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PNAS:科學家證實:誘導多能幹細胞並不會增加遺傳突變發生的概率

PNAS:科學家證實:誘導多能幹細胞並不會增加遺傳突變發生的概率

PNAS:科學家證實:誘導多能幹細胞並不會增加遺傳突變發生的概率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7年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10多年前,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和其學生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突破性的技術,能夠將任何一種成體細胞轉化成為多能幹細胞,隨後再使得這種新生的多能幹細胞分化成為機體中不同類型的細胞,這種新技術為多項醫學進展打開了大門,比如產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膝蓋損傷,或者修飾視網膜細胞來改善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和其它眼疾患者的視力,同時也能夠對損傷的心臟組織進行修復。


儘管存在巨大潛力,但在醫學和藥物研究中科學家們依然非常謹慎且緩慢地使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因為這些細胞非常易於增加機體遺傳突變的數量。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基因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示,相比亞克隆複製的細胞而言,iPSCs似乎並不太會產生過多突變,亞克隆化是一種特殊的技術,即對單一細胞進行單獨培養,隨後讓其生長成為細胞系,這種技術類似於製造iPSCs的過程,但其能夠排除掉未利用重編程因子進行處理且容易產生突變的亞克隆細胞。


研究者Pu Paul Liu博士表示,這項新技術最終或將改變醫生對患者疾病的治療手段,同時本文研究表明,利用iPSCs的安全性問題似乎並不會阻礙研究的進行。文章中研究人員對兩組所捐獻的細胞進行了檢測,其中一組細胞來自健康個體,另外一組細胞則來自患家族性血小板障礙的患者機體中,利用來自相同捐贈者的皮膚細胞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就利用iPSCs和亞克隆技術開發出了在遺傳特性上相同的細胞拷貝,隨後研究人員對皮膚細胞、iPSCs以及亞克隆細胞的DNA進行測序,並且確定這些細胞的突變會以相同的速度發生。


研究者在iPSCs和亞克隆細胞中發現的大多數遺傳突變都是來自親本皮膚細胞中的罕見遺傳突變。而且相關研究結果表明,iPSCs中的大多數突變並不會在重編程或者iPSC產生的過程中產生,這就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定證據來表明,iPSCs是非常穩定的,而且其在基礎和臨床研究中能夠安全使用。

最後研究者Erika Mijin Kwon表示,基於當前的研究結果,我們計劃利用iPSCs來深入研究疾病發生和進展的分子機制,我們希望後期能夠利用機體自身的iPSCs開發出治療白血病的新型療法,當然我們也非常鼓勵其他科學工作者開始利用iPSCs進行更多的科學研究。(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獲取授權。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 APP.


原始出處:


Hayami Sugiyama,Kazutoshi Takahashi,Takuya Yamamoto, et al.Nat1 promotes translation of specific proteins that induce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7 Jan 10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谷 的精彩文章:

Hepatology:科學家發現機體孕激素或可降低特殊白介素的表達
Neuropharmacology:科學家開發出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新型藥物
Mol Cell:科學家揭示DNA斷裂被修復的分子機制
Nature子刊:一上天,宇航員的大腦就發生了變化
Science子刊:科學家開發出革命性療法 利用人類幹細胞來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TAG:生物谷 |

您可能感興趣

PNAS:科學家研發出首個成體誘導性專能幹細胞
Nat Biotechnol:重磅!科學家開發新型體外重編程技術 利用抗體將皮膚樣細胞轉化成誘導多能幹細胞
PNAS:再生醫學新突破!幹細胞可定向誘導?
Nature:構建出英國最大的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庫,揭示出常見基因變異
Cell Rep:單一HIV突變就可誘導不同的T細胞免疫反應
通過化學誘導的XEN樣細胞實現成纖維細胞的直接重編程
Nature子刊:捐贈者年齡影響誘導多能幹細胞中的突變風險
Nature:十年間,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如何改變世界?
兩項研究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產生肺細胞,研究肺部疾病
Adv.Mater.:使用具有聚集誘導發射特性的高效光敏劑的精確雙光子光動力療法
細菌居然能誘導交配?《Cell》刊登美科學家最新發現,或揭秘6億年生物進化史
circRNA通過誘導c-Myc入核促進腫瘤發生
細菌居然能誘導交配?《Cell》刊登美科學家最新發現
Science:羅伊氏乳桿菌誘導促進耐受性的T細胞產生
美醫學家這樣開發新噬菌體,誘導DNA自己剪切,消滅體內病菌
Mater.Sci.Eng.A:V、W摻雜增強相變誘導塑性Cr19系列雙相不鏽鋼的性能
科學家發現ZrTe5中溫度誘導Lifshitz轉變及其拓撲本質
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治療
最具誘導性的心理學效應,每個正常人都可能是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