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婦科學知識點總結,執考速記篇!

中醫婦科學知識點總結,執考速記篇!

一、中醫婦科學沿革

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指近親遺傳障礙,出自《曲禮》。

2、婦科的別稱『帶下醫』始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3、我國現存最早的產科專著是《胎產書》(馬王堆帛書) 最完備的產科專著是《經效產寶》。

4、『子宮』名稱始見於《神農本草經》。

5、最早設立婦科專篇的著作——《金匱要略》。

6、『月經』名詞始見於《脈經》(晉?王叔和)

7、『離經脈』『居經』『避年』『激經』『五崩』——出自《脈經》

8、最早的胚胎學專著——《逐月養胎方》(徐之才)

9、『三沖』學說出自《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10、『婦人以學為本』的學術觀點始見於《婦人大全良方》(宋?陳自明)

11、劉完素——天癸與肝、脾、腎的關係學說。

12、張子和——『貴流不貴滯』的祛邪論治學說。

13、李東垣——『滋陰固氣』治療崩漏學說。

14、朱丹溪——『清熱養血』的安胎學說。

15、『五不女』學說『螺、紋、鼓、角、脈』——出自《廣嗣紀要?擇偶篇》

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婦科專著——《傅青主女科》

二、女性生殖系

1、『陰道』別稱——『陰戶』『四邊』『廷孔』。

2、『宮頸』別稱——『子門』。

3、胞宮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經;孕育胎兒;分泌帶液;發動分娩;排泄惡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

1、WHO定義的女性青春期為10-19歲。

2、青春期三大特徵——女性體形與第二性徵;生殖器官發育形成;月經來潮具備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兒期(4周內);兒童期(12歲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圍絕經期;老年期(60歲以上)。

4、圍絕經期三個階段——絕經前期;絕經期(44-54歲);絕經後期。

5、掌握正常月經的生理特徵:月經初潮——13-15歲。月經周期——28-30天。經期(又稱為行經期)——3-7天。月經量——50-80ml。

6、正常月經質色描述:色紅略暗,質地正常,不凝結,無血塊,無異味。

7、絕經——最後一次行經後,停經一年以上。

8、並月——身體正常無病,月經兩月一次。

9、居經——身體正常無病,月經三月一次。又稱為『季經』。

10、避年——身體正常無病,月經一年一次。

11、暗經——身體正常無病,可以受孕,月經終生不至。

12、激經——受孕早期,少量經血,無損胎兒者。又稱為『盛胎』『垢胎』。

13、與月經生理有關的基本要素——臟腑功能;氣血盛衰;天癸充盛;經絡通暢。

14、掌握月經與五髒的關係;月經與天癸的關係;月經與氣血的關係;月經與經絡的關係;月經與胞宮的關係。

15、一源三歧——指沖脈、任脈、督脈均起於胞宮。

16、與月經關係密切的經絡——沖(沖為血海);任(任主胞胎);督(總督陰陽);帶(約束氣血)。

17、月經周期中的『重陽轉陰』——指行經第1-4天。

18、月經周期中的『重陰轉陽』——指行經後第14-15天。(排卵期)

19、排卵期的中醫名稱——『氤氳』、『真機』。

20、了解帶下的生理特點;規律;作用;調節機制。

21、了解妊娠生理特點:月經停止;脈滑充盛;妊娠反應;子宮增大;乳房脹大;體形變化。

22、預產期計算方法:月經末次第一天計算,月數加9,日數加7(陰曆加14天)。[共計280天,40周]

23、試胎——指妊娠後期腹中疼痛,無其他異常者。

24、弄胎——指產前假性陣縮。「若數月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出自《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 25、見紅——分娩或前期,陰道少量血性分泌。

26、離經脈——臨產時出現的中指兩旁(中節至末節)脈搏。

27、陣痛——宮縮開口期。陣痛周期自15分鐘——5、6分鐘——2、3分鐘。

28、惡露——產後排泄的余血濁液。血性分泌3-4天;漿液性分泌7-10天;白色分泌2-3周。

29、惡露不絕——指血性分泌時間超過10天者。

30、斷乳期——8個月末。

五、婦科疾病各論

1、根據《大綱》要求,掌握各論中婦科疾病的重點內容。

2、傳統中醫對於月經病的治療原則——年少治腎;中年治肝;年老治脾。

3、月經先期——提前7天以上,連續出現兩個周期以上。

4、月經後期——滯後7天以上,或可3-5個月一行。

5、先後不定期——時提前或滯後7天以上,連續出現3個周期以上。

6、經間期出血——兩次月經之間(排卵期),周期性少量出血者。

7、崩漏——月經非時暴下為崩(崩中);月經淋漓不止為漏(漏下)。

8、傳統中醫『治崩三法』——塞流(治標);澄源(治本);復舊(調理體質)。

9、原發性閉經——女性超過16周歲,月經尚未來潮。 繼發性閉經——平素月經正常,中斷6個月以上者。

10、生理性閉經——少女型停經;育齡期停經;圍絕經期停經。

11、根據帶下特徵鑒別陰道炎類型:

念珠菌性陰道炎——帶下呈乳酪樣變性,臭。伴隨瘙癢。

滴蟲性陰道炎 ——帶下呈黃綠色膿性,臭。伴隨瘙癢。

細菌性陰道炎 ——帶下呈血樣膿性,伴隨外陰灼熱疼痛。

老年性陰道炎 ——帶下質地稀薄,黃、白兼赤帶,或可膿性,陰道灼熱。

12、惡阻——妊娠早期出現的以噁心嘔吐為主症的疾病。

13、胞阻——妊娠期間出現的以小腹疼痛為主症的疾病。

14、胎漏——妊娠期間出現少量出血,不伴隨腰酸、腰痛。

15、胎動不安——妊娠期間出現腰酸、腰痛、小腹重墜,可伴隨少量出血。

16、墮胎——妊娠12周內,自然殞墮。

17、小產——妊娠12-28周,自然殞墮。

18、暗產——妊娠1月或以上,自不知情,且自然殞墮。

19、滑胎——墮胎、小產連續發生3次或以上者。

20、子滿——妊娠5、6月以上,出現以胸膈滿悶喘息為主症,可/或伴隨腹大異常、水腫。

21、子腫——妊娠後期出現以肢體、面目水腫為主症者。

22、子淋——妊娠期間出現以尿頻、急、痛、淋漓等淋證特徵者。

23、轉胞——妊娠期間出現以小便不通、小腹脹痛為主症者。

24、子癇——產後出現以神志不清、抽搐為主症者。

25、兒枕痛——產褥期出現與生產有關的小腹疼痛。

26、三沖——產後出現『衝心』、『沖胃』、『沖肺』。

27、三病——產後出現『病痙』、『郁冒』、『大便難』。

28、三急——產後出現『嘔吐』、『盜汗』、『泄瀉』。

29、三審——產後診查『小腹痛與不痛』(辨惡露)、『大便通與不通』(辨津液)、『乳汁行與不行』(辨胃氣)。

30、三禁——產後治則『禁大汗』(傷陽)、『禁峻下』(傷陰)、『禁通利』(傷津液)。

31、『全不產』——正常性生活,2年或以上未能受孕。——原發性不孕症。

32、『斷續』——有受孕史,而後2年或以上不能再受孕。——繼發性不孕症。

月經病

一、月經先期:

1.氣虛證

1)脾氣虛證:補中益氣湯 2)腎氣虛證:固陰煎

2.血熱型

1)陽盛血熱型-清經散 2)陰虛血熱型-兩地湯 3)肝鬱化熱證-丹梔逍遙散

二、月經後期:要補當溫經

1)腎虛型-當歸地黃飲

2)血虛型-大補元煎

3)血寒證:虛寒型-溫經湯《金匱》; 實寒型-溫經湯《婦人大全》

4)氣滯型-烏葯湯

三、月經先後無定期;要固定

1)肝鬱型-逍遙散

2)腎虛型-固陰煎

四、月經過多:保舉笑

1)氣虛型-舉元煎

2)血熱型-保陰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經過少:蒼滋歸逃

1)腎虛型-歸腎丸

2)血虛型-滋血湯

3)血瘀型-桃紅四物湯

4)痰濕型-蒼附導痰丸

六、經期延長:原地紅

1)氣虛型-舉元煎+阿膠、艾葉、烏賊骨

2)虛熱型-兩地湯合二至丸、四烏賊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紅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經間期出血:清淤地

1)腎陰虛型-兩地湯合二至丸

2)濕熱型-清肝止淋湯去阿膠、紅棗,加小薊、茯苓

3)血瘀型-逐瘀止血湯

八、崩漏:上清蟲子左右固

脾虛證__固本止崩湯

腎虛證__腎氣虛:加減蓯蓉菟絲子丸+党參、黃芪、阿膠

腎陽虛:右歸丸+党參、黃芪、田七

腎陰虛:左歸丸合二至丸

虛熱證:上下相資湯

實熱證:清熱固經湯 血瘀證__逐瘀止血湯

九、閉經:四人血重陰

1)氣血虛弱-人蔘養榮湯

2)腎氣虧損__加減蓯蓉菟絲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車

3)陰虛血燥-加減一陰煎加丹參、黃精、女貞子、制香附

4)氣滯血瘀-血府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

5)痰濕阻滯-四君子湯合蒼附導痰丸加當歸、川芎

十、痛經:聖清調少膈

1)氣滯血瘀型-膈下逐瘀湯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湯湯

3)濕熱蘊結型-清熱調血湯加車前子、薏仁、敗醬草

4)氣血虛弱型-聖愈湯

5)腎氣虧損型-益腎調經湯

經行泄瀉:健身

1)脾虛-參苓白朮散

2)腎虛-健固湯

經行吐衄:清靜

1)肝經鬱火:疏肝清熱、引血下行-清肝引經湯

2)肺腎陰虛:滋腎潤肺、引血下行-順經湯

經行乳房脹痛:逍遙觀

肝氣鬱結:逍遙散+麥芽、青皮、雞內金

肝腎虧虛:一貫煎/滋水清肝飲+麥芽、雞內金

經行頭痛:通林珍

肝火證:羚角鉤藤湯

血瘀證:通竅活血湯

血虛證:八珍湯+首烏、蔓荊子

經行感冒:採金菊

風寒:荊穗四物湯

風熱:桑菊飲

邪入少陽:小柴胡湯

經行身痛:趁痛補

血虛:當歸補血湯+白芍、雞血藤、丹參、玉竹

血瘀:趁痛散

經行浮腫:淤八腎

脾腎陽虛: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湯

氣滯血瘀:八物湯+澤瀉益母草

十一、絕經前後諸症:左右二仙湯

1)腎陰虛-左歸丸合二至丸

2)腎陽虛-右歸丸

3)腎陰陽俱虛-二仙湯合二至丸加菟絲子、何首烏、龍骨、牡蠣

十二、經斷復來:老子黃皮

脾虛肝鬱證:安老湯

腎陰虛證:知柏地黃丸加阿膠、龜甲

濕熱下註:易黃湯加黃芩、茯苓、澤瀉、側柏、大小薊

濕毒瘀結:萆薢滲濕湯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黃芪、三七

帶下過多:補完帶五百

1)脾虛證-完帶湯

2)腎陽虛-內補丸

3)陰虛夾濕-知柏地黃丸

4)熱毒蘊結-五味消毒飲加土茯苓、敗醬草、魚腥草、薏仁

5)濕熱下注-止帶方

帶下過少:歸營

肝腎虧損:左歸丸加知母、肉蓯蓉、紫河車、麥冬

血枯瘀阻:小營煎加丹參、桃仁、牛膝

妊娠病

一、妊娠惡阻:香橘

1)脾胃虛弱-香砂六君子湯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湯

二、妊娠腹痛:愛玲要歸

1血虛:當歸芍藥散

2氣滯:逍遙散

3虛寒:膠艾湯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壽胎丸 異位妊娠:手術為主

三、胎漏胎動不安:壽元保枝

1)腎虛:壽胎丸

2)血熱:保陰煎

3)氣血虛弱:胎元飲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壽胎丸

四、滑胎:石桂英固氣

腎氣不足:補腎固沖丸

腎陽虧損:腎氣丸去澤瀉+菟絲、杜仲、白朮

腎精虧損:育陰湯

氣血兩虛:泰山磐石散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壽胎丸

五、子腫:武術天

1)脾虛:健脾行氣-白朮散

2)腎虛:化氣行水-真武湯

3)氣滯:理氣行滯、健脾化濕-天仙藤散

六、子淋:到柏林

1)陰虛津虧:知柏地黃湯

2)心火偏亢:導赤散+玄參、麥冬

3)濕熱下註:加味五淋散

產後病

一、產後血暈:生命

1)血虛氣脫:益氣固脫-清魂散或獨參湯

2)血瘀氣逆:活血逐瘀-奪命散

二、產後發熱:中華防毒

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飲合失笑散

2)外感:荊穗四物湯加防風、蘇葉

3)血虛:補中益氣加地骨皮

4)血瘀:生化湯

三、產後腹痛:寧化

1)血虛:補血益氣-腸寧湯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湯加益母草

四、產後身痛:黃榮獨痛

1)血虛:黃芪桂枝五物湯

2)風寒:獨活寄生湯

3)血瘀:身痛逐瘀湯合生化湯

4)腎虛:養榮壯腎湯+秦艽、熟地

五、產後惡露不絕:補報生

1)氣虛:補中益氣湯加艾葉、阿膠、益母草

2)血熱:保陰煎

3)血瘀:生化湯

缺乳:通漏下

氣血虛弱:通乳散(參芪歸麥通吉梗)

肝鬱氣滯:下乳湧泉散

痰濕阻滯:蒼附導痰丸合漏蘆散

婦科雜病

一、癥瘕:香附黃腎

氣滯血瘀:香棱丸或大黃庶蟲丸

痰濕瘀結:蒼附導痰湯合桂枝茯苓丸

濕熱瘀阻:大黃牡丹湯+木通、茯苓

腎虛血瘀:補腎祛瘀方或益腎調經湯

急性盆腔炎:五仙活

熱毒熾盛:五味消毒飲合大黃牡丹湯

濕熱瘀結:仙方活命飲+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銀甲膈少沖

濕熱瘀結:銀甲丸或當歸芍藥散+丹參、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氣滯血瘀:膈下逐瘀湯

寒濕瘀結:少腹逐瘀湯

氣虛血瘀:理沖湯

二、不孕症:玉金與少啟

1)腎虛:

腎氣虛證:補腎益氣、填精益髓-毓麟珠

腎陽虛證:溫腎助陽、化濕固精-溫胞飲或右歸丸

腎陰虛證:滋腎養血、調補沖任-養精種玉湯

2)肝氣鬱結:百靈調肝湯或開郁種玉湯

3)瘀滯胞宮:少腹/膈下逐瘀湯

4)痰濕內阻:蒼附導痰丸

三、陰癢:柏地龍

1)肝腎陰虛:知柏地黃丸加當歸、梔子、白蘚皮

2)肝經濕熱:龍膽瀉肝湯或萆薢滲濕湯,外用蛇床子散

四、陰瘡:龍陽

熱毒:龍膽瀉肝湯

寒濕:陽和湯/托里消毒散

五、子宮脫垂:補中元

氣虛:補中益氣湯+金櫻、杜仲、續斷

腎虛:大補元煎+黃芪

臟躁:1、甘麥大棗湯加棗仁、柏子仁,兼痰濁加膽南星、茯苓、鬱金、石菖蒲。

方劑索引:

1.清經散:(柏母弟要服青皮。)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黃柏.茯苓

2.兩地湯:(二地要賣生膠。)生地.地骨皮.玄參.麥冬.阿膠.白芍

3.清熱調血湯:(桃花鄉窮,連弟要生母餓歸。)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 桃仁.莪術.香附.延胡索

4.清熱固經湯:(黃子三弟教龜母炒藕炭。)生地.地骨皮.炙龜板.牡蠣粉.阿膠.黃芩. 藕節.陳棕炭.焦梔子.地榆.甘草

5.固本止崩湯:(敵人歸還姜叔。)人蔘.黃芪.白朮.熟地.當歸.黑姜

6.順經湯:(京母歸地服沙葯。)當歸.熟地.沙參.白芍.茯苓.黑荊芥.丹皮

7.完帶湯:白朮.山藥.人蔘.白芍.蒼朮.甘草.陳皮.柴胡. 車前子.黑芥穗

8.止帶方:(二苓子要黃因牛子攜母。)豬苓.茯苓.車前子.澤瀉.茵陳.赤芍.丹皮.黃柏.梔子.牛膝

蒼附導痰丸:陳叔幫南子神父服生甘。9.壽胎丸:土姣繼續。菟絲子.桑寄生.川斷.黃芩.黃柏.甘草

10.天仙藤散:江蘇草皮白,二林想寫烏藤瓜。天仙藤.香附.陳皮.甘草.烏葯.生薑.木瓜. 蘇葉.茯苓.豬苓.白朮.澤瀉

11.生化湯:當歸.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12.解毒活血湯:連翹.葛根.柴胡.枳殼.當歸.赤芍.生地.紅花.桃仁.甘草

13.毓麟珠:八珍穿鹿狗肚。人蔘.白朮.茯苓.芍藥.川芎.炙草.當歸.熟地.菟絲子鹿角霜.杜仲.川椒

14.啟宮丸:制半夏.蒼朮.香附.茯苓.神曲.陳皮.川芎.歸腎丸:二山種地歸服兔狗。

15.歸腎丸:二山種地歸服兔狗。

16.二仙湯:二仙母白天歸。

17.溫經湯:(良方)母牛炒貴鵝,人當要窮。

18.舉元煎:黃麻人炒叔。

19.壽胎丸:土姣繼續。

20.胎元飲:二伯歸地炒人肚皮。

21.保元煎:二黃二弟要斷藥草。

22.鯉魚湯:二伯歸將服魚。

23固沖湯:黃龍母要三叔種西貝魚

24.陰癢外治法:

1)塌癢湯:鶴虱.苦參.威靈仙.歸尾.蛇床子.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礬.苦參.百部蒼附導痰丸:陳叔幫南子神父服生甘。

中醫執業醫師考試qq群 429232741,互助學習。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教育網 的精彩文章:

膝關節經絡拍打技巧,能有效緩解膝關節疼痛!
中醫怎麼找准穴位?學會這四招你也可以!
醫生從來不做的15件事,很多人躺槍!
2017年醫師試用期考核證明截止時間巨變,部分考生沒法考了!
這個證件過期,你的醫考等於白準備了!

TAG:醫學教育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教師資格證知識點速記 科學常識
「中藥」執業中藥師備考知識點速記
中醫/中西醫考點速記:婦科病記憶口訣
中醫執考考點速記:丹毒不同部位名稱記憶口訣
《藥學專業知識二》解熱鎮痛等章節考點速記口訣
臨床醫師藥理學考點速記:腎上腺素記憶歌訣
中醫/中西醫考點速記:消食劑的特殊記憶方法
經脈病症歌訣大全,執考速記!
中醫內科疾病癥狀學要點速記(完整版)
臨床醫師考點速記:哮喘急性發作治療精華總結
中醫內科學速記重點(表格版),太全了!
臨床醫師必考知識點速記: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治療,記住就能得分!
中藥學速記:清熱葯功效對比總結
2016執業醫師考試女性生殖系統考點速記
中藥高頻考點速記
執業中藥師速記:解表葯中常見藥物配對記憶
音頻速記雙清口服液,「精而簡醫考網-精考點」系列,中藥二考點
2017執業醫高頻考點速記——醫學心理學
葯考必看!18口訣速記中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