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中國式馬拉松,是不是對參賽選手太好了?

中國式馬拉松,是不是對參賽選手太好了?

寬鬆的報名條件和龐大規模是否正在傷害賽事品質?


馬拉松與其它大型活動的區別,在於需要儘可能滿足其中每個參與者的體驗。這兩年國內馬拉松陸續開始的報名門檻和抽籤機制,基本在國外不少老牌賽事上找到模板。後者長期賽事資歷累計了很多經驗,很多都可以直接拿來主義,用以解決國內賽事遇到的難題。比如北京馬拉松報名是以報名者參賽履歷分組,再配以不同中籤率的抽籤決定參賽者;比如上海馬拉松純抽籤決定,但擁有上馬積分者會有更大的中籤率;又比如去年的杭州馬拉松和前兩年的廣州馬拉松,一個要求上傳嚴格的體檢證明,一個設計了測試跑。為的都是避免生命意外的發生。不過總體而言,國內馬拉松的報名條件,相比國外的高精尖前輩們仍顯得非常寬鬆。這裡不是說,一定要用嚴苛篩選來營造名額金貴的稀缺假象,而是在當前國內有能力跑馬拉松的跑者數量層級面前,賽事本身是否都已然需要如今的規模、而現有的能力和經驗是否足以服務這樣的規模?如果只是通過寬鬆的報名條件和加大規模來應對選手參賽的呼聲,怕只會把賽事變水變差,反過來參與者的體驗也會大打折扣。波士頓馬拉松有BQ,很多人覺得這特有逼格。但波馬如果沒了它的底蘊和參賽體驗,BQ就成了只局限一小撮精英跑者的競技比賽。極難中籤的紐約和東京、京都、迪斯尼系列賽,其實道理都一樣——設置門檻,只為最終站上起跑線的哪些人,無論是幾萬人還是幾千人幾百人,每個人都儘可能得到最佳體驗。這種體驗不僅是賽道上的幾個小時,從前期的推廣報名到完賽後的整個期間,都在潛移默化的作用著。優秀賽事的成功之道,無外乎是將現有資源最合理的分配到賽事:

中國式馬拉松,是不是對參賽選手太好了?

中國式馬拉松,是不是對參賽選手太好了?


中國式馬拉松,是不是對參賽選手太好了?


比賽名額稀缺?設置門檻設置報名規則,符合者入圍;


賽道景觀別緻但容量有限?制定參賽者上限,分組別發槍;


確保賽事服務的統一性?設置單一組別,針對性服務;


昂貴的工作人員成本?組織社區跑群、跑步協會作為志願者,最懂跑者也提供了跑者最需要的服務;

常年維持高標準服務?與政府/協會、品牌、贊助商/運營商多年長期合作,營利和進步都是共同的;


大型城市馬拉松需要動用到的社會資源遠比想像中複雜。對必需資源的合理調度,缺一不可。在這些都需要打上問號的時候,規模越大,體驗越會成為問題,體驗不好,賽事品質就永遠上不去。

中國式馬拉松,是不是對參賽選手太好了?



刨去一些形式主義的門檻要求,中國式馬拉松不少仍只是有點高高在上的要求報名者「你需要如何如何才能參賽」,而非「我們可以舉辦一場高品質賽事,只是在最合理的資源配置下,一小部分人才可以得到參賽機會。」

這對潛在賽事參加者和最後站上起跑線的人,都有些敷衍了。


擴大賽事規模很容易,保證相應的服務很難。5000人和20000人的比賽,絕非人力物力×4的概念;


組織者因商業/資源方面的各種因素,以及潛在報名者的口碑,並不願意輕易調動報名條件,在名額處理上也偶爾會發覺一些灰色地帶;


國內尚缺BAA(Boston Athletic Association,波士頓運動員協會)、NYRR (New York Road Runners,紐約路跑協會)類似的跑步協會,較為常見是興趣型跑團,社區型跑團則很少;

與之對應的是,至今國內有經驗的馬拉松志願者數量甚至可能少於馬拉松跑者。他們的成長也遠滯後於賽事的井噴。


周邊福利是否在慢慢掩蓋對賽事體驗的真實評價?


「「買珠還櫝」和「撿芝麻,丟西瓜」 」的故事,我們聽過太多了。


A賽事在賽道和組織上都一流,報名費不算便宜,卻使用了某國內low貨品牌的服裝作為比賽服,獎牌設計也很一般——於是很多人就沒了報名慾望,也有的直接揶揄組委會太沒逼格;


B賽事一切都很平庸,但相對廉價的報名費卻包含了很多福利裝備,這些高端大牌的尖貨算下來比報名費都值,完賽獎牌也堪比藝術品——於是很多人抱著「大不了比賽不去,就拿個參賽包」的想法紛紛報名。


聽起來這是無比正確且市場化的做法:馬拉松參賽選手本質上是消費者,消費者自然傾向於選擇花錢在利益最大化的商品上。


但無論是參賽服、完賽獎牌、誘人的福利或者補給,這些 賽事附屬品對參賽體驗的影響,是否無形中被不斷誇大了?它們本質上和過度包裝並無差別。好比北上廣寫字樓里的白領們,會發現在激烈競爭下,外賣們的包裝越來越別緻,口味上的提升卻鮮有改觀。

中國式馬拉松,是不是對參賽選手太好了?



馬拉松也是,一昧追求亮點熱點,辦賽方會花費更大的物力和精力在「滿足」潛在報名選手身上,以凸顯自己的賽事吸引力。一年50多個周末,除去假期和不適合辦賽的寒冬酷暑,黃金周末資源有限,比賽之間的競爭變得很多,參賽者就多了選擇。


當獎牌好看、福利很多佔了上風,似乎就沒人那麼關係這究竟是場怎樣的比賽,參賽的真正價值在哪了。多年後回憶起一場賽事,是「體驗完美的經歷,過程可以回味很久」、還是「早已記不得過程,只記得完賽獎牌很有檔次,賽後福利當時拿了很多」更珍貴?

中國式馬拉松,是不是對參賽選手太好了?



於辦賽方而言,設計(並付諸實踐)一條儘可能有當地特色的賽道、提升自己的志願者服務、為選手創造成績/跑的愉悅創造條件,怕比花更多時間在鑽研周邊福利上要更有價值。


中國式馬拉松也多為正在變化成長中,尤其中小型賽事,尚缺少標杆參照賽事,但已經白熱化的競爭,可能會左右賽事大刀闊斧的變革突進,往年評價參考性不高;


在賽前「福利」和賽後「福利」的分配比例上,中國式馬拉松和高精尖賽事差異明顯。這同樣也在賽前EXPO的針對性上有體現;


為滿足國內馬拉松擁躉的要求,賽後毛巾、賽前比賽服(而非完賽tee)、完賽獎牌的重要性被拔高到直接影響口碑的高度;


比賽全程對選手的服務,「保姆型」更甚於「服務型」。個別項滿分、少數項低分的情況也很常見。


過於嚴格的安保讓賽事變得更無趣?


一場沒有觀眾的嘉年華,是很可怕的。


這個比喻不太恰當,倒也生動——普通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我們圍觀動物,後者是動物圍觀我們。


普通動物園會通過高高的欄杆和空曠的隔離區來保證安全,野生動物園則與動物顯得近距離了許多,很多安全舉措都在無形中設置妥當了。


無論是動物的自由度或我們感官上的親近感都要好上不少。


當馬拉松上綱上線成一個城市的重大群體活動,安保投入就變得無比誇張。很多重點城市的馬拉松全程賽道完全封閉,每隔幾米就有安保人員立崗。在中國這倒見怪不怪,絕對安保也基本做到了絕對安全。於是有些中國式馬拉松就與觀眾的距離感太遠,如同前面說的,人和普通動物園的關係。這種疏遠感,以及安保人員對圍觀群眾的警惕感,並無好處。

中國式馬拉松,是不是對參賽選手太好了?


中國式馬拉松,是不是對參賽選手太好了?



圍觀者很難作為賽事的參與者加入到馬拉松中,只會感到道路被封閉出行不易,遠觀也難以體會跑馬者到底是在做怎樣一件事;選手們則只覺被圍觀,鮮有真正通過互動和接受鼓勵發揮精神力。


強力的安保也容易引發各種不理解和矛盾,彷彿馬拉松佔用消耗了不應該的社會資源。幾乎所有城市馬拉松的本質,都是競技第二,嘉年華屬性第一。這是一個全城的運動大趴體。比賽日幾萬人在跑,幾十萬人在圍觀加油,才是馬拉松的魅力所在。

中國式馬拉松,是不是對參賽選手太好了?



沒錯,群眾裡面有壞人,球迷裡面有流氓。但世界第一足球聯賽英超,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不也正是球迷與球場的超近距離體驗么?作為馬拉松跑者,更需要的是與圍觀者的互動、與孩子們擊掌、享受他們的加油和私補、也在最為身體力行的傳遞運動能量,而不是隔著層層安保撲克臉外的觀望。


面對諸如馬拉松選手賽中猝死之類的負面影響,中國式馬拉松面對的輿論壓力巨大,因而也更容易出台一刀切的政策,容易缺乏合理性;


基於「順利召開,圓滿落幕」的主體思想,中國式馬拉松扼殺了很多比賽之外的樂趣;


主流輿論及媒體仍對跑步和馬拉松的認知淺薄。標題黨和熱點黨也都讓辦賽方行事小心,距離感明顯;


中國鮮有嘉年華式的群體文化,在觀眾的熏陶培養上,更多只是跑步愛好者的傳遞。馬拉松氛圍的形成相比賽事井噴,發展緩慢。

中國式馬拉松,是不是對參賽選手太好了?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阜陽市馬拉松協會 的精彩文章:

TAG:阜陽市馬拉松協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國內馬拉松比賽已成非洲選手的天下,是我們太弱?
十一宇宙的最強選手出爐,不是托破是吉連,悟空竟不是對手?
馬來西亞國際象棋女選手著短裙參賽被拒!穿著性感也是錯?
他放棄馬拉松比賽,攙扶體力不支的選手到達終點,被贊真英雄
他放棄馬拉松比賽,攙扶精疲力竭的選手到達終點,被贊真英雄
龍珠超也開始玩套路了,力量武道會的參賽選手是布歐還是弗利薩呢
悟空和比魯斯這倆奇葩消滅的強者太多了,現在連參賽選手都找不齊
參賽選手長的太無奈,這個選美大賽被迫取消……你們真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啊!
健身中練傷的更多的是中級選手,是不是沒有想到?
《中國有嘻哈》網傳六強選手竟是他們,你最希望誰能奪冠?
奧運選手也是人啊,不,他們看起來還真不是!
為什麼國內大型馬拉松一定要請高水平黑人選手參賽?原因找到了!
說一說你眼中的備賽選手是什麼樣的?
如何正確地在馬拉松賽道邊給選手加油?
對,我就是那個賽道上最不受參賽選手待見的人
馬拉松選手竟騎單車比賽?沒想到田協罰的這麼狠!
精力旺盛的汪跟著一起跑馬拉松,不但讓它變選手還因此找到新家
這樣的比賽,真的對選手幫助很大啊
歐洲麻將錦標賽中國選手曾慘敗,這讓大媽們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