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道教醫學的歷史地位及其現代價值!

道教醫學的歷史地位及其現代價值!


道教醫學的歷史地位及其現代價值!



學習目的: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道教醫學不僅是道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還是中國傳統醫學不可或缺的一個流派,及其存在在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價值與意義;通過分析歷代道教醫家在中醫學術史上著名醫家的比例,進一步認識道教醫學的積極貢獻;正確認識道教醫學的現代性價值意義及其發展前景。

道教醫學的歷史地位


1道教醫學作為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中國傳統醫學素來以學派林立而著稱。中國傳統醫學正是通過各個流派之間的不斷相互砥礪、相互滲透而向前發展的。學派一般指同一學科中由於學術觀點不同而形成的派別。中醫學派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師承方面的緣故,也有文化傳統、民族地域方面的因素。然而過去學術界在談及中醫流派時,由於受到「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分於金元」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和束縛,對中醫流派的探討僅局限於中晚期時代,即金元寒涼派、攻下派、補土派、養陰派這四大派,以及明清的溫補和溫病學派、清末民初的匯通學派等,而很少將傳統醫學的發展置於整個中華傳統文化背景之下進行全面審視,忽視了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對傳統醫學的影響、滲透。筆者認為,道教醫學出現於東漢時期,是與中華傳統醫學主流派別並行發展的一個重要醫學流派,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期獨具特色的治療、預防疾病與改善人體體質的理論體系;歷代道教醫家對傳統醫學的主流派別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至今任然存在著積極地影響。


稽考歷代道教醫學文獻可知,早期道書中就有「道士醫師」這一提法。《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中載有一則「仙人下三蟲伏屍方」,內云:

三屍常欲人死,故欲功奪,此之謂也。凡道士醫師但知按方治身而不知伏屍在人腹中,固人藥力,令葯不效,皆三蟲所為。


該書在強調治身修真過程中必先要除去「三蟲」的重要性時,運用了「道士醫師」這一術語。道士醫師這一提法並非個別現象,在其他道書中也時有出現。素有小道藏之稱的《雲笈七鑒》卷八十二中也沿用了「道士醫師」這一說法,云:「凡道士醫師但知按方治身而不知伏屍所在,上屍好寶貨千億,中屍好五味,下屍好色。若不下之,但自欺耳。去之即不復飢,心神靜念,可得延生。真人貴其道,道士尊其葯,賢者樂其法。」由此可見,「道士醫師」在道門中已是一個有特定內涵的專門術語。


歷史上對從事醫療活動醫師的稱謂五花八門,其中比較常見的類別為:儒醫、僧醫和道醫。例如,明人李梃在《醫學入門》卷首就歷代醫家區分為「上古聖賢」、「儒醫」、「明醫」、「世醫」、「德醫」、「仙禪道術」醫等等。民間常常用「丹醫」、「隱醫」、「走方醫」、「草澤醫」、「刀圭醫」來稱呼道醫。清末出版的善書《醫道還元》明確提出了「道醫」的概念,卷二「癥候源流」詳解「以火引火,一發焚遍萬山;積薪毀薪,重逢命懸一縷。」句,云:


到醫者,使其人物我兩忘,無思無慮;久而,自有真妙藥其性命,除其災愆。此中妙訣,書罕傳聞,但即有此等難治之症,不得不為剖之耳。學者欲識此等醫法,當先把妙無垠之葯嘗之,其法自得也。


建國後亦有些醫著如周潛川的《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張覺人《中國煉丹術與丹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則使用了「丹道醫家」的稱謂指稱道教醫家。這些反映了道教醫家自古及今都是作為傳統醫學一個流派的實際存在。

2道教醫家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地位


縱觀道教發展歷史,歷代兼通醫術的道教名士層出不窮,同時在道教史和中國醫學史這兩個領域中都享有盛譽的道教醫家也不乏其人,可謂代代有之。在歷次編修刊行的《道藏》中收錄有為數不少的醫學論著和大量涉及醫藥養生內容的道經,豐富了中華傳統醫藥學寶庫。尤其是其中極富使用價值的道教養生、衛生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抗老延齡秘方,更是中華傳統醫藥文化中的瑰寶。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是元代趙道一所撰的一部道教神仙及人物傳紀。該傳記收錄始自上古三皇,下至元末神仙人物約七百四十五人。趙道一在編撰過程中較為嚴謹,「詳審校定,嚴行筆削,不敢妄書。」作者「搜之群書,考之經史,定之仙傳」用補《列仙傳》上不及黃帝,《神仙傳》下不及晉代,《續仙傳》所遺極多之失。該書史料來源皆有所本,所謂「不敢私自加入一言。」趙道一後來又編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篇》即《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後集》。除了彌補前書所遺缺外,《續篇》五卷主要收集了二十四位金、元道教人物;《後編》六卷主要收錄女仙,女道約一百四十四人。這三部道教傳記,無論從其史料來源、收錄的範圍,還是從其編年體例來說,都可謂道教傳記中的上乘之作。據筆者初步統計,在所收載的約九百二十三位道教神仙及人物中,其中有三百零四位擅長醫藥養生,約佔三分之一。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道教尚醫的事實。在歷代湧現的道醫中,不乏傑出的醫家。其中董奉、葛洪、鮑姑、陶弘景、楊上善、王冰、孫思屈、孟詵、張鼎、王懷隱、張伯端、崔嘉彥、吳悞、劉完素、周履靖、博山、徐大椿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道教醫家在傳統醫學的各個領域包括基礎理論、本草學、製藥學、針灸學、食療學、性醫學、養生學都有突出貢獻和成就。道士醫師曾是推動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著從歷代知名道醫人數及其占同時代醫家總數之比例上就能得到充分反映。需要指出的是,本書所統計的道醫既包括道士出身的醫師,也包括受道教影響甚深、崇尚道教的醫家。


筆者根據清代陳夢蕾主編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中的「醫術名流所傳」所載醫家進行逐項統計分析。自上古至明末,歷代知名醫家人數、道醫人數及道醫所佔比例如下表:

東漢——明代道醫人數統計表


筆者註:梁陶弘景乃齊梁時代著名道醫,《醫術名流列傳》失收。


統計結果表明,東漢至明末入列《古今剛書集成醫部全錄-醫術名流列傳》的道醫總計一二九名。其中東漢有李常在、沈建、壺翁、費長房等4人,佔東漢醫家比例為百分之二十二點二;魏晉南北朝時期道醫十九人,所佔比例為百分之二十點二,具體分布為:


魏有封君達一人,吳有董奉、負局先生、葛仙翁、郊隱、鮑元(玄)等矗人,晉有蔡謨、勤邵、段仲堪、葛洪、許遜等五人,宋有徐熙、徐秋大、羊欣、劉涓子等四人,南齊有徐嗣伯、顧歡等二人,梁僅收醫家一名,無道醫入載,北魏有徐害、張遠遊等二人,北齊與北周均無道醫入載:隋唐五代有道醫卜四人,所佔比例為百分之二十八點二,具體分布為:

隋代有楊上善一人,唐代有孫思邈、曹元、韋慈藏、孟詵、日華子、元(玄)珠先生、王冰、沈應善、紫極宮道士、陳寨、王彥伯等十一人,五代有李雲卿、顯德中道士等二人;宋代有王懷隱、馬志、李寧、甄棲真、曾若虛、郝允、黃冠道人、鄭榮、郭照乾、章迪、章濟、靳豪、楊大均、醫偏腸毒道人、皇甫坦、吳源、戴煟、唐與正等十八人,所佔比例為百分之十二;金代有劉完素、邱處機二人,元代有王硅、徐復、劉開、徐文巾、薩守堅、嚴子成等六人,金元時期道醫所佔比例為百分之八點九;明代韓懋、高道者、徐孟會、陳君佐、毛尚、凌雲、鄭元厚、王金、李守欽、宋銓、陸厚、趙獻可、孫鈍、過龍、段榘、賀良爵、松陽道人、劉一鵬、謝武、曹鶴征、焦桂芳、崔良人、李錞、戴思謙、顧顒、張鳴鳳、徐待征、王錫、鎖萬言、葛天爵、祁嗣籙、王愛溪、黃昶、無名道人、郭琓、羅世頌、程伯昌、陳鍄、葛萬覃、劉嫩窩、馮國鎮、張汝霖、蔣曉、汪顯高、邢增捷、郭東、陳得詳、洪魁八、王禹道、董清教、王衍之、羅憲順、程邦賢、吳邦寧、姚應鳳、陳治、吳邦憲、劉邦永、洗嘉征、陳鳳典、祝堯民、張惟一、王名高、田養德、余正宗、余紹寧等六十人,明代道醫所佔比例為百分之七點二。自東漢至明代知名道醫所佔同時代醫家總數比例的平均值百分之幾點九。據上面的統計數據可繪製相應的簡明圖示如下:


簡圖清楚地顯示出歷代道醫占同時代醫家的百分比及其變化情況。自漢末道教創興及至隋唐時代,道教與醫學的關係十分密切,道教醫學發展迅速,東漢至唐末五代道教醫家所佔比率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中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達百分之二十八點三,表明這一時期道教醫學得到蓬勃發展,道教醫家隊伍日益壯大,業已成為一支推動傳統醫學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宋遼金元時期,道教醫學仍有一定的持續發展,其中宋代道醫所佔比率超過百分之十,金元時期略低於百分之十,平均值仍在百分之十以上。及至明代,隨著道教發展的衰微,道教醫學發展的勢頭逐漸減弱,道醫所佔比率僅有百分之七點二。但有明一代入載《醫術名流列傳》的醫家總人數最多,達九一三人,其中知名道醫仍多達六六人,說明道教醫家在明代醫學發展中仍然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東漢至明末,道教醫家占整個醫家總數的比率平均值約百分之十。這就雄辯地表明了道教醫學流派的客觀存在及其歷史地位。


《醫術名流列傳》所收錄的醫家名目止於明代,未收清代醫家。近人陳邦賢、嚴菱舟合編有《中國醫學人名志》(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收載自古代至清代醫家二千六百多人。其體例是以人名為主,依姓氏筆畫為序,未按年代分類編排。經筆者對《中國醫學人名志》逐項進行統計分析,該人名志計收有清代醫家約三百五十三人,但由於其收錄人數不全,僅僅列出數人與道教關係密切者,如傅山、周學霆(清代道士。字荊盛,號小顛,別號夢覺道人,遇異人得導引術)、何潮元「兼擅祝由科」、愈堅「少學醫於隱上」,此外還有受道教影響很深的徐大椿。


筆者從近人編著《中醫聯目》(11961種古籍)中清人醫籍(1644 - 1911)作了初步分析,輯錄出的清代以來道教醫家就有:傅山、祝登元(茹穹)、趙嶷、蒲東帥成子、韓貽豐、陳士鐸、尤乘、朱本中、汪啟賢、汪啟聖、石成金、靜海道人、馮曦(晴川)、石文燫、周學霆、魏祖清(東瀾、九峰山人)、方開、雲川道人、金理(天和、水一道人)、楊鳳庭(西山、瑞虞)、何玉模、曹廷棟(慈山)、徐文弼(韻右、嗚峰、藎山)、陳先生、梅山騎鹿道人、潘奕雋、程永培(瘦樵)、蕭福庵(學正道人)、劉一明、彭傳忠、傅金銓、覺因道人、 無心道人、存真居士、天休子、董香光、醒道人、汗晸、方開、葉志詵(延芳、東卿)、田綿淮(伯田、寒勁子)、潘霨(偉如、韡園居士)、修真子、敬慎山房主人、婁傑(受之)、澹然居士、郭偉、雪凡道人、賀龍驤、青萊真人、瑞農(山陰道上人)、南昌方內散人、沈源、柯懷經、玉樞子王建章、張若虛、南昌俞太真、玄陽子、養真子、敲踽道人(盼蟾子)、燃犀道人、如道人、無心道人、半霞道人、王昂霄等人,尚有為數不少的佚名道醫寫作了不少醫學養生學著作,如本章所引述無名氏撰的《醫道還元》(1895年)還提出了「道醫」的概念。這說明有清一代,雖然道教不受統治者重視,但是道教醫學繼續得到發展,然而其社會上的地位和影響與前代相比則大大下降了。


上述各朝道教醫家人數、所佔醫家總數比率及其演變態勢,從總體上講,與整個道教歷史發展的規律基本吻合,反映了道教醫學的宗教主體——道教對道教醫學發展的主導和制約作用。


3民間「醫神」、「葯神」崇拜與道教醫學的社會影響


中國民間歷來有「醫神」、「葯神」崇拜的習俗,這種「醫神」、「葯神」崇拜屬於民問信仰的範疇。眾所周知,中國的民間信仰具有多功利性的顯著特徵。而人與神之間最迫切的功利要求,莫過於祈福禳災、祛疾除病,所以民間十分崇拜能消疾除患的各種醫神、葯神。歷代有關道教醫家懸壺濟世的傳說與筆記小說很多,且多富有傳奇色彩,頗能迎台民眾的心理需求。這就使得道教醫家備受民間百姓的敬仰,享有崇高的威望,以至於被奉為醫神、葯神加以供奉。在全國各地建壇設廟祭招供奉的形彤色色醫神和葯神中,除了像糯鵲、張仲景這樣的著名醫家外,更多的是道教醫家,如董奉、鮑姑、孫思邈、韋慈藏、吳夲等。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充分說明了道教醫學廣泛的社會影響。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問題,下面我們以民間呂祖信仰的形成為典型案例,作進一步的剖析。


呂洞賓作為道教金丹派南北二宗公認的祖師之一,不僅被道門奉為神仙,也是民間「八仙」中最富神異色彩的一位仙人,成為世俗社會中家喻戶曉的人物。民間呂祖信仰歷史悠久,自宋元以來逐漸形成,明清之際迅速發展,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民間信仰。據查,現今全國各地包括台灣省在內都建有祭祀呂祖的祠廟,比較著名的有山西的永樂官、純陽官,北京的呂祖閣,天津的呂祖堂,河北的呂翁祠,河南的呂祖庵,福建的道山昌祖宮等等,恕不一一列舉。我國民間普遍存在有一種俗稱呂祖誕的民俗活動,即在呂祖誕辰日(相傳為農曆四月十四日)多要在當地的呂祖官或呂祖殿中舉辦齋醮等祭祀活動,對呂祖仙人頂禮膜拜,求籤問葯。明清時期,呂祖祠廟裡的香火一直是很旺盛的。民問呂祖信仰的形成有其複雜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民俗文化上的諸多因素。


我們認為,民間呂祖信仰之所以長期興盛不走,形成較為普通的全國性民問信仰習俗,原因有多種。其中與道教醫學在民間的廣泛影響力,特別是呂洞賓在道俗眼中是一位擅長丹道養生,精通方葯醫術的丹醫有直接的關係。


以多民族的「萬靈崇拜」與「多神崇拜」而著稱的中國民問信仰,具有三大基本特徵,即多樣性、多功利性和多神秘性。其中實用、功利性原則在民間信仰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中國的民間信仰中普遍存在著人與神之問「許願」與「還願」的功利關係。民眾在對神靈頂禮膜拜的後面,存在著這樣一個潛意識,即認為崇拜神靈越心誠,就越易達到「心誠則靈」的效果;崇拜神靈越心切,就向然會收到「有求必應」的實惠。民眾求籤問葯時許下「重塑金身」的祈願,病癒後必定會以隆重的儀式,捐資為神像披金戴銀。民間信仰中的這種人與神之間的最迫切的功利要求,莫過於祈福禳災、祛病驅邪了。所以,民間自然十分崇信能消疾除患的各種醫神、葯神。民間對呂祖的信仰也不例外,正是這種求醫問葯、祈求身體康寧的功利需求,促使呂祖信仰的迅速形成。


民問呂祖信仰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就足呂祖的職可隨著民眾的實際需求不斷增益或變化。民間不僅將呂祖視為「劍仙」、「詩仙」、「酒仙」,而且將其奉為能「普施方葯」救民於疾苦的「葯仙」。民間在祭把呂祖的民權的民俗話動中,通過陳風等形式,呂祖不但能和文人墨客吟詩酬和,而且能畫符開方為信眾「治病」,極大地滿足了信眾求醫問葯的心理需求。這是民間呂祖信仰迅速形成並廣為影響的一個深層次因素。過去蘇州一帶,民間有供奉呂洞賓為中醫祖師的習俗,呂祖廟在民問也被稱為「天醫院」,大殿兩側廂房供十二尊神,為天將,神像前有牌,註明「天醫××」,也分男科、女科、兒科等。人若生病,即來求仙方,再在廟裡買仙方。我們從明嘉靖至萬厲年間編纂的《呂祖志》摘錄二則呂祖濟人療疾的顯化事迹,並作分析如下:


1安豐醫娼


元祜末,安豐縣娼女三香得惡痰,拯療不痊,貧甚為客邸以自給。會有寒士來托宿,欲得第一房。烹事仆見其襤褸甚,拒之。三香曰「貧富何擇焉」。便延入。少頃,士聞呻痛聲甚苦,問其故,仆以告,士日:「我能治此症」。三香大喜。士以箸針其口日:「回心!回心!」是時殊未曉。門外有皂英樹甚大,久枯死。土以葯粒置樹竅中,以泥封之。俄失士所在。是夕樹生枝葉,旦而蔚然,三香疾頓愈,始悟回之為呂。遂棄家導師。邑人於其地建呂真人祠。紹興十四年,三香忽還鄉,顏貌韶秀,邑老人猶有識之者。武翼大夫子澤為邵守。召問之,不肯深言。後不知所之。


妓女三香出身卑徽,身染重疾,但有慈善之心,也為呂祖所施救,不但治了頑症.而且「顏貌韶秀」,青春為之煥發。善有善報,這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民來說,其教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建祠傳方


孫應期別墅左有隙地一塊,四稠環抱,水木清寺。默意欲造純陽一室。未幾,有一襤樓道人至,揖伽跌上坐。袖中出故紙藥方書二冊,指示孫云:「公可常服此古方六昧補陰丸,甚好。」又授以《參同》、《悟真》口訣,自雲周姓野仙,天長人。留飲醉歸過山而去,再顧不知所之。孫乃構室塑像以祀雲。藥方錄後。固本補陰丸生地黃(薑汁炒)熟地黃(酒浸焙)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各二兩人蔘一兩杏仁三錢俱磨為膏汁以上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鹽白湯或酒送下。如


服煎劑合六味等分撮之,久服功效甚逮、甚驗。


文中「建祠傳方」事迹給呂祖丹方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增添了信眾對呂祖藥籤的信賴感。


上述呂祖的顯化事迹,繪聲繪色地描寫了呂祖在醫藥方面的神通與職司。呂祖的職司已不再局限於教化度人和仗義行俠、抑惡揚善這些方面。呂祖在民問信眾眼中已是一位身懷「藥到病除」、「起死回生」之奇方妙術的「葯仙」。他不但精通內、外、婦、眼諸科,而且擅長煉丹製藥,給人開方授葯無不靈驗,,儼然是一位懸壺濟世的「蒼生大醫」。道醫著書立說亦常托呂祖之名,如《正統道藏》中就收載了《純陽呂真人藥石制》(其中載七十二種草木葯)、清末刊行的著名道醫著作《醫道還元》亦託名孚佑帝沼呂純陽著,等等。正因為呂祖治病療疾方面的神通廣大,供奉呂祖就可以憑藉其無邊法力,去病彌災。這對於長期處於缺醫少葯的貧民百姓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信眾白然如雲。總之,隨著歷代對呂洞賓職司的增飾,尤其是對呂祖在月葯濟世教人方面職司的強化,大大提高了呂祖存民間的和威望,贏得了大批信眾,從而促進了民間呂祖信仰的迅速形成井廣為傳播,最終成為全國性的一種民間信仰。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道教醫學基礎理論!
道教養生的基本原則!
道醫告訴你肉吃多了怎麼解決
最全的道醫點穴大全,值得收藏!
道教醫學常見的特色治療疾病方法!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現代史的另類講述:人的歷史?機器的歷史?
中國歷史名城,史上房價高的上天,現在房價如白菜
蚩尤和黃帝在中華名族古代歷史上的地位
埃及的本土埃及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列舉各個時代歷史人物的遺言
中國古代「怕老婆」的歷史名人
歷史價值極高,新疆昆崗古墓群里竟發現這些!
世界近代歷史上真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最後一個名副其實
人類歷史上最神秘的考古發現
人物 | 歷史上的這三位超級「官後代」,不但沒坑爹還名留青史
列舉八位歷史人物所獲得的稱號和評價!
歷史上最著名的十位老師
穿越時空,那些歷史名人與現代名人的相似瞬間
歷史價值就是古錢幣價值
歷史上的這三位超級「官後代」,不但沒坑爹還名留青史
歷史上十位結局悲劇的古代名宰相:誰被五馬分屍?
歷史上,雞年出生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位名人
盤點中國古代改變歷史的小人物
絕代佳人變怪物,歷史上下場最慘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