一命嗚呼。


四、抗日戰爭:重創整個國家體系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的經歷,深刻地刺痛了後來的蔣介石。1931年,日本再次悍然發動侵華戰爭,時任蔣介石的幕僚陳布雷替其起草《中國之抗日》一文中這樣泣血寫道:可戰而不戰,若敗,則政府之罪也,不可戰而戰,亦則政府之罪也。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衝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衝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在戰爭初期,中國投入大量軍隊以遏制日軍的進攻;隨後交戰雙方即轉入相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力量逐漸發展壯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簡稱)的主戰場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重創了整個國家體系。


關於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


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遭受重創的國民黨政府在四年後,逃去台灣,國民黨政權也在大陸灰飛煙滅。


如果孤立地看待這些事件,或許可以認為這是一定時期的偶然事件,但是如果回望100多年的近代歷史和分析日本的地緣特點、文化背景,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事件的出現不過是歷史的延續--近代歷史上的日本總是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如今亦是如此。


鏡頭再閃回1894年的深秋,日軍由南向北跨過鴨綠江,從此對中國大陸開始了長達50年的侵略。50年中,中國歷史風雲變化,大清倒掉,洪憲復辟,軍閥紛爭,政黨政治,共和萌芽,同時糾結著內憂外患。當然,這些糾結中,更是無法擺脫日本這樣一個惡鄰帶來的夢魘。


百餘年的歷史讓中國人無法不把日本看成一個惡鄰居。在近代所有涉足中國領土的列強中,涉足最深、影響最惡劣的,只能是日本這樣一個近鄰。


當中國今天憑藉改革開放重享一個大國應有的尊嚴之時,日本因為參拜靖國神社、挑起釣魚島爭端等問題,多次無視中國人民的感情。


一句話,近代以來,日本總是出現在中國的轉折點上。這是中日戰爭之間的一道無法迴避的魔咒,以史實觀之,日本對中國所起到的作用完全是負面的。


來源:網路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政商內參 的精彩文章:

不想摧毀你的孩子,就請做到這五條
楊利偉:曾在太空遭遇詭異敲擊聲,至今無法解釋
美國人最喜歡的中國男人竟然是他,然而他卻被美國人玩壞了!
為什麼我們幾乎不再發明任何東西
這9件事在中國能做,美國不可以!

TAG:政商內參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今天之所以飛揚跋扈,只因為上次侵略戰爭付出的代價還太小!
美國轟炸日本,中國則付出沉重代價,然而中國沒有怨言
日本為日俄戰爭付出的代價有多慘重?
日本和一個國家開戰,我國曾經給予過支持,後來卻付出慘重代價
二戰中最厚顏無恥的國家,不是日本,曾為了打勝仗付出慘痛代價
安倍懵了!美國剛又挖個坑,這一次日本恐要付出慘痛代價
一夜情後,她付出了沉重代價
日稱中國有殲20沒啥了不起 這個缺陷將付慘重代價
中國亮出朝鮮半島問題紅線,誰敢觸及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娶了個二婚女後才發現,貪便宜是要付出代價的」
她23歲因一角走紅,曾因事業多次墮胎,最終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
外交部就半島問題亮出底線,誰敢觸碰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假出軌背後的冤魂:補償一個絕症男人代價好沉重
曹操因為嫖妓付出了慘重代價,自己差點丟了性命
日本雖然取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 但是也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當年的日本憤青狂妄至極,最終日本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戀愛七年結婚之際發現他出軌了,我要讓他付出代價
泰國旅遊遇到人妖,發現這些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他喝了三天酒後,做了一件荒唐事,不得不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