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人工智慧時代孩子該有的能力,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談了這5點

人工智慧時代孩子該有的能力,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談了這5點



人工智慧時代孩子該有的能力,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談了這5點


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機會在哪裡?上周六,「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在耶魯北京中心演講時回答了這個問題:當「無人車間」越來越多時,我們更要發掘那些「AI無我有」的能力。演講中她總結了人類所特有的5種能力,並例舉出每一特質適合從事的行業。會後外灘君與郝景芳對談,作為母親的她自有一套家庭教育理念,她肯「大撒把」,也願意激發孩子的「小火花」,在她看來,與其焦慮,不如多培養孩子一些能力。


文、攝影丨聞琛 編輯丨李臻


視頻製作丨洪宇哲

她1999年考入清華附中,之後在清華一路讀到博士,專業從天體物理轉向經濟管理,現任職於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016年8月,她憑藉小說《北京摺疊》獲得科幻文學中的重量級獎項「雨果獎」。


她用自己超強的學習能力,把生澀的學術經典「翻譯」成大白話,深入淺出地講如何進行智力開發、行為管理和性情養成。


她是「旅行-公益」社會企業童行書院的創始人。書院在貧困但風景優美的度假區域設立駐點,以旅行內容獲得收入,再用收入開展貧困地區的兒童公益教育。


她,就是郝景芳。

人工智慧時代孩子該有的能力,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談了這5點


上周六,郝景芳應邀在耶魯北京中心做了一場關於未來教育的演講。


在演講中,她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人工智慧時代,人的機會在哪裡?如果被機器人搶了飯碗,我們的技能可以遷移嗎?


這是一個看起來危言聳聽,細想之下又的確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當「無人車間」越來越多,勞動密集型工種都可以交由機器人來完成時,人類的優勢在哪裡?

在郝景芳看來,發掘那些「AI無我有」的能力便顯得至關重要。


那麼到底哪些能力是人類所獨有的?擁有這些特質的人,又適合做什麼工作?外灘君聽到了如下精彩闡述:


1


探索和創造精神

說到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海量快速的數據處理能力。


AI基於大數據而學習,閱讀20萬份醫學論文,對於醫療AI來說是小菜一碟,但是對醫生而言,可能窮其一生都不一定能讀完。


在這個意義上,一個苦讀5年的醫學生確實不及一個醫療AI。

人工智慧時代孩子該有的能力,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談了這5點



但是人的可貴之處,在於永遠有一種對未知領域的天生的好奇心。


一個小孩子看到一塊布,不知道布底下是什麼,一定要打開看看;看到一扇門,成年人告訴他不許去,他一定要去看看。


人的好奇心可能就是未來人類與AI合作的基礎,人去探究,發現的成果讓AI去學習。


職業可能性:研究、開發、創新、創意、探索者


2


感受美的能力


說到感受美的能力,並不是說AI不能學藝術,AI甚至也能根據藝術理論的規律去創作,比如寫詩或者畫畫。

人工智慧時代孩子該有的能力,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談了這5點



但是美這件事情本身,涉及到人的主觀體驗,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到目前為止,神經科學還不能完全解釋這些主觀體驗是從哪兒來的。


因為從物理上看,所有的顏色都不過是電磁波,346納米跟532納米沒有任何性質上的差別,但是我們人對這些顏色的主觀反應是不一樣的。


AI是一個純電腦電路,不同納米的電磁波不會讓它產生愉快或者不愉快的差異。


但是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說,人類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幾千幾萬年的積累。這是人類獨有的,是和AI不一樣的競爭優勢。


職業可能性:藝術家、審美師、體驗師、美麗生活者


3


綜合理解的能力


綜合理解能力其實就是知識和常識的區別。

人工智慧時代孩子該有的能力,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談了這5點



「人工智慧之父」馬文·明斯基在他的《情感機器》里說,人類和人工智慧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人能把某一領域分門別類的知識放到自己的常識系統里,可以隨時隨地調用它們,並放到其他領域中,發生知識的遷移和重新組合。


比如不同語境中的「北京」,在關於特朗普的文章里,「北京」可能是政治經濟學含義;而在一篇和希臘有關的文章里,「北京」可能是一個歷史學含義。這種跨學科的常識系統,目前AI還做不到。


當我們人學習一個新東西時,先是在腦子的淺層,之後被壓到腦子的深層,變成我們的背景知識,這知識就會產生很多新的內涵。


有些碎片我們自己會賦予它意義,能把一些無關的東西講述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有些並不是邏輯上真正的關聯,而是我們給它的意義上的關聯。


我們經常會有那種時刻:


「我小的時候遇上一個人跟我說了一句話,中學時曾經看的一本書,大學時做的一個決定,所以我今天才可以坐在這裡跟你面對面」。


這就好像冥冥中有一種力量決定了我今天的存在,但實際上是你自己把這些完全無關的東西串在了一起,是這些曲折變化造就了今天的我。


可如果這些東西沒有真正明確的邏輯聯繫,AI是不會做出這種判斷的,它會明確告訴你說這些東西是毫無關聯的。


但是我們所有的人都需要這種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是靠這種自我講述、自我認知的意義在往前生活的。


職業可能性:講述者、分析師、策略官、諮詢師


4


自我主動性


AlphaGo下棋很厲害,未來人工智可能在每一個領域都比人厲害,但我們也不會害怕,因為它們是聽指令的。

人工智慧時代孩子該有的能力,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談了這5點



什麼時候我們才會害怕它呢?那就是人工智慧覺醒的時候,就像《西部世界》裡面的情節。


你說「Siri你幫我查一個東西」,她說「等會兒,我懶得看」,那個時候人可能就要害怕了:它現在不願意聽指令,某一天會不會把我們殺掉呢?


人工智慧會不會覺醒呢?我們先來看看人類的覺醒發生在什麼時候。


很多父母都知道Terrible 2,就是孩子的違拗期,「過來-不要,走吧-不要,出來-不要,出去玩吧-不要」,任何事情他都說不要,為了說不要而說不要,對於人來講,就是人性的一個大的覺醒。他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

人工智慧時代孩子該有的能力,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談了這5點



但人類的這種覺醒跟我們是一個肉體的、有形之軀有關係,如果只是一個程序,不管這個程序有多厲害,沒有生存的直接危機,可能永遠都不會覺醒。


未來,人類帶著一整個公司的AI去創業也是有可能的,但這種自我主動性仍然只是人類的寶貴特質。


職業可能性:創業者、領導人、管理者


5


情感與交流的能力


情感與交流,是人對於精神共鳴的嚮往,對於群體的一種歸屬感,就是人和人的交流不僅是語言文字上的交流。


人和人的表情、眼神、身體的交流到現在這個階段可能會更加重要。


語言交流越來越方便,越來越低成本,但是越在這種時候,我們就越會發現,線下交流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人工智慧時代孩子該有的能力,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談了這5點



AI可能能算出一個最優的策略,未來可能每個公司的AI都能算出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型,那麼哪個項目會做呢?可能人的因素會更重要一些。


這個團隊和另外一個團隊就是能產生精神上的火花,那這個項目就能往下做。


職業可能性:陪伴者、社交者、溝通者、媒介者

人工智慧時代孩子該有的能力,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談了這5點



那麼,怎樣才能通過教育,更好地發展這些能力?作為昔日「學霸」和如今一個小女孩兒的媽媽,她認為什麼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演講結束後,外灘君有幸與她有了一次更為深入的對談。


B=外灘教育 H=郝景芳


B:說到人工智慧,有人說「我們已經身處人工智慧元年」,這樣的判斷準確嗎?


H:從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和它的能力提升來講,確實已經進入了一個要突飛猛進的時代。


由於有像DeepMind這樣的一些團隊,演算法好,迭代也很快,所以人工智慧會有比較快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工智慧處於其自身領域的元年,那是有可能的。


但是人工智慧這個行業是不是足夠影響我們全社會了呢?可能還沒有那麼快,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的發展過程。


像工業革命,對當時社會的衝擊也很大,但是要全面鋪開也還是花了很長時間的。但是人工智慧的影響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間,可能會在方方面面都體現出來。


B:藝術能力是人類智能中非常獨特的一部分。在你的作品《弦歌》中,鋼鐵人入侵地球,音樂會成為人類免受攻擊的庇護所。從這部作品,看得出你對古典音樂非常熟悉,你接受了怎樣的藝術教育?你會讓孩子學樂器嗎?


H:對於音樂我其實是一個門外漢,就是憑興趣去聽,也沒有很深入地去研究。


但是我學過差不多五年的大提琴,從本科的時候開始學,後來又跟著一個在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教書的老師學了兩年,所以很喜歡音樂賞析,但其實不專業。


我不著急讓孩子學樂器,音樂其實最重要的是對於「聽」的一種感知,是訓練耳朵的過程。


手指本身不那麼重要,耳朵更重要一點。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就是讓她唱唱歌跳跳舞;到大一點呢就讓她多去聽一些東西,包括各種各樣自然界的聲音;


再大一點,會讓她試著去聽一點音樂,包括對音高的訓練等等。


至於具體去學某一種樂器,我也想讓她稍微學一點,看她是不是有興趣。


B:個性化、定製化是未來教育的一大特徵,感覺你的求學路徑就已經相當個性化了,套用一個被用濫的句式,可能就是「不研究物理的經濟學者不是好科幻作家」。你的這種「跨界」完全是由興趣引領的嗎?


H:我從小到大都還挺喜歡想問題的,不管是科學的還是社會科學的,包括文學的。


所以可能從中學開始,我就想著做一個以研究為生的人。中學的時候就已經確定要把一個有趣的研究方向作為職業生涯的方向了,所以選擇了物理。


我一直對天體物理有興趣,大概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喜歡了,當時也只是看一些課外的科普書。


高三的時候,我認真考慮了一下把天文研究作為自己職業的可能性,覺得可以,就報了物理系。


高考前還去清華物理系的天體物理中心諮詢過,大概問了一下他們那邊是學什麼東西的,後來就報了。


報了以後也確實讀到研究生,但是後來轉到經濟學,主要是因為研究興趣的轉向。


在學物理的過程中,從物理學中的統計力學、耗散理論、自組織,再到社會科學理論的研究,再到社會學、經濟學,慢慢慢慢就從自然科學往社會科學偏。


從大三到研究生二年級,利用四年的時間一點一點逐漸增加了社會學、經濟學方面的學習,到研二的時候就想往社科方向去轉了。


不過我還是選擇了社科方向里相對偏定量研究的數量經濟學。


轉過去之後,沒有覺得在研究方法上有太大的衝突,因為都是做數據處理、數據分析,從一些現象推導到背後的原因。


在我看來,只要有這樣的方法論基礎,其實具體研究哪個學科都是差不多的。


小說寫作一直是我的興趣之一,一直沒有放棄,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追求吧。


但是我一直覺得小說寫作不是一個職業化的追求,只是一個寄託我心情所感的方向。


我對職業的定義就是「你為別人服務」,但寫小說純粹是為自己服務,所以沒考慮過當全職作家的事情。


到目前為止,我一直是以研究作為自己的主要方向,從最開始學物理到學經濟,基本上沒有變過。


B: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你的干預多嗎?


H:我父母對我的心理預期不是很高,我媽媽真心誠意地覺得我能考個一本就可以了,然後她就問我說你能考到一本嗎,我覺得這個應該沒問題,她就覺得沒什麼可管的了,就放手了。


我為什麼就想以做研究為生呢,可能就是因為我父母從來沒有給過我任何方向上的指導和預期。


大概從我小學一年級開始,父母就完全放手「大撒把」,一天學習也沒管過。


小的時候啟蒙倒是還比較早,很早就可以去做一些自主閱讀。小學二年級以後,看書這方面就再也沒求助過父母。


所有的書都是自己想著找著看,所有的方向、以後想幹什麼都是自己慢慢摸索了以後,搖擺、摩擦、碰撞後決定的。


中間也會有搖擺,但是在搖擺的過程中,父母也不會特別干預。自己搖擺來搖擺去,折騰來折騰去,最後還是覺得做研究是適合我的,博士畢業後就選擇了一份做研究的工作。


B:你怎麼看待現在家長們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你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什麼規劃嗎?


H:優質資源不夠是一個社會現實,但我覺得父母其實可以稍微改換一點點思維方式:我們現在看到的優質資源,它到底有多優質?在二十年後,它是不是這個孩子生存、就業所必不可少的呢?


當然了,能上一個好學校還是不錯的,但這絕對不是未來僅有的路。


像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很多大V、網紅,以及一些新興行業的人,並不一定就是名校畢業的,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新的機會出來。


如果一個人有自主性,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我提高的意識,知道在他想從事的領域需要學習什麼,還是會有很多學習、工作的機會的。


父母與其焦慮,不如多培養一些孩子的能力。


孩子在最小的時候,都會有一些自我主動性,也就是一些玩兒的興趣。


孩子心裡的這些小火苗是很寶貴的,父母可以有一點幫助、促進和肯定,也可以不管不問,不管的話,這些小火苗能旺盛一些,能自己燃燒,可能比父母的幫助效果更好。


有些父母可能會認為這種自主性的小火苗跟他們給他設計的不相符,所以就會想法設法去打壓孩子的自主性。


但其實,人的自主玩性和自主學性是一個東西,都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一個領域裡面。


父母如果想讓孩子有自主性,最開始就不要打壓他自主玩和管理自己生活的初始動力,慢慢地再指導他把這種初始的動力放在一些他自己喜歡的方向上,有更大的追求。


方向的選擇也很重要。


父母需要接受的一點就是,不是你引導的所有方向,孩子都能夠有興趣去投入的。


所以,父母雖然可以引導,但真正的選擇還是讓孩子自己去做,這樣他在往前走的時候就始終是他自己在為自己負責。


對於我自己的孩子,我希望80-90%都是她自己摸索的,她愛怎樣就怎樣,因為這個世界屬於她。她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東西是我無法預見,也無法替她做決定的。


在剩下的10-20%里,我希望她能得到一點文明的概念、有公德心,能尊重他人。


選擇文明是一種底層的價值觀的問題,即使別人不文明,你也是文明的。


演講這天,郝景芳是推著嬰兒車一路狂奔至會場的。演講時,女兒晴晴一直在觀眾席邊上酣睡。


演講結束後,她與熱心的讀者合影、簽名,但總會時不時瞟一眼邊上的女兒。


在接受外灘君專訪時,她又特意把嬰兒車換了個方向,「要讓她在醒來時第一眼就能找到我」,她說。


在教育這件事上,她信奉科學育兒,但又不建議用力過猛。畢竟,那些人類獨有的美好心性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結果。


點擊關鍵字閱讀外灘教育3000+篇優質文章


——————


探校錄|少年書房|家長課|數學思想


小留學生日記|批判性思維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外灘教育 的精彩文章:

追完詩詞大會,你現在要考慮的是這些問題
聽幼兒園長聊正確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不當行為,今晚中國正面管教第一人張宏武告訴你怎麼辦?
怎樣表揚孩子不驕,批評孩子不餒
五招讓「隱身」爸爸歸位,看惠靈頓副園長怎麼說

TAG:外灘教育 |

您可能感興趣

2017年,你可以期待這位科幻作家的作品
時速4000公里,這的確不是科幻,這是科盲
有一種家長叫別人家的老爸,為孩子製造了一個科幻夢
致兒童節的你:這部詭異的科幻童話,提前20年猜中了你我的未來
致六一兒童節的你:這部詭異的科幻童話,提前20年猜中了你我的未來
2016年5大經典科幻電影,最後那部很多人哭了
16歲少女,竟把自己化妝成科幻怪物,這種人體藝術你能接受么?
這可能是2016最好的科幻片,可惜我們看不見
你家也可以有的家居智能科幻
這部科幻神作竟籌備了20年,我說的才不是獨立日2
這部科幻電影里的智能汽車,2054年之前就能成為現實?
每個科幻作者都是哲學家,他們的世界你懂多少?
人工智慧的未來什麼樣?這9部科幻電影里有答案
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慧,你了解多少?
據說這是我們未來的家,太科幻了,我願意為它等上10年!
她就是那個摘下雨果獎的天津80後科幻女作家
70多年前毛子的科幻预言,都是魔性的艺术
來自14位豆瓣科幻作者的腦洞:你想像中的外星人是什麼樣子?
科幻迷注意了:2017年有這些值得期待的科幻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