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詹啟敏院士做客央視《開講啦》: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詹啟敏院士做客央視《開講啦》: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由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和唯眾傳媒聯合製作的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特別策劃「大醫生開講健康中國」系列節目,首期邀請到的嘉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分子腫瘤學專家詹啟敏。3月11晚十點半檔,詹教授開講,為我們帶來關於精準醫學與未來醫學的分享,拓展對生命的嶄新認識。




詹啟敏院士做客央視《開講啦》: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大醫生開講健康中國


小撒:我們都知道健康中國在今天已經成為了一個國家戰略。在實現健康中國的這個目標的過程當中,醫生這個群體是主力軍。今天我們請到的大醫生這個系列的第一位開場嘉賓,就要分享一下,現在站在最前沿的這些科學家和醫學工作者,他們在做些什麼。讓我們掌聲有請今天的開講嘉賓——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分子腫瘤學專家詹啟敏教授!

詹主任:大家好!


小撒:剛才我留了一個懸念。其實您研究的這個領域,我始終沒告訴大家精準醫療是什麼。


詹主任:如果不用學術的語言。精準醫療就是給老百姓提供個性化、量身定做的健康醫療方法。


小撒:個人定製化限量版。


詹主任:精準到每個人或者每個人群也可以。

小撒:但實際上,每一個人也許對自己自身的狀況都還不是特別了解。


詹主任:經常不了解。


小撒:精準醫療不光是醫學界現在在努力的一個事情,其實也需要我們每個人不斷提高自身的健康素養。


詹主任:其實在醫院診室里,我最希望看到,醫生和病人是兩個專家,一個醫學專家,一個是了解自己生活環境心理的專家。兩位專家在一起討論病情,制訂出來的治療方案會更加貼近疾病的需求。


小撒:接下來我把這個講台留給您。有請詹院士為我們開講。

詹啟敏院士做客央視《開講啦》: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為什麼要談精準。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是醫學發展的一個要求。我這裡給大家舉個例子。西北有一對年輕夫婦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從六歲就停止了生長,開始出現衰老。去年她十五歲,但面部像一位六七十歲的一個老人,智力低下。這是遺傳性的早衰症。她很喜歡畫畫,這是她的代表作。她特別希望和其他的健康的孩子一樣,正常地成長、上學、享受美好的人生。

詹啟敏院士做客央視《開講啦》: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他的父母找了我們北醫三院的專家,他們希望再要一個孩子,但是又擔心再生一個孩子會不會還是這樣的情況。然後,我們的專家就給這對夫婦的胚胎做了精準的診斷和分析,排除了致病因素,認為這個胚胎是個健康的胚胎。這就是經過精準的篩選方法,幫助這對夫婦找到了希望。現在我們還在做科學研究,用這個男孩的臍帶血和其他的可以提供的一些材料,看看能不能對他的姐姐有一點幫助,或者減緩她疾病的發生。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精準,為什麼要科學研究。健康是一個國家發達先進的重要標誌。今天,我們中國的老百姓也把健康當作生活中最大的追求目標。老百姓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後希望不生病、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生了病之後能夠看好病。這就是老百姓對健康的需求。


過去談健康是以疾病為中心,即使在今天,如果我問一個朋友:「你健康嗎?」他可能會告訴我,我已經五年沒有去醫院看過醫生了。基本這個概念還是以看不看病作為一個定義。當今的大健康概念則是從更早,從生命形成的第一天起,直到生命終結的臨終關懷。健康的概念也從以疾病防治為中心轉移到以健康促進為工作重點。


我們國家健康的問題還面臨很大的挑戰。在這裡我可以給大家一組數據,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全民關注健康,而且健康要從我做起。中國目前每年的新發腫瘤病例380萬,每年由於腫瘤導致死亡的人數260萬。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這四種腫瘤我們在全世界的死亡數量都排在第一位。心腦血管病每年死亡380萬。我們國家有高血壓患者2.7億,高血脂人群1.6億,糖尿病患者1.1億。還有1.5億人在糖尿病前期,很可能會發生糖尿病。慢性腎病患者也超過1億。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嚴峻的就是先天性缺陷性疾病,每年出生90萬,這90萬里有三分之一在5歲之前會死亡。每一個疾病給家庭,給個人,給社會都會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這些剛剛說的都是慢性病,還有傳染性疾病、心理疾病。解決這些疾病的任務,非常的嚴峻。

詹啟敏院士做客央視《開講啦》: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人類十幾億年的進化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疾病。而我們僅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現代醫學對它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我在跟同行溝通的時候,把它形容為一座冰山。這個冰山,水面上的那一部分,就是通過我們的病人感到不舒服了,來告訴醫生。也通過病人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癥狀以及一系列診斷檢查指標,診斷出來後我們有很多的手段,手術、內科治療、化療、中醫藥治療、生物治療。今天的大部分的檢查手段是基於組織器官病變。比較可惜的就是當發現這個組織器官病變,很多的病變都是在中晚期了。


儘管我們的科學家很努力,但是由於生命的複雜性,我們對自己的了解還是非常不夠的,需要更多的科技創新。科學發展,讓我們更多地認識我們自己。比如說你的免疫體系怎麼樣,免疫戰鬥力怎麼樣,基因組是否完整,有沒有攜帶什麼疾病易感基因,有沒有基因突變,等等。我們未來的精準醫學,是前沿的醫學生物學技術,包括大數據、基因組、分子影像、分子病理,結合病人的病情臨床信息,結合他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制訂個性化、量體裁衣的方案。從大健康的概念,不僅僅是疾病的診斷治療,還包括對未來疾病精準的預測、預防這個層面。前兩個層面精準的診斷和分類。第三個層面是精準的治療,第四個層面是精準的判斷。判斷他的預後或者疾病的轉歸。


還有一點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大數據。醫療是個特別大的資料庫,應該說是這個地球上最大的資料庫。這裡面包括我們基因組的數據、蛋白質組的數據、免疫的數據,你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你的疾病、康復、治療、養老等,數據是非常的大。數據能幫助我們做什麼?人工智慧裡面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智慧醫學。為什麼要有智慧醫學?儘管我們的醫術很高超,醫德也很好,看過很多病人,但是在整個疾病人群裡邊,任何一個個體的醫生看過的病例,都是有限的。而大數據可以把幾萬份、幾十萬份、幾百萬份,未來上千萬份的病例都放到裡面去。


舉個例子,千手觀音那個節目,大家對那些舞者讚嘆不已,因為二十一個平均二十一歲的聾啞人表現得非常完美。但裡邊相當一部分演員,包括領舞的那個女孩,她們並不是生下來就是耳聾的。她們是在小時候發燒時,打了一針鏈黴素一針慶大黴素導致的耳聾。為什麼?因為她們身上有耳聾基因。目前在北京、成都、重慶、新疆、杭州等很多地方可以進行耳聾基因的免費篩查。可以提醒有耳聾基因的小孩不要用這種藥物,會致聾。這都是大數據和精準醫學的貢獻。


當然,精準醫學給我們的是參考。我在這裡要態度比較堅決地,但是很謙虛地釋放一個信息——醫療的基本模式還是醫生和病人。因為病情的瞬間的變化需要靠人來捕捉,而且在醫療過程當中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醫學人文。因為醫療是有時,去治癒;常常,去關懷;永遠,去安慰。人文是醫學的另外一隻翅膀。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醫學人文。


最後,我還想講一點:健康,一定要成為我們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理念。我們可以齊手協力,共同創造和建設一個健康的環境,同時完美、完善、推進和發展一個健康的國家文化。我和大家一起期待2030健康中國。謝謝大家。

詹啟敏院士做客央視《開講啦》: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小撒:謝謝院士。各位請坐,謝謝大家。我想很多患者在跟您打交道的時候應該是比較放鬆的。


詹主任:其實我認為,正如我剛剛說的,在診室裡面坐著的兩個人首先應該是朋友。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就是醫患的關係。患者把自己的生命都交給了醫生,所以應該是最親密的朋友。


小撒:那三句話您會經常跟患者說嗎?有時治癒,經常關懷,永遠安慰。告訴患者有時治癒,患者會不會有誤解?這是定義上首先就把自己責任撇清了,萬一治不好告訴我有時治癒?


詹主任:近百年的現代醫學的發展,相比十幾億年的生命進程,有很多我們目前不太了解的情況,手段有時會有限的。生命在醫生面前是神聖的,也是至高無上的。剛剛我講的這三句話實際上體現了人文關懷的問題。疾病的發生髮展是生理和心理並存,關懷和安慰應該貫穿整個醫療過程。


小撒:這三句話說出來之後恰恰建立的是醫生和病人之間更理性的相互的信任。所以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接下來六位青年代表。


陳懇:詹老師是我的老鄉,我也是江西人,我聽說詹老師在樂平中學讀書,後來在江維廠當過一段時間車工,我還帶來了一張照片。

詹啟敏院士做客央視《開講啦》: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詹主任:這是1976年我在江西維尼綸廠當工人,戴帽子那位是我同事。


陳懇:戴帽子那位是我姑父。我姑父說他托詹老師借一本高中數學書,詹老師給他借了一本高等數學,然後我姑父考上了師專數學系......通過詹老師的演講,大家也應該能了解到他強大的科學家氣質,以及非常清晰的邏輯思維,但作為北醫的學生,我要爆一個料。詹老師在北醫學生的心中是一位新晉男神。在去年畢業典禮上,詹老師在畢業典禮演講的最後,竟然給我們獻上了一首歌。這是詹老師親自作詞而且親自演唱的,叫作《同窗之誼是沒有血緣的親情》。


詹主任:我去年五月到北大工作,在畢業典禮上,我作為醫學部主任,要給大家致辭。我在想,每一期學生,大家都會為他送上很多祝願,我到北醫時間很短,很多人不認識我,我想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所以就發揮一下自己業餘的特長,用兩個星期寫了歌詞,找了位音樂界的朋友作曲、錄製,找團委學生會幫忙做了視頻。MV里沒有我,MV都是北醫的校園,那一屆學生他們整個活動的畫面。然後還把大部分的學生的照片放上去。一般醫學生都比較平淡、平靜,但那時當時我說送給你們一個禮物,我寫了一首歌,親自唱了給你們,請看大屏幕,他們很嗨呀,我估計在歷史上也是第一次。




詹啟敏院士做客央視《開講啦》: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小撒:雖然我們不是學醫學的,聽著都是暖暖的。在自己的畢業典禮上,自己的師長,能夠送給我們同學這樣一份禮物,真的是用心良苦,這個料爆得好!但我知道,詹院士其實不光歌唱得好,您一直渴望的是,科學和藝術巔峰的握手,所以您不光會寫歌詞,會唱歌,而且……(拿上來琵琶)接下來我們將要看到的是醫學版的敦煌《飛天》。有史以來,《開講啦》的講台上,第一次工程院院士的琵琶獨奏。

詹啟敏院士做客央視《開講啦》: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詹主任演奏《彝族舞曲》)


吳舟橋:詹老師好,我也是醫生。有個樂隊叫青光眼樂隊,我是裡面的鼓手。


小撒:為啥不叫老花眼呢?


吳舟橋:叫青光眼樂隊,是因為我們希望通過歌曲,能夠做一些科普的工作。青光眼大家很少見到,但實際上它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而且這個疾病一旦進展以後,是不能恢復的。我們希望通過歌曲的傳唱,來讓大家重視這些事。


小撒:所以你們有一首歌叫《青光眼》,除了《青光眼》,你們還有什麼歌曲?


吳舟橋:還有《腰椎間盤突出》還有男性可能早晚會遇到的《良性前列腺增生》(《花臂小丸子》《宮外風雲》《巨蟹座》《甲亢》《精神分裂》《全麻》《肌萎縮側索硬化》《狼瘡》……)


小撒:這就是你們的樂隊,你們一共幾個人?


吳舟橋:九個人,但是我們永遠到不齊,我覺得詹院士肯定特別理解我們為什麼永遠到不齊。因為我們都是臨床大夫,要經常值班。今天只能來一位——「最左的急診胖超人」石磊。


小撒:在急診很忙的,今天你怎麼能休息呢?


石磊:因為我們急診都是倒班制嘛,我剛下班過來,然後今天晚上還要上班。但是我們其他同事都在上白班,所以過不來。


小撒:所以你們兩個是樂隊代表,其他都在上班,那這個樂隊很難生存啊?


吳舟橋:所以我第一個問題就與之相關,我們樂隊成立已經三年了,一共就有上面寫的這幾首歌,作為一個中國樂壇還不能數一數二的樂隊,這個產出量讓大家很擔憂。我想問詹老師的是,您那麼高產,您是怎樣在繁忙的工作中找靈感的呢?


詹主任:我寫歌從來不在辦公室,也不在家裡,都是在飛機上,高鐵上,候機室。我到英國出差,去的路上寫了一首歌,回來又寫一首。靈感有些是跟我過去經歷有關,比如我曾長期在蘇州讀書,以前很喜歡《濤聲依舊》,我自己又寫了一首《再聞濤聲》;因為在國外時間比較唱,寫了一首遊子對家鄉的思念,《家鄉燈光》。靈感來了寫得就很快。


小撒:生活豐富、內心豐富,這一點有助於成為一個好醫生。


詹主任:是,醫技只是一個能力,是外在的技術,內心的豐富,素養的塑造,會幫助他成為一個醫學家、大家,在更高層面上去理解、了解病情,當然也推動他和醫護之間關係的溝通,所以對醫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我作為北大醫學部的負責人,這是我們和我的同行們共同努力的一個方向。


小撒:所以難怪您喜歡藝術,也一直強調醫學人文的作用。


詹主任:醫生的工作也比較繁忙,有這種愛好的話,可以緩解他們的壓力。他們還把音樂做成科普,讓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的相關知識。


小撒:我覺得這個歌名挺吸引人,但還是要想辦法能讓更多的人聽到,並且能夠感受到這個歌的好玩之處,然後傳唱開,你的科普才能達到作用,否則永遠是在醫生這個小圈子裡傳播。

詹啟敏院士做客央視《開講啦》: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青光眼樂隊)


武夢嬌:我是來自北醫詹老師實驗室的同學,我是詹老師的博士,今天想代表我們同學來問一個問題,我們通常就是研究什麼分子跟什麼分子的關係,什麼基因跟什麼分子、什麼蛋白產生關係,我覺得我們研究的這些東西,跟我們的精準醫療還是有非常大的距離的。


詹主任:每一個人的研究,在整個臨床救治過程中,其實都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一個人的研究成果很難形成或者推動一項比較完整的臨床診斷治療技術,尤其是醫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時間會比較長,要肯定自己的貢獻,把科學研究當作自己的事業。有句特別通俗的話:「今天做的工作,明天你還想干,這就是你的事業;如果今天乾的工作明天不想干,那就是你的職業。」


小撒:你覺得你的老師嚴厲嗎?


武夢嬌:我覺得老師是謙謙君子,非常溫柔,沒有發過火。


詹主任:當老師以來,還真從來沒跟學生髮過火,但是我不發火不等於不嚴格。我的要求很嚴,其實他們壓力挺大的,也挺怕我的。有一次他們在吃飯,我一進去,兩個飯盆掉地上了。有時走廊里明明看到我了,就趕緊拐走了。


武夢嬌:掉飯盆是因為見到老師太驚喜,太開心。


小撒:但我感覺她跟您講話還是挺放鬆的,如果真的怕您,請她來她也不敢來。


雲舒:剛才聽了詹院士的演講,我的感觸特別深,我不是有高學歷背景的醫務工作者,我是一個罕見病患兒的媽媽。今天是我第一次有勇氣在這樣一個平台述說。在中國有幾千萬的爸爸媽媽像我一樣曾經無助過,不知怎麼樣救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依然頑強地挺過來了,今天和我一起來的還有很多這樣的家長,我最想了解的是,什麼時候能明確地把更多罕見病納入新生兒篩查中,讓更多家長能夠儘早知道自己孩子有什麼樣的問題。


詹主任:非常感謝您來到現場,還有其他病孩的媽媽,也提出這麼一個全社會關心的問題,全世界罕見病有六千多種,但是現在我們能夠診斷的只有三千多種,很多病因都不清楚。可以說,讓你感到無助的這一頁將很快翻過去,因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已經把健康放在全局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裡面除了我剛剛談到的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還有就是關於先天性缺陷性疾病。當然,現在我們做的還不夠。不夠,是因為我們的科學研究對很多的疾病還沒發了解,由於不了解,就沒有很好的診斷治療的辦法,因為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罕見病需要的醫療費用很高。所以目前在國家的救治體系里仍然需要加強,但是現在國家是重視的,罕見病的研究在近幾年,尤其是國家的「十三五」已經第一次大規模地把罕見病放在國家醫學攻關的重要地位上,只要國家重視,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尚書:我是來自瀋陽市第五人民醫院腫瘤內科的一名一線的醫生,作為臨床一線的工作者,我們承擔了太多東西,不管是媽媽們說的醫保政策、醫改政策,以及新興的科研成果,最後全落到我們一線工作人員身上,都由我們去面對患者。作為一線醫生有時很難與患者溝通。比如有患者問我:「我這個肺癌有救嗎?」我會非常陽光地告訴他:「有救!現在有精準醫療,有靶向葯。」但我說完費用,患者轉身就走了。


詹主任:像790這類新一代的靶向藥物價格很高,是因為中國無法生產,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一定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物。不光是藥物問題,其他如PET-CT、核磁、彩超、加速器,都是國外進口的,增加了費用。這個問題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視,所以我們這些年一直在推動醫學科技的自主創新,創新需要一個過程,藥物的研發也需要一個過程,中國研發的第二代藥物將很快出來,價格將有大幅降低。另外,臨床的新產品,還需要國家法律、法規、倫理的檢驗,需要企業的生產,所以醫學的發展,健康事業的推動,需要全社會資源的整合。

詹啟敏院士做客央視《開講啦》:精準治療,應該是醫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吳姍姍:剛才您在演講中提到了「智慧醫療」,我想跟您聊一聊人工智慧的事。我有個同學在清華也是做智能醫療的,他們做了一個眼底篩查的實驗,剛剛打敗了三年從業的醫師。


詹主任:醫生用肉眼看眼底的片子,看多了可能會有疲勞,三年的醫生可能對有些病例不熟悉,機器人存儲的病例比較多,它有可能打敗醫生。但是機器人存儲的所有病例是怎麼來的?都是由我們醫生提供的,如果沒有這些數據輸入,人工智慧是沒法進行學習和操作的,所以它的高度是建立在人類智慧的基礎之上的。智能技術的發展給醫學帶來了很大的支撐,但是醫療的模式是醫生和患者,大數據、人工智慧只是後台的輔助、支撐。因為醫療,還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厚重的人文文化,以及疾病瞬間的變化,都需要我們的大夫在一線,但是我們的大夫一定要與時俱進,要有科學的頭腦,要學習、了解人工智慧、基因組等前沿科學,這對我們醫生的要求越來越高。


吳姍姍:可是您一直說這些數據是在後台,醫生在前台,您確定嗎?萬一機器人也想當前台呢?我問做眼底篩查實驗的同學,機器人能否代替醫生,他說雖然三五年不可能,但二三十年有可能。


詹主任:這只是在做眼底篩查這個特定的技術上有可能。


尚書:醫學是經驗的積累,像詹教授說的,人工智慧的數據是需要我們去輸入的,而且無論是中醫的望聞問切,還是西醫的視觸叩聽,都是病人和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我作為腫瘤科醫生,會接觸很多中末期患者,有些患者不需要再用藥,只需要關懷。放在你身上的手,如果是一隻機器手,你是感覺不到關懷的,這是無法替代的。


小撒:今天我們聊了很多話題,包括精準醫療。但是我們感覺到,精準醫療仍然在路上,但是科學只要上路了,那麼距離它到達目標的時間也就不長了。大家可以期盼著,有一天,精準醫療可以給我們的孩子,給我們的患者,給我們這個世界每一個渴望健康的人所帶來的服務、關心、治療。感謝您給我們帶來的精彩開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重磅!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受理項目公示!
PD-1市場競爭激烈,輝瑞/默克大改avelumab試驗方案
執掌FDA,這三大理由讓行業對他看好
關於疫苗的這十個謠言,請一定不要相信!
CFDA發布重要名單!這285人將決定醫療器械產品的分類

TAG:生物探索 |

您可能感興趣

詹啟敏院士:精準醫學,我的「命運」我做主?
吳家睿:精準醫學,應該叫精確醫學更好
想申請美國的獸醫學院?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為什麼說《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文章誤解了精準醫療?
整天無精打采?專家:從醫學上說,這是病
像小說一樣好看的醫學史——《心外傳奇》
精準醫療醫學研究的矛盾,不精確性已對醫療構成威脅
一定要看!三甲醫院醫學博士教你如何去醫院看病
你知道宋朝的醫學院是怎麼教學的嗎?
做什麼能遠離醫院?美國執業醫師和運動醫學教練,告訴你答案
「周末講壇」秦伯益:我們的醫學,需要一次人文精神的「回歸」
三甲醫院醫學博士寫的看病神文,終身受用
「經絡醫學」講讀:同病異治的根據
「精準醫學」參與者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文章的冷思考
《轉》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眼科專家季迅達丨與病魔抗爭 守護您的眼睛!
醫盾告訴您:哪些情況醫學會不受理醫療事故鑒定
吳家睿專欄:為什麼醫學需要信任?
他是「母親的救星」,卻被醫學界視為「叛徒」最終慘死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