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為你一一剖析,什麼是初禪的詳細次第?

為你一一剖析,什麼是初禪的詳細次第?

宗立法師


關於初禪的定義,《長阿含經》中說:「比丘除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於初禪。」《中阿含經》中說:「初禪有五支,覺、觀、喜、樂、一心。」大致的意思是說,在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可以稱為進入初禪境界。進入初禪,具有覺、觀、喜、樂、心一境性等五個表現。可以得到八種觸受、十種功德。其中心能寂靜審慮,感受到離開欲界之惡而生起喜、樂,心感喜受,身感樂受,所以稱為「離生喜樂」,但是仍然有覺與觀(也即是尋與伺)的心理活動,稱為初禪。覺,新譯作「尋」,是指心的粗分別作用;觀,新譯作「伺」,是指心的細分別作用。因為得到初禪之人仍有尋、伺作用,所以又稱為「有覺有觀」。


對初禪的定義有大致的了解之後,再看看應該如何修行才能進入初禪。

在開始學習修行方法之前,還是要先提醒大家:初學者修學打坐,最好有老師指導,不建議個人盲修瞎練。因為在打坐過程中會有很多的身心變化,不是過來人是無法純熟應對。關於打坐的姿勢,最好在一開始就學習正確的七支坐法,否則以後要糾正的話會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妨礙入定。下文中所說,盡量引用經論原典作為依據,而列舉的實例僅供參考。因為有些身心變化的情況屬於特例,不一定會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不能奉為圭臬。

為你一一剖析,什麼是初禪的詳細次第?



下面進入正題。

首先需要從打坐入手。修學禪定者,需要跏趺而坐調整呼吸,從粗重的呼吸慢慢調整為深長的呼吸。這同時也是靜心的過程。其依據是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所說的:「欲界中自有三。一粗住心。二細住心。三證欲界定。」文中說明了從粗住到細住,階欲界定的修行次第。


一、粗住相


由於修學禪定者的對念佛、持咒、觀想等等法門的修習,心漸漸趨於集中,而不再跟隨外境攀緣而去。這就是粗住相。


禪定的入門方法有很多,念佛、持咒、觀想等等都可以,其目的就是要做到制心一處,也就是止息一切想念與思慮,讓心歸於專註一境的狀態。《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即《佛遺教經》)中說:「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正是強調禪定的妙用。


修習禪定的過程,勉強比喻,就像是在混濁的水中投入明礬,使水中雜質沉澱,讓水變得澄澈的過程。在心念雜亂紛擾的狀況下,提起佛號、咒語等正念,念念不斷,使心念變得專一,不再妄念紛飛(要注意的是,妄念不會完全消失,它依然還在活動,但沒有那麼活躍,因為你念佛號的心念比它強的話,它就會慢慢沉寂下來。進一步修行之後,妄念不會再妨礙你,也許你還可以好整以暇地觀照妄念升起的過程,但心不再隨妄念所轉)的過程,就是修禪定的過程。

在座上念佛或者持咒時,視自己的情況而定是否出聲。如果心念太過昏沉,而條件又允許的話,可以出聲念。如果心念很專註,那可以在心中默念。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念佛和持咒時,要用上心力。也就是說必須要拿出自己的全副精力去念,而不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念。如果用散心去念,也就是說如果心中一邊念佛,一邊還打妄想,心念沒有專註在佛號上的話,那只會得到念誦佛號的功德,和禪定沒有什麼關係。


有同學會問,那應該怎麼樣用心力去念呢?


古代高庵禪師做了一個譬喻說:就像一人與萬人敵。有同學會說,這也太誇張了吧?其實一點也不誇張。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已經纏縛我們很久很久了,而我們今生自出生以來,也不斷地讓習氣反覆地增上,如今發心要修出離道了,就要和無始劫來的習氣作鬥爭,說是萬人敵,真是一點也不誇張。如果不抖擻精神,用大決心去念,估計也只能繼續在習氣圈裡面兜兜轉轉,出不來了。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大師在他的《憨山老人夢遊集》中說道:「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荷、單刀直入者,誠難之難!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非虛語也。」說的就是此理。


當上座提起佛號的時候,就把其他的事情置之度外,心心念念都在佛號上。除了佛號之外,什麼都不重要了,心中只有滿滿的佛號。當你發現你的心去想別的事情的時候,就把心揪回來繼續念佛號。心再跑,就再揪。如果用心細密肯切的話,也許在睡夢之中都會想到自己在念佛號。(曾有人在修學的初期,在睡前都還繼續在心中默念佛號,發現佛號丟失就馬上把心提回來到佛號上,以致於整夜未眠。這是心力用得很緊的表現)這樣堅持下去,讓心慢慢地習慣專註起來的狀態。

為你一一剖析,什麼是初禪的詳細次第?



二、細住相


在粗住相的基礎上,心進一步地轉細,變得更為專註,這就是細住相。

當你能夠觀照自己的心專註在佛號上,不再隨外面的聲音、味道、顏色等等而打妄想的時候,你的心就進入了細住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甚至可以一邊念誦佛號,一邊感受到外界的聲音傳到你的耳朵里,然後你的心裡隨之而浮現起妄想的完整過程。當然這只是其中的表現之一。當你的心更為專註時,你就慢慢進入了細住的狀態。這時的心是明明利利的,沒有昏沉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的狀態是迷迷糊糊的話,那不是進入細住,而是進入了昏沉,這時要加用心力,把正念提起來。


三、欲界定


當心調柔,將要得到或者已經得到粗住、細住狀態時,就會有持身法生起。顧名思義,當此法生起的時候,身心自然而然會保持正直的狀態,久坐而不覺疲倦,就像有東西支撐著身體一樣。這又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好持身法。得到這種持身法的時候,身體感覺自然正直,就像有東西稍稍支持身體,坐起來毫不費力,而且很舒適。


一種是粗持身法。這種持身法來時很迅疾,而且身體會微微發僵,感覺很不適應。當這種持身法散去的時候,整個人會覺得睏倦乏力,感覺身體的能量被抽掉一般,非常不舒服。這不是好的持身法,一定需要警惕。這種持身法的生起一般與坐姿和打坐的環境有關,所以在上座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可以貪圖一時的方便而有所鬆懈。


當持身法生起,心也調柔變得細膩,對覺照的心自然明析而透徹,此時就身心狀態就與定相應了。


以定法持心,使之任運不動,漸漸從粗淺的心識活動過渡到較深邃的心識活動中。當一坐之中,心念都不分散,都能專註如一時,就可以判斷這時修行者已經進入了欲界定。為何稱為欲界定呢?這是因為入此定時,修行者的欲界報身相還在,還未盡,所以稱為欲界定。

為你一一剖析,什麼是初禪的詳細次第?



得欲界定後,修行再深入一步,就會感覺身心都泯然消失了(這種消失是瞬間而發的)。完全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在坐中感覺不到自己的頭、手甚至整個身體,失去了對身體的掌控感(這個感覺說起來有點微妙,一般人對身體是很執著的,但是進入未到地定的時候,身體好像瞬間就空了,意識瞬間失去一直以來對身體的掌控),連座下的坐墊等等彷彿都感覺不到了(就像是身體消失了,感覺不到坐墊等的存在)。但是觀照到這一切的意識又是明明了了的,就這麼發生了。這時所感知的,不是幻覺,心中也不必執著,也不必害怕,這是到達未到地定之後的正常狀態。


到達未到地定之後,離生起初禪就不遠了,所以未到地定是生起初禪的前方便,也稱為未來禪。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禪中有覺有觀,只是無喜。這也是我們判斷是否到達初禪的標誌之一。據《阿毗曇心論經》中說:到達未來禪時,因為修行者將要脫離一直以來所依託的欲界,所以心中會有所怖畏。因有怖畏故,所以喜無從生起。大致說來,未到地定是一種中間的狀態。在此狀態中,修行者將要脫離欲界的纏縛而還沒有脫離,將要抵達上界而未到達,故而喜還是無從生起。


當得到未來禪時,面對這種種的相狀,心中不必驚恐(據書中記載有人在到未到地定時一下子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心中大驚恐,伸手去抓自己的衣服,試圖感覺自己的存在,於是一下子就出定了)也不要太過歡喜(未到地定還是處於欲界向色界過渡的狀態,還沒有抵達上界,喜無從生髮,如果此時生喜,恐是招魔,引發狂喜,且不能自已)也不要向別人提及自己的境界和體會(除非是引導你修學的師父,能給予你正確的修行指導),一旦向他人提及或者誇耀自己的狀態時,恭喜你,今生會永遠失去該境界而且永不復得。這就像種樹一樣,如果根基深厚,那枝葉則繁茂生長;一旦露出根須,那根基不穩,樹隨時都會枯死。(請不要提榕樹,那是特例)

為你一一剖析,什麼是初禪的詳細次第?



附:問答篇


同學們提出了幾個問題,在此一併回復,供大家參考。


一、學習禪定對時、地等有沒有什麼要求呢?


答:嚴格來說,學習禪定對時間、地點、還有環境等都有苛求。選擇好的處所修行,對禪定是很有幫助的。和悅的人文和地理環境對修行者更有很大的助益。禪修的時間也有一定的講究。這在祖師的論典中有詳細的說明。只是因為本文只是探討初禪相關的問題,所以就不一一詳述了。


二、學習禪定是否有戒律方面的要求呢?


答、戒,毫無疑問是學習禪定的基礎之一。因為嚴持戒律會有戒神護持。持戒對減少障緣是很有幫助的。持守戒律,可以保證修行者在座下時還能保持攝心的狀態,不致於放逸心神,對禪定極有助益。對於居士來說,如果能夠受持五戒或者八關齋戒,甚至菩薩戒,是有助於修行禪定的。對出家眾而言,戒律是學習定慧的初基,更是應該奉行不悖的。


三、學習禪定如果每一座沒法坐太久怎麼辦?


答:對於初學者來說,一上座就坐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的確有難度。建議從十五分鐘坐起,然後再慢慢遞增。初學的時候,不建議硬撐,如果感覺腳部不適,就下座走動一下。(這是對有自主的活動空間的居士而言。如果在禪堂等共修場所還是要遵受規矩,不得隨意走動。)等腳部不適緩解之後,再繼續坐。下座的時候,最好也保持攝心的狀態,繼續念佛或念持咒語等。平時建議多試試拉筋等增加身體柔韌度的方法,對盤腿也會有所幫助。


四、怎麼選擇攝心的法門呢?念佛好還是念咒語好?


答:這個,建議遵師囑。指導你打坐的師父讓你念什麼就念什麼。因為一般指導的師父是過來人,會因機施教。聽從師父的安排最好。如果是自修,建議念誦佛菩薩聖號,因為有佛菩薩的願力加持故,可以事半功倍。如果有對機的咒語,感覺該咒語對自己很有加持力,如六字大明咒等也可以受持,沒有固定要求必須念誦某一種咒語。


五、是不是每個修學禪定的人都可以進入初禪?


答:這個不能保證。這有點像練習書法,有人練習書法後,可以成為書法家;有人練習書法後,寫了數十年還是毫無進展。這要視每個人的根機和所遇的因緣而定。進入初禪的條件後面的文中會提及,大家可以稍稍留意。


簡單的說,是否能進入初禪要看過去生和今生的修持以及所遇的因緣而定。有些人過去生在禪定上面下的功夫很多,今生遇到合適的機緣,說不定一下子就撞入初禪裡面,而他本人還不知不覺。有些人修行了數年,因為用心的方法不對,或許連未到地定都沒有到。這也是常有的事情。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大眾的共同熏修和教打坐的師父的攝持力足夠,能讓修學者在短暫的時間內將心境拔升到未到地定甚至初禪境,但是一旦離開共修的環境後,馬上就退失了。這種情況也有,只是不常見。最理想的狀態是在師父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地紮實修行,按照階次一步步地修上去。這樣修得的禪定不退不失,對後續的修行最有幫助。


總之,修學禪定不一定能夠進入初禪,不修也可以會有因緣窺見初禪。後者的概率極少,但也會有特例。這種情況所入的初禪,往往不久後就會退失。退失初禪之後,也許他一輩子都無法再進入初禪。如果要再得初禪境,或許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所以修行者需要很謹慎的對待初禪境,這也是筆者為何要碼這篇文的原因之一。


微信公眾號:念念觀自在


ID:nngzzai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這對老夫妻的悲慘遭遇,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關於僧衣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三)
「念念觀自在」這個名字的來歷
星雲大師:禪師入定三天 身體被火化
虛雲老和尚:要除卻色聲香味觸的劫賊,才能成就一番功夫

TAG:念念觀自在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塊麵包,一條命,到底是因為什麼?
什麼是瑜伽?看完這一篇,你一定會更了解
為什麼每天早上起床我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疊被子?
第一次和女票睡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真是一袋餅乾,你能找到什麼?
第一次和男票睡一起是什麼感覺?
第一次和女票睡在一起是什麼感覺?
為什麼第一印象總是這麼重要?
一到秋天就特別困,這究竟是為什麼?
太准了,第一眼看出什麼字,就代表是什麼人?
和女朋友第一次睡在一起是什麼感覺?
《最後的晚餐》被「抄」了一遍又一遍的原因是什麼?
和ta確定戀愛後,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什麼事都有那第一次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你能說出幾個?他們各什麼第一?
忙了一輩子,什麼才是你的?
她是唯一一位死了數十年才下葬的皇太后,這裡面有什麼隱情呢?
一生只有一個老婆,這個皇帝是誰?是什麼原因使他如此專情?
他為什麼總是撩你到一半就跑了?
這是什麼!見過兩個算你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