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一戰期間德國海軍艦隊具有這樣的特點--同級別的軍艦主炮口徑總是小於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艇,從輕巡洋艦到戰列艦莫不如此。日德蘭海戰中,英艦隊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裝備了381毫米巨炮、另有裝備356和343毫米主炮的主力艦參戰,而德艦隊最大口徑主炮卻只有305毫米。德國海軍非常清楚雙方主力艦在火力上的巨大差異,早在日德蘭海戰之前,德國海軍就秘密開工了第一型重炮戰列艦--巴伐利亞級。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二十世紀初,歐洲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老牌的英帝國和新興的德意志帝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海軍軍備競賽。英國人在艦型的發展上先走一步,對後世戰列艦發展影響很大的無畏艦開山鼻祖「無畏」號和第一艘戰列巡洋艦「無敵」號都是英國人率先建成服役的。德國人一開始走了不少彎路:德國海軍第一級無畏艦拿騷級用的還是往複式三脹蒸汽機,,六座炮塔成6邊型布置在艦體四周,最多只能有4座炮塔可以進行側舷齊射。由於情報失誤,德國人還建造了後來證明沒有任何作用的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


1909年,英國海軍確定了新的戰列艦主炮技術指標,開始設計343毫米/45倍徑火炮,身管重達76噸,穿甲彈重635公斤初速為757米/秒。而德國計劃於1911年才能完成用於新式軍艦的305毫米/50倍徑火炮,彈重405公斤初速為855米/秒,威力比英國343毫米炮弱20%左右。英國隨即開工了大批343毫米炮軍艦,如著名的「獵戶座」號、「鐵公爵」號戰列艦和「獅」號戰列巡洋艦等,而德國由於缺乏大口徑火炮的研製經驗,同期完工的「赫爾戈蘭」、「國王」號戰列艦和「德?弗林格爾」號戰列巡洋艦等只能安裝305毫米炮,在火力上明顯出於下風。當時德國陸軍的擴軍又獲得了政府財政開支的傾斜,德國主力艦的發展頓時陷入低谷。雖然德國戰列巡洋艦隊後來在日德蘭海戰中表現異常出色,但是並不能挽回德國海軍在整體實力上的劣勢地位。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美國的「德克薩斯」和「紐約」號戰列艦,以及日本的「金剛」號戰列巡洋艦的出現進一步加劇了海軍競賽,她們已經準備配備356毫米主炮。作為回應,英國開始設計381毫米艦炮。德國海軍部同樣憂心忡忡,於1911年7月責成克虜伯公司研究340毫米艦炮的可行性。1911年8月4日,德國海軍大臣提爾皮茨命令在9月1日前詳細的對350、380和400毫米艦炮進行考察,以便為1913年開始的強火力戰列艦建造計劃裝備足夠威力的大炮。德國海軍面臨兩難抉擇,倘若選擇350毫米炮,則火炮的開發進度剛剛趕得上軍艦的建造,但到時英美等國可能以及製造出更大口徑的艦炮。若選擇380或400毫米炮,由於存在較大的技術難度,不可能在1913年計劃中為軍艦配齊主武器。


9月1日的討論會上提出了兩個方案,第一採用5座350毫米雙聯裝炮塔第二採用4座400毫米雙聯裝炮塔。德國海軍武備部長古德薩將軍強烈支持第一方案。古德薩稱,10門主炮的齊射具有足夠的散布密度和平均彈著間距,能夠最有效的打擊敵戰列艦。350毫米炮研製周期短,威力亦足以擊穿英艦裝甲,是最合適的布局。但是德國艦隊艦艇設計部長布魯克納從造船技術角度提出了反對意見:5座炮塔布置困難,中央炮塔斜向側射時炮口距上層建築較近,炮口風暴容易將探照燈、艦載艇等附屬設備破壞(幾年後日本的扶桑級戰列艦證明了這個觀點),5炮塔布局在艦體重量上難以平衡。布魯克納主張採用4炮塔方案,並稱該方案要比5炮塔方案節省700噸的排水量。但是提爾皮茨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對大型炮塔的軸承製造,火炮是否具有足夠的射界和便於裝填,主炮彈藥庫與鍋爐艙間距太近可能引起發射葯溫度過高等安全問題提出了置疑。一時間會議陷入僵局。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古德薩提出了4座350炮塔全水平布置的折中方案,但仍被提爾皮茨以沒有前途駁回。與會者逐漸傾向於8門400毫米炮方案。9月24日提爾皮茨再次招集會議,他指出海軍對400毫米炮的渴望缺乏理性,更多的是出於對完全壓倒英國海軍不切實際的幻想,工業界不可能在能夠預料的期限內提供如此龐大的火炮。而且從海軍艦隻的日常勤務和戰鬥運用來考察,要想掌握從305毫米口徑一躍至400毫米口徑火炮的操作技能也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如果強制開發400毫米炮,戰列艦的排水量將突破3萬噸,德國造船業對建造如此大的船還缺乏經驗和信心。但是他最後同意將討論結果報告給德皇威廉二世,由聖上來最終決斷。

1911年9月底,提爾皮茨陪同威廉二世到東普魯士進行一年一度的皇室圍獵。在遠離柏林煩雜政治事務的清靜環境下,提爾皮茨向威廉二世介紹了代號「多拉」的新式戰列艦的方案,兩套方案均採用類似的艦體的設計,基準排水量均為28250噸,副炮為14門150毫米炮,另有10門88毫米防魚雷艇炮,採用傳統的三軸推進,中央軸為柴油機動力,用以增加續航力,動力系統還備有高效冷卻裝置。喜好大型軍艦的威廉對此很感興趣,要求提爾皮茨提供更詳細的設計結果。年底,提爾皮茨又向威廉二世介紹了兩個初步設計,第一個採用5座SM 350毫米/L45炮塔,排水量29000噸,單艦預算造價五千九百七十萬帝國馬克,第二個採用4座400毫米炮塔,排水量超過29000噸,造價不低於六千萬帝國馬克。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昂貴的造價使好大喜功的威廉二世也不得不慎重考慮。他向提爾皮茨提出反建議,認為4座380毫米炮塔的戰列艦具有最優的性價比。這與在新艦設計中主張不過分增加技術與資金難度的提爾皮茨不謀而合。1912年1月6日,威廉二世決定採用排水量28100噸,安裝8門380毫米/L45炮,預算造價五千七百五十萬帝國馬克的最終方案。這樣,提爾皮茨巧妙的利用德皇的權威和對軍艦的濃厚興趣,爭取到了自己中意的方案,後來證明,這個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曾經有資料稱德國是因為英國海軍開工了安裝381毫米主炮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才決定建造380毫米主炮戰列艦。這是個誤解,當德國艦隊艦艇設計部長布魯克納於1912年1月6日接到設計命令時,他還根本不知道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存在,更別提詳細的技術指標輛,其實伊麗莎白女王級在10個月後才動工興建。1月16日,德國海軍部召開了1913型戰列艦技術會議,正式開始軍艦的初步設計。後來提爾皮茨獲知伊麗莎白女王級的情況後說道:「我們獲知英國人增加了軍艦的火力和裝甲厚度時,我們決定在1912-13年間開工的戰列艦主炮口徑從305毫米直接放大到380毫米。沒想到英國人竟與我們的思路完全一樣,也裝備了同樣口徑的大炮來打擊我們。」6月底,提爾皮茨向德皇威廉二世展示了新戰列艦的1:200設計草圖,並受到皇帝的好評。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1912年9月30日,威廉二世正式簽署命令從12月20日起為建造T號和「瓦爾特」號替代艦、實為建造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計劃撥款。為了在外交上爭取優勢和保密,德國海軍將新開工的大型軍艦冠以某某替代艦的保密代號,使外界誤認為德國海軍為替代退役軍艦才開工新艦,掩飾了德國海軍擴軍的真實企圖。


德國海軍部按慣例進行了招標。東部但澤市的腓特烈大帝造船廠開出了1727萬帝國馬克的建造費用,工期36個月。漢堡的伏爾鏘船廠和布隆-福斯造船廠、基爾的霍瓦爾德船廠以及布萊梅的維澤爾船廠給出的工程費用是2060萬帝國馬克。最終腓特烈大帝造船廠、伏爾鏘船廠和霍瓦爾德船廠競標成功。1913年6月29日,克虜伯和德國政府投資的大型造船廠克虜伯-德意志船廠在基爾竣工,並很快奪取了1艘巴伐利亞級艦的建造合同。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計劃建造4艘,實際開工4艘竣工2艘。

「巴伐利亞」號和「巴登」號的開工典禮於1913年9月20日和9月22日舉行,但是由於船體材料的供應跟不上進度,實際動工日期要晚幾個月。有些資料把這個日期當做兩艦的開工日期,其實是不對的。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巴伐利亞級沿用了德國大型軍艦的長首樓艦型,首樓一直延伸至C炮塔處。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從上至下依次是上甲板、副炮甲板、中甲板、裝甲甲板、第一平台甲板、第二平台甲板和底艙板,共7層甲板。艦首有30-300毫米厚的破冰加強筋,艦體從前到後共設145個肋骨站,分成16個主橫隔艙,艦體內有6道主縱隔壁將艦內空間分割為各水密艙室,船底為雙重底結構,占艦體全長的88%。


巴伐利亞級乘員組編製1158人,其中包括軍官32人,軍官候補生4人,軍官見習學員33人,士官和水兵1083人,另有主廚3人和餐廳勤務兵3人。除此之外,艦上還有1個54人的預備軍官隊和118名機動替補人員。「巴登」號擔任公海艦隊旗艦時,艦上還增加了1個117人的司令部編製,包括艦隊司令,17名軍官及其他人員。這樣旗艦「巴登」號上一共有1393人,僅有艦隊司令擁有1個約60平米的獨立艙室。


巴伐利亞級是第一級採用了三足主桅的德國戰列艦。這是因為海上交戰距離的不斷增加,用於瞭望和修正炸點的觀察哨的位置也必需隨之上升。德國戰列艦傳統的單柱桅雖然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的優點,但抗振性和抗損性差,易產生搖動,無法在其上布置較多的設備。英國已經開始在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上配備中央火力控制系統,德國也要求為巴伐利亞安裝同類系統。不難想像,火控系統的瞭望台要比只能占幾個瞭望手的平台重的多,而且要求更好的穩定性還需要一定的裝甲防護。巴伐利亞級的強力三足桅保證可以在頂部布置瞭望所,主桅鋼管直徑900毫米,斜支架鋼管直徑800毫米,水線至桅頂高達66.02米,水線至天線高66米,至瞭望所高35米,至桁架高32米。由於三足桅佔地面積大,煙囪不得已向後挪了4.2米。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由於巴伐利亞級是作為艦隊旗艦設計的,要求具有很強的通訊能力應配備長波電台。最初計劃在艦首和4號炮塔後方再安裝2根主桅便將天線的長度儘可能的拉長,不過隨著技術進步,該設想在軍艦進入詳細設計前就放棄。


巴伐利亞級乘員組編製1158人,其中包括軍官32人,軍官候補生4人,軍官見習學員33人,士官和水兵1083人,另有主廚3人和餐廳勤務兵3人。除此之外,艦上還有1個54人的預備軍官隊和118名機動替補人員。


「巴登」號擔任公海艦隊旗艦時,艦上還增加了1個117人的司令部編製,包括艦隊司令,17名軍官,84名士官,另增加一直包括7名廚師和服務員的餐飲服務隊伍。這樣旗艦「巴登」號上一共有1274人,包括正規軍人和104名編外人員,艦隊司令擁有1個約60平米的帶獨立衛生間的艙室。由於艦體腫部不設炮塔,巴伐利亞級的軍官住艙第一次從艦尾挪到了腫部,這裡比原來的位置更乾燥明亮,大受歡迎。據說曾有在其他艦上服役的軍官僅僅因為巴伐利亞級更好的居住環境要求調來此艦。英國海軍後來參觀「巴登」號時無不羨慕德國戰列艦寬敞的生活空間。


巴伐利亞級的長寬比國王級的5.92上升到5.98,方形係數也從0.592增加到0.623 。巴伐利亞級雖然是國王級的後續艦,在主尺度和排水量增加有的情況下,將火力一舉由10門305毫米炮增強到8門380毫米炮,付出的代價僅僅是艦體長了4.7米,寬了0.5米,艦體干舷高度增加了0.5米,排水量大了2750噸而已。由於艦體長度較小,巴伐利亞級保持了國王級強勁的防護,在許多部位還有所加強。380毫米炮塔的重量是305炮塔的兩倍,因此特意加強了炮座和附加承力結構。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武器系統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主武器是4座雙聯裝380毫米炮塔,副炮有16門150毫米炮,布置在兩舷的炮廓里,還有10門安裝在甲板上防輕型艦艇的88毫米炮。巴伐利亞級的炮塔外觀與以往的德國戰列艦明顯不同,炮塔側壁呈垂直狀,與頂裝甲之間通過一段傾斜裝甲連接起來。後來這一設計被一直延續下來,未完成的約克級戰列巡洋艦以及一戰後德國重巡洋艦以上的艦隻炮塔外觀均與與之相似。由於主炮塔重量較國王級大幅度上升,為了維持重心高度,巴伐利亞級將副炮群降低了一層甲板。


巴伐利亞級主炮塔長13.8米,寬8.9米,高2.8米,炮塔基座直徑達10米,迴轉滾珠軸承直徑8.9米,裡面有144個165毫米直徑鋼球作為滾動體。炮塔底部旋轉座直徑3.7米,從上至下共分7層,全重達1020噸。每座炮塔均備有1具基線長8.3米的Drhl C13型體視測距儀。與眾不同的是,測距儀布置在炮塔中前部,而常見的軍艦炮塔測距儀往往布置在尾艙。各主炮獨立俯仰,每管均備有1台60馬力電動機驅動高低機,炮塔的迴轉動力是2台150馬力水壓機,它還是迴轉揚彈機和移彈器的能源。鏈式推彈機由2台8.4馬力電機驅動。彈丸和裝葯通過兩個提彈升井筒提入炮塔尾艙的待發彈艙內。由於德國戰列艦主炮發射裝葯均採用一個黃銅葯筒加一個副裝葯藥包的形式,因此射擊後將彈殼退出後從拋殼窗拋出炮塔,同時對炮塔內進行強制通風排去有毒廢氣。值得一提的是,巴伐利亞級的主炮塔尾艙內備有8發待發彈,對提高火炮的戰鬥射速很有幫助,但不可避免的增大了炮塔的體積和重量,炮塔被擊穿後殉爆的風險也上升了。黃銅葯筒有利於提高射速和安全性,但是增加了重量。巴伐利亞級所攜帶的黃銅葯筒空重就有43噸。根據英國海軍炮術學校後來對「巴登」號的實驗,主炮只需23秒即可裝填完畢,比伊麗莎白女王級快了13秒。


每門副炮裝有1台6.5馬力電動揚彈機,供彈速度達18發/分。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和同時代的主力艦一樣,巴伐利亞級也裝有水下魚雷發射管,艦首1具,側舷各2具。魚雷管口徑600毫米,全長7.9米。艏部發射管位於水線下方5.8米的艏艉中心線上,水平布置,側舷發射管位於水下4米,管口向下傾斜2度,向艦艏方向傾斜20度。發射G型蒸汽動力魚雷,魚雷長7米,重2194公斤,裝葯250公斤,28節航速時的射程為13000米。每魚雷管備雷4條。魚雷採用氣壓4公斤的壓縮空氣發射方式,每個魚雷室均有1台80馬力電動空氣壓縮機為其提供動力。


巴伐利亞級在前桅樓瞭望所頂部、前部艦橋司令塔頂部和後司令塔頂部各設1個2X2米見方的射擊指揮所,裝甲厚25毫米,其頂部有1具可全向迴旋的2.8米體視式主炮射擊測距儀,備有電熱除霜除濕系統,提高了觀測系統的使用壽命和環境適應性,在兩舷裝有3米副炮射擊測距儀,全艦一共有12具光學測距機。


由於德國出色的金屬加工和火炮製造水平,380毫米/L45炮要比英國的381毫米/L42炮輕25噸,炮口處身管壁厚僅有90毫米。巴伐利亞級主炮炮口動能較英國381毫米炮略大,由於採用了輕彈高初速組合,15000米以內的彈道性能較好,距離再遠時,炮彈將因為速度損失過大喪失較多的侵徹威力,並且更容易受到橫風的影響。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裝甲防護系統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裝甲防護是同時代最強的,採用了傳統的穹甲式裝甲艙布局。該級艦的裝甲分部非常複雜,其側舷彈道防護由舯部的主防禦區與艏艉的次級防禦區組成。


A炮塔至D炮塔間的主防禦區間全長達到了艦體的58%。其側舷防護如下:最上層的是副炮位的170毫米裝甲,副炮甲板至中甲板之間的側舷的上裝甲帶厚250毫米,然後是350毫米厚的主裝甲帶,主裝甲帶全高3720毫米,其下部分逐漸減薄至170毫米,一直延伸至標準吃水線一下1700毫米處,下部裝甲帶再往下是16毫米厚的外殼板。主裝甲帶安裝在50毫米厚的堅固框架上,彼此之間採用榫頭連接,提高了接頭部分的抗打擊能力和裝甲帶的整體性。


舯部艦體內第一道縱隔壁布置了30毫米的防破片裝甲。各副炮炮位間以20毫米厚裝甲板隔為獨立的戰鬥室。A、D炮塔處的艏艉橫裝甲板厚300毫米,兩側的裝甲板削薄到200毫米。主炮塔基座的防禦裝甲相當複雜,突出在裝甲艙之外的側壁裝甲厚350毫米,A、B和C炮塔包圍在裝甲艙之內的前方裝甲側壁厚250毫米,上甲板與副炮甲板之間的後部裝甲側壁厚170毫米,其下副炮甲板與裝甲板間側壁厚80毫米,再向下由於已有多層裝甲板的保護,僅敷設了25毫米的防破片裝甲板。D炮塔上甲板與副炮甲板之間的後部裝甲側壁厚200毫米,其下副炮甲板與裝甲板間側壁厚115毫米。


各主炮塔正面裝甲厚350毫米,側面厚250毫米,頂部厚100毫米,炮塔正面與頂部之間的傾斜裝甲厚200毫米,後部裝甲厚290毫米。巴伐利亞級的主炮塔防禦嫌不足,特別是正面和兩側的頂部側裝甲在敵戰列艦打著角遠程射彈的打擊下特別脆弱。但是德國二戰前開工的兩型戰列艦仍然沿用了這種存在明顯缺陷的設計。


主防禦區內還包括前後司令塔。巴伐利亞級的前部司令塔前裝甲厚350毫米,側裝甲厚240毫米,頂部厚100-150毫米,後部裝甲厚250毫米,向下削薄至240、70毫米。司令塔通過一個筒形升降梯與艦內連接,外筒裝甲厚100毫米。後部司令塔側裝甲厚170毫米,頂裝甲厚80毫米,升降梯裝甲外筒厚80毫米。三足桅頂部的瞭望所側壁厚25毫米。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由於一戰期間炮戰距離較近,炮彈著角較小,不容易擊穿水平艦體,當時又不存在飛機的威脅,巴伐利亞級的水平裝甲很薄,主防禦區內上甲板裝甲厚30毫米。巴伐利亞級的煙囪採取了額外的保護,煙道通過40毫米厚的帶孔裝甲穿透甲板,傾斜煙道的上方甲板也加厚的40毫米。作為主水平裝甲的裝甲甲板厚度也僅有30毫米,兩側與宆甲的連接部以50毫米裝甲板予以加強,宆甲厚30毫米。


主防禦區外的次級防禦也布置了相當強的裝甲,艦首主裝甲帶向前至第131號肋骨間側裝甲厚達200毫米,第二平台甲板厚達60毫米,131至137肋骨間側裝甲厚150毫米,再向前14米至艦首間的水線側裝甲厚30毫米。尾部側裝甲厚度也達到了200毫米,宆甲厚20毫米,舵機艙設置了170-120毫米的裝甲予以保護,其他部分的隔壁與甲板厚度為6毫米。


巴伐利亞級裝甲板均為克虜伯鎳合金表面硬化板材,該裝甲於20年代初由著名的軍火巨頭克虜伯公司開發成功,是鎳鉻合金鋼的一個變種,化學成分包括:碳0.35%,鎳3.9%,鉻2.0%,錳0.35%,硅0.07%,有害元素磷和硫的含量分別控制在0.025%和0.02%以下。表面採用氣相法滲碳,背板保持了比較好的柔韌性,被彈丸擊中後,不像常規滲碳裝甲的背板那樣容易開裂、崩落掉塊。巴伐利亞級裝甲全重11410噸,占排水量的40.4%,強勁的防護性能可見一斑。



解讀!人類史上第一艘重炮巨艦,竟讓這個國家在一戰中成為主角!



巴伐利亞級的水下防禦系統以防魚雷隔艙為基礎,防魚雷裝甲隔板厚50毫米。


巴伐利亞級具有很強的排水能力,有利於軍艦戰傷進水後的搶救,其主排水管直徑達350毫米,分為5組,管口分別置於彈藥庫、輪機艙等大容積要害艙室的底部。,另有直徑120和70毫米的排水歧管通往除油艙和水艙的水線下各艙和雙層底艙。


該艦的注排水系統能夠在15分鐘內糾正5度的艦體橫頃。巴伐利亞級是第一級裝備533毫米進水管的德國戰列艦。該艦的通海閥連接在進水管上,共有15個金士頓通海閥,其中側舷10個,用於淹沒煤艙等大容積艙室,艏部和艉部分別有2個和3個,主要用來向平台甲板注水或使軍艦保持艏艉平衡。通海閥由液壓驅動,可由下層甲板的控制室發出打開信號,緊急情況下也可人力現場開啟。每座主炮塔彈藥庫內有4台應急注水泵,進水管直徑300-430毫米,單台排水量900立方米/小時。一旦炮塔有起火爆炸的危險,可以立即向內注水,5分鐘便可將最危險的火藥艙全部淹沒。軍艦入塢後,還可從舷外引入彈藥庫應急注水管(順便說一句,二戰期間德國「格奈森諾」號戰列艦就是在浮船塢內被英國轟炸機命中前部彈藥庫爆發後退役的)


巴伐利亞級具有完善的消防系統。主消防水管直徑140毫米,分支水管直徑為120和70毫米。全艦分劃為4個防護區域,有3台蒸汽噴射泵為消防系統提供動力,艏舯艉部各1台,每台泵流量為75立方米/小時,系統水壓6個大氣壓。艦員可以利用戰位附近的消防報警盤向艦橋發出警報和啟動消防系統。其中後兩台泵還為洗衣房烘乾機提供能源。另外尾部舵機艙附近還有1台輔助消防泵,流量為36立方米/小時。


巴伐利亞級備有冷庫和以液氨為冷媒的冰機設施。冷庫用來保存肉類和新鮮蔬菜,共有艏艉各一台冰機裝置,每台冰機可以在水溫不超過30度,氣溫不超過35度的情況下,將彈藥庫溫度保持在30度以下,將冷庫溫度保持在4度左右,並具有7公斤/小時的製冰能力。


動力裝置


作為內燃機的發明國,德國在柴油機技術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與蒸汽輪機相比,柴油機推進機組結構簡單不需要主鍋爐、燃燒器、冷凝器和工質輸送管道等複雜輔助機械設備,啟動和運行操作更加方便,其較低的油耗率也能使艦艇獲得更大的續航力。德國在多艘試驗船上嘗試安裝柴油機,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並試圖在國王級戰列艦上正式安裝(未實施)。


但是柴油機卻無法滿足戰列艦獨特的戰術需求。倘若使用一台功率較低的柴油機驅動中央螺旋槳,那麼必需在兩側配備更大功率的蒸汽輪機。而且必需在三根主軸間配置齒輪分動箱,以使軍艦高速航向時由兩側汽輪機向中央螺旋槳輸出動力。這將極大增加傳動裝置的複雜程度。而且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2000馬力級以上的柴油機對蒸汽輪機已經沒有重量優勢。1912年德國功率最大的柴油機僅為2000馬力,而戰列艦至少需要12000馬力的柴油機推進機組。最終巴伐利亞級不得不選擇了單一的蒸汽輪機動力。


巴伐利亞級安裝了14台桑尼克羅夫特/舒爾茨式細管徑三鍋筒水管鍋爐,每台鍋爐均布置在獨立的水密鍋爐艙內,前部燃油鍋爐艙與後部混燒艙間布置輛鍋爐控制室。除最前部一排3台鍋爐為燃油爐外,其餘11台均為油-煤混燃爐。德國人出於本國煤資源較豐富,而石油大部依賴進口的實際情況考慮,在鍋爐的搭配上做出了這樣的處理。每台燃油鍋爐有3台燃油輸送泵,混燃鍋爐則只有1台。巴伐利亞級艦鍋爐系統性能如下:工作壓力16個大氣壓,爐篦總面積116.6平方米,油-煤混燃爐受熱總面積5830平方米,燃油爐受熱總面積1833平方米,鍋筒最高液位和最低液位給水總容量分別為126和56立方米。為向鍋爐提供足夠的空氣,巴伐利亞級總共布置了14台引風機,每台均由2台透平機驅動。其中3檯布置在裝甲甲板下的艙室內。


為了增加煙氣排氣自然吸力和將煙氣送到更高的地方,減輕對甲板和上層建築的污染,「巴伐利亞」號布置了2根高達24米的煙囪。值得一提的是,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安裝了2套海水制淡設備。該設備為鍋爐蒸髮式,每套均有2台蒸發器、水泵和1台冷凝器組成,另有2台飲用水過濾器。1套布置在艦體舯部的艙室里,周圍是鍋爐艙,另1套安裝在尾部輪機後部。單台設備額定製淡量為每天150噸,足夠艦上鍋爐給水和人員飲用水之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艦員的生活舒適性。不過波羅的海和北海均不寬闊,再加上英國艦隊的封鎖,巴伐利亞級從未有機會到大洋進行過遠航,德國海軍又長期困在港內,艦上淡水其實一直不缺。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可攜帶燃煤3560噸,其中1740噸位於在側舷裝甲甲板以下,1020噸位於在縱裝甲隔艙外,剩下的800噸位於縱裝甲隔壁內。德國設計師認為把煤倉圍繞在主炮彈藥和軍官住艙外,可以將其納入側舷彈道防護體系,但是距鍋爐艙相對較遠的煤艙則不易快速向鍋爐輸送燃料。艦內還有620噸重油,布置在獨立的雙層油艙內,側舷各有1台低壓輸油泵,工作壓力2公斤。軍艦的續航力為5000海里/12節,4485海里/15節,3740海里/17節和2390海里/21節,對於暫時沒有遠洋作戰要求的德國公海艦隊來說已是綽綽有餘了。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安裝了3台帕森斯衝動式齒輪減速蒸汽輪機,每台機組包括高壓、中壓和兼做倒伡機組的低壓汽輪機個一台,單台機組均備有獨自的冷凝器(換熱面積1050平方米)、壓力循環潤滑系、滑油風冷散熱器及其他附屬裝置。為了提高汽輪機在中壓工況下的效率,還在高-低壓機組間增加了蒸汽膨脹器。軍艦巡航時旁路掉膨脹器,蒸汽乏汽從高壓機組派出後直接引入低壓機組以充分利用蒸汽能量。


動力裝置總功率56000軸馬力,倒伡最大功率15600軸馬力,主軸轉速205轉/分。輪機艙進行了仔細的分劃,每台汽輪機均布置在獨立的水密縱隔艙內,高低壓汽輪機間又用隔壁分割開。


巴伐利亞級採用了三軸三槳並列雙舵的推進方式,右舷螺旋槳右旋,中央和左舷螺旋槳左旋。推進器為青銅製三葉螺旋槳,直徑3.88米,應特別說明的是採用了高效率的徑向不等螺距設計,槳稍螺距3.65米,葉中螺距3.5米,螺旋槳投影面積7平方米。螺旋槳葉梢厚度11毫米,葉根厚度133毫米。根據英國造船師後來對「巴登」號的研究,德式不等螺距螺旋槳推進效率比英國的常規定距槳略,重量增加約1~1.5%,中央螺旋槳推進效率為0.56.側舷槳為0.6。主軸採取了戰列巡洋艦的安裝方式,即盡量縮短主軸在艦體外的的濕潤長度,取消了艦體外主軸支架,以減少阻力。不過該設計後來證明得不償失,增加的艦體濕潤面積在中低速時帶來的摩擦阻力更大,而且由於螺旋槳離艦體太近,來流更加紊亂,影響螺旋槳的實際效率。巴伐利亞級在主軸轉速260轉/分時的航速為21節。


巴伐利亞級採用了雙主舵操縱系統,兩面舵的面積各為38.36平方米,舵軸與艦體夾角6度,與水平面夾角12度。各舵均以蒸汽機為動力,通過蝸桿-蝸輪傳動機構由舵機艙前部的操舵室進行控制。緊急情況下也可人力操舵,但實際操作非常困難。最大舵角35度,舵從正舵位置打到滿舵位置僅需15秒。當巴伐利亞級戰列艦以21節航速進行滿舵轉向時,戰術迴轉半徑較小,僅為320米,有利於在海戰中儘快佔位。軍艦具有較好的航向操縱響應性,21節航速舵角35度時航行50米內即開始轉向,低速時最多延遲100米即開始轉向。由於艦體重量很大,慣性很大,操縱滯後較驅逐艦之類的輕型艦艇慢,操舵需要很高的技巧。例如軍艦需要右轉8個羅經點時,需向右轉3圈舵輪,軍艦接近預定航向時,迅速左舵打到底,艦體逐漸停止轉向後再快速回舵,以防止軍艦轉向超偏或不到位。只有操作老手才能夠根據經驗只需幾次轉舵就能迅速準確的把軍艦的航向控制好。軍艦在全速前進時若下達全速倒伡命令,輪機只需1分半鐘即可完成轉換,軍艦向沖780米即可停住。


巴伐利亞級艦有3個主錨,各重8380公斤,艏部左舷2個右舷1個,其中左舷2號錨為應急錨,用一條短錨鏈固定在甲板上,緊急情況下如主錨走錨時可將固定繩砍斷將錨拋下,只不過想重新起回應急錨就得費一番功夫了。主錨鏈連鎖直徑750毫米,長達525米,全重66740公斤,艉部兩舷各有1個輔錨,重4000公斤。錨機均為電動蝸桿-蝸輪式,直接在甲板工作面上操作。


輔機及電力系統


巴伐利亞級的主電站是4台汽輪發電機組,單台轉速2000轉/分時額定功率400千瓦,電製為220伏33赫茲交流電。應急機組2台單台功率400馬力的柴油發電機組,輸出功率300/400千瓦。各發電機組均併入全艦電網,每個發電機艙均布置有4個配電板,在艦的艏艉及兩舷艙室內,還有附加的配電設備。電網主要為以下設施供電:主炮射擊指揮儀迴轉裝置,主炮塔揚彈機和推彈機、主炮電液驅動裝置、副炮迴轉裝置和輸彈裝置、空氣壓縮機、2台錨機、2套主電動吊艇柱、16台甲板絞車、各電動風扇、6台主排水泵、8台110厘米探照燈、生活水泵和機械維修車間的車/鑽床等。另外,電網的強動力電經變電後,還向一些信號設備提供能源。有4台變壓器輸出50伏交流電,專供彈道解算器、電氣操縱裝置和艦內電話系統,消防注排水系統也使用該路電源供電。無線電通訊裝置有兩套獨立的交流電源。


「薩克森」號和「符滕堡」號艦體比姊妹艦加長了2.4米,而且「薩克森」號中央軸使用柴油機推進,柴油機功率10000馬力,應急功率可達12000馬力,混合動力裝置總重2224噸,比全蒸汽動力增加了近200噸重量。由於柴油機比蒸汽輪機高,因此「薩克森」號柴油機艙比另兩個機艙高出1米,突出部分增加了80毫米側裝甲防護。「符滕堡」號則準備將艉部舵機艙外圍裝甲加厚到200毫米。兩艦均採用了1914式主炮塔設計,把主炮最大仰角增加到20度。「薩克森」號與「符滕堡」號下水後,德國在陸地戰場上已日現頹勢,海上則完全依賴潛艇戰。大型軍艦建造工程的供應經常被緊急開工的潛艇打斷,由於鋼鐵產量不足,主裝甲板的生產計劃遲遲不能完成。德國海軍期望兩艦能夠於1917年春完工,可是直到1918年1月海軍部與造船工業界舉行了聯合會議後,才發現巴伐利亞級後續艦的工程存在太多問題,已基本出於停工狀態。由於看不到兩艦有服役的希望,德國海軍把7門380毫米主炮改為海岸炮,已經安裝完畢的柴油發電機組的柴油機也被拆下挪用做U-151和U-157號潛艇的主機。


1918年上半年,「薩克森」號與「符滕堡」號完全停工,此時兩艦的施工完成量已達到了10800噸和10930噸,艦體工程完成率達90%。「薩克森」號已經完成了4個主炮座圈和部分上層建築的工程。德國投降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兩艦於1919年11月3日被開除德國海軍序列,並於次年出售解體。1921年,「薩克森」在基爾「符滕堡」在漢堡被拆毀。


服役歷史


1916年3月18日,「巴伐利亞」號服役後首先進行了試航,乘員開始逐步熟悉如何操作這艘德皇陛下最大的軍艦。5月31日,「巴伐利亞」號結束試航開始進行戰術訓練,這一天德國艦隊主力正在日德蘭拚死作戰,而「巴伐利亞」號卻無法參戰支援。德國海軍規定,除非英國主力艦隊攻擊威廉港的德國艦隊或試圖在德國北海沿岸登陸才允許出動戰鬥力尚不全面的「巴伐利亞」號。7月15日,「巴伐利亞」號正式加入德國海軍第三戰列艦隊第五分隊,成為繼「國王」號、「大選帝侯」號、「邊境總督」號和「王儲」號後的分隊第5號艦。7月25日,錨泊在威廉港的「巴伐利亞」號在接受了巴伐利亞親王路德維希親王三世的登艦檢閱。


進入8月後,除重傷的「德弗林格爾」號和「賽德利茨」號還在修理外,在日德蘭海戰中受創的德主力艦隻已全部修復重新入列。艦隊司令舍爾中將又想出海向英國艦隊挑戰。舍爾計劃在海上布置一條潛艇警戒線,以「巴伐利亞」號、「邊境總督」號、「大選帝侯」號戰列艦和「毛奇」號和「馮?德?塔恩」戰列巡洋艦號編成一個前衛群,由弗雷德里克?彼?戴克少將指揮,在主力艦群前20海里前活動,公海艦隊其餘14艘戰列艦跟進。舍爾認為前衛群的火力足以消滅在海上的英國小艦隊或者與英國海軍貝蒂中將的戰巡編隊抗衡,而且可以作為誘餌引出英國主力艦隊。


8月18日晚上9點,德海軍艦隊秘密出海。但是由於英國人破譯了從俄國送來的從「馬格德堡」號上繳獲的德國密碼,英國大艦隊司令傑利科上將獲知了舍爾的計劃,由於本人不在港內,命令貝蒂中將指揮艦隊先於德國人幾個小時從斯卡帕弗洛出港迎戰,自己則搭乘「皇家」號輕巡洋艦於8月19日早上與其會和並重掌指揮權。英國主力艦隊有29艘戰列艦和6艘戰列巡洋艦,其中8艘裝備有381毫米炮。雙方的基本戰術部署和思想驚人的相似。傑里科也在德國艦隊可能出沒的海域部署了25艘潛艇。貝蒂的6艘戰列巡洋艦和第5中隊的5艘高速戰列艦也編為前衛群,超前主力艦群30海里活動,另配屬了特拉維特准將的5艘輕巡洋艦和20艘驅逐艦。


8月19日,能見度良好,是進行海戰的好天氣。凌晨5時05分,英國潛艇擊傷德國「威斯特法倫」號戰列艦並迫使其退出戰列返航,隨後E-23大膽浮出水面用無線電向傑里科報告了德國艦隊的編成和確切位置,出師不利動搖了舍爾的決戰信心,但是他並沒有立即下令返航。E-23德國潛艇首先與英艦隊前衛群觸發了遭遇戰,清晨6時英軍「諾丁漢」號輕巡洋艦被德U-52號潛艇的三條魚雷擊中沉沒。6時15分,傑里科從海軍部獲知情報,稱德國艦隊在他南方200海里處。此時雙方正以32節的相對航速互相接近,預計到下午一兩點即可能爆發戰鬥。但是剛剛沉沒的己方輕巡洋艦讓傑里科憂心忡忡,擔心德國潛艇和雷場的威脅。直到早上9點,巡洋艦指揮官古德諾斯少將建議轉向後,傑里科才命令全軍轉向東南方,迎擊德國艦隊。不久,海軍部又發來電報稱按現在雙方的航跡判斷,到下午2點左右,德艦隊將駛至距傑里科40海里處。英艦隊在日落前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戰鬥,由於德艦隊距基地較遠,貝蒂的戰巡艦群也與充分的空間活動,可以向德艦隊後方迂迴攔截,一舉將德艦隊全殲。


中午時分,德國L-13號齊柏林飛艇發現了英國前衛群的輕巡洋艦,但是誤將其報為戰列艦。舍爾獲知情況後極為失望,他可不敢隨便招惹英國主力艦群,於中午12時15分命令全艦隊改回東南航向返航,避開了正在接近的英國艦隊。隨後再沒有飛艇發送來的敵情通報,但是一艘德國潛艇不久再次發現了舍爾以北65海里處的英艦隊。可以說,正是由於L-13陰差陽錯的誤報,使德國艦隊避免了一次災難。但是德U-63和U-66號潛艇被擊沉。下午4時,傑傑里科獲知舍爾已經放棄作戰遂命令主力艦隊調轉船頭返航,一次與日德蘭規模相當的海戰還沒有開始便結束了。這還不是終結,英前衛群的輕巡洋艦還在繼續追擊敵人,「法爾茅斯」號巡洋艦16時52分被德U-63號潛艇的2條魚雷擊中,不得不拖帶返航,第二天由被U-66的2條魚雷擊中,沉沒。特拉維特准將的輕巡洋艦於晚上17時45看見了南撤的德國艦隊,但是已經沒有任何機會與其交戰了。


「巴伐利亞」號的主炮沒有找到展表威力的時機,不過一旦落入英國艦隊的圈套中,力量對比明顯處於劣勢的德國艦隊必定凶多吉少。此次行動中雖然水面艦艇沒有交火,但是雙方的潛艇,飛艇等新兵器又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從此以後,德國海軍將北海戰區作戰重心從艦隊決戰調整到以潛艇為主進行破交戰和以驅逐艦魚雷艇進行的破襲戰上來。英國海軍也決定盡量不在北緯55.5度以南使用主力艦隊,以避開德國潛艇的威脅。有意思的是,戰前英德兩國花大價錢打造的艦隊現在反倒成了看客。


不過在波羅的海,德國海軍對俄國海軍佔據相當大的優勢。而且德國陸軍在西線已經與英法聯軍打了3年的陣地戰,戰局呈膠著狀態難分勝負。而德軍在東線對俄軍則連戰連捷,德國最高統帥部遂將注意力轉向東方,試圖通過幾次決定性的勝利,迫使俄國割讓土地並退出戰爭,以便將全部資源投入西線戰勝英法。


在這種戰略思想指導下,德皇威廉二世於1917年9月17日批准決在波羅的海里加灣進行一次海陸空聯合進攻行動,計劃佔領里加灣的以北的赫塔格拉灣沿岸及外海的波羅的海諸島,消滅或驅逐在這一帶頻繁活動的俄海軍輕兵力,進而威逼俄國首都彼得格勒或將其一舉攻克,代號阿爾比翁行動。德軍為實施這次戰役調集了近300艘艦艇,其中有10艘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和9艘輕巡洋艦,另有56艘驅逐艦,約100艘掃雷艇和許多輕型艦艇,總兵力佔德海軍兵力70%左右。德國陸軍由第8集團軍司令官奧斯卡?馮?戈特將軍統一指揮,登陸部隊為又加強了2個步兵團的第8集團軍第42步兵師,另外還配屬了5個重炮連和幾個突擊營和工程工兵營,以及迫擊炮、戰鬥工兵和汽車等分隊,合計24600人,220挺機槍和54門火炮和12門迫擊炮,1400輛各型車輛和5000匹馬,登陸部隊還攜帶了夠用30天的彈藥和補給品。由於里加灣密布俄軍水雷,又有岸炮掩護,再加上對俄國海軍可能出動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攔截的擔心,德軍的護航主力艦群是清一色的無畏艦:海上編隊由厄哈德?施密特中將統一指揮以「毛奇」號為旗艦,施密特中將還指揮了1915年8月突入里加灣的行動,對波羅的海的戰場環境非常熟悉。威廉?蘇雄中將指揮的第4中隊5艘愷撒級戰列艦,即「凱撒」號、「皇后」號、「腓特烈大帝」號、「阿爾伯特親王」號和「路易波特爾親王」號,和貝倫克中將指揮的第3中隊4艘國王級,即「國王」號「大選帝侯」號、「邊境總督」號和「王儲」號以及「巴伐利亞」號擔任遠程護航和對岸炮轟任務。另有94架岸基和水上飛機以及6艘飛艇進行空中支援。


然而,此次作戰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使德國主力艦隊再一次進入作戰狀態,以維持已經比較低落的水面艦艇官兵士氣。德國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將軍在回憶錄中直言不諱的寫到「對於海軍能夠有機會主動參戰,我感到滿意。艦隊長時期的低迷助長了社會民主黨分子在水兵群體中的反戰和其他反動政治活動。由於總是不能參加戰鬥,艦隊人員對祖國和戰爭缺乏認同感。將年富力強的海軍指揮軍官和輪機官兵從戰列艦調往潛艇不應是一支"藍水"海軍的所作所為。新的軍事行動必將提升和鞏固海軍的戰鬥精神。」不難看出魯登道夫對德國海軍衝出北海,重返大洋仍舊充滿希望。但是從歷史及其發展趨勢上看,德國海軍從來沒有,也永遠不可能成為一支真正的「藍水」海軍了。


10月11日夜,德國艦隊主力和運輸船隊秘密從利耶帕亞出港,在第6和第8驅逐艦隊的護航下,小心翼翼的繞過自己布設的水雷,駛往登陸地域。12日凌晨2點,德國艦隊旗艦「毛奇」號駛抵塔加拉赫灣以北9海里預定的「德爾塔」點後,德國主力艦隊停航,技藝高超的馮?羅森博格上校率領的掃雷艇隊前出,為主力艦群前開闢了一條寬1200米的安全航道。「凱撒」號、「皇后」號、和「路易波特爾親王」號射擊漢達維角的擁有4門152毫米炮的俄軍第45號炮連,「腓特烈大帝」號、「國王」號和「阿爾伯特親王」號射擊采勒爾角的俄軍第43號炮連,該連的火力最為強大,有4門305毫米/L52炮。 「巴伐利亞」號的任務是轟擊塔加拉赫灣的第34號俄軍120毫米岸炮連(4門),該連的火力掩護著德國預計登陸地點薩爾瑪島的海岸。12日5:30天還未明,「巴伐利亞」號正向預定海域的射擊陣位全速前進,突然一次猛烈的爆炸震撼了全艦。很快有報告稱水面上發現不明潛艇潛望鏡,150毫米副炮開始向四面八方狂射,試圖擊退偷襲的俄國潛艇。「毛奇」號上的施密特中將憂心忡忡,「巴伐利亞」號一定是被俄國人的海岸炮兵擊中了。他立即向全軍下達命令,阿爾比翁作戰提前開始。


當時正在值班的輪機中尉魯瑞茨回憶:「隨著一陣劇烈的震動,主機控制室的車鍾指示針突然從黑區直接跳到紅區。"全速倒伡!"、"停伡!"艦橋下達的操控指令被迅速的執行了。接著從傳令筒和廣播系統傳來了受損通報,前魚雷艙和右舷魚雷艙(實際是左舷,原文如此)全部進水,估計艦內進水約1000噸,進水速率處於可控狀態,本艦正在執行損管,4個水密艙已經進水,暫有7人聯繫不上…」


羅貝中校從中央損害管制控制室下達命令,關閉了第117號肋位附近的水密門,並用廣播通知損管隊向進水附近艙室集結,發現水已經從被的震松橫隔板接頭和螺栓孔開始向外泄漏,於是一邊使用原有排水系統的機泵管線,一邊接上便攜電動泵加速向外排水。


5時24分,「巴伐利亞」號又發布了左舷發現潛艇的警報。軍艦打右舵轉向到偏南航向躲避,見長羅哈德上校詢問是否確認是潛艇攻擊,艦上的第3、第4槍炮官稱確實發現了潛望鏡在海面拉出的痕迹和魚雷的尾流。艦長命令副炮和88毫米防魚雷艇炮向敵潛艇出沒的位置射擊。「巴伐利亞」號的炮火被在「毛奇」號上的施密特中將發現了。施密特中將憂心忡忡,以為「巴伐利亞」號是被俄國潛艇或岸炮擊中了,遂於5時27分命令阿爾比翁行動提前開始。


其實附近根本沒有英俄潛艇活動。原來,德國海軍趁夜出航,沒辦法使用六分儀測太陽高度,只能利用航跡法導航,航線偏差較大,預定的集結點「德爾塔」點較理論預定點偏了3海里。掃雷艇隊按照錯誤的起始點進行掃雷,而戰列艦隊對此毫不知情。因此,德國主力艦隊實際上是在沒有清掃的危險海域活動。除「巴伐利亞」號外,「大選帝侯」號戰列艦右舷於5時9分觸雷,雙重底和幾個小水密艙破損,但是進水僅有280噸,吃水不過增加了30厘米,並未影響戰鬥力。


其實「巴伐利亞」號是被俄軍布設的水雷炸傷了。左舷前部魚雷管口外側壁觸發了1枚裝葯115公斤TNT 的1908式錨雷。命中了該艦左舷A炮塔附近水線下方3.5米處側舷的前部魚雷艙。這裡恰巧是側舷水下防禦系統的前端,防禦薄弱。更加倒霉的是,爆炸導致魚雷艙內的12個壓縮氣瓶也跟著爆破了,每個氣瓶都充裝有為發射魚雷準備的30公斤壓力的壓縮空氣,大大增加了破壞威力。萬幸的是魚雷沒有被引發殉爆,不然可能造成「巴伐利亞」號沉沒。即便如此,猛烈的爆炸在「巴伐利亞」號的側舷上撕開了一個10米長2.5米高16.5平方米見方的大口子,A炮塔彈藥庫水密隔壁被炸開,彈藥庫被淹沒,艦內進水1000噸,艦體開始向左側傾斜。


進水得到初步控制後,「巴伐利亞」號再次準備對岸炮轟, 早上6時,托菲角的俄軍目標已經清醒可見。2分鐘後,380毫米主炮開火了,隨後150毫米副炮也開始射擊。「巴伐利亞」在9300至10200距離上射擊了約45分鐘,總共發射了24發380毫米炮彈和70發150毫米炮彈。「巴伐利亞」打完第3次齊射後,俄軍炮兵連開火了,但目標是德軍登陸艦隊的輕型艦艇,幾條運輸船被擊中起火,A28號魚雷艇還挨了一發啞彈。原來「埃姆登」號的觀察員發現「巴伐利亞」號的齊射打過了頭,落在了俄炮兵陣地後方,雖然把一座倉庫和幾間兵營打的烈火熊熊,但是俄軍炮連本身沒有受到打擊。「埃姆登」號於6時08分在8000米距離上開始射擊,頭兩次射擊得近彈,炮彈都落在了俄軍炮位前的海岸上,第3次齊射射彈擊中了俄炮兵陣地,俄國炮手放棄了大炮四散而逃。德軍登陸部隊的艦艇遂一擁而上,德軍突擊連於早上7時上岸後佔領了防波堤。8時12分,俄軍炮連曾短時間復活,但很快又被「巴伐利亞」的火力打啞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r張明超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最浪漫的工作,百度地圖採集員,沒有「之一」!
被毀前的圓明園,掩藏著雍正命喪的秘密,荒淫無道還是另有原因!
美女真的可以禍國殃民,她的傾城一笑毀了兩座城池!

TAG:Mr張明超 |

您可能感興趣

人類史上最厲害的戰艦,美國排倒數,第一竟是中國的
人類史上最牛一百人,其中有一位皇帝,他的一項確立影響一千多年
人類史上最悲壯的四面旗幟,中國這面旗幟排名第一!
人類史上十大戰爭狂人:中國有幾個?
美國土地上一座人類史上最大的雕像,刻的竟是一個著名的反美鬥士
人類史上最有錢的10個女人,第一竟然是中國的?
人類史上最可怕的3種極刑,一個在國外,兩個在古代中國!
人類史上第一場大屠殺是在一萬年前
百慕大三角真的能穿越時空嗎?他是人類史上第一個活著經過的人
揭秘人類史上那些第一次
人類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漫遊,差一點要了他的命!
一顆恆星離奇失蹤!專家揭開背後玄機,竟是人類史上首次!
人類史智商最高的一張照片,只有一個女人,十屆之後才有中國人
解密人類史最聰明十人:愛因斯坦僅排第九,第一竟然是他!!!
美國人評選人類史上最具影響的戰爭,中國只有一場入選,第一無語
中國最早成名的大漢奸,逼著大漢朝送公主給匈奴,還發動了人類史上第一次細菌戰
解密人類史最聰明十人:愛因斯坦僅排第九,第一竟然是他!
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十大發明,中國擁有2個,倒數第二個真想不到!
人類史上屠殺最多的帝王,每打敗一個國家就殺光男人,霸佔其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