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奧特曼、鹹蛋超人、超人力霸王傻傻分不清

奧特曼、鹹蛋超人、超人力霸王傻傻分不清

前陣子一位Twitter的朋友在時間線上說了一件趣事,大意說一內地人跟香港人聊特攝,內地人說奧特曼的第幾集怎麼怎麼經典,對面的香港人聽得一頭霧水,說沒看過。然後反問了句:「你看過鹹蛋超人嗎?」


這種因為譯名不同而鬧出的笑話還真是經常遇見的。突發奇想,寫點關於我所知道的「一套作品,三地譯名」的奇特現象。


奧特曼這個名字在中國內地估計沒人不知道,不明白的。雖然應該很多人都知道,但不免其俗說一下奧特曼的原名到底是什麼意思。

奧特曼的日語原名字寫作「ウルトラマン」,也就是英語的「Ultra man」。根據一般說法,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想這個特攝英雄角色能媲美(甚至超越)美漫超人(Super man),因此就用了意思相似但氣勢更強一點的「Ultra」。當然了,其實在奧特曼開播之前就已經有一套叫《ウルトラQ》的特攝節目了,而且嚴格來說這套節目還是奧特曼的前身,說製作組只是沿用以前的名字也應該有可能的。


奧特曼在台灣的譯名為「超人力霸王」,充滿八九十年代的通俗翻譯風格。其實台灣譯名從中文的角度看還挺有味道的,雖然跟後來我們對奧特曼的風格理解相差十萬八千里,但在二三十年前,這樣翻譯其實很親切,一般使用中文的普羅大眾都能輕易理解。當然有些讀者可能會說「奧特曼根本就不是霸王呀!」,但同樣「變形金剛」的原文「transformer」就完全沒有「金剛」二字,那個年代的譯者更多的不是還原作品本身的意境,而為了讓觀眾更容易馬上注意到片名。畢竟那時候還不是網路世代,對於信息的流通還相對閉塞,沒人懂也沒人會在乎片中的科幻人物是否跟中文譯名中的神話色彩是否一致。


比較有意思的是港版的「鹹蛋超人」。在這裡我要更正讀者們的固有概念,那就是「鹹蛋超人」從來都不是官方正式譯名,他充其量是個民間的叫法。奧特曼在香港的正式譯名是「超人」,一般場合上為了和美漫的超人區分,會具體說出那個奧特曼的名號,比如「超人迪加」。至於「鹹蛋超人」這個昵稱,其實也是民間的一種幽默表達方式。究其原因,老昭和系列奧特曼的眼睛造型像極了一顆鹹蛋對半切開,當時的香港普羅民眾很自然地就附會上去。比較出名的是周星馳電影《破壞之王》,裡面就有提到「鹹蛋超人」這個名字,至於是不是這個稱呼的源頭倒無法考證了。



奧特曼、鹹蛋超人、超人力霸王傻傻分不清


誰叫你臉上貼著兩顆鹹蛋


其實造成「一套作品,三地譯名」的特殊現狀,很大原因是在於這些作品引進的時候兩岸三地並沒有溝通(因為有些地方根本就沒引進),譯名就變成了各自發揮。而內地、香港、台灣都因為種種原因發展出自己的獨特文化,因此在翻譯的準則和風格上又會不同,導致一開始那個明明是談同一套作品卻互相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的笑話。


隨著近年來的全球化策略,許多作品開始統一譯名,或者各地官方譯名同時存在並行不悖。前者莫過於《哆啦A夢》,後者莫過於《機動戰士GUNDAM》系列。《哆啦A夢》在三地曾經擁有許多譯名,像《小叮噹》《叮噹貓》《機器貓》等等。甚至連劇中人物名字都各自有各自的版本。現在日方已經統一中文譯名,雖然使用起來少了些情懷,但至少都知道對方說的是什麼了。


《機動戰士GUNDAM》系列則是並行譯名。在香港叫做《機動戰士高達》,在台灣叫做《機動戰士鋼彈》,在中國大陸叫做《機動戰士敢達》。比較有意思的是,其實中國大陸原本也打算按照港版的譯名統一叫《機動戰士高達》,但據說「高達」的名稱早已註冊了,無奈之下Bandai只能改成「敢達」,形成了三地三個譯名的狀況。

通常來說,因為中國內地和台灣主要使用的都是以民國國語為基礎的現代中文,因此理論上兩地的翻譯應該會相對來說接近一些,而和使用粵語為母語的香港則距離遠一些。然而實際的情況是由於種種原因,某些老作品的中國譯名反而更向香港譯名靠攏。比如下面這兩位:



奧特曼、鹹蛋超人、超人力霸王傻傻分不清



其實這兩位還影響了後來的日本超級機器人文化,礙於主題所限只能按下不表,以後有機會再談。


左邊那位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阿童木,手塚治虫筆下的經典人物。《鉄腕アトム》在國內其作品譯名定為《鐵臂阿童木》,而在香港則是極為接近的《小飛俠阿童木》,但台灣版則是完全不一樣的《原子小金剛》。兩種譯名對於原文來說一個點出了名字,一個點出了屬性,也很難說哪一個更好。(好壞與否這裡不是討論重點)

右邊的大怪獸則是前陣子才被好萊塢拍了新版本的大怪獸哥斯拉,摧毀日本無數遍,最後反而變成日本守護神的經典特攝怪獸形象。關於祂的事情其實有很多東西可談,比如說祂最早承載的是日本人對核爆的恐懼和發泄。不過本文主要是談翻譯這些只能割愛不談了。


慣例先說說哥斯拉的日語原名。哥斯拉原文寫作ゴジラ,英文寫作「Godzilla」。名字的原意是由兩個日語辭彙組成,一個是「ゴリラ」(猩猩),另一個是「クジラ」(鯨魚),因此「哥斯拉」這個名稱就是寓意「一頭體型如鯨魚般巨大,卻有著猩猩般武力的怪獸」。因此別看哥斯拉是頭像是蜥蜴或恐龍的大怪獸,實際上最早的臉型設計是更接近猩猩的,只是後來蜥蜴化現象越來越重,甚至某些時候臉型還有點像貓……


哥斯拉這個譯名最早是港版的說法,台灣的譯名是「哥吉拉」。其實日語假名的「ジ」發音的確是對應國語里的「ji」,因此「哥ji拉」之類的譯名是比較準確的。而且「斯」這個字在粵語發音是「si」,跟「ji」也差了一點點,並不是很準確對得上。為什麼港版譯作「哥斯拉」,這點我所知甚少,這裡就解釋不了了。


究其原因,我認為這些老作品的國內譯名大多順從港譯,原因在於這些作品開始在華文文化圈流傳之際,正是香港經濟騰飛的階段。這些老作品的國內觀眾,許多都是通過香港的電視或者書籍之類獲知的,又或者由廣東這邊的觀眾先看了港版再口口相傳告訴內地的觀眾,於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港譯佔優的現象。而台灣由於一海之隔,加上政治環境原因,即便翻譯邏輯上和內地較為接近,卻反而比較少順從台譯。

說到「一套作品,三地譯名」的最嚴重作品,莫過於上面提到的《變形金剛》。但這裡要說的不是作品本身的名稱,而是片中的機器人角色名稱。裡面某些角色甚至同時擁有英、日、中、港、台 5個不同的名字!簡直就是譯名大批發……


其實《變形金剛》的譯名如此混亂繁雜也不是毫無原因的。因為本身「變形金剛」這個品牌就是個超級混血兒。


慣例先說說變形金剛的歷史。不過這次請出台灣資深科幻研究專家「難攻博士」為我們講解(呼,省力了不少)。


很久以前,日本有家叫做TAKARA的玩具商,企圖引進一種名為「G.I.JOE」的美國大兵洋娃娃賣給日本小孩。孰料市場對這種「男芭比」反應冷淡異常,就算改頭換面搞成「變身人造人」(Henshin Cyborg)也激不起購買慾…TAKARA一怒之下,懲罰所有公仔縮成十公分大小,並以「小人」(MICROMAN)之名羞辱他們──不料,這些「微星小超人」居然廣受歡迎,跌破TAKARA大神眼鏡![鬼冢按:管MICROMAN叫小人…當心被馮翊綱K死…]


這些小小公仔非常適合讓小孩擺書桌上看、帶學校里玩,簡直一世風靡!當然啦,想讓小男生們繼續沈迷在「科幻家家酒」當中,除了找名家繪製漫畫豐富背景故事之外,生產「家家酒道具」更成了必要手段──想像這些從遙遠「微星」落難地球的先進外星人,如何跟小男孩同住一個屋檐下,平時將自己「偽裝」成玩具公仔,撿破爛「改造」為秘密基地──這…這可是每個男孩心中的秘密花園哪!於是乎,周邊產品持續翻新大賣,時間是1980年初…


不錯!1980年初,正是日本超級機器人「變形/合體」火紅瘋狂的時代。TAKARA像挖到寶般[鬼冢按:其實TAKARA這字本來就是『寶』的意思…],從替《微星小超人》設計許多「掩護偽裝物」得到靈感,開闢了另一條專以「變形」為主的產品線,稱為《戴亞克隆戰鬥隊》(DIACLONE)──在這場人類打異形的虛擬戰爭中,雙方都發揮了「偽裝變形」的絕技:地球軍設計了許多如「好折凳」般平時隱藏殺氣的先進武器(例如汽車、飛機);異形兵則選擇了非我族類蟲魚鳥獸(例如昆蟲、恐龍)作外型掩體──別說點子太瘋狂,您老要有點赤子之心,就該明了這將「變形」加上「偽裝」的概念可說是玩具設計史上絕妙突破呀!



奧特曼、鹹蛋超人、超人力霸王傻傻分不清



★《戴亞克隆戰鬥隊》里的戰鬥拖車VS《微星小超人》中的手槍鐵人日後在《變形金剛》里居然成了捉對廝殺一戰數十年的死對頭,令人始料未及…


(最近bilibili上有人找到這兩個玩具當年的廣告,簡直就是時代的眼淚……)


歷史有趣,風水輪迴…《戴亞克隆戰鬥隊》的大成功,回過頭來讓TAKARA在1983年的《微星小超人》新系列中,創造了稱為MICRO CHANGE的新玩意,讓日常生活用品也一一上演起「偽裝秀」:照相機、顯微鏡、錄音機、錄音帶…最後甚至連手槍都變成機器人![鬼冢按:手槍算是日常用品!(O_o!!!)] 這下可好,搶購熱潮已不是「激烈」兩字足以形容啦~


更扯的「后座力」還在後頭:當初始作俑者「男芭比G.I.JOE」的美國母公司HASBRO[鬼冢按:孩之寶,又一個『寶』…] 回頭注意到這堆一夕爆紅洛陽紙貴的「變形玩具」;而日本TAKARA也有意進軍龐大的海外市場──「美日雙寶」一拍即合聯手出擊,於是,這影響世界數十年、累積產值數十億的《變形金剛》大軍團,就這麼降臨在太陽系第三行星上頭……


由於以上這段歷史,再結合上面說中港台文化之間的差異,於是造就「一個角色,五套名字」的奇葩狀況了。比如《變形金剛》的男一號主角,他的名字就有以下的版本:


英文名稱:Optimus Prime


日語名稱:コンボイ(Convoy)


中國譯名:擎天柱


香港譯名:柯柏文


台灣譯名:柯博文


好在台灣譯名和香港譯名只有一字之差,否則端出去肯定沒人知道原來這些名字說的都是同一個角色……


日版變形金剛由於很多角色都是TAKARA之前就已經有玩具名稱,為了日本觀眾快速認識因此很多角色都是用了玩具的名字。香港和台灣的譯名比較多音譯,導致因為發音系統的不一樣而譯名不一樣。國內則意譯成分很重,完全跟原文脫離。因此《變形金剛》的譯名就變成了現在這樣又亂又雜。TAKARA和孩之寶或許也知道要統一這些譯名很困難,因此也就完全不解決,直接各地有各地的習慣,不強求統一。好在現在的變形金剛新系列的譯名會互相參考,混亂的情況相對以前而言少了一些。


下面還列出一點中港台三地的變形金剛角色譯名,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究竟是看哪個翻譯版本長大的。


格式:中——港——台


Optimus Prime:擎天柱——柯柏文——柯博文


Megatron:威震天——麥加登——密卡登


Ratchet:救護車——力捷——飛輪


Starscream:紅蜘蛛——星星叫——天王星


Brawl:吵鬧——喧嘩——轟天雷


……


其他的族繁不及備載……


在《變形金剛4》上映期間,曾經有一些好事者列出所謂的「變形金剛台版譯名」,裡面Optimus Prime翻譯成「無敵鐵牛」,以及其他看上去很有「年代風味」的譯名。一些人更恥笑這些譯名「幼稚可笑」。後來我向難攻博士求證,得知這些譯名在台灣的流傳度很低,基本上現在很少人使用。因此千萬不要誤信一些人的謠言。


其實關於譯名的趣聞還有不少的,但是再寫下去就太花時間了。以後有機會再寫吧。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8090懷舊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數碼寶貝tri》第四章《喪失》:黑暗天王好想哭!
從動漫到遊戲 二次元世界裡那些乳搖的誘惑
這乳搖好大啊!第一集就放福利,攝影師今天晚飯加雞肉!
日本最受歡迎漫畫家排行榜TOP10,你認識幾個?
日本官方排名前10的動漫 日本動漫排行榜

TAG:8090懷舊紀念館 |

您可能感興趣

超級食人魚咬力不輸霸王龍 霸氣測漏
口腔撕咬力量超过霸王龙的海洋顶级掠食者:巨齿鲨
有著和霸王龍一樣的咬合力 戰鬥力不比霸王龍差
他和周瑜哥倆好,分別搶大喬、小喬,細數小霸王孫策的人格魅力
超級街頭霸王人物COS真人秀,簡直太想的!
阿拉莫龍:連霸王龍都打不過的超級巨龍
物理攻擊性霸王色霸氣小團體或再添一人,超新星還是太嫩
火氣超大!容易跟人撕破臉的星座霸王
海賊王:霸王色霸氣,令人震撼卻又被人低估的能力
海賊王霸氣篇:武裝色威力排名前五 驚人威力不弱於霸王色
孫儷曬小花妹妹模仿邁克爾傑克遜跳舞誇讚霸王花 鄧超連續尬評多句超有趣
蜈蚣中的霸王: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
這國挾洋自重充當東南亞小霸王,老杜分分鐘教它夾起尾巴做人
多少人才能餵飽一隻霸王龍
她在英國受歡迎度超貝克漢姆,連小霸王斯塔德邁爾都直呼誘惑太大
不可思議的視錯覺打造超萌霸王龍
路飛的霸王色霸氣,還差雷利、紅髮多少
霸王龍是怎樣成為霸王的——先有智慧,再得力量
亮劍!狂人用「新孔卡」硬杠中超霸主,霸王登頂必屠戮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