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漫畫創作西漢已有,歷代作品成珍貴史料

漫畫創作西漢已有,歷代作品成珍貴史料


漫畫成為近數十年年輕一代的普遍讀物,部分人更加看漫畫比看課本還要多,角色、劇情如數家珍。這一類讀物以往又稱為「連環圖」、「公仔書」,在紙張等書寫載體嚴重缺乏的古代,連環圖當然不流行,但我們發現,早在西漢時,連環圖已經出現在棺槨及壁畫上。



漫畫創作西漢已有,歷代作品成珍貴史料


長沙馬王堆一號的漢墓漆棺


考古學家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的漢墓漆棺上,發現時屬西漢的連環畫《土伯吃蛇》和《羊騎鶴》,視為中國發現最早的連環圖。這項發現亦都證實,連環圖這類通俗讀物題材廣泛、內容也多元豐富,老少皆宜。



漫畫創作西漢已有,歷代作品成珍貴史料


「土伯吃蛇」局部


我們也能從到漢朝畫像石、北魏敦煌壁畫等,看到以連續的畫幅描繪故事或人物傳記,至於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也有北魏壁畫《九色鹿本生》、《閣肉貿鴿圖》等佛本生文學故事。到了魏晉時期,紙的普及令到捲軸畫具備連環圖的特點,好像最為著名的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及《女史箴圖卷》,在畫上連續出現人物形象而構成故事情節,圖旁還配有簡單文字說明,這個形式與近代的連環圖十分相近。



漫畫創作西漢已有,歷代作品成珍貴史料



《洛神賦圖卷》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佛教興盛,出現了用絹幡等形式來傳播佛教。絹幡即是條狀的細絹,上面繪有圖畫和文字說明,常掛在道場或經台兩邊。民間還有一種通俗的講唱形式叫做「變文」,每段文字配一幅圖,圖的內容有佛經故事、民間傳說等。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廣泛使用,連環圖的載體式由畫像石、壁畫向書籍轉移。有插圖的書本大量出現,插圖的內容生動,直接令書本內容更加精彩,受到讀者的歡迎。宋嘉佑八年刊刻的《列女傳》是最早的多幅故事插圖,連環圖「公仔書」形式已大致成型。



漫畫創作西漢已有,歷代作品成珍貴史料



《列女傳》局部

現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保存的明代萬曆二十年《孔子聖跡圖》刻本,就是全本大副白描的圖畫,詳細描繪了孔子的一生。明清時代,線描的插圖大量湧現。章回小說中,卷頭只畫書中人物的稱為「繡像」,畫每一回故事的稱為「全圖」,每回前面附多幅有故事情節插圖的叫做「回回圖」。



漫畫創作西漢已有,歷代作品成珍貴史料



《孔子聖跡圖》局部

到了清末,石印技術發展讓圖畫的印刷更為方便,連環圖這一形勢也獲為推廣。光緒十年(1884年),近代報紙《申報》館為增加新聞的可讀性,出版了新聞連環圖《點石齋畫報》,內容有涉及當時的時政新聞,隨報贈送。由於當時攝影作品很少,這些新聞圖畫側重紀實,有許多內容反映了當時文明的新事物和風俗街景,成為反映那個時代的最直接的史料。1899年,上海文藝書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國志演義〉全圖》,這是第一部用連環圖的形式來表現文學原著內容的作品。



漫畫創作西漢已有,歷代作品成珍貴史料



《點石齋畫報》記載近代中國的種種


民國時期,連環圖迅速發展。中國最早定名為「連環圖畫」的出版物也在這個時候面世,就是1925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三國志》、《水滸》、《西遊記》、《岳傳》及《封神演義》。至於中國連載時間最長的連環漫畫,是葉淺予畫的《王先生和小陳》,作品先後在《上海漫畫》、《上海畫報》、《時代漫畫》等報刊發表,前後連載歷時十年。除了葉淺予在上海漫畫界名字響噹噹,在1930至1940年代,京津一帶也有插畫家朋弟(原名馮棣)的漫畫作品《老夫子》、《阿摩林》及《老白薯》等,都非常熱賣。



漫畫創作西漢已有,歷代作品成珍貴史料



朋弟(馮棣)的漫畫作品《老夫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涯說 的精彩文章:

母親與女友同時落水先救誰?《左傳》早有答案
自信讓他成功,也讓他失敗,好一個享盡悲歡離合的項羽
隆裕彌留感嘆溥儀未懂事國已亡,聽者傷心聞者流淚
項羽也有政治謀略失敗是因為信息不對稱
盡孝沒有高貴與卑賤之分

TAG:天涯說 |

您可能感興趣

每天古書畫:歷代書畫作品選
歷代畫作中古硯的存在狀態
清風雅集:歷代繪畫作品選
國畫清風雅集:歷代書畫佳作選
歷代華為手機P系列進化史:最有誠意的作品還是它
歷代楷書名家作品大全,經典收藏
歷代蘭亭題材書畫精品,史上最全!
歷代楷書名家作品大全,經典收藏!
篆書歷代名作欣賞
歷代經典書畫作品展在濟南華夏齊魯文化城隆重舉行
歷代楷書名家作品精選,經典收藏!
歷代經典硬筆書法作品圖片賞析
歷代以竹為題材的繪畫
國畫精賞:歷代佳作選
歷代女書法家作品,精準!有味!
歷代文人論畫——畫竹
盤點歷代《蜘蛛俠》電影,有的成為經典;有的拍成了奧特曼
每天古書畫:歷代繪畫精品選
被黃庭堅稱為書法的始祖,歷代評價極高的書法史絕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