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一定要上名牌大學?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一定要上名牌大學?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一定要上名牌大學?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答案……



作者:李柘遠 LEO

微博:@李柘遠LEO


耶魯大學本科畢業,哈佛大學商學院MBA新生


到底為什麼一定要上一所好大學呢?


北大、清華、哈佛、耶魯這些地方,就那麼值得人們前赴後繼地嚮往甚至膜拜嗎?

如今「學歷無用論」已不是新鮮事,既然這種觀點獲得關注乃至一部份人的認同,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吧?


比如,最顯而易見的是,當今很多商界精英、行業領袖都沒鑲過頂尖大學的金邊:馬雲,馬化騰,董明珠……更別提文藝圈的一眾人生贏家了。


而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即使進了哈佛,也是在輟學之後才開創了各自的事業帝國。


且慢,請讓我捋一遍「學歷無用論」的邏輯:因為學歷和往後人生的「成功」沒有必然掛鉤 —— 所以學歷並非必需 —— 所以在哪兒拿到學歷就沒那麼重要 —— 所以好大學也就不是非讀不可了。


可是等一等,讀大學,難道僅僅是為了給以後的事業做鋪墊嗎?上學,什麼時候被簡化成了如此功利的一件事?

讓我們暫且拋開「成功」不談——忽略「為以後的事業發達增添砝碼」這件事後,讀一所好大學,到底對一個人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


結合耶魯求學經歷,我想聊一點自己的拙見。

為什麼一定要上名牌大學?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答案……



01

好大學不只教你知識和技能


更教你怎麼學知識長技能


在名牌大學讀書幾乎沒有不累的。這個累,是苦心志,是勞筋骨。


其實,名牌大學和普通大學用的教材很多時候大同小異,這也意味著所學知識的內容與難度並不存在天壤之別。經濟專業的學生都要從微觀經濟的供需關係曲線學起,英美文學專業的同學也都要讀莎士比亞。

我認為,優秀大學和普通學校在學習上的關鍵性差異,不在於「學什麼」,而在於「怎麼學」—— 學習的方法和過程,有時真的很不一樣。


同一個知識點,普通學校的學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練幾道習題,淺嘗輒止;名牌大學的學生卻可能通過教授講解、小班討論、課外研究、文獻閱讀、論文撰寫等多種方法,很深刻立體地消化一個知識點。


大二上博弈論(Game Theory)這門課。開課時,教授先帶我們一起看了《美麗心靈》這部講述博弈論大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納什的電影,讓我們初步了解了納什其人、感受到博弈論的美麗。


學習博弈論最基本的「納什平衡」時,教授不但通過「囚徒困境」等經典例子解釋這個概念是什麼,還讓學生們試著設計出不同的博弈論情景題,發給班裡其他同學去找「納什平衡」。


這樣,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就能引申出各種learning practice,而每種practice又加深了我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直到今天,我還對博弈論的各種概念記憶猶新,這一定得歸功於當時的深度學習。

再舉個例子。


在一些學校寫論文,有時不得不說就是個「東拼西湊」的過程。「稍微查點資料,這裡抄一些、那裡再補一段話,改改措辭變成自己的「論點」,看上去八九不離十,只要教授別刁難就能過關。」


在耶魯,每篇論文都可以寫得艱苦卓絕。


為了理出一篇論文的arguments,我經常要幹掉幾本書、跑上幾次圖書館、查過幾回期刊資料庫,有時還需要和面對面的教授交流觀點。寫的過程更是絲毫不能馬虎,文章邏輯、遣詞造句等方面都需要「莊嚴」對待;引用別人的觀點和數據時,必須仔細做好注釋、寫全「參考文獻」,否則就算抄襲,可能被追責。


有些大四學生甚至會用一整學期來「憋」一篇畢業論文。當終於得到教授的肯定時,我有兩個大四好友竟然當場喜極而泣。


經歷這麼多的「折磨」與歷練,有必要嗎?


作為過來人,坦率講,當年熬夜苦讀時,確實有過累得想罵人的時候。但學習之後的成就感和長進,就好像品過好茶後的無限回甘。


知識學得很紮實這點自不用說,更重要的收穫,還是通過深度學習所提高的各種能力:閱讀力,寫作力,分析力,批判性思維等等。


這些能力綜合在一起,就加強了一個人的自學力。而好的自學力不但在讀書時有幫助,在未來幾十年職場的摸爬滾打里,也會使一個人獲益無窮。

為什麼一定要上名牌大學?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答案……



02


好大學好在


「好教授、好學生、好校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婦孺皆知。還有一條更通俗的理論,說一個人的水平,大約是與他交往最多的五個人水平的平均值。對大學生而言,這五個人幾乎就是朝夕相處的同學和教授,父母都不一定算得上。


20歲出頭的年輕人,三觀尚未完全形成,性格也仍有可塑性。在蛻變成大人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身邊人潛移默化的影響。


若想當一個優秀的人,就最好多和比自己優秀的人在一起。


好大學,關鍵的「好」在於 「人好」。沒有一所好大學不是人文薈萃、牛人輩出的。在人才濟濟的校園裡呆四年,你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才,通過和他們一起上課、寫作業、運動、聊天、旅行、談戀愛,你將一直被他們的正能量氣場籠罩,不知不覺汲取到他們的優點、逐漸變成更好的自己。


耶魯四年,讓我倍感榮幸的一大收穫,就是與一群「超級厲害」的人成為師徒、同窗和校友。


每個耶魯學生的「厲害」都體現在不同方面。


有才華方面的「厲害」:滿分學霸,音樂詩人,發明天才。有閱歷方面的「厲害」:十年級的暑假一路賣藝游遍南美寫出一本暢銷遊記;18歲和22歲代表美國連續參加兩屆奧運會擊劍比賽並獲獎牌;幼時倖免於盧安達屠殺,與家人十年後在美國重聚,長大後代表非洲難民在聯合國演講。


當然,還有家庭出身方面的「厲害」: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唯一的外孫,印度首富唯一的千金,全球著名金融大鱷的小兒子……


我和這些厲害的同學們一起揉著惺忪睡眼去趕清晨第一堂課,在圖書館啃書到天亮,在星期五晚上的大派對上喝酒唱歌。


在周末乘火車去紐約逛博物館和藝術館……我們探討政治民主、生物實驗與倫理道德、同性戀權利等深奧話題,更會一起在星空下暢想人生未來。

每個耶魯學生都在釋放著積極上進的氣場,在友好和諧的氣氛里你追我趕。和這樣一群人在一起,壓根不敢偷懶,更不可能頹廢。


那些家世顯赫的學生,也絲毫沒有紈絝子弟之氣。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低調、謙遜、彬彬有禮。


耶魯的教授們,是一群實力引領學術界,影響力延至政商、文藝等各個領域的牛人。


大學四年里,我有幸跟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施勒教授學習「金融市場理論」,同摩根士丹利前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教授討論中國未來的經濟走勢,向著名的耶魯大學投資辦公室首席投資官大衛-斯文森教授討教投資秘籍。


除了上課時能近距離接觸傳說中的各位「人物」,我還有幸和教授們在生活中切磋交流:跟日文教授學習劍道,到德國籍的歷史教授家裡啃豬手喝黑啤,幫英文寫作課教授打理後花園的花花草草。


因為四年的同學情誼美好而難忘,大家在畢業以後仍舊保持著密切聯繫,以耶魯校友身份為傲。


不誇張地說,地球的每個角落都有耶魯人在積極改變著這個世界,哪怕是一座只有兩個耶魯畢業生的小鎮,也可以成立一個校友會。


而紐約、舊金山、倫敦等歐美大城市,更是有上千上萬耶魯人,從近百歲的老翁到二十多歲的小伙都活躍在校友活動中。


畢業後我喜歡穿著帶有「YALE」四個粗體字母的耶魯汗衫(如上圖)出遊。而這個耶魯人的標誌,也幾次幫我邂逅校友。


有次去北海道的函館旅行,穿著耶魯汗衫在漆黑的山頂看夜景時,走來一位日本老先生,激動地用英語問道:


「你在耶魯讀書嗎?」聽聞我剛從耶魯本科畢業,他更加激動地握緊了我的手,祝賀我完成學業。


「我是1972年從耶魯畢業的!」在這座偏遠的日本小城偶遇大學長,我也很激動,用日語跟老先生聊起耶魯往事。


臨別前,老校友遞給我一名片 —— 原來他是三菱集團一位剛退休的關鍵高管。「Leo君,下次來日本,只要你在東京,就要聯繫我哦。」

還有一次到洛杉磯出差。在半島酒店,我穿著耶魯汗衫坐在大堂吧寫文件。大堂的女鋼琴師滿臉笑容地朝我走來,「你一定是耶魯人吧?(You must be a Yalie?)」得到肯定答覆後,鋼琴師說她的丈夫和女兒都是耶魯畢業生。


「看到你真親切,你讓我想起了我女兒。Leo,如果你還能在這裡呆上一陣,一定來參加校友會的活動。下周,洛城的耶魯校友會在好萊塢舉辦一場派對,梅里爾-斯特里普(耶魯畢業的著名女演員)可能也來參加。」


說起耶魯的人就激動,有些扯遠了。


總之,若想在青春最好的幾年裡,結識一群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和這群人成為朋友/事業夥伴/愛人,讓他們給你帶去源源不斷的積極影響和改變,你就應該努把力,考上一所好學校。


我相信,哪怕是只有一丁點上進心的同學,也希望與優秀的人為伍,而不是和終日打遊戲吃泡麵/發自拍修美顏/戀愛對象換不停/渾噩度日胸無大志的同學玩在一起吧。

為什麼一定要上名牌大學?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答案……



03


離「成功」更近


名校 = 更好的平台跟資源


如果使人受益一生的學習能力塑造和出類拔萃的師生這兩點「好」還不能說服你下決心為名牌大學的入場券拼一把,那麼我們再聊一點實際的「好」。


好大學帶給學生的機會和資源往往是頂尖的。而抓住一個好機遇,你的起點就可能比別人高一截,畢業後直接進入人生髮展的快車道。好大學,好平台,好機遇 —— 這點其實挺不言而喻的,但我還是想分享一個在耶魯的小故事。


大三上學期,我決定申請投資銀行的暑期實習。


每年夏天,華爾街的幾大投行都會錄取一些大三升大四的實習生,把他們分配到投資銀行部、股票銷售與交易部、研究部等部門實習8-10周。實習生最多能拿到一筆相當於人民幣8、9萬元的薪水,表現優秀的還能提前獲得全職錄用。


這麼好的香餑餑,自然受到一眾大三學生的爭搶。


實習面試開始前,幾大投行的招聘團隊通常會舉辦宣講會,跟申請者「親切見面」—— 告訴學生們投行是幹什麼的、「高大上」在哪裡。


那年9月,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銀等幾乎所有投行陸續造訪耶魯。


他們派出的公司代表,從大老闆到初級分析師,也多是耶魯校友,與學生們「嘮嗑」時毫無距離感,除了分享正經的實習申請秘籍外,還會聊聊哈佛耶魯橄欖球賽勝算、耶魯最好吃的食堂,甚至當年曾有過的校園羅曼蒂克。


一眾世界頂級投行的職員代表放下光鮮甚至自傲的姿態,在白天忙得焦頭爛額之後,再搭兩小時火車從紐約風塵僕僕趕到耶魯,就是為了能吸引更多這裡的學生應聘實習崗位。


他們青睞「耶魯」品牌,信任耶魯學生的能力。這種待遇,是普通大學學生幾乎沒法得到的。

與我同屆的一位高盛實習生來自美國南方一所普通大學,從大一便開始積累銀行、證券公司的工作經驗。平心而論,他能力出眾,踏實肯干,絕對不輸給任何一位常春藤大學的實習生。


可他費了比我多得多的努力,才換來實習機會:


沒有一家投行到他的大學開宣講會,他只得數次請假飛到紐約,參加各大投行在華爾街總部的「集體宣講會」(面向所有院校學生開放);幾乎沒有一位大學校友在投行工作。


為了取經和「套瓷」,他只得千方百計在宣講會上要到了大佬的聯繫方式,數次發郵件毛遂自薦,才爭取到一兩個珍貴的面試機會。


面試時,他甚至收到「不公正待遇」—— 當他問到無法進入下一輪選拔的原因時,某投行招聘經理竟非常不專業而旁敲側擊地說是因為他來自xx大學,而不是哈佛耶魯等」target school」(「目標學校」,華爾街幾大投行通常在target school招收絕大多數實習生)……


作為耶魯學生,我比他幸運、幸福了許多。除了讓學生們在家門口參加宣講會之外,數家投行為進一步表達誠意,還在耶魯組織了幾十場一對一的coffee chat —— 員工請學生喝咖啡(注意,是投行掏腰包),為他們的實習申請出謀劃策。


高盛甚至專門請華爾街上著名的金融培訓師到耶魯,給學生們上課,一切免費。首輪面試,一些投行更是將考官團隊「運」到耶魯校園,免了學生們趕火車去紐約的麻煩。而普通學校的同學呢?


「抱歉,我們不會在你校組織現場面試。」


「抱歉,我們沒有針對你校學生的實習培訓課。」


「抱歉,你需要自行預定航班飛到紐約面試。」


故事講得有點啰嗦,但只是希望把名校學生得到的各種「優待」毫無保留說出來。


老實說,寫到這裡,我真有點為普通大學的精英們抱不平 —— 你們很努力,很優秀,也許比名校學生更出類拔萃。


可因為你們的學校在名氣和資源上不夠給力,所以沒法給予你們一個高平台、一條快車道、一份加速度。


我們無法撼動這個現實,但我們可以繞過它 —— 憑努力,考進一所好大學。同樣優秀的兩個人,那個擁有更好平台和資源的人,往往會有更大的勝算,不是嗎?

為什麼一定要上名牌大學?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答案……



04


一生就這一次


為何不上個好學校呢?


回到文章的最初: 上一所好大學,有什麼好的呢?


希望上面的三點,給出了一部分答案。


大多數人一輩子只會讀一次本科,有的人會再讀個碩士/博士。


一生就這一次,那麼為何不上個好學校呢?


況且,好大學還有很多的「好」:更棒的伙食,更美的校園,更多的獎學金……上大學,真的不只是為了拿一紙學歷,而更是為了在各方面讓自己變得更好。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地理 的精彩文章:

小時候常見又叫不上名的植物,太全了 收藏
中國最古怪地名、最令人無語地名、最搞笑地名

TAG:我們都愛地理 |

您可能感興趣

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要上大學?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要上大學?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請告訴孩子,為什麼必須要上大學?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請告訴孩子,為什麼必須要上大學?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一圖看懂!什麼是重點大學?什麼是名牌大學?這可能是最好的解讀
講給你聽:你大學最難過的一個瞬間是什麼?試著回想那一刻
你大學最難過的一個瞬間是什麼?
讀一所名牌大學,到底有什麼好的?
讀一所名牌大學,到底有什麼好的?
高考完了看這裡!到了大學該做這些事
這是我見過玩的最嗨的插畫師,再也不懷念大學食堂了…………
驚嘆!兒女雙雙考上重點大學,只因這個媽媽做了這一件事!
兒子考上了重點大學,母親卻因此得了失眠症,這是怎麼一回事?
大學裡這樣的學妹一定最受男生歡迎嗎,你是哪一種?
大學時期吃過最窮的一頓飯是什麼?有包榨菜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從墊底考上復旦大學!我最感謝的是媽媽為我做了這件事!
如何沖泡一杯好喝的白茶?這是一個大學問!
那些考上好大學的孩子,都有這5個特點!不看絕對後悔
大學到底是怎麼來的,它的起源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