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寶刀近出日本國——談談唐代之後為啥再也做不出一把好刀

寶刀近出日本國——談談唐代之後為啥再也做不出一把好刀

歐陽修誇「寶刀近出日本國」,怎麼不想想中華上國的士大夫,包括他自己,有幾個願意和工匠一起去研究鍛造工藝的改進——那是他們瞧不起的「賤業」。

寶刀近出日本國——談談唐代之後為啥再也做不出一把好刀

幹將莫邪鑄劍的地方——莫干山

匠人精神從唐開始衰落

羅玉龍大哥說,國外的匠人是和藝術家文學家一樣受到尊重的。但是當中國進入唐代後,對匠人的鄙視卻越來越嚴重。

在先秦我們能聽到很多歌詠手藝的詩歌,比如詩經里:「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這是《詩經 淇奧》中的幾句,用雕琢玉的手藝比擬君子砥礪求學。

可是到了後來,匠人不被學者重視,併入下九流,失去了尊嚴。

刀匠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到了宋代,日本的武士刀已在中國有很好的聲譽,歐陽修寫的《日本刀歌》道:「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鍮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讓妖凶。」這首詩感嘆中國古代傳說中能夠「切玉如割泥」的昆吾之劍,早已渺茫難求了,而在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卻鍛造出了真正名不虛傳的寶刀。到了明代,日本的鍛造技藝超過了它的老師中國,當時日本的將軍派遣使節向明代皇帝獻貢品,貢品主要有良馬、倭刀、瑪瑙、金屏風、扇子。擁有一本日本製造的武士刀,是上層社會值得誇耀的事情。

歐陽修的感嘆其來有自,中國先秦時期,工匠對鍛造技藝的追求一點不亞於今天所稱頌的日本「工匠精神」。《搜神記》中有一則「幹將莫邪」的傳說:幹將是春秋時楚國最有名的鐵匠,他鍛造的刀劍鋒利無比。楚王命令幹將為他鑄寶劍。幹將得令後,與妻子莫邪為楚王鑄成寶劍兩把,一曰雄劍幹將,一曰雌劍莫邪。由於他知道楚王的性格乖戾殘暴,所以在將雌劍獻與楚王之前,將雄劍託付其妻傳給其子,後來幹將果真被楚王所殺。他的兒子赤成人後,莫邪指引兒子挖出深埋的雄劍,並說出其父的死因。赤最後完成父親遺願,將楚王殺死。

這雖然是一個復仇的故事,但反映出中國在春秋時代冶金和鍛造技藝的水平之高。為什麼到了宋代就開始落後於原來的東鄰「學徒」呢?難道是後來的中國工匠變蠢變懶了嗎?

當然不是,我們必須從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的變遷中去找答案,制度的變革而造成利益分配的變化和階層的分化,因此會引起一些行業的興旺和一些行業的衰敗。


四處受氣的匠人做不出好東西

要想做出好東西,必須讓做東西的人有獲得感,心情愉悅,沒有後顧之憂。

齊國的相國管仲提出著名的「四民分業論」,即「士農工商」四種身份的人分開居住,分別培養,使各自的技藝能臻於完美。對於工匠,他的建議是:讓手工業者聚集在一起居住,觀察四季不同的需要,辨別器用質量的精粗美醜,估量它們的用途,選用材料時要比較其中的好壞並使它恰到好處。「旦暮從事,施於四方,以飭其子弟,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年少時就學習技術,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見異思遷。所以父兄對子弟的教誨不必經過嚴肅督促便能完成,子弟的學習不費力氣就能學好。這樣一來,手工業者的弟子就總還是保持手工業者的身份。

士農工商的職業世代相傳,當然會導致社會僵化,不利於階層流動。但從職業培訓的角度而言,在交通與教育不發達的古代,父子相承、兄弟互助,是技藝養成與提高的便捷方式,即「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

然而,從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作為可以和儒家抗衡的墨家衰落了,墨家的衰落也伴隨著工匠社會地位的大倒退。帝制時代是以農立國,以士治國。士和農是統治者的基本盤。而工匠如管仲所言「群萃而州處」,大家集聚在一起並住在城鎮里,而商人則是四處流動,不利於統治。因此長達兩千年,工與商是被統治者歧視的,帝國各種制度的設計是對其進行打壓和防範的。這兩種職業之所以還存在,那是社會需要建造房屋、製造器物,需要貨物的流通,不得不允許這類人的存在。

可以說,中國的工匠在兩千餘年的帝制時代是在夾縫中生存。

隋唐科舉制的興起,更使工匠群體邊緣化,「士」與工匠的社會地位差距越來越大。當唐太宗看到新科舉子從皇宮門口魚貫而入時,自得地說了句「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科舉制對有限地促進社會平等、階層流動起到很好的作用,使平民子弟能夠進入到國家的管理層。「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許多貧寒家庭子弟的人生夢想,「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體現了社會的價值評判。可在另一方面卻使中國付出了代價,其中包括製造業技術進展緩慢,有些領域甚至出現了倒退。

社會上的聰明人都想著去讀書,應考,當官。而去做工匠的,往往是被生活所迫的貧寒子弟——如果家有幾畝薄地,能夠好好當農民,便很少去當學徒,去忍受幾乎是當師父奴僕的虐待。而一個能工巧匠如果憑手藝過上了不錯的生活,手頭寬裕了,他想到的一定是讓兒子去讀聖賢書,參加科考,脫離工匠階層而做官。於是,整個工匠階層都是沒受過什麼教育甚至大字不識幾個的體力勞動者,工藝的好壞完全靠工匠的經驗和敬業的態度。偶然出現的大工匠只是鳳毛麟角,並不能以某種教育培訓體系來批量地養成。

這就能夠解釋中國古代沒有從工藝邁進工程技術科學的門檻。中國古代在工程技術領域確實相對同時期的其它國家水平較高,但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工匠的經驗之上的,沒有從科學層面進行總結、歸納。如明朝的造船業發達,那是工匠代代相傳的手藝使然,但工匠並不懂得浮力定律。建築學也同樣如此,中國古代工匠不懂得結構力學、材料力學。純靠經驗再往上走,很快就到了天花板,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這個社會受到良好教育的一群人在做什麼?他們在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幸運者通過一次次考試做了官,又是靠儒家倫理治理國家,一些財務、法律等專業性工作委託給師爺。一群沒受過良好教育的工匠,他們中間即便有特別聰明的人,也只是學習師父的手藝更快而已,怎麼可能系統地總結出現代力學、物理學和化學的知識,進而有各門類的現代工程學?歐陽修誇「寶刀近出日本國」,怎麼不想想中華上國的士大夫,包括他自己,有幾個願意和工匠一起去研究鍛造工藝的改進——那是他們瞧不起的「賤業」。

寶刀近出日本國——談談唐代之後為啥再也做不出一把好刀

《營造法式》


手藝人變現空間逼仄

要想源源不斷生產出好東西,需要有手藝人變現的機制。只有尊重手藝人,懂得匠人匠心價值的客戶才能給予手藝人足夠的報酬,讓其衣食無憂,然後專心打造器物。

當階層固化,唯讀書論甚囂塵上的時候,手藝人只能在一個夾縫中求生,他們是做不出精品來的。

中學歷史課本對黃道婆大書特書。她是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黃道婆少年時流落崖州(今海南島),師從黎族人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回到松江後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使松江棉布暢銷天下。這樣一項重大的技術改革與推廣,竟然是由一位身世坎坷的婦女完成,為何?原因很簡單,讀書的士人誰會去做這個?

政治制度決定著工匠階層的受教育水平低,同樣也決定著商業文化的發達程度。製造業和商貿業是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製造業的利潤,必須通過商業才能實現,而中國古代對商業進行打壓,到了明清兩代,更是由朝廷壟斷對外貿易(如清代指定「十三行」)。非自由競爭的商業環境加大了工匠在貿易中的弱勢地位,普通工匠辛辛苦苦,也就果腹而已,多數工匠的生存狀況是很差的。怎能希望一些活得沒有尊嚴的工匠們去進行技術革新,促進中國製造業發展呢?

歐洲和日本的製造工藝發展,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中國大不相同,歐洲和日本經歷了真正的「封建」社會。西歐的封建主在轄區內高度自治,日本諸島的大名也是如此。各封地多是世襲,西歐的「世官」制延續到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世官」制則延續到「明治維新」。工匠與農民、商業處於平等的地位,一些平民家庭的俊秀子弟也願意去學手藝,有些工匠家族則是數百年不衰,工藝一代超越一代。而且由於沒有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封建主和諸侯彼此競爭,工匠階層和商人階層有更大的生存空間,優秀的工匠可以脫穎而出,憑手藝過上好日子,並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各作坊和工場可以聯合起來形成行業協會,維護本階層的利益。與中國工匠單打獨鬥,甚至祖傳手藝不傳外人相比,歐洲的工匠較早地出現了組織化和職業化。到了「工業革命」時,英國等國有了「專利保護制度」,更是鼓勵工匠進行技術革新,不斷改進工藝——一個人一項技術的發明或革新可以讓幾代人過上富足的生活,反觀中國,技藝高明的能工巧匠在官吏面前都是唯唯諾諾的草民。

組織化和職業化是工匠的重要特性,而組織化和職業化的建立促使一代代工匠在傳承中創新,這種傳承和創新才能培育出「工匠精神」。古代歐洲手工業行會之所以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和城市化的動力,正是由於其極其有效地保障了各種工匠技術的有序傳承、不斷改進和廣泛傳播——這也是西方現代職業教育之濫觴。

寶刀近出日本國——談談唐代之後為啥再也做不出一把好刀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焚毀了圓明園。隨同侵略軍的法國公使團有一位叫喬治·德·克魯勒的外交官寫了一部《進軍北京》的書,記錄他在北京的種種觀感,此人對中國的建築、器物觀察極為仔細。他在書中描述道:「城內到處都是破敗不堪的老房子和廢墟,沒有任何破土動工建造新房的跡象。清廷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久已停滯不前。」他進入紫禁城前經過一道顯示皇家威儀的拱形門:「這道門由4個木製腳手架支撐,高約15米,倒還算結實,上面有些中式的裝飾和一些奇形怪狀、花花綠綠的圖案。這就是我們坐在扶手椅里、閱讀遊記時在書中看到的壯麗景象!近來,竟然有學者將之與凱旋門相比,這種東西怎能與我們國家的建築相媲美呢?」

這位愛好藝術的外交官還去了北京的舊貨市場買工藝品,看過一些瓷器和景泰藍後,他的斷言竟是:「中國人沒有藝術概念,沒有藝術品位,也沒有美感。」「形狀對於中國人來說毫不重要,原材料價格高低和加工難易程度才是決定工藝品價值的要素,混雜、凌亂的堆砌、色彩的衝突,這些都是吸引那些缺乏判斷能力的人,令他們備感振奮,也就是他們口中所謂的美感和藝術品位」。

這些話當然充滿著一個侵略者的傲慢與得意。但是仔細分析,我們不能否定他說的是有幾分道理。他所說「沒有藝術概念」的中國人,當然只是製造這些瓷器和景泰藍的中國工匠。一些沒讀什麼書的工匠,從事如此「賤業」,只可能因循守舊,按照祖師爺傳下來的樣子依葫蘆畫瓢,不但工藝技術上難以有進步,審美趣味更不可能有多高水平,只能在材料和繁複的程度上做文章,以求賣個好價錢。而當時的英、法等國,無論是建築、紡織,還是冶煉、機器製造實在超過大清朝太多了。這也是六千多英法聯軍能在通州八里橋對僧格林沁的三萬鐵騎進行毀滅性打擊的原因。

更多信息關注微信公眾號wl57015898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客江湖 的精彩文章:

「好鋼用在刀刃上」害了中國刀——兼與馬未都先生商榷
國際頂級藝術折刀(口袋刀)作品,都在這裡了!
冷兵器——逐漸遙遠的回憶
小有可觀——幽靈小刀!
中國人的大眾主食是米飯,外國人的主食為啥是麵包?99%的人都不知道

TAG:刀客江湖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人的餐桌上還有鯨魚肉?實在看不下去了,說出來你都不敢相信看愣了
他走下飛機的一刻日本發出亡國的絕望 給戰敗者的威懾還在後面
在日本做女婿簡直痛苦了!下大雪還要被扔出去!看著好可憐!
日本拼刺刀時,為什麼要把刺刀里的子彈退出來?原因你一定不知道
為什麼日本的街道那麼乾淨?印度遊客不小心說出實話:他們都是被逼出來的
日本花巨額想要從中國贖回一把刀上上面刻了一句話,看後讓國人震怒
二戰後,日本為解決女性婚嫁問題,竟然想出了這麼變態的方法
日本找曹錕出山,卻被其夫人罵出家門,我們寧願餓死也不當漢奸!
為什麼我們連手機屏幕都製造不出來,原來在這款設備上被日本「掐住咽喉」
日本媽媽曬出給孩子做的便當,看這顏值,可能我有一個「假媽媽」
此人在九一八事件後投降日本做高官,隨後做出了讓國人盛讚的壯舉
日本街道為什麼那麼乾淨,印度遊客說出大實話:他們是被逼出來的
五月盛景,它並非日本才有,準備好出發了嗎?
二戰時日本真的只是想侵略中國嗎?比這個更過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到日本旅遊,一定要謹慎,這些坑進去就別想出來了!
楊玉環有沒有死於馬嵬驛?在日本的後人說出她真實的下落
日本的相撲選手,雖然胖但是贏了一次就能得到金錢和美女,誰不想當第一?
日本下一代戰機要來了!洛馬公司這個坑,不跳好像還不行
日本推出一款透明啤酒!竟然可以上班的時候偷著喝…
像第一次出道那樣緊張!女團提及日本出道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