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家書意外成為《朗讀者》開播以來最重磅催淚彈,於是他開的中國最美免費書店再次刷爆朋友圈!
點擊播放 GIF/639K
去年年底,綜藝節目迎來了一股清流,終於不再是當紅流量小生們主導的千篇一律的真人秀,從《見字如面》開始,國人開始發現比起在微信上信息滿天飛的噓寒問暖,前輩們一封手寫的信更能連接起來人們漸行漸遠的心。
點擊播放 GIF/1976K
最近,董卿主持的《朗讀者》也掀起了全民閱讀的熱潮,刷爆了朋友圈。像它的名字一樣,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朗讀就是傳播文字,而人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結合在一起,就是節目的初心。
通過那些久違的片段,喚醒大家心裡久違的感動,每一段文字後的流淚或微笑,思考或對照,都是對人生的一次感悟和學習。
看到上周的第三期,已經覺得它不像一個簡單的節目了。它擁有了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在別人朗讀的故事裡,遇見了自己的人生。
而《朗讀者》開播以來最重磅的一枚催淚彈,應該就是第三期里作家麥家給兒子的一封信。《朗讀者》現場,麥家更是幾次哽咽,聆聽者董卿也淚光閃爍,台下的「90後」、「00後」直接哭了.....
那是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像極了自己的父親——那樣的小心翼翼,那樣的笨拙,卻有那般真摯。
點擊播放 GIF/1340K
就連董卿也說在這期節目當中,最讓她感動的是麥家。曾經叛逆的他,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
有人說,如果一個男人在自己的父親那裡沒有體驗到真正的父愛,那麼在孩子身上他將有機會體驗什麼是真正的父愛。一個人往往要等到自己做了父母之後,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體會父母深沉的愛。
致信兒子
麥家:
這樣的一位大作家,也曾經是一個叛逆的兒子。因為父親的毒打,他對父親懷有長達幾十年的憎恨。17歲時故意離家,要遠遠地離開父親。整整十多年,麥家寫信的抬頭只寫母親,不寫父親。每次回家給母親買很多東西,從穿的到用的、吃的,只給父親買一包煙、一袋糖……在35歲之前,麥家一直把父親當仇人看待。
而這一切在他做了父親後,才真正明白父親對自己的愛。養兒方知報母恩,對父親的理解不也同樣如此嗎?
手稿圖:麥家給兒子的信
小飛君有幸採訪到了麥老師,問他在節目播出後,兒子的反應是什麼?
他說兒子只有三個字:好肉麻。
聽到以後我笑了,這不就是我們嗎?聽到父母表達的愛也不知道如何回應,但其實一切都已經在不言中了。
也許在《朗讀者》之前,你們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麥家,可你們卻一定都看過由他的書改編的電影。
電影《風聲》、《聽風者》,電視劇《暗算》、《解密》、《風語》等,這些「麥式諜戰劇片」無不風光無限,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諜戰影視狂潮,令眾多諜戰迷欲罷不能。
他還是首位被英國「企鵝經典文庫」收錄作品的中國當代作家,其出版文字連起來能繞地球數十圈。
那段被歧視、孤立的童年時光里
日記就是他唯一的朋友
可是風光無限的大作家背後卻是並不一帆風帆的童年,而他的成就,也正是源於這樣的童年。
麥家的故鄉,是杭州郊縣富陽一個名叫蔣家村的村子。
從有記憶開始,他的一家是被人看不起的。爺爺是基督徒,外公是地主,父親是右派加「反革命」,政治地位在村子裡低到泥土裡。他的童年是被周圍人、被整個社會拋棄的。讀書時常常逃學,去了學校,沒有人跟他玩,老師、同學都歧視他、欺負他。孤獨是他童年的底色。
為了驅散孤獨,他自己發明了一個「朋友」——寫日記。從13歲開始寫日記,「我寫日記其實是一種生理需要。人天生有一種交流的慾望,我跟誰交流?沒人瞧得起我,我沒朋友,沒玩伴,有話沒地方說,只有跟日記說。我對它傾訴我受到的委屈,對某一個人的憎恨。我被誰奚落了,我不能當面罵他,但我可以在日記本里罵他。日記本成了我的垃圾桶,所有苦水都被倒進去。」
1986年,麥家無意中讀到塞林格的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看了後覺得太像我的日記了!小說里那種情緒,主人公霍爾頓對成人世界的仇恨和反抗,以及那種少年人自敘的口吻,和我的日記有很多相通的東西。小說竟然可以這樣寫!我像發現了新大陸,我對自己說,那我來試試看吧。」就這樣,一個小說家開始了最初的創作。
「你說我什麼時候開始寫作的,我想就從寫日記開始的。」
1988年,麥家發表的第一篇小說《變調》,就取材於日記本。這小說投稿時題目叫《私人筆記本》。那時,他已經寫了三十六本「筆記本」,這裡藏著他的仇恨、苦痛,也藏著他敏感的心,飛翔的翅膀。
《風聲》《暗算》等小說不斷被改編成影視劇
他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中國諜戰劇之父
都說前有金庸,後有麥家。
前者開創了一個功夫片時代,後者撬動了一個諜戰劇年代。
2005年,小說《暗算》改編成電視劇播出後,轟動一時,掀起中國當代諜戰影視狂潮。
電視劇《暗算》
電影《風聲》
從《暗算》開始,中國的屏幕和銀幕上充滿了電波聲,布滿了「潛伏者」。可以說,如今的每一個中國人都看過諜戰劇、諜戰片,每年有上百億的資金在圍著「諜戰」撕殺、搏利。諜戰成了一個產業,成了一個金礦。而在這支隊伍里,麥家的身影既是最初的,也是最大的,他被譽為「諜戰之父」,子孫滿堂。
「我今天有這麼大的名聲,影視確實立了很大功勞。比方說,《暗算》的書到現在一共也就賣了一百多萬冊,但看過電視劇的人有多少?可能有幾億人吧。這也給你提供了一種寫作的自信,這種自信來自於別人對你的贊同,他可能沒讀過你的書,但是他看過電視劇、電影。哪一天他和你不期而遇,他會對你投出欽佩的目光,說出一些讚美的話。」麥家說,「寫作是一件非常虛無的事,一個人每天坐在一個房間里,長年累月地坐在那兒,面壁苦思,他的虛榮心到哪裡去滿足?就是從讀者身上去滿足。對我來說最開心的事,肯定是哪個讀者說我昨天看了你的書一夜沒睡著,我為哪個人物的死在哭。」那時,他是最高興的。
茅盾文學獎的授獎詞這樣寫道:麥家的小說有著奇異的想像力,構思獨特精巧,詭異變。他的文字有力而簡潔,仿若一種被痛楚浸滿的文字,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引向無限寬廣的世界。他的書寫,能獨享一種秘密,一種幸福,一種意外之喜。
麥家說自己寫得很累,因為寫的都是有缺陷的天才。「缺陷我是有的,但天才沒有。我要把自己吊起來,把腳尖踮起來,才能夠著一個天才的內心,想像他們對人對事的可能有的反應。」
說麥家,其實最該說的不是《暗算》,而是《解密》。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前後創作11年時間,遭遇17次退稿。這些不可思議的數字里藏的是故事,是辛酸,是汗水,也是運氣和收穫。
「那是一九九一年七月的一天,當時我還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讀書,是馬上面臨畢業離校的一天晚上,大部分同學都在為即將離校忙碌,我卻發神經似的坐下來,準備寫一個大東西。這就是《解密》的最初。」麥家說,「十一年已不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我全部青春,半部人生。老實說,它讓我受盡折磨。它是一個『作女』,讓我嘗夠了痛不欲生的滋味。這部小說發表時也就是二十萬字,而我刪掉的字數至少是四個二十萬,因為我在不斷地推翻、重寫、修改、潤色。其中有三次是徹底推翻重寫,局部的修修改改至少有幾十次。
麥家在西班牙書店,西班牙語版《解密》放在書店最醒目的位置
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如今,《解密》被翻譯成33個語種,被世界各國頂級出版社出版,成為國際暢銷書。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終於,出現了一部偉大的中文小說」為封面導讀,稱讚該書是「35年以來最偉大的中文小說」,並將它評為「2014年度國際十大虛構作品」。
只讀書不賣書、甚至給年輕作家免費提供食宿
這家爆紅全國的書店引得人不遠千里來膜拜
在巴黎的一次旅行,讓麥家遇到了心中的那個書店。
莎士比亞書店,位於巴黎聖母院對面,書店主人喬治.惠特曼獨闢蹊徑,將其變成了一個文學聚集地。
這裡更像一個圖書館,書堆間還有床鋪, 成了文人聚會, 甚至臨時棲居地。
莎士比亞書店自由、純粹的讀書氛圍,深深吸引了麥家。他知道,這就是他想要開的書店。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盤桓心中許久的想法終於兌現:這家書店在西溪創意產業園落成了。叫做——麥家理想谷。
這裡和莎士比亞書店一樣,免費讀書,免費提供咖啡茶飲,同時還有兩間客房,向入選「客居創作人」的年輕人提供免費的寫作條件。
總之,不論你是誰,來這裡不需要帶錢包,只要帶一顆文藝心,愛文學,愛讀書。似乎有點假,但這是真的:這裡沒有任何經營,只有心心相印。
由麥家老師親手打造的理想谷就同他的文學作品一樣,曲徑通幽、柳暗花明、密碼重重、出人意料。
這座不起眼的紅磚小二層,掩映在一片幽綠的竹林之後。沒有莊嚴、氣派的大門,只是一個小小的院落圍著,院門也小小的,坐落在院牆左側,且前有一段矮牆遮擋著,讓人不由得想起「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詩句來。
小巧的院子里,有樹有花、有桌有椅,還有拙撲的石磨、輕緩的流水,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錯落有致,詩意盎然。
進了書店也是瞬間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就好像一座原始森林中的小書谷,綠植老藤爬滿了牆,甚至還有一顆大樹立在中央。
這裡都是地毯,穿著鞋套進入,所以你可以坐在書店的任何一個角落讀書,包括靠在樹邊。
每個台階都摞著厚厚一疊書,沒有沙發坐的時候,這兒就是最佳席位。
麥家老師說:「我們把書店做成這樣,就是希望大家穿過小竹林、翻過小鐵門、經過小水車,然後找到這樣一個理想谷。」
這樣通過去尋找才能體會的意境,和讀書是一個道理。一本好書不是看完了就能立馬得到東西,要思考一下,理會一般,書里傳達的道理才能真正被吸收。
店裡有好幾面書牆,近8000冊圖書,全是麥家老師精心挑選四處買來的。列夫·托爾斯泰文集、盧梭文集、錢鍾書文集、博爾赫斯文集……應有盡有。書架上陳列的一些書,還有麥家親筆所寫的推薦語。前來讀書的人可以省卻一些選書的煩惱,少走許多彎路。
很特別的是,這裡的書只供閱讀,不賣哦!來的人也不叫顧客,都喚作書友。
茶水和咖啡全都是免費自助。一切像在熟悉的老朋友家那樣自在。是不是很特別?而且為了有一個純粹的閱讀空間,所以這裡沒!有!wifi!
有時候發現這樣大小的空間剛剛好,大家都湊在一起看書,也沒人玩手機,氛圍特別棒~
房間一側,有一座黑色的樓梯,通往二樓,客居寫作者的卧房就設在二樓。
如果你投遞的作品能被谷主麥家認可,就會收到理想谷的邀請函,享受谷中三個月的免費食宿,還有機會與麥家交流討論文學創作。
安心無憂地進行創作,是每一個熱愛文字的人的夢想。而麥家理想谷,讓他們的夢想不再奢望。
麥家老師曾說,「每個文學青年,剛開始寫作的時候都很孤獨,也很艱辛。寫出來的東西不知是好是壞,也不知投到哪裡,我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所以,在沒有所謂功成名就的時候,希望能幫助他們。」
藏在閱讀區後面,還有一間小房間,同樣也都是人人可以進去讀書,提供了桌子,可以寫作或者做一些摘抄。
小飛君到訪的那天,陽光很足,推門而入的時候,彩色的坐墊散落在地毯上,塵埃在陽光中飛舞,窗台上的每株植物都蓬勃生長……簡直就像家一樣舒適~
來這裡的讀者,大多都是非常熱愛理想谷。有專程從北京過來,7天的行程在理想谷呆了6天的姑娘,也有隻能匆匆停留杭州,但依舊特意趕來看一眼的小哥哥……所以筆記本上、牆上、書柜上的空白處,都貼滿了書畫、明信片、便利貼,還有一些讀者的長篇感言。
如果你運氣好,也會偶遇到在院子里修剪花草的麥家老師,攀談上幾句。
麥老師偶爾也會邀請一些作家來理想谷與讀者見面。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奈保爾、莫言等等,都曾在這裡與讀者分享讀書的樂趣。
理想谷中一切書、茶水、甚至作家的食宿都免費,唯一在書店裡可能會花錢的,就是擺放在進門處的愛心捐贈這項公益活動。
這一小塊區域的書,是可供購買的,但是全部書款,都是用於捐贈,書店不會拿一份錢。
麥老師希望讓更多人去傳遞愛。據統計,去年有1621名讀者參與到愛心捐贈活動中,少則十元幾十元,多則幾百幾千,他們把這些捐款捐給鄉村貧困孩子、抗戰老兵、有急難的家庭等,幫助了很多人。大家傳遞著愛,都其樂無窮。
「讀書就是回家」,這句出自麥家之口的話在書店院里的很多小黑板上都能看到,溫暖著每一個進進出出的讀書人。
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理想谷沒有任何收益,還要花費房租、書費、管理人員成本、維修等等,是很虧本的事。但在在麥老師看來,他不在乎外界怎麼評價他的這種行為,也並不擔心理想谷未來的狀況。他認為理想谷就是他養的一隻寵物,「說好聽一點,我這叫有情懷,文學給了我那麼多,我應該拿出來一些還給文學。其實,別人怎麼說我都不在乎,我就是想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錢存在銀行里是個數字,開個理想谷,就是擁抱理想。」
現在這個快消時代,很多作家發展成了編劇不再執筆,而人們也更願意看單篇的自媒體文章多於紙質書,但一味迷戀這些淺閱讀,是很難變得有深度和有力量的。
於是Feekr美物為你們準備了麥家老師的這套作品集,希望有空,大家都可以多讀讀書。
作品集中包含《解密》《暗算》《風聲》三本書,以及手工牛皮本、筆袋、黃銅筆、帆布袋和明信片,更有麥家老師的親筆簽名哦!


※國內直飛2h有一個比清邁更適合發獃的城市,海灘漁村全囊括,性價比還超高!
※他拍了部比《舌尖》還火的紀錄片,只為讓你看到,在世界遠方還有一群人這樣度過他們的生命
※這盞顏值超高的球形智能小夜燈,不僅是哺乳媽媽的最愛,還圈粉了無數年輕人!
※4款2017年高顏值爆款日曆,看看別人都是怎麼把365天過成詩的
TAG:Feekr旅行 |
※他造出了刷爆朋友圈的最美書店,現在他開的書店居然還會跑
※他開了一家世界上最小的書店,店裡只賣一本書,卻吸引了無數愛書之人,紛紛來此選購
※你羨慕他開了家一周只賣一本書的店,賺翻了;卻不知道他曾花了9年,開了間那麼美的舊書店,最後還是關門了
※他開的書店,居然會跑?造出鼓浪嶼最美書店後,這個廈門最懂情調的老司機,要帶你來一場「穿越旅行"
※被稱為中國最美的書店,又雙叒叕搞事情了!
※中國十大最美書店,你最嚮往哪家?
※在日月光,她開了一家最不像書店的書店,竟大受歡迎!
※他開了一家「不正經」的書店,全世界都被暖爆了!
※他在離天堂最近的地方,開了一家書店,讓行走在路上的人,遇見最美的時光
※他開的書店,居然會跑?造出鼓浪嶼最美書店後,這個廈門最懂情調的老司機,要帶你來一場「穿越旅行"【開始*故事756】
※這家被譽為「中國最美的書店」,喚醒了所有人對讀書的記憶
※據說是中國最美的書店,裝修誇張又吸睛,你去過了嗎?
※這個日本人開了一家世界上最小的書店,店裡只賣一本書,然而吸引了無數愛書之人……
※花一百萬他開了這家書店,不料登上了英媒「全球最酷書店」榜單
※我們一起去世界最美書店看看,不忘讀書的初心
※曾開一家書店,15年一直賠本,卻造就了現在最受歡迎實體書店!他走了,「誠品」留下了
※等我老了,就在街角開一家書店
※辭職在北京開書店,他們沒賣情懷也能撐下來
※在最美書店發現最美麗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