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方情人節是怎麼傳入中國的?這也許是英文翻譯的鍋!

西方情人節是怎麼傳入中國的?這也許是英文翻譯的鍋!




現在的中國人都知道,每一年的2月14號是情人節,這個起源於古老西方的節日,在很早以前就衝擊了中國的節日市場,不知道有多少鮮花與巧克力店主可以在今天大賺一筆。

中國傳統的乞巧節沒有多少人知道,但提及情人節,幾乎連個孩子都能知道是2月14號,那麼到底這個節日是如何傳入中國,又是怎麼做到如此深入人心的?








世界第一張情人節巧克力廣告,20 世紀 30 年代,一家叫 Morozoff(莫洛佐夫)的日本糖果公司針對在日外國人做了一則情人節送巧克力的廣告,這大概是第一次將情人節和巧克力聯繫在一起。



說起情人節,他的英文原名就有意思了,是「Valentine『s Day」很明顯不是情人的意思,直譯過來應該是只是個人名,譯成瓦倫丁,或華倫泰。原讀音比較接近「瓦倫泰」。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節日,他又跟愛情到底有什麼關係,那傳說可就太多了!







版本一




傳說,古羅馬皇帝不準情侶結婚,以讓更多年輕人無牽無掛上戰場。但神父瓦倫丁仍然繼續為相愛的情侶舉行教堂婚禮。結果,他在2月14日被處以絞刑。後來,人們用Valentine"s Day,來紀念這位為情侶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版本二




據說,在西方宗教史上曾經有過兩個Valentine,一個是羅馬牧師,一個是特尼主教。羅馬牧師由於救助基督教信徒被高特王朝的克勞迪奧大帝關押。關押期間,他改變了信仰,並設法使獄吏的女兒恢復了視力。雖然如此,最終還是在公元269(或270)年2月14日被殺了。在羅馬牧師死後沒幾年,特尼主教不知因為什麼也入了獄,並且也在2月14日被殺了頭。為了紀念這兩位教士,於是這一天便成了基督教的聖瓦倫丁紀念日。




版本三




瓦倫丁紀念日之所以成為「情人節」,其原因目前西方學術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由於古羅馬的牧神節逐漸由已婚婦女企求牧神祭司鞭抽。以治不孕之症演變成為情人互相祝福後,便與瓦倫丁節合而為一;另一種解釋是古代人認為2月14日是百鳥發情擇偶的開始,人們推鳥及人,便認為青年男女也應該在這一天擇定佳偶,或者至少應互相致以最好的祝願,表明心跡。由於這一天正好是瓦倫丁節,人們便沿用了瓦倫丁這個字。久而久之,「瓦倫丁」這個字便成為「情人」的代名詞了。




版本四




這種說法里,情人節仍然是起源於古代羅馬,當時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后,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為了紀念這位掌管自然及女子婚姻的神,於是這一天便於愛情聯繫了起來。









這麼多故事聽下來,大概就是說這個節日是以基督徒的名義過的愛情節日。

在現存的資料中,「瓦倫丁」一詞最早出現在一首詩里,是奧爾良公爵查爾斯寫給其妻子的一首詩,他在阿金庫爾戰役後被俘,囚禁在倫敦塔里。

這首詩寫於1415年,現存於倫敦大英圖書館的手稿區。幾年後,據說亨利五世雇了一位叫約翰·利德蓋特的作家給這位瓦羅亞的凱瑟琳寫了一首情詩。




在英國,瓦倫丁節大約從17世紀開始流行。

到了18世紀中葉,所有社會階層的親朋好友以及情人們之間彼此交換信物或者手寫的便箋已經非常普遍了。1

8世紀末,由於印刷術的進步,印刷卡片代替了手寫。在直抒心意不受鼓勵的年代,現成的卡片便成了人們表達情感的便利方式。低廉的郵寄費用,也使互送情人卡愈加普遍。這大概是當時情人節普遍的過節形式。




在1837-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英國,瓦倫丁節還有更獨特的習俗。這一天,戀人們會將一株生有兩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特製的盆內。花名的第一個字母必須與這對情人一姓名的第一個字母吻合。種好花之後等幾天,如果春枝開得茂盛美麗,交相呼應說明這對戀人可以白首偕老;如果兩隻花開出來後各分西東,預示戀人會分手;如果花開得碩大,預示以後子孫滿堂;如果其中一花枯萎凋謝,戀人中的一人就會早夭。




白金漢郡還曾盛行在情人節那天祈禱,點燃一支蠟燭,插入兩枚細針,從燭底插到燭心,默念自己的情人的名字,祈禱相愛始終,待蠟燭燃至針尖,就能看到自己所愛之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古老的風俗已經消失,倒是送賀卡一直很是流行,並且越來越精緻美觀。





十九世紀的摺疊錢包式情人節卡片




19世紀,遷移到北美的英國人,帶來了這一節日。20世紀後期,美國人民開始普遍地送卡片和禮品,如巧克力、糖果和玫瑰。通常是男人送給女人。

但是這個節日在美國再後來的發展,就背離了情人與愛情的觀念,已經變成一種純友誼的問候「瓦倫丁節快樂」的節日。



在美國,這個節日逐漸變成一個極其大眾化的聯絡人情節日。美國人過這個節日來對瓦倫丁表示敬意,也對可親、可愛、可敬的人表示喜愛。利用這個節日的機會,人們對配偶、老師、父母或其他關係密切的人表示感激和喜愛。




19世紀,西方人打開了古老東方的大門,他們的文化同時入侵了中國。

隨著西學東漸越來越深入,西方的東西被視為時尚與先進的代表,他們的節日也不例外,一些上層人士都開始對瓦倫丁節開始感興趣。





在國外生活的華裔華僑及香港人,由於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對情人節接受較早。林語堂的小說里就有對情人節生活的描與。20世紀30年代之後,在沿海一些城市,如廣州、上海、青島等地,一些知識分子中,在情人節這天,就有送賀卡及玫瑰花的活動。




但是真正讓這個瓦倫丁節徹底成為今日家喻戶曉的情人節還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




我們先來說說瓦倫丁節被翻譯成「情人」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以前,整個國家飽受戰爭的折磨,政局不穩、民不聊生,對於國外節日的翻譯研究幾乎是無人問津。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政局趨於穩定,但政府採取比較保守的政策,跟西方國家接觸交流較少。再加之一些歷史原因,很長一段時間,翻譯西方的文字多是要與政治掛鉤的。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寬鬆的政治氛圍和人性化的方針政策使得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翻譯事業如同蒸蒸日上的經濟一樣,也得到了蓬勃發展。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盯上了這個代表愛情的瓦倫丁節。





80年代中國的情侶




在西方,這個節日很明顯與愛情有關,直接翻譯為瓦倫丁節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是幹嘛的,而中國的一些商人卻從中看到了商機,如何能讓人們在最短的時間裡知道這個節日的含義?

於是,一輪由商人引起來的翻譯席捲了全國。





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會促使人們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滿足。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具備了接納外來文化的客觀物質基礎。「洋節日」也開始受到國人的寵愛。

但「洋節日」何其之多,令我們應接不暇。在這些節日慶祝中,商家是最敏感的。他們善於捕捉商業機會,製造消費熱點。以前一些不為一般人所知的節日,經過商家的炒作,現在已經成為逢之必過的大節,情人節的發展軌跡也是如此。




經濟發展以後,很多年輕人漸漸熱衷於過洋節,而商家就迎合了這股潮流。臨近瓦倫丁節時,商家想會利用這個機會大肆促銷自己的商品,

紛紛

把Valentine』s Day說成是西方情人節,

於是到處是鮮花和巧克力,銷售額屢創新高。




以前的中國人對於感情的表達都是非常含蓄的。改革開放後,在寬鬆和諧的政治形勢下,中國人需要找到一種表達情感的新渠道,「情人節」一詞符合了他們的這種需求,因此該節日很快在中國流行開來。




有意思的是,「情人」這個詞在中國原本不是什麼好詞,大多是指合法夫妻之外有非正當關係的人,但是「情人節」卻被人們普遍接受了。




1993年,情人節在我國達到了一個高潮。在京的各大報,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中國婦女報》等,都對情人節作了報道,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事。

人民日報在《款款鮮花萬種情》一文中寫道:「今年2月14日的情人節,氣氛相當濃郁,在首都北京竟發生了這樣一件令人始料不及的事:商家大膽投放了市場100萬枝鮮花,在很短的時間內即銷售一空,使得不少人為送情侶一束鮮花而四處奔波,未遂心愿者最後只得以塑料花或絹花代替……」




另據《中國婦女報》報道:「今年情人節那天,僅北京市西單購物中心,就售出了玫瑰花八千多枝,足可證明情人們對這個節日的熱烈情懷……」




那麼,當時玫瑰花的售價是多少呢?




《中國青年報》有篇文章透露:「真貴得有點邪乎,情人節這天,

一枝玫瑰花賣到30元,

就這樣還是照搶不誤。有人花百元去買一枝玫瑰花,只怕遲了買不到手,辜負了這個節日的情意……」想想看,當時人們的收入才有多少啊!




南方倒是花業興旺,貨源充足,玫瑰花就便宜得多,情人節那天,在廣州、昆明等地,一般5元一枝即可買到。但如果想買進口的名貴品種,那就昂貴得多,從百元起價,到數百元一枝的都有。

而在西北的蘭州,情人節這天,因為玫瑰花供不應求,上等的紅玫瑰,一枝

售價可高達二三百元,就這樣還是脫銷了。




另據新華社記者從香港發來報道說:「香港人多情,情人節的氣氛很濃,相當浪漫,玫瑰花自然是搶手商品,一枝包裝精緻玫瑰花,售價多在百元以上,而從荷蘭、保加利亞進口的玫瑰花珍品,花墟和攤上一般是3至5百元一枝,也有賣到上千元的,令囊中羞澀的情人聞之咋舌。」之外,上海、杭州、成都、重慶等地也有類似的報道。






現如今,雖說情人節送的禮物多種多樣,但是花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買花,情人節還有別的慶祝方式。1994年,在廣州友誼劇院推出了「情人節音樂會」。這種創新,使得許多城市對這種形式加以模仿和推廣,使情人節更具浪漫色彩了。當情侶們手持門票步入音樂廳時,大堂正中一座大轉盤插著94根閃爍的紅燭,充滿著溫馨浪漫的情調。大堂的一角,還可免費為一對對情人合影,上有「情人節留念」字樣。

這次專場音樂會是為情人舉辦的,票價雖然昂貴,但1500多張門票早在一周前就被搶購一空。




一場情人節,其實不外乎是商家藉此大肆宣傳的口號而已,中國人喜好過節,這情人節就流傳了下來。當然,文化是需要交流的,只是希望在西方文化越來越多佔據我們的生活時,能有更多人想起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文化節日,傳承與融合才是最美好的。




參考資料:

《美國民生實錄》(美)姚鴻恩著;《都市情人 新時期情人潮大掃描》張賓士;《從「聖瓦倫丁節」到「情人節」——基於翻譯生態學視角》陳培良。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

(ybzjlishi)





關於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本訂閱號避免調侃式的歷史,用客觀的態度說清歷史。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歷史消息,歡迎大家留言談合作事宜,謝謝!






PS


如遭遇惡意舉報,聯繫不到「一本正經說歷史」微信公眾號的話,記得去微博上找我!謝謝各位粉絲的大力支持!


微博賬號名稱:佟佳-額爾瑾





如想看本公號作者的原創文章可點擊下方標題:





清宮女人

|

金枝欲孽

|

美國大選

|

野史

|

金瓶梅

|

抑鬱病

|

古人喝粥

|

老照片春節

|

古人內衣|

古人穿越

|

民國電影

|

日本「蘇妲己」

|

古人朋友圈| 古人過生日

|

古人吃飯|

清代皇帝請吃飯

|

家法

|

武則天|

察必皇后

|

自行車

|

餃子

|

太醫和御醫

|

古代火箭

|

大美人掛曆

|

大哥大

|

BP機

|

收音機

|

廣播劇

|

北京北站

|

古代速食麵

|

五子棋

|

古代西方奴隸

|

洋人學中文

|

古人住宅

|

饅頭or包子?

|

古代小孩兒

|

「公安」還是「警察」

|

九一八

|

古代師徒制

|

乾隆爺的中秋節

|

杭州歷史

|

開學日子

|

清末照片

|

袁世凱

| |

雨夜屠夫

|

文人騷客

|

另類君主

|

呂不韋

|

五星紅旗

|

古代詩人

|

奧運會

|

古人罵人

|

老虎吃人

|

古人睡覺

|

積水潭

|

康有為

|

非我族類

|

古代菲律賓

|

香港警察

|

血戰喜峰口

|

印度「阿三」

|

民國「強姦女學生案」

|

受虐狂人

|

禁毒史

|

歐盟

|

性虐教父

|

蘇秦

|

古代下大雨

|

容嬤嬤

|

科舉

|

高考

|

中國勞工

|

古代孩子們

|

宋太宗強姦小周后

|

熙寧戰爭

|

中世紀歐洲

|

九二共識

|

打屁股

|

下跪

|

地鐵

|

民國「抓嫖」

|

梁啟超

|

弘皙逆案

|

雍正與西陵

|

明末與後金

|......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可以點擊下方打賞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本正經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本正經說歷史給您拜年,發紅包啦!
這部刑偵廣播劇幾乎陪伴了80後的童年,有多少人因為它迷上刑警!
助夫興國——被歷史忽略的一代賢后,忽必烈的妻子察必
中國古人也愛寫穿越小說,而且腦洞開得還挺大!

TAG:一本正經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辣椒在明朝時才傳入中國,那在這以前,中國人想吃辣,怎麼辦呢?
棉花明朝時才傳入中國,在這之前中國人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你能想像會這樣嗎
中國茶是如何傳入日本的?這款茶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國茶傳入西方後,為何會在英國風靡?答案也許出乎你的意料
火柴是怎樣傳入中國的?
佛教是如何傳入中國的?如來佛和釋迦摩尼是一個人嗎?
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前,中國人是通過這兩種神器做算術的!
玻璃是從歐洲傳入中國的?人家是正經國貨好不好
棉花明朝時才傳入中國,在這之前中國人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你絕對想不到!
非洲豬瘟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艾滋起源於非洲,是怎麼傳入中國的?今天可算是找到「元兇」了!
棉花明朝時才傳入中國,在這之前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你知道嗎?
肖像攝影是如何傳入亞洲國家的?
棉花明朝時才傳入中國,在這之前中國人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來看看
非洲豬瘟 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茶葉傳入西方後,為何只在英國風靡?
中國古代有西瓜吃嗎,西瓜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原的……
棉花在宋朝時傳入中國,那麼之前的古人都靠什麼取暖呢?
電視機何時傳入中國的?人們怎麼接受這個裝任何東西的「箱子」?
拍照用的剪刀手,原來是二戰中的英國所創,又是如何傳入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