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覺得自己比別人更高尚?你不是一個人

覺得自己比別人更高尚?你不是一個人

研究者發現,這種自我評價中的「自我增強效應」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在道德評價方面尤甚。


撰文 Cindi May


翻譯 張珂

審校 胡家僖

覺得自己比別人更高尚?你不是一個人



圖片來源:Getty/ScientificAmerican.com

「鎮上所有的女人都很強壯,所有的男人都長得很英俊,所有的小孩智力都高於平均水平。」 這是著名劇作家蓋瑞森·凱勒(Garrison Keillor)虛構出的明尼蘇達州烏比岡湖小鎮里的景象。雖然這是虛構出來的小鎮,但它很好地捕獲到了人類的一種心理效應——「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的小孩在平均水平之上。」


多年來的研究證實,我們確實都在平均水平之上——至少在我們自己看來。當我們將自己與他人做比較時,不論是在智力、理想、友善,還是謙虛程度等各種正面因素上,我們都更傾向於把自己的水平評估得更高。這種現象被稱為「自我增強」(self-enhancement)效應。


這種自我增強效應在道德的意義上會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放在更高的位置上,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加公正、更加值得信賴,甚至更加道德高尚,這種自以為是的態度可能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會降低我們與他人合作或向他人妥協的意願,從而使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導致偏執,甚至最終帶來暴力。這種感覺自己更具有道德優越性的心理在也是很多社會問題的重要誘因,比如政治紛爭、社會衝突,甚至恐怖主義。


倫敦大學的的Ben Tappin和Ryan McKay做了一項實驗,來研究人們為什麼堅信自己比普通人更加品行端正並且合乎道德。在這項試驗中,他們提出了30項不同的性格特徵,分別是關於道德品行(比如誠信)、社交能力(比如熱情、受歡迎程度等)和主觀能動性(如競爭力、創造力等),然後讓參與者們在每一項性格特徵下分別給自己和普通人評分,結果發現參與者們普遍給自己評分更高。然後他們用了一些巧妙的邏輯推理,來衡量人們認為自己在這些性格特徵方面比平均水平更高時的理性程度,他們發現:人們在衡量自己的道德特質時是非常不理性的。


他們是怎麼衡量人們理性程度的呢?Tappin和Mackay指出,有些時候,這種自我增強效應其實是理性的,因為我們對自己行為的了解程度遠高於他人,因此在對他人或自己做出判斷時,對自己的評價較高,對他人的評價更為審慎也是理所應當了。

為了準確估算出這種自我增強效應中理性思考存在的比例,我們需要了解一個人如何根據自己的性格特徵來推斷他人的特徵。Tappin和McKay採用了社會預測指數(Social Projection Index)來進行這項研究。這種方法的理論基礎是統計學表明大多數人在多數情況下都處於平均水平,那麼為了對他人做出準確的判斷,我們必然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投射對自己的了解。當然這種投射的程度對每個人來說可能會不同:這得看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個「普通人」。作者認為,當人們準確地意識到了自己與他人的相似程度時,他們便是理性的。換句話來說就是,當你與他人很相似時,你給自己和他人的評分會很相近。而如果你的確與他人非常不同,那麼你有道理給出不同的評分。


為了解釋得明白一點,我們舉兩個例子。比如,小簡的自我評分與所有人自我評分的平均分相近,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她是比較典型的人格。所以在她這種情況下,如果她給別人和自己的評分是相近的,我們便可以認為她是理性的。而如果她認為自己比他人更好,那麼她便是不理性的。又比如,小傑給自己的評分與他人的平均相差很大,那麼客觀上來說他屬於不尋常人格。在他這種情況下,他如果認為自己在某種層面上比別人更好,那他也有可能是理性的。


為了做出理性的自我評價,了解自己到底是有多「典型(或是非典型)」,其實是很艱難的一步。對任何人來說,這都像是在瞎猜,因為你可能對自己非常了解,但是卻總會高估或是低估自己與別人的相似度。而Tappin和McKay研究的出眾之處,就是他們利用實驗里得出的數據,做到了個人「典型度」的精確測量。首先,他們以所有參與者自我評分的平均分作為「典型人格」,然後,再把每個人單獨與典型人格對比,得出「相似係數」。相似係數較高的人(比如小簡),對自己與他人的評分理當相同,而那些相似係數較低的人(比如小傑),對自己與他人給出的評分便可能完全不同。接著,Tappin和McKay運用相似係數計算出每個人的「推斷自我評價」——即如果參與者是理性的,他們應當如何為自己評分。


除了考慮「真實自我評價」和「推斷自我評價」之間的差異,Tappin和McKay還考慮到了對性格特徵期望值的差異也可能會對參與者的評分造成影響。如果真實自我評價比推斷自我評價更接近理想性格特徵,就表明參與者不太理性。換句話說,當你在考慮一個高度理想的性格特徵,並讓這種對理想特徵的訴求影響對自我的判斷,從而曲解了自己與他人的相似度時,你就是不理性的。


Tappin和McKay發現,自我增強效應里的非理性元素影響了參與者對性格特徵的自我評價,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對道德特徵的評價,主觀能動性和社交能力其次。在道德特徵問題上,參與者難以準確地將自我評價投射到他人評價中,且理想性格特徵與真實自我評價的關聯遠強於與推斷自我評價的關聯。

換句話說,事實證明,我們都非常不理性地認為自己總比別人更道德。那麼,這樣會導致什麼後果呢?從樂觀的角度來講,這種道德優越感理論上可能可以保護我們。比如說,如果我們總是對他人道德持有懷疑態度,不輕易相信他人,那我們陷入被敲詐欺騙的危險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很多。而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自我增強的道德優越感最終也可能會侵蝕我們自己的道德行為。有關研究表明,這種自認為的「道德」可能會變成使人做出不道德行為的「通行證」。比如,有的人前一天還作為志願者在救助站給人派發食物,後一天就從自己的辦公室偷拿辦公用品回家,而還覺得自己的行為無可厚非。這種「道德通行證」效應被證實並記錄在很多領域中,包括「消費者行為」、「辦公場所」、「種族關係」和「慈善捐款」。


當我們通過誠實消費、工作、維護種族關係等高尚的行為很好地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形象後(不論是通過真正的道德行為還是通過自我增強效應),我們便會認為自己不再有義務去遵循一些嚴格的道德準則。因而,這種使我們傾向於相信自己具有高於平均道德水準的現象,反而會置我們於不道德的地位。


本文作者:Cindi May是查爾斯頓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她的工作是探索如何提升大學學生、老年人以及智力障礙人士的認知功能,也包括促進智力障礙人士與普通人之間的聯結。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most-people-consider-themselves-to-be-morally-superior/

轉載請先聯繫newmedia@huanqiukexue.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同時解決物理學的五大難題?一個野心勃勃的新理論
Nature:新發現7個臨近的類地行星,十年內可研究其生命跡象
中國的暗物質「捕手」
中科院科學家「內訌」,清華教授來拉架

TAG:環球科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覺得有人盯著你看?你不是一個人
為什麼有的時候覺得別人都比自己好?
你覺得你真的是一個胖人么
這幾個生肖,別人覺得他們神秘,只有自己才懂得自己
人類你跟我斗,不覺得自己嫩了點兒
所有人都覺得我和一個男生很配,我卻不喜歡他,我錯了嗎?
為什麼你有戀人 別人卻都覺得你沒對象
人都喜歡一種感覺是與那個人在一起,覺得自己更優秀了
一個人愛不愛你,在不在意你,你是感覺得到的
跑個步而已,你還真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了?
這種天氣,你穿得讓別人覺得很熱是一種罪!
一個人愛不愛你,在不在意你,你是感覺得到的!
老覺得別人在看自己?是因為你的大腦很高級
不是喜歡拒絕,只是覺得現在一個人也可以很好
不要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一個人愛不愛你,在不在意你,你是感覺得到的。
一般來說,只要臉瘦別人就會覺得你瘦……
你睡過很多女人,還覺得自己很酷?
不要覺得你很不幸,你的人生是很幸福的,你還會有什麼放不下的呢?在別人眼中你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