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高一學生的三篇《陽明學述要》讀後感

高一學生的三篇《陽明學述要》讀後感

作者:江蘇省東台中學高一(1)班 張曼齊(女)



知得良知即是誰

——《陽明學述要》讀後感之一



久聞錢穆先生論陽明心學鞭辟入裡,最近翻閱先生所著的《陽明學述要》,更覺得撥雲見日,尤其在「良知」二字上,頗有感悟。




陽明先生在四句教中國寫道:「知善知惡是良知。」由此可見良知是「天理之詔靈覺處」,說得通俗點,便是辨別善惡的是非觀,許多人將良知和良心混為一談則是大錯特錯了。



按先生所言,良知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只不過有的人的良知被私慾蒙蔽了,恰如蒙上灰塵的鏡子照不出人像一樣,良知自然也就辨不出善惡了。我認為此話極對,此前,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都太過於絕對,「孺子將入玉井」的比喻也不是對人人都奏效,歷史上滅滿門殺孺子之事數不勝數,由此可見,孟子之言站不住腳,反倒是陽明之說更加實際,也更加實用。




既然良知人人都有,那麼如何發覺良知呢?陽明先生平宸濠之亂時,張永曾問先生心學要訣。先生便告訴他八句要訣,在我看來,精髓只有兩句,一句是「自家同樣自家制」,一句是「知得良知卻是誰」。就第一句而言,發覺良知終究是自己之事,他人只可提點,不可代勞。正如佛家著名公案中所言,欲要心安,只能自己安心,想要別人「取汝心來,我替你安」則是不切實際。



先生所說」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欲知其中味,須得自己吃」也是這個道理。第二句則說明良知覺醒者皆可為聖賢。陽明子對於聖賢的定義頗為有趣。他把人心比喻成黃金,只要純度高者即是聖賢,而份量大小(喻才華),則並非要緊之事。這樣,中國哲學終於從士大夫階級轉向平民階級,從而在明中後期掀起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知得良知卻是誰」,良知人人皆有,能覺察其者為智者,能覺醒其者為賢者,能用之而不覺之者則為至聖之人。所以做聖賢並不難,難就難在如今已鮮有人能立下此志。如果你想做聖賢,就從現在起,致良知,開啟正能量。



論良知


——《陽明學述要》讀後感之二


今日重讀良知之學,反覆咀嚼,終於明白它的真諦。由此來看,如今大多論「良知」的文章書典都是錯的,他們所論的「良知」是客觀的是非觀,善即善,惡即惡,板上釘釘,無可刊動。




可今日一讀,我才發現,良知並非與美、善同類,良知所代表的是非之心也並非客觀的是非之心,而是個人主義意願的是非之心。舉例來說,人慾長生,則長壽為是,短命為非,助我延年者為善,折我壽命者為惡,相反,若此人愛財,則富為是,窮為非,予我錢財者為善,損我錢財者為惡。說到底,良知確實是一種是非觀,但並非大多數人所理解的那種是非觀,而是跟怒根據個人利益所定的是非觀。由此推之,良知之不過是一個中性詞,人人都有良知,意味人人都有所求之物,天理也是一個中性詞,是每個人心目中自己的主觀需求罷了。




再往深推,「致良知」也並非「開啟」,發覺良知的意思,而應當是「矯正」之意,即將個人主觀的是非觀矯正到與符合正道的是非觀相同,使個人所求為善,則為「致良知」。而有些書中把良知誤認為向善(客觀)拒惡(客觀)之心,把惡人的良知比作蒙上灰塵的鏡子,這就是大錯特錯了,陽明子云:「無善無噁心之體」,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又怎會生而帶有明辨是非的鏡子呢?從這也可以窺到孟子,荀子和陽明心學泰州學派的繆誤之處,人初生時如混沌般七竅不通,不明善惡,又怎會擁有現成的是非觀呢?倘若如此,那人們每日從心欲就是了,又何必要學孝弟廉恥呢?




由此可見,良知人皆有之,總店在於能否「致「良知」正「良知,無欲無求謂之超凡,不忮不求謂之得道,求名求利謂之利慾。,所求合乎者謂之聖人。




岩中花樹


——《陽明學述要》讀後感之三



風過樹搖,灑落一地嫣紅,根駐岩中,攬一杯落英,恍若羅浮舊夢。


這是我夢中的岩中花樹,我相信,這也是五百年前映在那雙智慧的眼眸中的岩中花樹。




那一天,陽明子與友步於花樹之下,友人問此花與心的關係,陽明子指樹曰:「你未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事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那一瞬間,該是中國歷史上最美的一瞬了,每個看到這句話的人都驀地一驚:哦,原來我心中長著一棵花樹。




其實心中有的又何止一棵花樹?青青翠竹,鬱郁黃花,千般法身,萬種自性,皆匯於此心之中。我心,即宇宙。




可如今,有多少人意識到這棵花樹的存在呢?有多少人還痴迷於心中浩瀚的宇宙呢?




太多的人步履匆匆,去追尋如露如電的榮華,輾轉於名利之間,身陷於物欲的囹圄而不自知。他們追求物質的世界而荒蕪了心中的花樹,恰如一個沉醉於甜昧之夢中的人忘卻了自己在菩提下的真身。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我驚訝地發現中國所有的劣根性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原由——太過唯物。並非是唯物劣於唯心,凡事都有個度,過猶不及。唯物太盛,則重物輕心,重器輕道,重利輕義,重末輕本。人活一生總得有個信仰,中國人往往以沒有宗教信仰而自豪,這其實是最危險的,沒有信仰往往意味著沒有底線,沒有限制。這樣的人已不是唯物主義的產物,而是更甚的利己主義。




如果你真的沒有什麼可以名狀的信仰,那麼我來告訴你;不妨信仰一棵樹吧,信仰你心中有一棵花樹,無關四季嬗變,無礙歲月流轉,心澄樹榮,心濁樹枯,動善花開,動惡花落。將此樹擺放於心中最神聖的地方,你在物質世界中的一舉一動,一行一念,都不能與之相違。




這樣,你便有了信仰,信仰是可以犧牲性命來維護的東西,這棵樹就是你的信仰,它的名字就叫良知。從此之後,你便能寵辱不驚,七情不發,和於此身,廓然此心,境隨心轉,即同如來。




夫唯不爭,而人莫能與爭。




那一樹花,便是你心中的善念,那一塊岩,便是你堅守信仰所遇的阻撓。駐根岩中,花開心中,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建旭專欄 | 胡適的完整利己主義
建旭專欄 | 心學之實修
誠邀心學精英共同傳播心學
情慾適中

TAG:王陽明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是怎樣學習的?值得讀一讀
高中學生簡單扎發圖解,來學學吧
一組照片直擊美國學生放學後的生活
范明甫:生本的課堂要關注學生的情感
中南大學95後學生吳步晨:帶失明母親上學十一年
朴燦烈青澀學生照曝光 網友呼籲想要這個帥學長
大三學生解讀三眼橋 談文物背後的故事
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是怎樣學習的?|域外
六一兒童節,學印祖培養好學生
雙語:日本學生最愛讀的文學作品
奇趣大世界:四川一學生高考後留遺書自殺
她是魯迅的學生,一篇《火燒雲》被學生們奉為經典爭相模仿
蘇秦是學長,張儀是學弟,二人是鬼谷子的學生
一組照片直擊美國學生放學後的真實生活
這三類學生,最適合在海外讀高中
日本選最正女學生 目前就讀於青山學院大學法學部法學科
實拍高考前後的高三學生,值得他們永遠銘記
一組中國雜技學習學生的生活
高二學生如何準備留學美國讀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