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人民日報: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 要浸入日常生活

人民日報: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 要浸入日常生活

本平台為「張其成國學基金」公眾平台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這個公眾號哦!

人民日報: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 要浸入日常生活 點擊播放 GIF/18K


人民日報: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 要浸入日常生活

人民日報: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 要浸入日常生活


近些年,人們日益領悟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穿衣、閱讀、欣賞、過節到婚喪嫁娶,都在講究傳統、熱衷傳統。不過,總讓人感覺表演的成分,或者叫外在的形式多了一些,遠沒有達到內化於心的程度。


已故歷史學家周一良先生曾經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狹義文化,指的是哲學、文學、美術、音樂、宗教等等;二是廣義文化,說的是典章制度、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等;而隱藏在五光十色文化現象背後的若干共同的東西,叫深義或深層文化。周先生所說的這種深義文化,可以說,最能顯示出民族性。


穿件對襟大襖,哼幾句皮黃,或是揮毫潑墨,與我們的深義文化沒多大關係;讀讀「三百千」,背背唐詩宋詞,念念《古文觀止》,寫寫之乎者也,也算不上具備了深義文化。深義文化不是皮肉,而是一種魂魄、一種精神,無形勝有形,只有將這種精神層面的文化內化於心,才算是承續了傳統,真正掌握了傳統文化的精髓。

人民日報: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 要浸入日常生活


百多年來,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有過許多歸納,其中,禮,應該是其核心。我們今天需要傳承的禮當然不是綱常名教,而是演化到現代社會的一種做人的原則,比如尊重別人、以人為本、講求修身。我們今天倡導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就已經包含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更不是某種特定場合的禮儀行為,而要浸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在公共場合不要爭先恐後、不應大聲喧嘩、要文明禮讓;在自助餐廳,不要用自己的餐具觸碰公共餐桌上的食品、不要爭搶、不要囤積、不要浪費;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這些行為規範,近年來在旅遊時常常被說成是歐洲人的禮儀,還被劃成了西方國家的文明,好像中國人在這些方面總是一塌糊塗。事實上,中國的傳統更是如此。

人民日報: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 要浸入日常生活


在我們的生活里,日常行為的準則、待人接物的品行尤為重要,也最能顯示中國文化的深義。暴殄天物,就是中國古人對糟蹋東西的譴責;杯盤狼藉,則是中國語言對吃喝後桌面雜亂的形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貴有章,是中國蒙學讀物《幼學瓊林》的說法;待人敬、於己謙,也是我們自古以來的基本操守;至於餐桌上不能像只蝦米、不準朝螃蟹看齊,吃飯時不能出聲、不許咂嘴、夾菜不允許如雞頭啄米、動筷要長輩先請,一個個規矩,更是我們的祖輩曾經對我們的教誨。


搞點表演性的儀式、穿穿傳統的服飾、用中國固有方式過過中國的節日,當然都有助於推廣傳統文化,但這仍為皮相。最重要的是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融匯於我們的血脈里,讓做人的優秀傳統準則傳承下來,在生活的一點一滴里顯示傳統文化的優異之處,這才是對民族文化的最好弘揚。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圖片來源:網路


【張其成國學基金】與您分享

中華國學、國醫、國藝、國粹更多精彩。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其成 的精彩文章:

經典常談——說文解字第一
52集中醫主題動畫系列片《葫蘆響叮噹》即將殺青
《周易與中華國學》‖張其成教授於香港中文大學講座
藏象——生命內外同構
八卦節氣養生總則

TAG:張其成 |

您可能感興趣

外國人覺得傳統文化是日本的?
讓故宮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人民日報:堅守中國書法的文化品性
人民日報:史上最全版詩人文化,妥妥的給孩子漲知識!家長收藏
人民日報:國乒不需要「養狼」計劃,而是共同豐富乒乓文化
日本文化之有趣的傳統節日
傳統文化並沒有消失,日本人就非常尊崇我國的古文化思想
哪些人天生聰明,喜歡偏門的傳統文化
徽州,創造了中國最輝煌的地域文化,所以人民日報都來呼籲複名
實拍在國外讀書的中國學生的日常生活:幾乎難以融入當地文化
借日常生活中的道具拍攝創意大片 暗示日常文化
日本文化「女體盛」,視覺刺激你的眼!一般人吃不起
到過日本生活的人看到日本這些文化現象之後都感嘆
人民日報評《百鳥朝鳳》事件:下跪丟了文化人尊嚴
外國友人體驗日照非遺文化 和非遺傳承人現場互動
令人大跌眼镜的日本文化,日本女孩都想嫁和尚!
中國人的成長路上,不能沒有中國傳統文化
日本想將傳統歌舞伎文化傳入中國,是要對國人進行文化教育洗腦嗎
文化視角:商聖胡雪岩的人生啟示,做大事的人不能有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