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內向的研究者如何「自我推銷」?

內向的研究者如何「自我推銷」?

內向的研究者如何「自我推銷」?



Adapted from Getty

撰文 Julia Rosen


沉默有風險,


靦腆內向的研究者也可以通過技術和練習走向成功。


一般而言,科學家並不以社交能力見長。在許多人眼裡,科學家一副書獃子氣,內向寡言,甚至可能略顯笨拙。但在當今的科研環境下,開朗外向的人或許更加如魚得水,因為產學界的研究者往往需要站到聚光燈下,在學術會議上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同事、資助機構和大眾(這一點愈發重要)建立新的關係。

對於正在努力建立聲譽、推動事業前進的青年科學家而言,掌握這些技能尤為重要。但就算還說不上恐懼,這些任務也不免讓許多靦腆或內向的研究者發怵。悉尼 Woolcock 醫學研究所的博士後 Louise Harkness 說,其中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質疑自己在科研界的位置。Harkness 的研究對象是呼吸障礙療法,並在博客中記錄了作為一名內向科學家所面臨的挑戰。「對頂尖的科學家來說,學術之路也是艱辛的,」 Harkness 說,「更不用說靦腆而不善自我推銷的內向科學家了。」


儘管如此,通過培養自己的公開演講和人脈技能、採用適合自己性格特徵的創新型自我推銷方法,安靜的科學家也可以與能說會道的同行一較高下。研究者需要承認科學行業存在政治性的一面,審視自己的性格特徵和動力,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遊戲規則


在所有科學家都是內向者的傳說之外,還有一種普遍觀點認為科學界是唯成就論的。許多年輕科學家認為,他們只需要做好研究,其它自然會水到渠成,但一般來說事情並非如此。Donna Dean 表示,「我們不能默默坐在一邊,然後期待別人自然而然地認可我們的成就。」她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一位退休行政人員,也是美國女性科技工作者協會的領導力與才能發展執行顧問。


美國衛斯理學院的性格心理學家 Jonathan Cheek 表示,靦腆或內向的人的確很容易在推崇自我推銷的文化中被忽視。他說:「除了事業本身所需的技術條件外,社交技能,比如公開演講,是助力事業成功的最大要素。」他承認,這看起來可能不太公平,但現實就是如此。

Cheek 表示,承認「軟技能」的重要性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尤其是對於某些類型的內向者來說(Cheek 及同事將內向分為四種類型:社交型內向、思考型內向、焦慮型內向和剋制型內向)。並非所有內向者都靦腆,其中一些人——根據Cheek的說法,除了焦慮型內向者之外的所有內向者——之所以迴避發言和吸引別人的注意,純粹是因為他們不想這麼做,或者覺得這種做法沒什麼益處。他說,對於這類科學家而言,只要讓他們意識到開展某種形式的自我推銷具有實在的益處就夠了,即使他們沒法自然意識到這一點。


而其他人則面臨更大的障礙。靦腆的人在與陌生人對話,或在一群人面前發言時會感到不安(Cheek 也幫助劃分了靦腆程度)。Dean 說,一些研究者(包括女性、少數族裔和 LGBTQ 群體)有時可能會因為他/她們的身份而覺得自己在科研界不受歡迎,因此感到難以在專業環境中發言。她還補充,這種不安可能源於他/她們感覺自己背負著代表整個群體的重擔,或者因為自身背景而習慣了保持沉默。


許多科學界人士都認同有必要幫助靦腆或內向的研究者擴大他們的聲音,但與此同時,權衡保持沉默的優劣對這些研究者來說也有益處。「你必須思考,『是什麼在阻礙我實現目標?』」Cheek 說。Cheek 是個雙重性格者,即同時具有內向特質和外向特質的人。他表示,如果人們已經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中投入多年,那麼對他們來說,繼續科研事業很可能意義重大,因而願意為此克服自己的靦腆。


Harkness 認為,人們有時只是需要找到正確的動力。在悉尼大學讀博、研究哮喘肌細胞的基因調控期間,她克服了自己的一些沉默傾向。「我意識到,如果我不邁出去向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那麼全世界都會錯過它們,也不會了解我的思維過程,」她說(參見「接受安靜的自己」)。


幾乎所有科學家都會在某個時刻不得不在人群面前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是一個讓許多人都心生畏縮的任務,不僅僅是內向和靦腆的人。有調查表明(比如2014年查普曼大學關於美國人最害怕的事的調查),在美國,人們最害怕的事一般是公開演講,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過了對溺水的恐懼。「在我剛開始讀博時,我意識到這是一件我極不擅長的事,」在英國拉夫堡大學研究燃料電池用氫氣製備方式的博士生 Paul Brack 說,「我的期望就是達到平均水平。」

Cheek 說,所幸公開演講並不像許多人害怕的那樣難學,也不需要安靜的研究者變成外向者。他補充表示,大多數人討厭公開演講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講得不多,而且只要多加練習就能改善。


生物化學家、加州希望之城醫院的行政與學生髮展臨時主任 Kate Sleeth 說,許多大學都提供了資源,幫助科學家們適應會議演講,磨練演講技能。如果沒有這類資源,Sleeth(同樣身為內向者,而且目前擔任全美博士後協會理事會主席)建議研究者尋求其它組織的幫助,比如國際演講會(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這是一個致力於幫助會員提高溝通交流能力的非營利組織。


研究者可以採取的另一種策略是形成讓自己感覺舒服的演講風格。對於Harkness 而言,這意味著在演講中闡明自己的思維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宣傳自己的發現。「我希望帶領人們感知整個過程,」她說。事實上,從頭至尾梳理整個研究項目讓她對展示自己的成果感到更踏實了,「我對展示自己的研究過程感到很驕傲。」


雖然建立人脈關係讓許多科學家望而生畏,但這一過程也可以根據個人傾向做出調整。「許多人覺得『建立人脈』意味著自己要想出一段精妙絕倫的對話,」 Brack 說。去年,Brack 在 Naturejobs 博客中寫了有關該主題的博文,作為一個曾經非常靦腆的內向者,他已經開發出了許多適合自己的建立人脈的方式。

接納內向的自己


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試的建立人脈和推廣成果的方式:


和同事或導師練習公開演講,或者尋求大學項目和國際演講會等組織的幫助。


形成自己感覺自然的演講方式,比如說故事的方式。


在會議和其它專業聚會上設定與兩至三名陌生人說話的目標。


使用推特和谷歌學術等在線工具,提升自己的網路形象。


參加各種委員會,尋找能幫助你建立人脈的贊助者。


考慮不同的科研道路有多適合自己的性格特徵與偏好。


一種策略是在社交場合或會議上提前想好一兩個問題,和單個人而不是一大群人交談。與研究生攀談時,Brack 一般會先問有關研究、指導教師和學校的問題。仍然覺得建立人脈很棘手的 Dean 表示,甚至不一定要談科學話題——也許你注意到了某人的名牌上透露的信息,比如和你是老鄉,或者有相同的愛好或其它聯繫。「讓人們談論他們自己,」她說。


Dean 建議年輕科學家設定每次參加會議時與兩三個陌生人交談的目標,並呼籲他們避免用自我貶低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研究。Sleeth 還建議帶上一位能夠幫助你放鬆、開朗外向,但又不至於搶風頭的朋友。安靜的科學家也許可以考慮與較為外向的同事合作開展研究。「這會讓事情變得簡單很多,」Sleeth 說。


最後,即使這些方法都無法讓許多安靜的科學家感到自在,他們也不應絕望,Steve Blank 說。他在斯坦福大學教授創業課程,還參與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創新團項目,該項目旨在幫助科學家將研究發現商業化。「顧名思義,科學家都非常聰明,」Blank 說。「就算沒有與生俱來(的交際能力),也有充分的思維能力去模仿。」


長遠布局


在做重大的事業決定時,安靜的科學家可能需要考慮哪種科學職業方向更適合自己的性格。舉例來說,學術界可能意味著教學和許多公開演講,而政府機構則可能需要更多的實驗室工作,以及與機構管理者會面。身為技術行業內的一名企業家,Blank 認為科學家必須向投資者和客戶推銷自己的理念。「如果希望擔任領導角色,我認為科學家要學習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溝通,」他說。通常,這需要至少去模仿外向者的行為。


由於不同的科學職業方向有不同的需求,Cheek 建議處於職業生涯初期的科學家閱讀專業文獻,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已故心理學家約翰·霍蘭德提出的職業規劃理論。「這個理論講的是工作環境也有不同的『性格』,」他說。在霍蘭德的理論框架下,個人和職業被分為不同的類型,三種職業類型——現實型、調研型和藝術型——都非常適合內向者,分別對應偏重應用、理論和創造的職業方向。


自稱內向的 Paul Brack 在2016年的皇家化學學會會議上演講。(皇家化學學會/拉夫堡大學)

內向的研究者如何「自我推銷」?



Cheek 表示,科學家不應讓這種分類阻礙自己追求理想的步伐,但應該考慮自己的性格是否適合預想的職業選擇。「當你的性格傾向與事業環境相互碰撞時,你最熱愛的事情未必能帶來最大的回報,」他說。在某種程度上,找到帶來成就感的事業的關鍵是選擇合適的事業。


而這正是 Harkness 開始意識到的事情,雖然她沒有正式了解過霍蘭德的理論。博士畢業後,她來到 Woolcock 醫學研究所,她說這裡的研究團隊規模更小,而且關係更緊密,對於她這樣年輕而又內向的科學家而言是個不錯的去處。


書寫新規則


公開演講和人脈建設被視為在科學界和許多其它領域取得成功的關鍵,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文化更推崇外向性格。至少《安靜》(出版社:Broadway;2013年)一書是這麼認為的,本書作者是美國作家及演說家Susan Cain,她在書中談論了內向者的力量,她的核心論點是,社會通常將內向視為一種性格缺陷,但內向者的價值應該得到重視。安靜的科學家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展現自己的實力。


David Steen 在社交網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Steen 是美國奧本大學的一名野生生物生態學家,他為自己的內向者身份感到自豪。「順之不逆,」他說。Steen 說,自己就是一個在開會時會默默坐在最後什麼也不說的人;和許多內向者一樣,他更喜歡在發言前整理好自己的思路。


然後,他開始使用推特等工具與人們溝通,現在他的推特已有12,800名關注者(還在2015年被Slate雜誌評為「推特最佳生物學家」)。推特讓他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來取得關注度,並與科學界廣泛互動。「寫一條推文可能要花一整天,」Steen 在推特上寫道。「而會議上只有很短的時間來準備慷慨陳詞。」


Cheek 推薦研究者創建谷歌學術的個人資料頁,並踴躍使用 ResearchGate 和Academia.edu。Brack 說,研究者也可以用 LinkedIn 來宣傳自己的科研資歷、發表的作品和獲獎情況:「分享的時候注意方式,不要讓別人感覺你傲慢專橫。」


靦腆內向的研究者還可以通過其他符合自己性格特徵的方式來發展事業。Brack推薦內向研究者參加一些組織,他最近就在蘇格蘭協助組織了一場化學會議。「我發現自己需要和人接觸很長時間後才能真正自在地和他們對話,建立起某種聯繫,」他說。「參加組織對此很有幫助。」研究者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來對各種會議、研討會進行後續追蹤,繼續參與科研討論,並做出自己的貢獻;不想在人群中發言的研究者尤其應該如此。


無論採取哪種策略,Sleeth 都推薦研究者尋找一位導師,甚至是贊助者——她所謂的贊助者指的是可以提攜年輕科學家、尤其是靦腆內向的科學家的人,Sleeth 認為這個人可以是指導教師,也可以是共同作者或同事,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幫助年輕科學家打開新的大門,宣傳他們的強項和成就。「因為那樣就不是自吹自擂,」她說,「而是別人幫你宣傳自己了。」


版權聲明:


2016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看見黑洞的四種方法
你今年的春節假期有多長?
徐州醫科大學張道永教授課題組青年教師、博士後及研究助理招聘
Image Caption 任務綜述 PaperWeekly
為什麼要追求「遠離實際生活」的科學研究?

TAG:科研圈 |

您可能感興趣

外星人在扞衛自己的領地嗎?研究者答案是肯定的
「琥珀中的雛鳥」研究者邢立達:讓化石說出自己的故事
全面啟動成真?研究者在人腦中植入假的思想
全面啟動成真?研究者在人腦中植入假經歷!
讓科學研究者無法理解的一些未解之謎,驚呆了!
科學研究者推斷出的未解之謎,總讓人難以置信
貨車司機撞上「姜太公的坐騎」,最後被研究者帶回去研究!
全面啟動成真?研究者在人腦中植入假經歷
不可思議的幾個未解之謎,終究讓研究者頭疼!
寫給研究者的「倫理委員會」
如何偽裝成一名資深的康德研究者?
讓研究者望塵莫及的幾個未解發現,至今無法解答
這幾則未解之謎真心難到科學研究者的探索!
腦力訓練遊戲可以開發智力?預防老年痴呆?研究者發現其中玄機!
諾獎授予生物鐘研究者,專家:相關基因找到了,藥物尚在研發
科學研究者朋友總是不相信這幾個神秘未解之謎,你信嗎?
研究者們開發出了一款全新的人工虹膜 能自動控制光圈
終究讓科學研究者無法解惑的幾個未解之謎
「看臉判斷性取向」研究者:我們是為了讓同性戀人群感到可能已經面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