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下馬的「紅旗」導彈:其中一款研製時參考了「愛國者」

下馬的「紅旗」導彈:其中一款研製時參考了「愛國者」


前不久,巴基斯坦軍方新聞機構發布聲明說,巴陸軍已引進中國LY-80地空導彈系統。


LY-80防空導彈,這款多次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中程防空導彈。如今「瓜熟蒂落」,修成正果,卻沒有讓國人多麼的興奮。確實,LY-80的出口,除了能對中國另個一個不懷好意的鄰居——印度,構成威脅之外,似乎沒有太多興奮點。畢竟,在LY-80之前,紅旗-9導彈的出口型FD-2000已經出口到了土庫曼和烏茲別克,紅旗-12的出口型「凱山」中程防空導彈早已出口到東南亞多個國家。當然,作為中國紅旗-16防空導彈的出口型,LY-80的出口將使得國「紅旗」系列導彈在異國的天空中更加絢爛。



下馬的「紅旗」導彈:其中一款研製時參考了「愛國者」


圖示:巴基斯坦引進的LY-80防空導彈


作為中國防空導彈大家族中,在近60餘年的時間裡,中國的「紅旗」系列導彈從最初的「紅旗1」發展到如今的「紅旗17」,再到衍生出多款「海紅旗」系列導彈,可以毫不猶豫的說,「紅旗」防空導不僅是中國國土防空的「中流砥柱」,在捍衛中國海洋領土安全的鬥爭中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然,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紅旗漫天」,是經過多少軍工科研人員的努力和付出采換來的結果。對於他們而言,所研發的導彈就如同他們的「親生骨肉」,名大噪的「紅旗9」固然會令他們欣慰,而那些由於各種原因不幸下馬「夭折」的導彈同樣會令他們唏噓不已。那麼我們就盤點一下,新中國幾款下馬的「紅旗」導彈。


紅旗-3

1964年,美製高性能偵察機SR-71「黑鳥」問世。這款被譽為「人類航空史上傑作」的飛機,飛行高度達27-30千米,飛行速度達到1000米/秒。對於中國當時的防空力量而言,SR-71「黑鳥」絕對是無法擊落的「魔鬼」。作戰飛機在飛行速度、高度都難以與之匹敵,而仿製蘇聯「薩姆」-2防空導彈的「紅旗」-2在應對此類目標時也是力不從心。為加強對SR-71「黑鳥」的打擊能力,中國開始研發「雙三」截擊機也這就是後來的殲-9戰機,與此同步的是「紅旗」3高空、高速防空導彈的研製也在1965年被提上了日程。


1965年10月29日,國防科委召開方案討論會,明確了「紅旗」3號導彈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研製方案,確定由七機部(1988年4月與航空工業部合并組建航空航天工業部,1999年改組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承擔研製工作,吳展、陳懷瑾先後擔任總設汁師。領受任務之後,七機部於1966年7月在上海對紅旗-3導彈的研製方案進行了全面審查,同時也對研製工作進行了分工。為了實現「紅旗」-3導彈的戰術技術指標,七機部二院在研製中共採用79項新技術,其中導彈33項,制導站39項,地面設備7項。而承擔制導站研製會工作的是23所,該系統包括制導雷達和截獲雷達兩部分。制導雷達以「紅旗」2號制導雷達為基礎進行心研製,採取了加大照射天線、加裝參量放大器、偵察顯示器等20多項技術。截獲雷達是以「松-9」A型雷達為基礎,增大天線直徑和提高發射功率,並採取自動測距、航路參數自動計算以及與制導雷達同步轉動等措施進行改進的,提高了制導站的作用距離和測量精度,增強了目標波道和導彈波道的抗干擾能力。到1966年二季度,完成了制導雷達試樣對接試驗、截獲雷達校飛試驗,證明各項指標達到了設計要求,作用距離超過了上百千米。到了1969年8月,紅旗-3導彈的研製工作全部被轉交給了上海電二局。為此,之前參加研製的單位抽調140名技術人員支援研製工作。



下馬的「紅旗」導彈:其中一款研製時參考了「愛國者」



圖示:紅旗-3導彈

在雷達研製的同時,紅旗-3的導彈的試射工作也在同步進行。從進入試射階段。從1966年1月到1969年底,在西北綜合導彈試驗基地共進行了9次飛行試驗,發射導彈23發。通過多次試射,證明「紅旗」-3導彈在擴大空域、提高制導精度以及引信與戰鬥部配合等方面獲得了成功。但是,這並不能表明紅旗-3導彈就完美無缺,比如在1970年7-9月進行的設計定型飛行試驗中,發射的8發「紅旗」-3導彈前3發脫靶量偏大。在對導彈和制導站進行參數調整後,繼續試射5發,仍然只有3發脫靶量達到了導引精度的要求,而另外2發還因為可靠性問題出現了故障。不過,最終中國的軍工科研人員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紅旗-3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1974年5、6月間,在地空導彈試驗基地進行「紅旗」-3導彈攔截「圖強」1號高空、高速靶彈試驗中,取得了絕佳的成果。6月12日,在相距176千米的兩個臨時發射陣地,準時發射l發靶彈,制導站捕獲目標後穩定跟蹤,適時齊射兩發「紅旗」3號導彈,首發就擊落靶彈。試驗證明「紅旗」3號導彈武器系統具有攔截高空、高速飛行器的能力;「圖強」1號靶彈的性能達到高空、高速靶標的要求。


此次試驗成功之後,標誌著紅旗-3導彈的研製工作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應該進入生產階段。但是,上海機電二局僅僅1974年6月生產兩套紅旗-3號制導站,導彈6批158發,其中150發交付部隊試用,並在北京初步組建了紅旗-3防空導彈值班部隊之後。在1974年年底就宣告停產,此後沒有繼續研發生產。隨著紅旗-3導彈的下馬,應對SR-71「黑鳥」的任務則交給了突擊改進的紅旗-2導彈部隊。結果,這些部隊在1970年代雖然屢屢捕捉住了SR-71「黑鳥」,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都喪失了戰機。而到了1978年中國關係緩和,1979年中美建交,中西方進入「蜜月時期」後,SR-71「黑鳥」的入侵偵查有所收斂,中國對於這型偵察機的作戰任務也就此階層。



下馬的「紅旗」導彈:其中一款研製時參考了「愛國者」



圖示:紅旗-3導彈

不過,回頭再看紅旗-3導彈絕對堪稱一款優秀的防空導彈。雖然,有著機動性不足,系統複雜,發射準備時間長等諸多缺陷。但是,用於擔要地防空任務的紅旗-3導彈,足以擔負得其作戰任務。這款採用兩級火箭發動機的導彈,彈翼為鴨式布局,長5.95米,發射重量近1噸,最大射程42公里,射高30公里,最大速度3.5馬赫;戰鬥部為破片殺傷式,重84公斤,爆炸後可產生破片約3600多塊,殺傷半徑50米,單發殺傷概率達到70%。


可惜,紅旗-3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最終逃不過黯然下馬的命運。


紅旗-4


其實,在紅旗-3導彈研製的同時,中國也在研製另一款全新的,用於應對SR-71「黑鳥」的防空導彈,這就是紅旗-4防空導彈。當時,負責該導彈研製的,同樣是來自七機部的二院。

由於紅旗-4導彈的假想敵是速度能達到3馬赫的SR-71「黑鳥」,導彈全長10米,重量達到3噸。外形上,在其二級發動機上採用了類似美國霍克地空導彈的氣動布局,有4片大後掠角三角翼和4片大梯形舵面,其後的助推器裝4片梯形穩定翼。其技戰術指標為最大速度為5馬赫,最大射高為3萬米,最低射高5000米,最大射程70千米,最小為3.5千米。採用無線電指令+半主動自動尋的指導方式,導彈戰鬥部採用破片殺傷體制,裝有小擾動自適應自動駕駛儀,採用調頻比相無線電近炸引信,在接近目標處起爆,形成由數千片重5-6克的破片,形成最大直徑60米的圓錐形高速破片體,形成錐形彈幕,覆蓋並摧毀目標,2彈齊發命中率在96%以上。,所以發射架採用我國從蘇聯引進技術生產的59式100毫米高炮的底盤改造而成,牽引車也使用59式100毫米高炮的軍用大功率越野汽車。


對於一個防空導彈系統而言,除了先進的防空導彈之外,先進的雷達系統也必不可少。而為「紅旗」-4配備的雷達,是極為先進的相控陣雷達。這種具有多目標、高坐標測量精度和抗干擾等特點的雷達系統,由雷達、顯示、記錄,計算機和移動電站組成。如此複雜的系統,居然只需要裝在幾部高機動性越野卡車上。此後,中國在相控陣雷達小型化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這也預示著「紅旗」-4已經成為代表國內最先進水平的防空導彈系統。



下馬的「紅旗」導彈:其中一款研製時參考了「愛國者」



圖示:紅旗-4導彈


作為,一款全新的中高空遠程要地防空導彈,「紅旗」-4導彈是與「紅旗」-2、「紅旗」-3的導彈使用的固體加液發動機不同,「紅旗」-4導彈採用兩級固體燃料發動機。一級發動機燃料艙內徑700毫米,裝葯1750千克,推力為38000千克;二級發動機燃料艙內徑560毫米,裝葯500千克,推力為3800千克。由於使用了固體燃料,紅旗-4導彈的發射準備時間縮短到了30分鐘,所需要的各種保障車20輛/營,比一個紅旗-2導彈營的60輛車要少很多。


紅旗-4導彈,在技術研製完成之後,在1970年代末在空軍末基地先後進行了三個批次的試射。第一批次共試射5發,主要用於驗證導彈的設計的技術成熟性;第二批次的16發試射,驗證導彈是否能按設定程序、自動尋的捕捉到目標;第三批次試射12發,對於導彈的戰鬥部、引信、自動駕駛儀等裝置進行測試。經過三次試射,證明紅旗-4導彈各方面的是一款優秀的防空導彈。


在進行了多次試驗之後,1981年二院又陸續完善了「紅旗」-4號的研製工作。只可惜,紅旗-4的作戰任務和紅旗-3有一定的重合,國家的科研製造經費有限,所以紅旗-4在完成了多項測試之後,面臨的結局卻是下馬。不過,紅旗-4導彈的多項成熟的先進技術,最終應用在紅旗-9導彈上。


紅旗-5


與紅旗-3和紅旗-4屬於高空、高速防空導彈不同,紅旗-5是一款高性能的低空防空導彈。而且不再是單純應對美國SR-71「黑鳥」偵察機,作戰目標已經是美、蘇兩國開始大規模裝備的新一代的各型戰機。


1978年4月,八機部以及其他各機構的科研人員共61人,在常熟縣第一招待所召開了紅旗-5導彈方案論證工作。當時,由於中國獲得了美國「愛國者」導彈技術、雷達工作原理等資料,所以紅旗-5導彈的直接瞄向的就是「愛國者」導彈系統。經過論證之後,為紅旗-5導彈設定了相關的技戰術指標,彈長6.8米,彈徑0.47米,翼展1米,彈重1.33噸。射程35-50千米,射高550米—18000米。動力裝置為雙推力固體發動機,最大速度5-6馬赫,使用過載高空為5-8g,低空20-25g,制導方式主要採用複合制導模式,戰鬥部為100千克,威力半徑30-40米,三發導彈殺傷概率為90%。



下馬的「紅旗」導彈:其中一款研製時參考了「愛國者」



圖示:紅旗-5導彈系統的模型


原本設計中,為紅旗-5所配屬的是新研製的相控陣雷達,由1000天線單元,陣面有敵我識別系統,直徑為2.5米。天線陣可以在方位上360°迴轉,陣面斜度60°。不過由於中國當時的生產條件和技術條件,還不能生產電子單元,只能生產有機械掃描單元60個單元的天線。於是,紅旗-5導彈主師決定為紅旗5配備兩套雷達,一套是機械掃描方式,另外積極研製電子掃描雷達。紅旗-5導彈的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大於100千米,穩定跟蹤距離大於80千米。輔助的跟蹤照射雷達,最大探測距離90千米,穩定跟蹤距離51千米。該雷達的雷達車內與紅外和光學跟蹤儀,光學發現目標距離30-35千米,對導彈跟蹤距離為20-25千米。


紅旗-5導彈的各項指標確定後,紅旗-5經過20多次吹風實驗,為紅旗-5導彈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並獲得了1981年的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整個研製工作分別由不同單位進行製造。其中引導的知道裝置由上海新華機械廠負責;發射架、彈體戰鬥部、無線電引信由新江機器廠承擔;自動駕駛儀由上海廣播器材廠承擔;履帶發射車由哈爾濱647廠承擔。


按當初的計劃,紅旗-5導彈的基本性能應該與「愛國者」導彈早期型號性能相當。需要在1985年完成第一階段的研製工作,製造出樣彈,然後完成初步試射。到1990年,完成批量生產。只不過,由於在研製過程中七機部和八機部合并,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最終導致了這款導彈下馬。


當海灣戰爭「愛國者」導彈大放異彩之時,幾乎已經沒有人知道這款以「愛國者」為目標的「紅旗-5」防空導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風宋韻 的精彩文章:

1927中國「航母」首次參戰:攻擊一艘巡洋艦和船廠
日本不死的「航母」心:1953年就租借美國護航航母
侵華惡艦「出雲」號:用甲午戰爭賠款購買的裝甲巡洋艦
曾經的「中華第一自行火炮」:敞篷的122毫米自行炮
中國即將擁有雙航母:但不代表中國馬上擁有雙航母編隊

TAG:唐風宋韻 |

您可能感興趣

美航母剛要給中國下馬威 俄便送中國一款最新反艦導彈
普京給美一下馬威 中俄聯手將了美國一軍
中國緊追美國 卻也被一國緊追 時時刻刻想超過中國給中國下馬威
彈指一揮,雷軍就給了華為一個下馬威!
印度放話要給中國空軍一個下馬威?
史上最強颶風之一還未登陸美國,就先給法國人一個重重的下馬威
美曾用手段導致中國大飛機下馬:現在痛下決心再出發
這個小國依靠中國這套「軟」系統,給美國的戰機來了一個下馬威!
美要給中國下馬威 航母還沒到便遭中國當頭一棒
剛搶了烏克蘭一大買賣 如今中國又要給美下馬威
美轟炸機想給中國下馬威 遼寧艦苦練一殺手鐧!
印度採購榴彈炮想要給中國下馬威:結果又白花了銀子
這是美國大選續集,為了把特朗普拉下馬,給希拉里報一箭之仇
中國第一代超視距空戰系統下馬:美國本答應賣更好的產品卻翻臉了
俄媒曝出新猛料:中國最強第四代機下馬?讓人不敢相信!
特朗普剛上台就大規模增軍,給中國一個下馬威,北京是這麼回應的
中俄艦隊剛要聯手給美國來個下馬威
那些試飛成功後卻又下馬的中國軍機,每一架都是空中傳奇!
逝去的傳奇:那些試飛成功後又下馬的中國軍機